是你喜欢她的意思
我和高赞观点不同呀,如果女生告诉的明确的信息,这个基本确定是正面的。
经济学专门有个领域讲信息传递。如果对方对题主是讨厌的,那么就不希望题主有任何的可能和自己在一所学校,乃至于附近。那么这个时候最优策略就是不透露任何的志愿信息。
题主如果坚持不懈,就需要在女生平时成绩所能达到的学校内,全国范围内去猜女生的志愿,而这个猜中的概率是很小的。所以题主的最优策略就是根据自己的分数选出自己想去的学校,然后尽可能的和上面猜的取交集——这个交集的范围也会很大,所以相当于题主也是在几乎完全独立的做出选择。
从这个意义上讲,女生不告诉志愿这个行为,其实也断绝了题主「用报志愿来表达自己心迹」的可能,这是真正的「不给机会」。
反过来,如果主动的揭露自己的信息,相当于让题主有机会「报考和女生一样的学校志愿」。女生的这种信息的揭示是单方面的,不可逆的,所以应该被视为一种承诺(commitment,并非通常语义上的承诺),并且是对题主有利的承诺。所以这个时候题主可以选择积极的报考和女生一样的学校,来回复几个积极的信号,还是完全无动于衷,让女生意识到「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残酷。题主正是这种情况,所以——选择的机会到了!
而最微妙的是第三种情况,女生对题主有一点点好感,但是没有喜欢到把志愿直接告诉题主的地步。这个在Crowford and Sobel (1982)[1]里面有详细的论述,双方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但是利益冲突不太大,这个时候女生的最优策略是告诉一个模糊的但是有信息量的信息,比如说「我要去长三角的学校」。
一方面,因为题主这个时候不知道对方具体的信息,所以跟随的代价变大了。比如说如果兴冲冲的去了浙大,发现女生在上财怎么办呢?
另一方面这反过来也构成了对题主的考验——如果题主在信息不明确的情况下依然愿意牺牲自己的爱好选择跟随,这就给女生发送了一个很强的正面信号——即便你给了我一个非常模糊的信息,我也愿意牺牲一部分自己的偏好来试图增加和你在一起的可能。这就让之后的交往的可能性变大了。
这时候,女生在做决策的时候需要考虑一个「最优范围」的问题。如果范围过小,那么相当于直接告诉对方学校了,成了第二种情况,容易让男生产生误会;如果范围过大,对应的学校过多,那么男生做出的任何选择就很难判断到底是因为女生告诉的信息,还是自己本身的选择。所以女生需要调节「自己告诉的模糊信息的范围」和「男生通过选择学校可发送信号的明晰度」之间取一个最优的交集。
在整个信息博弈的过程中,女生属于那个「是否让题主有机会发送信号」的人,而题主是根据女生是否给机会,来做出自己的最优判断。根据Brocas and Juan (2007),[2]从事前的角度来说,通过信息优势,和信息控制,都可以达到获取期望正收益的目的,在题主上述的这个博弈里面,女生作为能够主动决定题主是否获取信息的一方,其实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是获利最大的一方,原因很简单:
她如果真没有任何的心思,完全可以选择不告诉;而自然她愿意告诉你的时候,那就意味着这么做对她的期望收益为正,这个正收益怎么来的?就是来自于告诉了之后,题主跟随的概率严格为正。
“我只是想单纯告诉你,我考得比你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