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图片一张就能反映一段历史?

回答
有很多图片能够一张就反映一段重要的历史,它们往往捕捉到了历史的决定性瞬间、社会变革的缩影、或是人类情感的深刻表达。挑选出“一张就能反映一段历史”的图片,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为历史的解读是多维度的。但是,有些图片因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象征意义和广泛的流传度,已经成为了历史的标志。

以下我将选取几张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并详细讲述它们所折射出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1. 《冲向自由的维克多·马林斯基》(Vietnamese Girl Kim Phúc Running from Napalm Attack)

图片内容: 一张黑白照片,拍摄于1972年6月8日,由美联社摄影师尼克·特恩(Nick Ut)拍摄。照片中央是一位赤裸上身、满脸痛苦的越南小女孩—— Phan Thị Kim Phúc(潘氏金福),她正 along with other refugees 逃离。她身后是她的叔叔和堂兄,以及士兵们。她的背部和手臂被凝固汽油弹烧伤,裤子也被烧毁,正在尖叫着奔跑。

反映的历史:
越南战争的残酷: 这张照片是越南战争中最具代表性的图片之一,它直观、残酷地展示了战争对平民造成的巨大伤害,尤其是儿童。凝固汽油弹是一种极其残忍的燃烧性武器,它能瞬间将一切覆盖,造成剧烈的烧伤。照片中金福的痛苦表情和身体的伤痕,是战争中无数无辜受难者的缩影。
战争的反思与抗议: 这张照片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和强烈的反战情绪。它让许多原本对战争持漠然态度的人们看到了战争的真实面貌,激发了广泛的抗议活动,并成为了反战运动的标志性图像。许多人认为,正是这张照片促使了美国国内反战声音的高涨,也加速了美国从越南的撤兵。
媒体的力量: 尼克·特恩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了这张照片,并将其传回美国,通过媒体的力量将战争的血腥直接呈现在公众面前。这证明了摄影作为一种强大的媒介,能够超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唤醒人们的良知,影响历史的进程。
个人与历史的联系: 金福本人也因为这张照片而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她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康复过程,后来成为了一名活动家,致力于和平事业和帮助战争中的儿童。她的个人经历与这张照片紧密相连,共同讲述了一个关于战争创伤、生存意志和对和平的渴望的故事。

2. 《飘扬的美国国旗》(Raising the Flag on Iwo Jima)

图片内容: 一张黑白照片,拍摄于1945年2月23日,由美联社摄影师乔·罗森塔尔(Joe Rosenthal)拍摄。照片展示了六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在硫磺岛战役的制高点——折钵山顶上,艰难地将一面美国国旗升起。

反映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与牺牲: 硫磺岛战役是二战太平洋战场上最为惨烈和血腥的战役之一。日本士兵在此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美军付出了巨大的伤亡。这张照片捕捉到的升旗瞬间,象征着美军在付出巨大代价后,终于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尤其是在战略意义重大的硫磺岛上插上国旗,极大地鼓舞了美军士气。
国家荣誉与民族精神: 这张照片成为了美国国家荣誉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升起国旗的行为本身就代表着占领、胜利和主权。在战争的极度紧张和残酷背景下,这一刻的画面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激发了美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团结一致的精神。
战争的宣传与纪念: 这张照片在战后被广泛传播,成为战争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用于制作战争债券的海报,激励人们为战争捐款。同时,它也成为了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士兵们的重要标志。
艺术与现实的结合: 尽管这张照片捕捉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瞬间,但它也被认为是一幅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作品。人物的姿态、国旗的飘扬,都构成了一个富有张力和史诗感的画面。摄影师的视角和构图,使得这一刻的庄严和力量得以完美呈现。

3. 《自由引导人民》(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

图片内容: 虽然这是一幅绘画作品,但其影响力之大,足以与摄影作品相提并论,并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由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欧仁·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于1830年创作,描绘了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的场景。画面中心是一位象征自由的女性(玛丽安娜),她头戴弗里吉亚帽,手持三色旗和一把步枪,胸膛袒露,正带领着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跨过倒下的尸体,冲向胜利。

反映的历史:
法国七月革命: 这幅画直接描绘了法国人民反抗波旁王朝复辟、争取自由和共和的七月革命。它捕捉到了革命爆发时的激情、勇气和团结。
自由与革命的象征: 画中的女性“自由”成为了自由、革命和民族解放的永恒象征。她代表了人民追求自由的共同愿望,以及反抗压迫的坚定决心。三色旗更是法国大革命的标志,在这里再次高高扬起。
社会阶层的联合: 画中出现的不仅有学生、工人,还有资产阶级市民,他们都汇聚在“自由”的旗帜下,共同为推翻旧政权而奋斗。这表明革命并非某个阶级的独有行动,而是社会各阶层为了共同目标而联合的产物。
浪漫主义的体现: 这幅画是浪漫主义艺术的杰作,它充满了激情、动感和戏剧性。画家通过对人物表情、姿态和光影的刻画,极大地渲染了革命的悲壮和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艺术家对自由和进步的强烈追求。这幅画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历史精神的诠释和升华。

4. 《牛奶巷的死亡预演》(Migrant Mother)

图片内容: 一张黑白照片,拍摄于1936年3月,由美国社会学家和摄影师多萝西娅·兰格(Dorothea Lange)拍摄。照片的主体是一位名叫弗洛伦斯·欧文斯·汤普森(Florence Owens Thompson)的苗族妇女,她正抱着三个孩子,目光忧郁地望着远方。她的脸上刻满了生活的艰辛,孩子们依偎在她身边,显得瘦弱无助。

反映的历史:
美国大萧条与尘暴时期: 这张照片是美国大萧条时期最著名的肖像之一,它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美国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许多农场主因干旱和土壤侵蚀而破产,被迫背井离乡,成为流浪的“迁徙劳工”。照片中的母子们就是这些“迁徙劳工”的缩影。
贫困、失业与绝望: 照片中的妇女眼神中的忧郁和无助,以及孩子们依偎的姿态,都深刻地传达了贫困、失业和对未来的绝望感。这种绝望不是抱怨或愤怒,而是一种深深的疲惫和生存的艰难。
政府的救济与社会责任: 兰格拍摄这张照片的目的是为了向美国农业安全管理局(FSA)展示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况,并呼吁政府提供援助。这张照片极大地推动了对失业和贫困人口的关注,并成为政府制定救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它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对于贫困人口的责任感。
人性的坚韧与母性的伟大: 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但照片中这位母亲抱着孩子的姿态,仍然展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力量和深沉的母爱。她即使在绝望中,也尽力保护自己的孩子,这种母性的光辉,在艰难时刻尤为动人。

这些图片之所以能一张反映一段历史,是因为它们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个事件或一个时刻,更是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情感和深远的社会意义。它们以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象征性,跨越时空,至今仍能引发人们的共鸣和对历史的思考。当然,还有很多类似的图片,比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演讲时的画面、柏林墙倒塌的场景等等,都具有类似的意义。选择哪一张最能反映一段历史,往往也取决于我们关注的维度和历史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1986 年,中国大陆首份艾滋病临床病理讨论文献


1985 年 6 月,一名来华旅游的阿根廷游客在从西安返回北京途中,突然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于 6 月 4 日收治于北京协和医院,6 月 6 日早上,在入院不到 40 小时,该名患者就因为呼吸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当时距离艾滋病出现仅仅 4 年,协和医院的几位主治医生根据患者身上出现的不同于以往的症状,坚持进行血液检测和病史查询,最终确定患者在病亡前 1 年已经确诊患有艾滋病。


作为中国大陆首列发现的艾滋病患者,在征得死者相关知情人同意后,相关医生对患者尸体进行了病理检查,其相关文献被发表在了 1986 年的《中华内科学杂志》上,从那一刻开始,艾滋病正式在中国登场,截止 2016 年,中国已经有超过 66 万存活艾滋病感染者。



2. 1988 年, 上海甲肝大流行,医院人满为患,不得不在机关单位、工厂增加临时病床。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当地有食用不经过高温杀菌毛蚶的习惯,这种生食毛蚶的方法,使毛蚶腮上所吸附的大量细菌和甲肝病毒得以轻易地经口腔侵入消化道及肝脏,引发疾病。


1987 年年底,上海边上江苏启东毛蚶大丰收,然而当地水污染严重,但是这批已经遭到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大量进入上海菜场,市水产局、食监所等都未能有效阻止。


到 1988 年 1 月,上海甲肝大爆发,疫情来势凶猛,从 1 月 18 日到 31 日,短短 10 多天,甲肝患病病例暴增 300 多倍。


当时上海市所有的内外科病房,总计只有 5.5 万 张病床,而此次疫情造成近 30 万人感染,其中 31 人死亡,医院人满为患,不得不在机关单位等场所增设临时病床,直到当年 3 月,这次甲肝疫情才得以控制。


这次疫情给上海卫生防疫系统造成巨大冲击和压力,更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恐慌。在那个信息和科普都不通畅的年代,全国人闻肝色变,迄今为止国内都还存在的肝炎歧视,或多或少都有 1988 年春天上海那场甲肝大流行的影子。


不过这场疫情也使上海市政府开始重视突发传染病疫情的防控,并逐步建立了传染病的防控应急预警机制,这使得 2003 年非典期间,上海并未发生严重疫情。同时这次疫情也促使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开展全民范围内的卫生常识普及运动。


3. 8、90 年代,有偿卖血制度下卖血人群拥挤排队等待采血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临床用血和血制品的来源主要是卖血,8、90 年代,有偿卖血制度下,卖一次血的收入是基本相当于城镇职工一个月的收入,所以大量的农民在农闲的时候成群结队的去血站或者血头处卖血以补贴家用。


但在高额利润驱使之下,一些血站为节省成本和时间采用单采浆方式采血,既几个人共用一台机器,将血浆单独分离,再把分离之后的部分输会体内,但这种方式会造成很大风险,一旦有人感染艾滋病这类通过血液传染疾病,就会造成整个血站所有人都感染。


制度的漏洞和利益的驱使,有偿卖血最终导致 90 年代出现艾滋村等重大社会问题。这也促使了 199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出台,规定了无偿献血制度,无偿献血的血液必须用于临床,不得买卖。血站、医疗机构不得将无偿献血的血液出售给采血浆站或者血液制品生产单位。


至此,合法有偿卖血制度终结,人们成群结队前往血站卖血的场景也走入历史。但时至今日,无偿献血带来的临床用血紧张问题依旧存在。



4. 2003 年,广州一名疑似非典病人私自出逃,被火速赶至现场的警察抓获


2003 年,SARS 肆虐中国,这成为大部分 80,90 后记忆里,印象最深的一次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非典也成为 2003 年全中国最深的记忆。


自 2003 年初至年中,全中国所有人都投入到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学校停课,疫点封闭,五一长假、大型体育娱乐活动被取消,医院如战场,北京边上的小汤山医院,8 天便从平地建起,主要收治非典病人医院的一线医务人员几乎每一天都在面对死神。


整个社会对非典的恐慌已经到病态的地步,同时谣言四起,口罩、板蓝根甚至白醋都卖过脱销,曾有店家把白醋加价卖到 1000 元一瓶。


直到 6 月,非典大潮才过去。按照世卫组织统计,截止到 03 年 7 月,中国大陆共有非典病例 5327,死亡 348,治愈 4941。这次事件极大的考验了中国大陆的卫生防疫体系,也深深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卫生习惯。



5. 2017 年,丁香园网站 404 界面截图,纪念过去几年里死于伤医案件的医生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社会发展,医患矛盾尖锐起来,同时随着互联网深入生活,越来越多的伤医案件得以进入公众视野。


在每一起伤医案件里,医生、患者、媒体和管理者都扮演不同的角色,而每一起伤医案件都在改变着一些曾经固有的东西。


在这样社会变动大潮中,每一秒的过去,都是历史,只是现在的我们未必自知,十几年后回过头看看这些照片,才会发现,那之后风云千樯的一段日子,在当时不过是沉闷而平凡的一天。



user avatar

这图我拍摄于三星电子中国总部,背景“牌坊”特棒。
「做中国人民喜爱的企业,贡献中国社会的企业」嗯?要脸不 @中国三星

照片背后的故事请见zhuanlan.zhihu.com/p/31

“负责接待的三星工作人员听得也很认真,老回每说一句,他都会“恩”一声表示回应,整个办公室里回荡着老回机关枪似的发言和一句句“恩”。

这位工作人员表示,“关于您的意见,我们也听到了,我们会和相关领导去反映,到时候如果有相关进一步的信息,我们会及时跟你们更新。”

听完老回情绪激动起来。他表示,三星有句标语,做中国人民喜爱的企业。

“我代表在座的和我认识的朋友,我们他妈的……不好意思,这部分重来。”听到这,一旁的央视记者不禁笑出声来。

老回继续说:“我们不喜爱,手机会爆炸;我们不喜爱,手机爆炸超过20天没人搭理,这不应该,你们三星怎么想的,售后就这种态度?””

一年多了,故事远没完。

https://www.zhihu.com/video/928715296976560128
user avatar

摄于中国工业博物馆。


user avatar

三分之二的世界史

user avatar

烈士英名墙的一角,摄自辽沈战役纪念馆,辽宁省锦州市,2018年1月。

user avatar

拉倒吧~朕的大清都亡了~

user avatar

十年之前,我们是朋友……(或者用煎蛋网上的一句精选评论:这四个人都干过总统(^_^))

以上图片来源于煎蛋网无聊图

user avatar

这是60年代伯克利学生冒着被逮捕的危险争取言论自由的权利。当时Red Scare还没完,被怀疑是社会主义者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社会驱逐,制裁乃至迫害。

这是2017年伯克利学生骚乱阻挠别人行驶言论自由的权利



在Milo要来的当晚一个川普支持者刚说完我来这里是支持言论自由的,我相信他们也有发言权利抗议随即就被Antifa喷胡椒水。

(点评:有过黑人男朋友的犹太移民同性恋Milo咋就成纳粹了?)

这是在另一个在集会上被蒙面歹徒用U形锁袭击的川粉,后来发现他的袭击者是Diablo valley college的老师Eric Clanton


这是Jordan peterson 拒绝念捏造的gender Proun 被SJW围攻,后一秒这个violent tranny就出手袭击了在报道的Lauren southern

(点评:男人主动打女人是不能接受的,不过反正它(ze) 是Tranny就没这么讲究了)

这是今年九月底右翼的ben Shapiro 来伯克利做演讲,警察局花了60万美元出动上百警察。


(点评:“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言的权利”)

这是美国总统,他得通过社交软件来与建制派控制的主流媒体作斗争

题外话:

这些右翼不论是Ben Shapiro, milo yinnaopolis 还是Lauren southern 知识水平不高,结果愣是把大学校园里的白左耍的团团转。我这个经济极左支持他们是因为白左是一个global epidemic, 我的基本言论自由也被威胁了。(底下这个SJW因为我揭穿一个拍LGBT电影的骗子而给学校写信投诉我)

这个人因为我用专业知识分析性教材普及不会阻止性侵,需要权利结构上的变化hurt his feelings而写邮件给我导师告发我

(我的价值观。连我都成了言论自由坚决的拥护者可想而知白左多可怕了)

一些少数族裔学生要求校园里建立只允许少数学生进入的安全区。第二幅图是种族隔离时代

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I have a dream. 他希望有一天衡量非洲裔美国人的标准变成这个人的能力而不是他的肤色。这是他当时率领抗议者争取平等权利的照片。人们穿着西服手牵着手。当时也有抗议失控变成暴乱,但是至少理想状态下的抗议是这样的。


这是现在主流媒体称之为peaceful protest,代表正义的争取平等地位的BLM

当年州长动用警卫队在little rock 阻挠不让9个黑人学生去白人学校上学

现在的American university, evergreen state college, berkeley 都发生的少数族裔学生暴力威胁不让白人去上学

伯克利学生组成人墙不让白人和亚裔去上学( 顺道吐槽一下如果这个组织要建立变性人的safe space那么应该是不让99.5%-99.95%的非变性人进去咋变成不让白人进去了)

evergreen state 黑人学生组织要求设立a day without white people并暴力威胁坚持上课的老师

现在变成了愿意和白人融入是internalized racism.

当一个白左辩论不过一个高中学历的info wars 红脖子工作人员时,他大喊“you are a fucking white male” 意思是你是白人男性所以你的观点无效

三德子说如果你是白人你不知道贫困。(所以他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贫困?那这么说他和希拉里都推选吧成反正都有white privilege)

LGBTQ和神族人的故事


第三次辩论时川普不耐烦希拉里跑火车而投以鄙夷的目光。2016年的选举是意识形态的碰撞,而且越来越互相泼脏水和撕逼而不是认真讨论各自对国家未来的想法和规划(双方的支持者也是这样的)


希拉里说3000万工薪阶层的人是a basket of deplorables. 这也是民主党建制派明显背叛左翼的例子。当年高尚的平权运动变成了如今建制派用来在校园里洗脑的政治宣传了

这是我们学校的教堂里的一面玻璃,纪念1961年在密西西比州为争取黑人权益而被白人种族主义者打死的三个学生。时代变了。曾经为了美好的理想冒生命危险的“白左”变成了被资本家创造的意识形态洗脑的威权主义者

而且意识形态还是全方位的,连星球大战这样美国国宝级流行文化也受意识形态影响。

这是1977年的星球大战

这是2017年的星球大战8: dawn of social justice

好人全部是黑墨黄女性(Maz,Finn是黑人Poe是拉丁裔,Rose是亚裔,Lela,Rey,Holdo)

坏人除了金发碧眼的法斯马,其余斯诺克,凯洛伦,霍克斯,风暴兵全是白人男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