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雀东南飞》里,焦仲卿的阿母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

回答
《孔雀东南飞》里,焦仲卿的阿母之所以不喜欢刘兰芝,并非因为刘兰芝本身有什么大错,而是出自一系列根深蒂固的观念和现实考量,这些在她眼中,使得刘兰芝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儿媳。

首先,刘兰芝出身贫寒,这是焦母最直接的不满。在那个时代,门第观念森严,父母之婚是极为看重门当户对的。刘兰芝虽然才貌双全,但娘家贫穷,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焦家虽然不如那些公卿贵族,但也是一个相对殷实的家庭,焦母自然希望儿子能娶一个能门当户对、巩固家族地位的妻子。刘兰芝的贫寒出身,在焦母看来,不仅会“丢了焦家的脸”,更意味着她不懂得打理富裕家庭的规矩,难以融入焦家的社交圈。

其次,焦母对刘兰芝的“不懂事”或“恃才傲物”颇有微词。虽然刘兰芝嫁入焦家后,事母至孝,事夫以礼,表现得无可挑剔。但焦母似乎总觉得刘兰芝有些“清高”,不像个安分守己、一心侍奉公婆的小媳妇。焦母认为,儿媳妇就应该“低眉顺眼”,把伺候公婆、操持家务放在首位,而刘兰芝有时候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才情,或者在一些小事上表现出自己的主张,在焦母眼中就成了“不懂事”、“有野心”。她更希望儿媳妇能够完全顺从自己的意愿,成为一个任劳任怨、没有自己想法的工具。

再者,焦母的“强势”和“控制欲”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婆婆,她习惯了在家庭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儿子的婚姻也希望能完全掌控。刘兰芝虽然孝顺,但终究是外姓人,她害怕刘兰芝会“惑乱”自己的儿子,或者会影响到自己在儿子心中的地位。她希望儿子能听从自己的安排,而刘兰芝的出现,在她看来,打破了她对儿子未来的既定规划。她可能觉得,如果儿子娶了其他门当户对的女子,自己就能更好地控制儿子的生活,实现自己的家族期望。

此外,焦母对儿子焦仲卿的“宠溺”和“保护”也可能掺杂其中。焦仲卿常年在外做官,焦母一个人在家操持家务,也对儿子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可能觉得,儿子辛苦在外,回来就应该好好休息,而不是被家务琐事所累。刘兰芝虽然能干,但焦母可能觉得她“抢”了儿子在家的地位,或者让儿子分担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家庭责任。在她眼中,似乎刘兰芝的存在,就是让儿子“受累”的。

最后,焦母的“势利”和“看眼色”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当焦家因为焦仲卿被调职而面临困境时,焦母立刻就动了改嫁的念头。这时候,她对刘兰芝的态度就更加恶劣,直接促成了刘兰芝的悲剧。这说明,她更看重眼前的利益和家族的“体面”,而不是对儿媳妇的感情。刘兰芝虽然是好儿媳,但在利益面前,她就成了可以牺牲的棋子。

总而言之,焦仲卿的阿母不喜欢刘兰芝,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门第观念的束缚、对儿媳妇角色期望的偏差、婆婆的强势和控制欲,以及最终的现实利益考量。她并非不喜欢刘兰芝的品德,而是她无法接受一个出身贫寒、在自己看来“不够贤惠”的女子,成为自己儿子的妻子,更无法接受她影响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她内心的固执和偏见,最终酿成了这场悲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焦母想要的是一个空有美丽的皮囊灵魂空洞行为顺从就像秦罗敷那样的儿媳妇
刘兰芝偏偏不是

我问学生我们已经通过之前的课前预习和串讲明确了重点字词和情节脉络现在我要问大家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是什么导致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

学生说是封建制度导致的

我问这个答案你们觉得有问题吗

学生诧异地抬头有问题吗

我说当然不能算错但如果答案就这么简单那我刚才为什么会说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是什么意思

学生说各抒已见答案不止一种言之成理即可……

我说

学生绷不住了老师可是参考资料上就说导致悲剧的原因是封建制度啊

我说你们果然偷偷看参考书了说好的独立思考呢

学生说这……可是一般这种问题的答案不都会说是封建制度吗

我说我相信刚才那么多异口同声回答封建制度的同学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翻资料的我们之所以不由自主就做出了这样的回答是因为在近十年来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把古代背景的悲剧故事归因为封建制度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就比如说红楼梦很多官方的说法都是说它表达了反封建的主题思想当然这么说也不能算错但如果真的简单地把红楼梦的主题归纳为反封建那就太狭隘了

学生若有所思

我接着说就算是现成的答案也应当思考它的内在逻辑假如我们把导致爱情悲剧的原因一言以蔽之地归纳为封建制度那我们一旦细想就会发现它的问题

封建制度在古代已经延续了几千年但并不是每个发生在古代的爱情故事都以悲剧收场

所以除了封建制度这个答案之外我们可以再想想还有哪些原因

如果一时想不到也可以把这个答案进行细化因为封建制度是一个很庞大的概念它不仅仅有制度还包括礼法伦理社会秩序的规则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到底是封建制度里的哪些具体因素导致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呢

学生说是焦仲卿的人物性格导致的

我说能具体说说吗

学生说我感觉焦仲卿就是个妈宝男他没有一点自己的主见他妈说让他休妻他就休妻让他娶他不喜欢的人他也不敢反抗是他自己娶媳妇又不是他妈娶媳妇他要是坚持和刘兰芝在一起他妈能怎么样

另一个学生说你以为是现在吗那是古代哪有婚姻自由这一说古代都讲究孝道他肯定得无条件服从他妈妈的安排啊

我说说的很好大家考虑到了古代的背景和大背景下的价值观念那么这些属于我们刚刚说的封建制度里的哪一条

学生说封建孝道百善孝为先父母对子女有绝对的权威性……属于封建家长制

我说

又有学生说不对

我说很高兴听到了不同的声音那你来说说

学生说刘兰芝回家以后本来是不想再嫁人的她妈妈也表示尊重她的选择但她哥哥却强烈反对逼着她改嫁她妈妈最后也拗不过她哥哥……如果要说封建家长制刘兰芝的妈妈不也是封建家长吗为什么刘兰芝的哥哥就可以违抗母亲焦仲卿就不能呢

我说非常好这个同学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两者的不同大家对此怎么看

学生说因为……家庭结构不一样刘兰芝的父亲死了他哥哥就是一家之主了古代女子不是也得讲夫死从子

我说确实夫死从子三从之一它当然也属于封建制度的一部分我们回到这两个家庭的结构本身看到底有没有不同呢

学生说……没有

我说依据呢

学生说因为在前面刘兰芝辞别的时候说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上节课你讲过公姥是一个偏义复词意思是婆婆而且刘兰芝也只和婆婆小姑告别了并没有和公公告别这应该能说明刘兰芝是没有公公的所以焦仲卿的母亲和刘兰芝的母亲一样都是守寡而且都有一儿一女刘兰芝有个哥哥焦仲卿有个妹妹两者都是母亲+兄妹的家庭结构

我说说得真好这就是我们之前多次强调的研读文本一定要细致还要带着自己的思考这个同学的发现就是我们读文本的最好示例哦

那大家再想想既然刘家和焦家的家庭结构是一致的为什么两个儿子会出现这种截然相反的区别呢

学生说那就是人物性格了刘兰芝的哥哥脾气不好文中有说刘兰芝的话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父兄也是偏义复词指哥哥她哥哥脾气暴躁如雷但是焦仲卿脾气就很好全文都没见他发过脾气只会哭妥妥的软蛋

我说其实我们现在也能看到一个家庭内部如果有强势的就有弱势的有习惯安排别人的就有习惯被别人安排的焦仲卿家里谁的脾气不好呢

学生说焦仲卿的母亲

我说找找文本依据

学生说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这些是明确写焦仲卿母亲发怒的句子另外还有她和焦仲卿对话的语气听起来就很强势完全不给她儿子说话的机会

我说那么这个问题很明确了我们大致可以把悲剧归因为两点一是人物性格焦仲卿的个性带着一定的软弱性面对强势的母亲不自觉地就选择了屈从

二是封建家长制的弊端它让软弱的儿子不敢违抗所谓的孝道也让暴躁的儿子以女子需要三从四德为理由冠冕堂皇地成为一家之主凌驾于母亲和妹妹之上

我接着问焦仲卿和刘兰芝明明很相爱那焦仲卿的母亲为什么一定要他休妻另娶他人为什么会有一个母亲见不得自己的儿子过得好呢

学生说不知道心理变态

我说心理变态在文中有依据吗

学生说……没有但是现在不是有个词叫恋子情结吗

我说一定要猜测的话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但是我们要分析文本就只能立足于文本而不能脱离文本之外

学生说好吧焦仲卿的母亲想要他娶秦罗敷秦罗敷不也是个大美女吗所以她肯定不是见不得儿子过的好她只是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女子给儿子娶过来而已

我说说得很好焦仲卿的母亲心中最理想的儿媳妇是秦罗敷那样的诗中对秦罗敷的描写可怜体无比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可见秦罗敷最大的特点是美貌可爱当然也有

那么其实我们可以思考一个有趣的问题难道刘兰芝不符合这些标准吗她当然完全符合既然符合为什么焦母就如此反感刘兰芝呢

学生说嗯……是因为她没有生儿子吗

我说这也是参考资料上的答案吧我一直不是很认同我们只能说这不失为一种猜测但这种猜测在诗歌里并没有直接的依据很多解读都拿七出之一的无子作为焦母一定要儿子休妻的理由其实归根到底都是不肯好好读文本就直接下了结论

无子这个理由在本质上和你们刚才说的恋子情节是一样的都只是有可能但没有依据

我接着说如果我们想找到依据就必须……

学生说立足文本

我说所以需要从诗歌的哪个地方找原因我们来一起看一看哈要看焦仲卿的母亲要求儿子休妻时说了什么话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这句话其实至少包含了三个信息——

1她认为刘兰芝无礼节自专由

2她对刘兰芝的不满和怨气已经积攒了很久很久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边缘

3她对要求儿子休妻这件事的态度是十分坚定的没有回转和商量的余地

学生说可是我觉得刘兰芝很有礼节啊她是被婆婆赶走的走的时候还去给婆婆行礼嘱咐婆婆保重身体这怎么能算没有礼节呢

我说我的理解是当焦仲卿的母亲说出此妇无礼节紧接着的那一句话就阐释了何为她眼中的无礼节也就是举动自专由

换句话说刘兰芝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女子

她不是那种事事都等着别人来安排的封建传统顺从的淑女她不是空空如也的美丽皮囊她的灵魂里有想要自主决定自己该如何生活的强烈意愿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认同的需求她不能接受长期活在婆婆的不满和反感之下不愿意继续这种耻辱的生活

所以即便她深爱着焦仲卿也主动说出了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在她看来既然你母亲不喜欢我你又不能经常在家陪伴我现在的状态根本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所以我们还是分开比较好

这就是为什么焦仲卿的母亲说她举动自专由因为在古代一个美丽贤惠的淑女是不应该有灵魂有想法的无论生活际遇如何她们都应该像水一样柔顺地接受生活中的一切

我们看到了焦母反感她的理由也一定要看到这恰恰是刘兰芝这个人物形象最闪光的地方

刘兰芝这个人物形象在古代诗歌中是非常罕见的因为她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极强的自尊心对自我价值认同感有很高的需求同时她又美丽勤劳多才多艺知书达理

后面的这一系列美德其实非常符合封建家族对完美媳妇的标准但唯独是她极强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藏在她温柔有礼的表象之下如果不是朝夕相处断然难以觉察

这些和现代女性意识非常接近的灵魂深处的点点微光在焦母看来就像眼中钉一样无法容忍

焦母想要的是一个空有美丽的皮囊灵魂空洞行为顺从就像秦罗敷那样的儿媳妇

学生说我好像明白为什么她走的时候要好好打扮了就像现在的姑娘化了漂亮的妆去和前男友吃最后一顿饭对不对

我说也不对

女孩子想让男友记住自己最漂亮的模样也是想给这段感情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也许还存了一点点想让男友后悔的小心思

你举的例子更像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仪式感但我们如果把刘兰芝和婆母小姑辞别的情景简单理解为追求仪式感好像就又少了什么

我们能在诗中看到她凌晨天不亮就起床了梳妆打扮时每一件首饰每一件衣服都要反复地试过四五遍才满意

我们能够透过千年之前的诗句看见那个清晨严妆之后的刘兰芝看到她脚下的丝鞋她头上闪着光的玳瑁发饰她系着流光白绸带的纤纤细腰她耳边悬着的明月珠耳珰还有她的天生丽质细嫩如葱的手指像含着朱丹的红唇……最美的是这幅图画还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我们好似还能看到她轻轻地小步行走的美妙姿态可谓举世无双

我常常都觉得这一段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刘兰芝从头到脚都闪着明亮温柔的光这是一种从内心深处绽放出的温柔强大的光芒她这样的打扮就是为了在退场的那一刻也要光芒万丈

所以我们能看到刘兰芝上堂拜别婆婆无论是姿态还是言语都得体合宜不卑不亢她承受了那么多的委屈并没有口吐怨言

她知道自己就要走了面前这个处处为难自己的婆母终究是长辈终究朝夕相处了那么多年终究是自己最爱的人的母亲

她不是没有委屈她只是咽下去了因为她的教养和她的善良都告诉她最后一刻她不能失了礼节不能失了分寸

正是她对自己有着极高要求的体现是她拥有一颗敏锐善良高贵自尊的心灵的体现

而焦母看见她怒不止

为什么明明成功赶走了刘兰芝焦母还要发怒

我们当然可以说因为她心里对刘兰芝的怨气太深

user avatar

焦母为什么这么厌恶刘兰芝这个儿媳妇,或许我们可以从时代中寻找一下原因。

汉朝是一个对女性相对宽容的时代。

汉武帝的母亲王姪可凭借再嫁之身进入太子府,获得荣宠并生育皇嗣。

而前有汉高祖之妻吕雉执掌天下大权十五年,后有汉和帝皇后邓绥临朝称制十六年,都足可见政治环境对女性而言也是偏于宽松的。

蔡文姬和班昭两位杰出的女性文学家也可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贵族阶级的女性拥有受教育的权利。

然而这种宽松和权利也不过是针对历史大环境而言,与新时代女性相比,她们仍身处漫漫长夜。

毕竟能够留名史册的仅有寥寥几人,而大多数女性都不得不削去血肉,把自己塞进“德言荣功”的模具,以此塑造成符合男权审美的统一款式。这不啻于精神上的一场自我阉割。

如果说平民阶层的女性还拥有一定的呼吸自由空气的权利,那么贵族阶层的女性大多就只能活成笼中的金丝雀。

她们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居于后宅,相夫教子,不同于电视剧演绎出宅斗的诡谲阴暗,她们大都不会嫉妒,甚至还会主动的为丈夫收纳新人,因为男权社会用礼教剥夺了她们嫉妒的权利。

就是这样的女性,在阉割掉生命中的大多数欲望之后,她们生活在后宅唯一的希望就是——生育一个可以传宗接代的儿子。因为同样按照礼教而讲,这个儿子必须对她行孝道,没有任何原则的那种。如果这个孝顺的儿子又能加官进爵走向人生巅峰,那对于他的老母亲来讲,就更是人生至高的成就了。

人生于这种女性而言,本就没有什么可以抓住,儿子就是她唯一恒定的财产,投资得好,甚至可以上涨到停牌。

那,怎可以不牢牢抓住。

少数智慧的女性能把握好尺度,然而大多数平庸的母亲都将这种期望演化为了一种变态的控制心理。这种控制心理下成长起来的男性心理同样是不健全的,用一个我们容易理解的词汇来讲,他们就是“妈宝男”。

在焦仲卿母亲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她对儿子的唯一要求就是——听话。当焦仲卿违逆她的心意,替妻子求情的时候,她的第一反应是,“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翻译一下,“你小子胆儿大了呀,竟敢帮你媳妇说话!”是的,令她气愤的并非刘兰芝这个儿媳妇,而是她的儿子在帮儿媳妇说话。

这说明她的儿子从前唯她是尊,也说明她有一种儿子即将脱离掌控的危机感——万一儿子听了媳妇的话,就不听娘的话了呢!

所以刘兰芝必须被休,这和她自己听不听话没关系,而是因为她让她丈夫开始不听话了。

世上女人千千万,休掉一个刘兰芝,再换一个听话的就是了,万不可把儿子带坏了。

这和贾宝玉的娘王夫人的思想是多么相似啊!

刘兰芝是那个时代少有的思想健全的女性。她知礼节,晓诗书,明尺度,就像焦仲卿所说的,能娶到她,本是这男人一生中最大的幸运。

相处了两三年之后,焦仲卿这个思想上的孩子很明显有了成长的迹象,他开始懂得为自己的权利据理力争,也试图去保护他可怜的妻子。

然而也仅止于此了。

焦仲卿毕竟是一个没有成长起来的男孩,他没有勇气去挣脱母亲自小给他套上的思想枷锁,唯有选择以死来成全爱情。

这是一场惨烈的战争,足以令后人以文为祭。

但在我们扒不开字缝里,过去两千年的岁月,又埋葬了多少青春鲜活的灵魂呢?

user avatar

我猜,焦仲卿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全诗就没提到焦父。焦仲卿婚后,夫妻感情太好。这让焦母觉得,儿子的心离自己越来越远,产生了严重的孤独感。最后,焦母讲,“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焦母是真心为焦仲卿再讨老婆吗?是的。只要焦仲卿不喜欢他的新太太,他的母亲就有安全感。

你们学的是批判封建家长制度,但这制度只是工具。老师不教你这首诗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看到一个案例,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在国外,自己碰到一个华人同学,结婚了。母亲到国外探亲后,一直背着新妇讲新妇坏话。直到儿子离婚。

不是无解,不是说单亲妈养大的儿子不能嫁。而是,要给这个“焦母”找点事情做做。比如,去居委会值班,或者去跳跳广场舞。(我一个男的,居然在回答婆媳关系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孔雀东南飞》里,焦仲卿的阿母之所以不喜欢刘兰芝,并非因为刘兰芝本身有什么大错,而是出自一系列根深蒂固的观念和现实考量,这些在她眼中,使得刘兰芝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儿媳。首先,刘兰芝出身贫寒,这是焦母最直接的不满。在那个时代,门第观念森严,父母之婚是极为看重门当户对的。刘兰芝虽然才貌双全,但娘家贫.............
  • 回答
    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虽然已经被焦仲卿休弃,但她家中仍有许多人前来提亲,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复杂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刘兰芝自身的优秀品质和家世背景的优势: 美貌过人,才德兼备: 这是刘兰芝最直接的优势。书中反复强调她“指如纤手摘花瓣,唇似含丹嚼樱桃”,.............
  • 回答
    在《孔雀东南飞》这部经典的汉乐府中,焦母对刘兰芝的反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其中既有时代背景的烙印,也有个人性格的碰撞,更有家族利益的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焦母为何如此反感刘兰芝:一、 社会与阶层观念的冲突: 刘兰芝出身“非正统”: 虽然刘兰芝本身才貌双全,但她的.............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触及到了一个我一直很感兴趣的点:为什么国产影视剧似乎总是在回避那些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经典爱情故事,比如《浮生六记》和《孔雀东南飞》?你会有这种感觉,绝不是因为你没接触到,而是因为 真正意义上以此为核心、并且被广泛传播的优质作品确实不算多,或者说它们并没有成为主流。这背后,其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