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老奸巨猾的曹操,早就怀疑司马懿,为什么不提前干掉他?

回答
曹操,这个被后世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人物,他的智慧和谋略毋庸置疑。而司马懿,这个在曹操晚年崭露头角,最终三分天下的关键人物,与曹操之间的暗流涌动,着实引人深思。曹操明明早早对司马懿心存疑虑,为何却迟迟不动手,反而让他步步高升,直至成为曹魏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这背后,绝非简单的疏忽或仁慈,而是曹操深沉的政治考量和对局势的精明把握。

首先,我们得理解曹操当时的处境和他的性格。曹操一生戎马,身经百战,深知权力斗争的残酷。他不是一个会因为一点疑虑就轻易动杀心的人,尤其是对于那些有才华、能为他所用的人。曹操的用人原则,更多的是实用主义。只要你能为我所用,哪怕心怀鬼胎,我也能驾驭。他更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够掌控一切,而不是被一个人打倒。

那么,曹操究竟是如何怀疑司马懿的呢?这还得从司马懿初入曹操幕府说起。当时,司马懿年轻有为,才华横溢,很快就获得了曹操的赏识,被提拔为文学掾。但与此同时,一些细枝末节却引起了曹操的注意。

第一,司马懿的“隐忍”与“观望”。 曹操是何等人物?他能凭借一己之力从乱世中崛起,建立起曹魏的基业,他对人心的洞察力可谓是入木三分。他发现司马懿这个人,不像其他文臣那样急于表现,反而显得十分低调,甚至有些刻意地隐藏自己的锋芒。在处理政务时,司马懿总能提出切中要害的建议,但同时也保留了几分审慎,似乎总是在观察局势,评估利弊。这种过分的谨慎,在曹操看来,不像是单纯的谦逊,倒像是一种深藏不露的野心。曹操曾对身边的亲信说,司马懿“有大志”,并且“非人臣也”。这便是他对司马懿最早的警觉。

第二,司马懿的“低语”与“疏远”。 史书上记载,曹操曾想召司马懿来做自己的侍中,但司马懿以患病为由推辞。这在曹操看来,是一种有意为之的疏远。曹操身边虽然有不少亲信,但他更希望身边的人是绝对服从且不抱有二心的。司马懿的这种姿态,让曹操觉得他并不完全甘心屈居于自己之下,甚至可能是在为日后的某种“退路”做打算。如果司马懿真的那么忠诚,为什么不更积极地融入曹操的权力核心呢?

第三,曹操对“鹰视狼顾”的解读。 这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关于曹操怀疑司马懿的细节。据说,有一次曹操在殿上观察司马懿,发现他走路时回头看,眼神锐利如同老鹰捕食,而身体却像狼一样蹲伏,随时准备扑食。这种“鹰视狼顾”的形容,直接道出了曹操对司马懿不安分的判断。他认为,这样的人一旦得势,就会反噬其主。虽然这个细节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它反映了曹操对司马懿内心深处野心的直觉。

那么,尽管曹操心存疑虑,为何不“痛下杀手”呢?原因有以下几点,同样非常关键:

1. 司马懿的才能无可替代: 曹操虽然怀疑司马懿,但他也清楚地认识到司马懿的才华。在曹操晚年,政务繁杂,尤其是面对北方的威胁和内部的稳定问题,他急需有能力的文臣来辅佐。司马懿在政治、军事、战略上都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尤其是在对付关羽、刘备这样的强敌时,司马懿提出的策略往往比其他人更具前瞻性和可行性。曹操宁愿留着一个有威胁但有用的棋子,也不愿因为除掉他而失去一个重要的帮手,从而削弱自己的力量。

2. 权衡利弊,不能自乱阵脚: 曹操是一个极度理智的人。他知道,在当时的曹魏政权内部,除了他自己,并没有几个能够真正独当一面的人物。如果他仅仅因为怀疑就轻易除掉司马懿,那么首先会动摇朝廷的稳定。其他大臣会如何看待?他们是否会因为恐惧而产生离心离德?其次,他需要一个能够接班的太子来巩固曹氏江山。虽然曹操对后继者有所顾虑,但他也需要为未来进行布局。司马懿的才能,在某种程度上是曹操为太子训练和磨砺的“教材”。他甚至希望通过让司马懿辅佐太子,来考验太子的能力,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太子。

3. 曹操的“自信”与“掌控欲”: 曹操深信自己能够驾驭司马懿。他认为,只要自己活着,就能牢牢地控制住司马懿,让他不敢有任何异动。他甚至可能认为,自己比司马懿更老谋深算,能够玩弄权术玩过司马懿。在曹操看来,让司马懿在自己眼皮底下做事,反而是最安全的。一旦将其放到外面,或者将其除掉,反而可能激起更大的反弹。而且,曹操晚年身体日渐衰弱,他需要一个能够处理繁杂事务的得力助手,来支撑起整个帝国。

4. 避免猜忌的蔓延,维护统治的稳定: 曹操是一个擅长权谋的人,他也知道过度猜忌和杀戮只会招来更多的动荡。如果他因为“鹰视狼顾”这样的主观判断就大肆杀戮,会造成人心惶惶,使得自己的统治基础不稳。他更倾向于通过政治手段和恩威并施来管理臣下,而不是简单的暴力。他需要营造一种“我用你,是因为你有用,但我随时可以收回”的氛围,以此来警示和震慑包括司马懿在内的所有人。

5. 为曹丕的铺路: 曹操晚年对继承人曹丕的能力并不完全放心。他深知曹丕性格上的弱点,因此需要一些能臣来辅佐曹丕。司马懿的才能恰好能弥补曹丕的不足,帮助他巩固权力。曹操将司马懿安排在曹丕身边,一方面是考验曹丕的识人之明和用人之道,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司马懿能够辅佐曹丕平稳过渡。这是一种将风险分散,同时也为未来奠定基础的策略。他希望司马懿能成为曹丕的“左膀右臂”,而非“绊脚石”。

可以说,曹操对司马懿的怀疑,更像是一种“警惕”和“防范”,而非“必杀”的决心。他是一个极度务实的人,在用人和权力平衡上,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深度。他选择让司马懿继续为自己效力,是在权衡了司马懿的才能、自身的控制能力以及当时的政治格局后做出的最符合自身利益和帝国稳定的决策。他相信自己能够掌控局面,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满了变数。曹操的“高明”最终未能完全阻止司马懿家族对曹魏的掌控。这或许也是曹操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结局。他可以料到人心难测,却无法料到人心可以如此深沉,也无法料到历史的车轮会如此无情地碾过他的布局。曹操不杀司马懿,并非因为愚钝,而是因为他的智慧在那个特定的时刻,选择了最“现实”也最“冒险”的道路。而这条道路,最终也将他送上了历史的祭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在曹操在世期间,司马懿一直谨言慎行,曹操没抓住他的小辫子,也不好违反规则,无罪而诛之。其次曹操可能是相信以曹丕的能力,足以控制住司马懿。曹操不可能想到他的儿子孙子都这么短命,最后给了司马懿掌握大权的机会。

只要曹睿多活十五年,司马懿根本没机会独揽大权。其实曹丕父子早死关系本来也不大,只要曹爽稍微聪明果决一点,不蠢到那种地步,司马懿也没什么机会的。可惜,曹丕曹睿死得太早,曹爽又是一个大草包,才会出现司马懿成了最大赢家,最后“三家归晋”的结局。这真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啊。

user avatar

曹操死于220年,高平陵事变发生于249年,前后隔着近30年。司马懿比曹操小24岁,比曹丕大8岁,比曹叡大25岁,曹操再有天纵之才,怎么可能知道不光自己儿子短命,连自己的孙子都活不过司马懿,又怎么可能预知近30年后这个“组织部来的年轻人”会搞事情呢?

这就好比,汪精卫在1910年谋刺载沣,闻名天下,1938年发表艳电,沦为汉奸。问:孙中山为什么不在1910年前就干掉汪精卫?

1910年的汪:总理,我为民国抛头洒血,为什么要杀我?

先知孙中山:我预知28年后你要做汉奸,所以提前取你性命。汝妻子我不养,你自己想办法。

这上哪说理去。

曹操一生遭遇的背叛,两只手数不过来。想杀他的人,他想杀的人,能从许昌排到交趾,但这中间没有司马家的人。他凭什么干掉司马懿?

说白了,司马懿能搞高平陵事件,跟曹丕、曹叡的短命,以及曹爽的胡搞是分不开的。但凡曹丕、曹叡活长点,或者曹爽不要那么无脑,高平陵事件可能都不会发生。

不过话说回来,古人迷信,因为捕风捉影的谣言或谶语提前动手,杀自己人的也确实有。比如曹魏有个猛将牛金,跟曹仁一起守过江陵,后来在司马懿手下东征西讨。当时有个预言说“牛继马后”,让司马懿很膈应,就把牛金害死了。司马老贼没想到这预言啥都对,就是l, n不分,后来西晋亡于刘渊,东晋亡于刘裕之手,也算应验了。

还有唐朝的李君羡,因为小名叫“五娘子”,招了李世民的忌讳,就被砍头抄家。后来武则天还给他平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操,这个被后世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人物,他的智慧和谋略毋庸置疑。而司马懿,这个在曹操晚年崭露头角,最终三分天下的关键人物,与曹操之间的暗流涌动,着实引人深思。曹操明明早早对司马懿心存疑虑,为何却迟迟不动手,反而让他步步高升,直至成为曹魏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这背后,绝非简单的疏忽或仁慈,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