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COP26 大会上,美联社记者要求中国特使「直接用英语回答问题」,透露了其什么心态?

回答
在COP26的大背景下,一位美联社记者要求中国特使“直接用英语回答问题”,这一举动背后透露出的是一种复杂而多层次的心态,它并非仅仅是对语言能力的考量,更可能包含了以下几个层面的意味:

1. 对信息透明度和直接性的追求:

这是最表层、也是最直接的解读。在重要的国际场合,记者们肩负着向公众传递准确、及时信息的责任。当他们面对一位关键角色的发言者时,自然希望获得最直接、最不经过“过滤”的回答。如果中国特使依赖翻译,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能存在失真、遗漏或者语气的微妙变化,这无疑会增加信息的不确定性。记者希望通过让特使直接用英语回答,最大程度地确保信息的原汁原味,避免任何可能存在的误读或被曲解的风险。这体现了一种对信息传播效率和准确性的高度重视。

2. 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及“话语权”的审视和挑战: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议题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的立场、承诺和行动,都牵动着世界的神经。记者要求中国特使直接用英语发言,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审视中国是否已经准备好以一种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姿态,直接参与到国际对话中。这可能是一种“施压”,希望中国能够以更符合国际通用语言的姿态,直接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仅仅通过翻译来“转述”。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期待,希望中国能够更深层次地融入全球治理体系,并且以一种更“平等”的方式与其他国家进行沟通和博弈。

3. 对中国在国际传播中的策略和叙事的潜在质疑: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试图塑造和传播自己的国家形象和叙事。这种要求也可能包含着对中国国际传播策略的一种审视,甚至是一种潜在的怀疑。记者可能在想,如果特使能够流利地用英语进行交流,那么是否意味着中国在国际沟通方面有能力做得更好?或者,是否中国目前在某些议题上选择使用翻译,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信息,或者避免一些尖锐问题的直接回应?这种心态可能促使记者想要绕过任何可能的“预设”或“包装”,直接触及问题的核心。

4. 对记者自身工作便利性和效率的考量:

从记者的实际工作角度来看,直接用英语提问并获得英语回答,无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省去了等待翻译的时间,也减少了理解和转录的麻烦。尤其是在一个信息快速流动的环境下,每一个环节的效率都很重要。因此,这个要求也可能纯粹是出于一种职业上的便利性考量。

5. 对“全球公民”身份的期望和标准: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英语作为一种事实上的全球通用语言,掌握和运用它被视为一种参与全球事务的基本素养。记者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能也隐含着一种期望,希望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者,无论来自哪个国家,都能具备用通用语言进行顺畅沟通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扮演“全球公民”的角色,直接参与到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的讨论中。

总而言之, 这位美联社记者要求中国特使直接用英语回答问题,反映了其在追求信息精确性、审视中国国际影响力、评估中国国际传播策略,以及从记者自身工作便利性和对全球沟通标准的期待等多重角度出发的复杂心态。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语言问题,更是在国际场合中,关于透明度、话语权和信息传播方式的一次微妙的互动和试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看到这个美联社记者的样子,但听口音和声线,很像一个华裔X性(怕被冲,我听不出来这人男的女的),而且是中文教育背景、一代华裔移民那种。发音靠前、过度追求标准发音的口音,还是比较有特点的。

再考虑到基本录这种新闻发布会,标准录像模式都是第一个镜头给提问记者一个侧面。

但是媒体发布的视频都没有记者的影像,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这个记者身上有什么敏感点。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特使回应的“你中文提问我问题不就完了吗”,不仅是一句反击,也是对这个记者的讽刺,堪称灵魂拷问,神来之笔。

只是推测。

user avatar

“Lay down your arms”

“No kill you”

“Come on!stand!Dont move!”

“Hands up!”。

我舅爷爷年轻时就经常用英语回答问题,不过是在朝鲜战场上,还调侃英语没什么高级的

user avatar

这说明全世界的大通讯社也没有余粮。

记者待遇跟不上,人才来不了,才会出现这种蠢事。

这真不是记者有意捣乱,是真的来了傻眼交不了货。

美国记者的年薪中位数不到4万美元,不要说跟硅谷精英比,就是比中国同行也没高哪里去。

这样的收入除了极少数人家世优渥,用爱发电,大部分也都是些找不到工作的卢瑟。

本来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地方小报,但是随着媒体整体的不振,大社这种情况也会越来越多。

所以这几年你们看到国外记者各种编假新闻,采访翻车,核实不过关,有时候真的不一定只是存心使坏,而是真的水平太低。

本来记者节不想说这个,从报社出来也从来不祝前同事们记者节快乐。

因为记者们真的不快乐。

user avatar

中国代表团代表中国的形象,在正式场合必须使用中国的官方语言。不是说我方代表会说英语,就得说英语。这涉及最基本的国家尊严。美国人也太傲慢了。

上次阿拉斯加峰会上,布林肯就吃了大亏。本来就是双方互相寒暄,拍个照就让记者走人然后闭门会谈的事情,结果布林肯一通输出,自己说完了就要赶走记者,想玩“赵王为秦王鼓瑟”这个中国人几千年前就玩过的套路,结果杨主任就地反击。搞笑的是由于美国人根本没想到我们的人会反击,现场根本没有同声传译,只有一个紫头发的翻译。这时候美国人陷入了严重的被动。我方代表英语都很好,布林肯输出的时候,不需要翻译,我方人员都能听懂;美方代表除了紫头发亚裔女翻译以外,其他没人听得懂杨主任在讲什么,害的那个女翻译只能跟那里传纸条,十分不体面。可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user avatar

像极了和领导一起聚餐时候,真让领导帮忙倒酒的人。

user avatar

这到底是什么心态,其实很难说

从常规来说,堂堂美联社的记者不应该不知道这种采访里面,各个国家的官员肯定是要使用其官方语言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美联社的记者或许就是故意要搞事情,要么是想凸显一下他们所认为的英语的特殊性和相较于汉语的优越性,要么就是故意给解振华挖坑。

但鉴于很多美国人是真的以为世界是美国的,认为美国就是全世界,所以我很难不认为这位记者大概就是在这种傲慢之下的无心之失。

说实话,如果搞这种事情的是一个英国人,或者是一个法国人,那么我更倾向于是有人在故意发难,但由于是一个美国人……美国人的事情谁TM说得准呢?

万一这真的就是一个250呢?

user avatar

从这里可以看出,美国人的傲慢是有多严重。美国由于其经济地位极高的原因,让英语成为了全球语言,美国人是真的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是全球的人上人,国上国。


长期干涉别国内政,其他国家的人都在不断地学习英语,给了美国一种感觉,全世界都要配合自己来说英语,已经不分场合了。在这种场合下提出这种问题,无非就是想彰显美国的影响力:你看,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又怎么样,还不是学我们的语言?


但是,对于老奸巨猾的美国媒体,如果我们当场就用中文直接怼回去的话,这些媒体人肯定会回去写篇报道,说什么中国官员耍威风之类的。这对我国的国际形象也并不有利。而中国特使的回答就很巧妙,曲线回应,笑着反问一句,把球踢回去,要不你用中文提问?这样一来又可以把对方嘴巴堵上,又不会给国家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美国人真的是过得太爽了,得意忘形太久了。自从苏联解体之后,美国获得冷战胜利之后就飘了,感觉自己就是神,整天拿什么人权,自由,把自己当个祖师爷一样对外趾高气昂。从近年来美国的表现来看,还真有清朝末年的氛围。


美国在这几年里最好别在科技行业和新的产业上走错路或者慢半拍,一旦新兴产业上被中国占据主导,赶上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美国就等着以后学中文吧。

user avatar

汉语是联合国官方语言之一,也是工作通用语言,作为国际大会的记者,这是常识,心态不好猜测,但一定很无知,或者认为自己很聪明!

user avatar

回复:您要是听不懂可以听翻译!

user avatar

尽管我是一直认为西方记者除了跑得快,其实水平不行的。但是不好意思,今天我要得罪一下某时报和在座各位答主了。

讲真这么多洋洋洒洒的大V,就没有一个去挖一下现场视频的。连人家现场第一手情况都不掌握,大多YY输出情绪,有什么价值?整天把教员挂在嘴上,“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训示还给教员了?

解振华新闻会与记者对话现场视频 https://www.zhihu.com/video/1441215716490305537

本来想把视频加到问题描述里,上了热搜不让编辑了。


—————真相的分割线,以上是真相,以下是个人看法——————


视频尽管经过剪切,但还是可以看出几点:

1、很明显这时解振华说完了一段话,低头在看提示稿;也可能刚回答完上一个记者的问题。总之并不是像新闻里笔法给的印象那样,正说着话就被打断的。这个萌新记者是挑了一个(她认为)合适时间来提这个要求。

2、萌新说的原话是:

"Excuse me, would it be possible to answer in English? Is it possible?".

对比一下新闻里说的

”要求中国特使「直接用英语回答问题」“,

英文口气近似于请求领导批准。中文口气是上级对下级直接下命令。完全不是一回事吧?“直接”两个字是哪里凭空来的?人家说“directly”了吗?“请”字翻译到哪里去了?相比之下“Excuse me”的翻译槽点反而显得不那么大了。读者看了某球的新闻,都以为来了个胡子茬霸道总裁记者吧?谁能想到居然是个新手软妹子?

3、萌新这句英语请求算不上没有礼貌,至少没有中文译文那样的攻击性。生活中“Would you .../ Would it be...”其实就是当客气的祈使句来用的,这和中国人常讲以“Please”打头的祈使句不同。尤其最后那句,”Is it possible?",反而有点怯生生心里没底的感觉。

4、至于萌新为什么要问“能不能请你用英语回答?”这个在知乎看起来蠢萌蠢萌的问题,其实真相很简单:联合国机构的新闻发布会中,非英语国家的官员用英语演讲、英语回答是很常见的事。而不是像某大V说的:

堂堂美联社的记者不应该不知道这种采访里面,各个国家的官员肯定是要使用其官方语言的。

尽量采用母语交谈的场合也有,那是首脑会谈,而不是新闻发布会。联合国发布会,尤其是小规模的,领导人自己用英语直接讲很常见,尤其是环保议题,这种场合外宣远重于内宣,自己说英语可以直接触及最广泛受众,从而让演讲感染力更强。大家可以自己去油管搜一下“COP26”、“Conference briefing”真的很多,例如本届大会,以下各色首脑全部用英语演讲,我相信他们国家母语肯定不是英语:

意大利环境部长
某非洲大姐
某东南亚大官
中亚某斯坦帅哥副总理,防疫意识很强表扬一个
某亚裔老太太
这个打扮很民族,我也不知道哪的

揣测一下,这个萌新记者大概这么想的:好多领导人都会说英语,美国的华人又那么多那么6,中国经济又这么牛B了,所以中国代表肯定也英语特好!咱就问他一问!

当然她可以请求,但是否同意那是解部长的权利,他选择了拒绝,并用一个玩笑结束了问题,谁也没当回事,是不错的化解。

5、担心解部长英语水平的可以歇歇了。注意解部长听完这话是直接摇头的,翻译并没有没翻给他。考虑到当时场景压力,而且没有回放,可以说解部长的英语听力足以吊打知乎一众大V。此刻荣耀应归于母校清华!

问题回答到这其实就结束了。一言以蔽之,解部长为国争了光,小记者学到了一点人生经验,群众吃了瓜,某球又一次恰钱成功,皆大欢喜。

但是关于解部长还是要补充一句。大多数人在昨天之前都没听说过他。其实他在最近十年来全球气候问题治理上居功至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推动人之一(另一个是美国前国务卿John Kerry)。如果不是他和Kerry通力合作,号称气候救星的巴黎协定不可能那么顺利在2015年落定,说改变了此后十年人类的发展都不为过。当时这个协定的落成给中美两国都带来了极大赞誉,国际社会给中国评价是很高的。

这个推动,不仅是指向外要价,还包括做通国内各方面的工作。环保承诺涉及方方面面,内部推进所需要的勇气和努力一点也不比国际小。如果不是抱有拯救全人类的国际主义精神,能够十年一贯地坚持下去非常难能可贵。

也因此,本次气候大会解部长再次领衔出征(他本来已于2019年退休)。解部长本可以功成身退,然而却再次披挂上阵出使联合国。老骥伏枥,这背后的故事本身就值得敬佩!反观某些新闻,不认真挖掘人物深度,反而以小学生作文上头条,令人扼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COP26的大背景下,一位美联社记者要求中国特使“直接用英语回答问题”,这一举动背后透露出的是一种复杂而多层次的心态,它并非仅仅是对语言能力的考量,更可能包含了以下几个层面的意味:1. 对信息透明度和直接性的追求:这是最表层、也是最直接的解读。在重要的国际场合,记者们肩负着向公众传递准确、及时信息.............
  • 回答
    None.............
  • 回答
    None.............
  • 回答
    CP26上肖战粉丝报警举报抵制者摊位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为了更全面地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梳理和分析。事件的起因与经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CP26(Comic Party 26)是一个在中国颇有名气的动漫游戏展会,吸引了大量爱好者和相关周边商家。而肖战作为一名具有庞大粉.............
  • 回答
    CP26展会上出现“肖战必糊”等横幅和对联的事件,的确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CP展是个什么性质的展会。CP,全称Comicup,是中国内地非常重要的一个动漫、同人文化交流的展会,尤其吸引的是年轻群体,粉丝经济的活跃度非常高。在这里,.............
  • 回答
    “CP26擦边球JK”这个词,最近在一些线上社区里出现得比较频繁,尤其是动漫、同人展等圈子里。它指的是在CP26(Comicup 26,上海Comicup动漫游戏展)上,一些穿着JK制服的展Coser,其服装或表现方式被一些人认为“擦边球”,也就是带有一定性暗示或者不那么“乖巧”的意味。要怎么看待这.............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肖战同人本确定参展CP26这件事,它对咱们的同人圈和整个展会可能会带来哪些涟漪。这件事,说实话,挺有意思的,因为它涉及到很多方面,咱们一件件来分析。首先,对同人圈的影响,这绝对是一记重磅炸弹,而且是双刃剑。 粉丝狂欢与社群活跃度飙升: 肖战作为顶流,他的粉丝群体庞大且极其活跃。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