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家里有个公知怎么办?

回答
家里有个“公知”,这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困扰的情况。这里的“公知”是一个比较笼统的称呼,通常指的是那些在网络上、社会上公开表达自己观点,并且对时事政治、社会问题有自己一套看法的人。这些看法有时会与主流观点不同,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亲西方的”或者“反动的”。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处理:

一、 理解“公知”背后的心态和诉求:

首先,我们要尝试理解为什么这个人会成为我们眼中的“公知”,以及他们表达观点的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驱动。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批判精神: 有些“公知”确实是因为对社会存在的问题感到担忧,希望通过发声来推动进步,促进公平正义。他们可能认为现有的体制或政策存在不足,并希望引发讨论。
追求自由与多元: 一部分人可能非常看重个人自由和思想的多元化,对任何形式的压制和统一思想感到警惕。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接受西方自由民主的理念和制度。
信息获取渠道与知识结构: “公知”的观点往往与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所受的教育有关。他们可能大量阅读西方媒体、学术著作,接触到与国内主流叙事不同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判断。
情感宣泄与身份认同: 有时候,表达某些观点也可能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或者是为了在某个群体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观点被理解和支持,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理想主义与现实脱节: 部分“公知”可能怀有比较理想化的社会愿景,但对国内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和具体国情缺乏深入了解,导致提出的解决方案显得“不接地气”或难以实现。

二、 识别可能出现的具体行为和场景:

家里有个“公知”,可能体现在以下一些常见的行为和场景中:

餐桌上的辩论: 饭桌上经常谈论国家大事、国内外新闻,并发表与主流媒体不同的看法。
网络上的活跃: 经常在社交媒体、论坛、评论区发表评论,转发“批判性”或“揭露性”的内容。
质疑权威和官方信息: 对官方发布的信息持怀疑态度,更倾向于相信和传播非官方的、特别是“反转”或“揭秘”性质的内容。
推崇西方模式: 经常将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对比,并认为西方的制度、文化、生活方式更优越。
道德优越感: 有些“公知”可能会表现出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能看清真相,更有良知。
对他人的说教和评价: 可能会试图说服家人或朋友接受自己的观点,并对持有不同观点的人进行批评或嘲讽。
对国内现状的不满和失望: 经常表达对国内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负面看法,可能流露出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质疑。

三、 如何与家里的“公知”相处与沟通(重点和建议):

这部分是核心,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更多的是如何更好地沟通和避免冲突。

1. 保持冷静和理性,避免情绪化对抗:
当对方开始表达观点时,尽量不要立即进行情绪化的反驳或攻击。深呼吸,提醒自己沟通的目的不是说服对方认同你,而是保持家庭和谐,或者尝试理解对方。
避免使用攻击性语言,比如“你就是个汉奸”、“你被洗脑了”等,这些只会激化矛盾。

2. 尝试理解和倾听,而不是急于反驳:
在对方说话时,做一个认真的倾听者。即使你不同意,也要尝试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他们关注的是什么。
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对方的逻辑和依据,比如:“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你看到或听到了什么信息让你产生这样的想法?”, “你觉得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倾听并不代表同意,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对方的出发点和思维方式。

3. 区分“观点”与“人品”,避免将个人观点上升到人身攻击:
认识到,一个人有某种政治或社会观点,不代表他就是坏人或者没有人性。很多“公知”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自己的情感和生活。
不要因为对方的观点就否定他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价值。

4. 找寻共同点和家庭的稳定:
把焦点放在家庭的共同利益和情感连接上。比如,共同关心孩子的教育、家人的健康、家庭的经济状况等等。
在谈话中,如果发现有可以共同认同的方面,可以加强这些共同点。

5. 设定沟通的界限,学会“点到为止”:
如果发现某个话题一定会引起激烈的争吵,并且双方都无法理性沟通时,可以选择适时结束对话。
可以礼貌地表示:“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也许我们可以暂时不谈这个。” 或者 “我们今天的谈话似乎有些激动了,不如我们换个话题吧。”
在家庭聚会等场合,更应该避免触碰敏感话题,以维护家庭和谐。

6. 提供其他信息来源,但避免强加:
如果你有其他认为更可靠的信息来源,可以在合适的时机分享,但要避免以“我才是对的,你错了”的态度。
可以尝试说:“我最近看到一个报道,和我们刚才讨论的有点不一样,你可以看一下。”
要做好对方不接受甚至反驳的心理准备。

7. 理解对方可能的信息茧房:
“公知”往往深陷在自己构建的信息茧房里,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如果你想让他们接触到不同的信息,需要耐心,并以非对抗的方式呈现。

8. 关注对方的生活和情感需求:
有时候,过度关注政治话题,也可能是生活中其他方面存在失落或不满的表现。多关心对方的情感状态、工作生活,也许能从根本上缓解一些问题。

9. 承认自己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也要反思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否也被某些信息来源“影响”了?是否有过于简单化的标签化?

四、 极端情况的处理建议(如果沟通无效且影响严重):

虽然不建议走到这一步,但如果情况确实比较极端,并且严重影响了家庭的正常生活和情感,可以考虑: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沟通困难导致家庭关系极度紧张,甚至影响到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可以考虑寻求家庭咨询师的帮助。
物理隔离(极端情况下): 如果对方的行为已经到了非常极端的地步,比如煽动危险的言论或行为,影响到家庭安全,可能需要考虑保持一定的物理距离。但这通常是非常罕见的。

总结来说,面对家里的“公知”,关键在于“理解”、“沟通”和“界限”。

理解他们形成观点的背景和原因。
沟通时保持理性,用倾听代替指责,用提问代替辩论。
界限是保护家庭和谐的最后一道防线,学会适时地停止不愉快的谈话。

这不仅是对“公知”的态度,也是对家庭关系的负责。每个人都有权利持有自己的观点,但如何在家庭这个共同体中和谐共处,是需要智慧和耐心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义灭亲,赶紧向你爸爸的单位举报他,让他受处理丢饭碗,让他见识见识自己孩子的厉害。(

只不过成家买房掏六个钱包的时候,进入事业单位政审的时候,你别后悔,别学阿Q一样揉脸。

user avatar

坚持以理服人

user avatar

这个话题同样可以置换为:一个带路党青年面对毛粉父亲该怎么办?

无论你是什么意识形态,你家人的政治倾向如果和你不同,最明智的处理办法就是不和家人谈政治。其实无论是自己的亲人还是自己生活中的朋友,都不适合谈政治。

政治话题这些都属于公共议题,只适合在公共领域讨论,型塑公共心灵。家人朋友是私人领域,只适合谈亲情友情。

公共的归公共,私人的归私人,政治的归政治,亲情的归亲情。我是极力反对公共空间挤压私人空间。公共空间满足人的社会属性,私人空间的温情诸如亲情友情慰藉我们的心灵,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亲亲相隐原则,就是避免公共空间挤压私人空间。欧美法律体系也是有亲亲相隐这条原则。这就是普世价值。普世价值并不是西方价值体系的专属,在我们的儒家传统价值里也有很多是普世的。

实际上我的亲人们,各种政治倾向都有,但首先他们是我的至亲这种身份,无论他们持何种政见,不会减少我对他们的爱。包括我对我两个孩子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她们未来无论是成为小粉红或者带路党,都不重要,但我会教会她们基本的是非观和价值观,比如我不会让她们成为动辄喜欢举报的人,比如因为老师在一些公共领域的话题有些不同,就举报告密老师,我会告诉她们这种告密行为属于人性中的大恶。我肯定不会让她们成为挥舞精神U型锁的人,而是有着慈悲心的温情的人。

user avatar

2021.12.14更新

随手写个答案没想到有这么多人讨论

我觉得在当代,比起阶级矛盾,性别矛盾,这个问题算是没那么敏感的了。但没想到还有一堆评论区骂我和私信骂我的,唉……

你们应该看看我整篇文章最侧重于是最后一句,我的一切想法和理论都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更替理论和唯物史观,我的观点是:

我并不是认为公知好,这个题目问的也是家庭有个公知的影响,我也是强调的是只是在一定历史条件阶段下,公知的家庭教育比起传统的封建教育确实具有一定的进步性。进步性!!进步性!!封建社会还相对于奴隶社会有进步性呢!!

再说说我个人,我很左,马原和毛选是我的信仰。正因如此,实事求是才是我更应该坚持的,我们应该辩证历史地去评价一些阶级群体和一些人物,一味的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都是不科学的思维!马克思在论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然灭亡的基础上,一样历史地肯定过在某些历史阶段其的进步意义!

我还是个学生,请大家嘴上留情,请大家理性讨论!!上升至人身攻击一律拉黑!!

…………………………………………

以下为原答案:

有个公知当父亲有什么不好的

他不会家暴,不会用旧社会的父权对你进行思想、生理上的绝对控制,不会用老一套、或者过时的价值观去强行将你绑定。

他受美国价值观的影响,会在家庭也倡导自由平等,家庭关系会很和谐,你可以直接喊他的本名,你也可以和他进行辩论、吵架、相互攻击、相互辱骂。

他会告诉你什么是科学,会科普给你“相亲相爱一家人”微信群里转发的健康养生营销号的基本错误性。

他不会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给你过多干预,你可以有一个快乐的学生时代,你可以享受校园恋爱、享受电子游戏、享受青春给你带来的快乐,你有着一切大部分同龄人没有的自由,不管是进网吧、酒吧的自由,还是学习、读书的自由。

在你人生关键的转折期,中考高考,他又会于情于理与你沟通、告诫其重要性。

他的“自由教育”甚至可以让你拥有选择政治立场的自由,甚至可以将你培养为一位极度反对公知的左派,极左

为什么公知父亲好呢?

因为中国大部分家庭目前的家庭教育是连“平等”都做不到的。其本质也只是立足于封建体系上的三纲五常

当然,有个大前提

他是从内心信仰“西方价值观”的“公知”。

而不是恨国党,不是包装着“自由”内核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主义。

user avatar

不能理解人与人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只能说明你还不够懂事。


爷爷辈的人爱国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亲眼见证了建国大业,他们的爱国是有理由的。从一个充满饥饿,疾病,痛苦,亲眼目睹了不少亲人的死亡和离别,从混乱的时代死里逃生。到现在每年能定期拿到养老金,安享晚年。

父辈的人崇美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们的懂事的时候正好是美国国力巅峰的时期。而在他们这一代正好见证了原始积累的残酷和不易,不完善的制度,以及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坏人。工作压力,加上家庭责任,难免有些抱怨,有些幻想。

而这一代爱国也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北上广深的土著你没有见过以前的苦难,可能也不屑于了解。你所见到之处皆是繁荣,就连纽约,东京,香港也相形见绌。你这辈子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即使右手好闲,无所事事也不至于饿死。

不过你可能不知道如今的这一切繁荣都是父母辈创造的,那个时代是中国发展作为迅猛的时代。


人和人是不同的,那是他们的年轻时候的环境造成的。人类的大部分冲突也源自于这种不理解,或者说是为了利益而不想承认。

不能理解这种分歧,只能说你和你的祖辈一样,对世界缺乏全面的认识,易受外部因素干扰,容易被煽动。

user avatar

1,不要争论,告诉他别在微信群转发任何公知言论,别传谣,有事在自己家说。要不然以后后代政审麻烦,这点要强调。

2,给他下个知乎,帮他关注帽子姐、安好心、申鹏。

3,下个B站,关注观视频,推荐陈平让他重点看。

以上。

user avatar

很正常,四五十岁中年人,中下层官员、银行、医生、老师、国企职工等体制内人员中这种人特别多。“肯定不是公知,只是有点借题发挥,发发牢骚,就是越说越起劲。”

其实他们这辈人待遇真心不差,那个年代能进体制的不是读书读得好,就是一出生就是县城地市省会,再就是有点八竿子打的着的关系,反正上述三种条件兼而有之也有不少。

看哪不顺眼,其实是一种审判权的具现化。

如果无论到哪都看不顺眼,那么大概率原因是出在自己身上。

有的时候这帮人,不是混的差,而是和自己当年那个自认为不如自己的同学、朋友、亲戚、邻居、情敌相比,他们居然真的混的比自己好。

这种客观结果导致了主观意愿上极大的不适感,看着老之将至,又无力回天。

真是越想越气,再看看负面新闻,管是什么,无非是借题发挥,出出怨气。

如果提点建议的话,就是不要提,也不要劝。

一般这类人表面上看喋喋不休,好像没有自控,其实心里一般贼精。

你越劝他越说,你停下来,不理不睬,反而没有动力了。

其实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你爸爸,读书时优秀,毕业后分到好单位,结果十来年过去,功不成名不就,那么聪明人肯定会归因,但是归因到自己身上,那就是自我批判。

大部分人的心智还不足以承受深层次的自我灵魂审问。

那么归因的方向从自身,回到社会是一种必然的思维定式。

接下来按照这种思维定式,看到某某社会问题,第一反应未必真的是怜悯,

而是一种久违的兴奋感,“终于找到证据了,这点小事都这么烂,这个社会。。。。”

先设定立场,再通过一些弱相关的个别的、特殊的问题扩大化,再以点概面地进行“地图炮”,最终形成逻辑闭环。

类似句式:发现A负面新闻,所以A表现这个社会的负面的,这个社会既然是负面,那么“我”处于这个社会,自然失败容易找上我。

其实你仔细看看很多媒体通稿,写文的思路也大致是如此。

这里的破绽在于永远存在第三方视角的审问,比如

  1. 你是不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你到底为这个社会贡献多还是贡献少?
  2. 你在思考的过程中有过考虑这件事情本身的真实性?
  3. 为什么媒体要将这样的新闻通过这样的逻辑推送到你面前?

但凡思考了上述三个问题,很多问题就得到了问题之外的答案了。

user avatar

做一个荣耀马莱人,送你爸爸去喂巨人吧!

user avatar

6某些账号大约是语文老师寿命比较短?要么是收了外务省的经费?

我没说明白是我妈拉黑了全家吗?她要回民国,要做“贵族“,要反华。和她的爸爸妈妈都拉黑了,她哥哥妹妹,也拉黑了,和她儿子儿媳,也拉黑了,和她表嫂之类的,全拉黑了。

然后有的人讽刺我搞文哥?有一个算一个,这种人都是神经。




四张截图,一共五位高雅人士。

——《《《《《《《《《《》》》》》》》》》

我妈也是,面对疫情,疫情初期,先是对中国冷嘲热讽,然后外国有了,就说中国祸害世界。等美国印度病人越来越多了,中国病人逐步清零。她又开始谩骂中国人隔岸观火没有道德。

反正总结一句话就是:中国人,不行!外国人,行!

几乎所有亲戚都和她微信拉黑,包括我也被拉黑,我媳妇也被拉黑,她也没有特别好的真心的闺蜜。挺好的,现在活的跟仙儿一样。

user avatar

忍着呗。

我从三岁起,我爹就经常找我谈心,主要就是讲中国不能待中国要完蛋中国没救了,你得出国,你得去美国你得去英国你得去新加坡你得去香港你得去印度你得去巴基斯坦。

这不我都快三十了,还天天跟我讲中国怎么怎么完蛋呢。

那能怎么样?

楼上一堆建议举报的我真是笑死了,真心是一帮文革ptsd。

要是你家真有个每天放学下班回来,就拿着一摞资料跟你语重心长的说:中国这就要完了,你得赶紧出国,中国这个国家,没有好人的活路,只有到了国外一个诚实善良的人才能生存下去……

你上班被客户欺负,他得趁机讲到中国人素质低,你吐槽考题有问题,他得趁机讲中国教育黑暗,你说他做的饭难吃,他得归结到中国食品安全太糟糕。

甭管你啥政治观点,跟这种人过俩月,你都恨不得给他送哪儿去。

这tm不是公知不公知的问题,这是我至今佩服自己为啥还没跳楼的问题。

当然有些人不会这么想,他们看见孩子竟然这么质疑父亲,肯定梦回文革红小将红卫兵批斗会父子相互批判贴大字报……完啦!中国又要闹文革啦!

其实把公知俩字去了,改成他爹成天逼婚,你看有几个会建议忍着或者跟父亲好好谈心?不可能的,子女有自由!

不过嘛,看在题主他爹是在批判中国的份上,有些人还是得站台么。




user avatar

无所谓的,你跟他高强度对线能有什么好结果。

这么说吧,全世界子女跟父母三观不合的多了去了,但是跟父母高强度对线的结果一般都好不到哪儿去,不只是中国。

所以你能怎么办,你只能随便他去。

中国不会因为他冷嘲热讽阴阳怪气就突然倒了,
他也不会因为你的义愤填膺就突然转变观念了。

所以呢,聪明的人就不会干白费力气的事情。

就比如知乎阴阳怪多了去了,你看下面这些回答,三句两句都要阴阳怪气你。

有用吗?

你是能说服他们,还是他们能说服你啊?

没用。

你努力生活,等他们死就完了。

user avatar

一见提问该如何相处,立刻想到争吵,立刻想到举报,立刻想到批斗,立刻想到断绝关系,立刻想到大义灭亲,立刻想到泯灭人性。自由壬的想象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好吧,因为回答是吐槽其他回答,所以被举报折叠了(说好的自由壬讨厌举报呢?说好的某一立场会受到权威优待呢?),所以我吐槽完还是好好回答下问题吧。

首先,政治立场有分歧是很正常的,这不影响亲戚之间的相处。在网络上因为匿名性的关系,人们的观点会远比在现实里极端,但这种「魔怔」、「爆论」,在网络上谈谈就好,并不用带入现实里。

假如你父亲的观点还不至于到了「魔怔」的程度,学习与不同立场、思想意见相沖的人相处,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包容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至于因为意见不同就举报的人嘛...

就是太魔怔了。

user avatar

不管学历多高,要生产知识产品的才叫知识分子。比如说搞研究,不管多水都可以算。还有教师、艺术家、作家之类。

管理人员要有能力进行组织结构创新的人才算,这种人其实不少,中国人最擅长因地制宜。

复读条条框框,不管哪一派,都不能算“知”,最多算“公”吧?

user avatar

真信仰民主自由的话那是蛮好的。

至少你会觉得很爽。

user avatar

中老年人根本不在于抱怨的对象有多政治不正确,他们只是想找个理由抱怨,以此来发泄生活中的诸多不满意。

现在你爹抱怨的是政治,说实话,你应该感恩。

你说他是“看国内哪哪不顺眼,美国哪哪哪顺眼”,这挺好的啊。如果你把你爸说服了,成功让他开始关注身边的事,他就会进化成“看你哪哪不顺眼,邻居家孩子哪哪哪顺眼”。平时一说话一说点啥事就开始给你讲“怎么还没对象”“工资怎么这么少”“早上不起晚上不睡”“越来越胖越来越丑不知道是谁的种”之类的话题,你觉得很好爽吗?

所以,尽可能的迎合他,鼓励他,让他在国家大事上多说一点,才是你的正确努力方向。

记住,那是你亲爹(如果你妈没骗你的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