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双十一买东西真的让消费者赚到了吗?

回答
双十一的购物狂欢,对消费者来说,究竟是真正的“占便宜”,还是商家精心设计的“数字游戏”?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深入剖析。简单地说,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取决于消费者的购物方式、对商品的需求程度、以及对促销活动的理性判断。

一、 双十一真的能让消费者“赚到”的方面:

实实在在的价格优惠:
预售和定金膨胀: 很多商家会推出预售活动,消费者支付一定金额的定金,尾款时可以享受比原价更低的价格,甚至定金可以抵扣更多金额。这对于那些早就看好某件商品的消费者来说,确实是锁定低价的好机会。
跨店满减和店铺优惠券: 双十一期间,平台和商家会推出各种满减门槛,比如“每满300减50”或“每满1000减100”。配合店铺本身的优惠券、品牌会员券、平台神券等叠加使用,理论上可以获得非常可观的折扣。
限时秒杀和限量折扣: 一些热门商品会以极低的折扣进行限量秒杀,虽然难度较大,但一旦抢到,确实能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入。
红包和返利: 平台或商家会发放各种现金红包、消费券,或者通过返利平台、信用卡返现等方式,进一步降低实际支付成本。
品牌回馈和新品推广: 一些品牌为了推广新品或者回馈忠实用户,会在双十一期间放出力度较大的优惠,吸引新用户并巩固老用户关系。

满足刚需和升级消费:
刚需商品: 对于生活必需品,如纸巾、洗衣液、零食等,消费者通常会有周期性的购买需求。双十一的低价正好可以一次性囤积较多,节省了后续多次购买的麻烦和潜在的价格波动。
大件消费品: 像家电、手机、电脑、家具等价格较高的商品,双十一的优惠力度往往更明显,可以帮助消费者在不增加过多经济压力的前提下,实现消费升级或更换老旧电器。
个性化需求和爱好: 对于有特定爱好或需求的消费者,如摄影器材、运动装备、美妆护肤品等,双十一也是一个集中采购的好时机,能够以更优惠的价格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

体验和乐趣:
参与感和社交分享: 双十一的购物氛围浓厚,消费者参与到各种互动、分享优惠信息、组队玩游戏等活动中,也能获得一种社交和娱乐的乐趣。
发现新产品和品牌: 通过浏览商品和参与活动,消费者也可能发现一些之前不了解但很有吸引力的产品和品牌。

二、 双十一消费者可能“不赚”甚至“亏”的方面(商家“赚”的方面):

“先涨后降”的套路:
价格虚高: 这是最普遍的质疑之一。很多商家会在双十一前一段时间悄悄提高商品原价,然后在双十一当天以“大幅降价”的名义销售,但实际到手价可能与平时差异不大,甚至比其他促销时段还要高。消费者如果只看所谓的“原价”和“折扣”,很容易被误导。
“原价”的定义模糊: 有些商家会用“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非实际成交价作为“原价”,误导消费者以为折扣力度很大。

促销活动的复杂性导致混乱和冲动消费:
复杂的规则: 各种满减、优惠券、定金膨胀、预售、直播间专属价等规则交织在一起,消费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计算,稍有不慎就会算错,失去优惠。
信息过载: 大量的商品和促销信息涌来,很容易让消费者感到眼花缭乱,从而降低理性判断,容易产生“不买就亏了”的心理,进行非必需的冲动消费。
“凑单”陷阱: 为了达到满减门槛,消费者可能会购买原本不需要的东西,最后不仅没有省钱,反而增加了支出。

商品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
劣质商品涌入: 为了追求低价,一些商家可能会使用劣质材料、降低工艺标准来生产商品,导致商品质量堪忧。
退换货困难: 由于订单量暴增,商家可能在处理退换货时效率低下,甚至出现拒绝退换货的情况,让消费者维权困难。
虚假宣传和欺诈: 一些不法商家可能会利用双十一进行虚假宣传,比如夸大商品功效、虚构好评等。

时间成本和精力损耗:
熬夜抢购: 为了抢到心仪的商品,许多消费者不得不熬夜,牺牲休息时间,这本身也是一种成本。
信息搜集和比价: 消费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搜集商品信息、比较价格、研究活动规则,这个过程本身也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

数据造假和“虚假繁荣”:
刷单和操控评价: 有些商家为了营造热销假象,会进行刷单,或者人为操控商品评价,误导消费者。
提前预热的漫长过程: 双十一的预热期越来越长,商家会提前很久就开始宣传,但实际优惠力度可能在正式活动期间才体现,消费者在这期间的期待和关注也是一种投入。

三、 消费者如何才能真正“赚到”?

要让双十一真正为你带来实惠,你需要成为一个“精明”的消费者:

1. 明确需求,理性购物:
提前列好购物清单: 只购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避免因为低价而冲动消费。
设定预算: 严格控制自己的消费额度,不要超出预算。

2. 做好功课,深入比价:
关注商品价格走势: 使用比价工具或在日常关注目标商品的价格,了解其真实的市场价。
研究优惠规则: 仔细阅读平台的优惠政策、店铺的满减规则、优惠券的使用条件,算清楚实际到手价。
多平台、多渠道比较: 不仅仅局限于一家电商平台,可以对比不同平台、品牌官网、线下门店的价格。

3. 善用工具,叠加优惠:
领取并使用各类优惠券: 包括平台券、店铺券、品牌券、品类券等。
利用返利平台和信用卡优惠: 提高返利比例或使用有双十一活动的信用卡。
关注直播间和社群的隐藏福利: 有时直播间会有额外的秒杀或优惠码。

4. 关注商品质量和售后:
选择信誉好的商家和品牌: 优先购买知名品牌或评价较好的店铺。
查看用户真实评价: 重点关注带图评价和差评,了解商品的真实情况。
了解退换货政策: 确保在商品出现问题时能够顺利退换货。

5. 警惕价格陷阱:
不要被“原价”迷惑: 很多所谓的“原价”并不代表真实成交价。
计算实际到手价: 结合所有优惠后,计算出最终支付价格。

总结:

双十一对于消费者来说,既是“淘金”的好机会,也可能成为“消费陷阱”。 它是否让你“赚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购物智慧和理性程度。 如果你是一个有明确需求、善于比价、能抵制冲动、并能有效利用各种优惠的消费者,那么双十一确实可以让你以更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商品,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但如果盲目跟风、冲动消费、不仔细研究规则,就很容易掉入商家的价格套路,最后不仅没有省钱,反而可能增加了不必要的支出和烦恼。

总而言之,双十一更像是一场考验消费者智慧的购物“战役”。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策略,才能在这场购物狂欢中真正“赚到”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宏观上来看,双十一大打折是价格歧视,但是是基于什么的价格歧视呢?可以是基于时间价值的,可以是基于对定价复杂程度理解能力的等等。

但是其实消费者并不是精确的购物机器,消费者很容易受到花呗临时扩容、受到广告的引诱、受到双十一气氛的鼓动而「冲动式」的购买也是一种可能。如果说「精准的计算机器」是精明消费者特点的话,那么「冲动、犯错式消费」就是幼稚的消费者的象征了。在2017年的「经济学季刊」(QJE,非中国同名杂志)上,就讲述了一个「根据消费者的幼稚程度来进行歧视」的故事[1]


理解「为什么消费者会购买」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每一次购买都是精心的算计,那么打折毫无疑问是对社会福利的贡献,因为有更多的商品成交了,而成交一定创造出正收益,这个时候消费者就真的「赚到了」(不考虑退货的情况,因为考虑退货之后,选择的节点太多了);而如果消费者是幼稚的,打折在增加交易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冲动而错误购买的概率,那么显然对整个社会福利的增加就未必有好处了,这个时候消费者也未必会得益,反而会受损。本文的核心结果很直观:根据幼稚程度来进行歧视,不可能存在帕累托改进。

具体来说,比如双十一给消费者的花呗限额的增加,淘宝的后台是不会区分幼稚和理性的,而是满足条件的消费者都给额度。这种情况下,如果淘宝意识到有一大批「幼稚」的消费者,淘宝会统一的给所有满足条件的人加额度,而不是只给幼稚的人,而淘宝也会利用这种幼稚,而给所有人加大额度,这就是「同质扭曲」——给精明的和幼稚的消费者共同的扭曲。这种会导致什么影响呢?如果消费者是「谨慎」,那么这会降低社会福利,同时也降低了消费者剩余。原因很简单,这个时候精明的消费者需要花一些时间和精力来管理自己的花呗限额,让自己不要超过预算;而幼稚的消费者则一定会花出超过自己的消费能力的额度。所以对精明和幼稚的消费者来说,都是不利的。

如果淘宝这个时候来一个完美歧视,也就是淘宝知道谁是精明的,谁是幼稚的,那么只给幼稚的消费者增加额度,给精明的消费者不增加。那么这个时候精明的消费者就不产生任何额外的成本;而幼稚的消费者无论如何都要被利用,但是这种利用本身只是消费者剩余从幼稚消费者手里转移到了商家那边,对于整体的剩余是不变的。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商家+消费者的总剩余达到最优,但是幼稚的消费者被商家剥削了很多,精明的消费者没有任何改变。

第三种情况,如果淘宝给一些无用的优惠——就是表面上看起来是有用的赠品,但是其实毫无价值。显然这种情况下俗称「智商税」,只有幼稚的消费者会上钩,精明的无所谓。那么这时候其实是不是歧视,对福利没有任何影响。因为精明的消费者该买什么就买什么,而幼稚的消费者为无用的优惠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但是幼稚的消费者认为这种付出有价值的,这时候无论是公司还是消费者都很开心。

所以,根据幼稚程度进行歧视,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幼稚型消费者」是不友好的,只有在智商税的情况下能做到各得其所,而精明的消费者只有在第一种情况下会受到影响,其余的情况下都能达到最优解。回到题主的问题,那就是双十一买东西是不是真的赚到了,取决于是哪一类的消费者,如果是「精明」消费者,那大概率是赚的;但是如果是「幼稚」消费者,是完全可能存在「越买越亏」的情况。

这是双十一分析之第四篇。我之前关于双十一价格歧视的文章有:

参考

  1. ^ Heidhues, P. and Kőszegi, B., 2017. Naivete-based discrimination.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32(2), pp.1019-1054.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