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过年家里有客人想听孩子弹琴,孩子说不想弹就是不弹,这是不是不礼貌?作为家长怎么处理更好?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头疼的,既要顾及到客人的感受,又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这之间的平衡确实需要好好拿捏。首先,孩子不想弹琴,就断然说“这是不礼貌的”,这个定义可能有些绝对。

孩子“不想弹”背后的原因可能有很多:

真的不想弹: 可能孩子今天心情不好,或者玩得正开心,被打断弹琴会觉得被打扰。也可能是他对弹琴这件事本身没有太大的兴趣,只是迫于某种压力在学。
害羞或紧张: 在陌生人面前表演,尤其是客人,孩子可能会感到害羞,害怕出错,从而产生抗拒心理。
感觉被强迫: 如果孩子觉得弹琴是被大人强迫的,而不是出于自愿,他自然会产生逆反心理。
弹得不够熟练或自信: 如果孩子觉得自己的水平不够好,弹错了会丢面子,他可能就不愿意弹了。
其他更感兴趣的事情: 过年有客人来,孩子可能更专注于和客人玩耍、吃零食,弹琴在他眼中可能不如这些“即时”的快乐重要。

所以,孩子“不想弹”并不一定就是“不礼貌”,更多的是一种情绪或需求的表达。

那么,作为家长,如何处理会更好呢?目标是既能委婉地满足客人的期望,又能保护孩子的意愿和积极性,避免造成孩子对弹琴或社交的负面联想。

以下是一些更详细的处理建议:

第一步:理解和接纳孩子的“不想弹”

当孩子说“我不想弹”时,作为家长,首先要避免立刻否定和指责。

温和回应: 不要生气或严厉地说:“怎么能这样呢?” 而是用平静的语气回应:“哦,宝贝,今天不想弹呀?是什么原因呢?”
倾听原因: 认真听孩子说出他的理由,即使理由在我们看来有些幼稚或站不住脚。理解孩子的视角很重要。比如,他可能说:“我今天弹累了”、“我弹得不好”、“我想跟哥哥玩”。
肯定孩子的情绪: 即使你希望他弹,也要先肯定他的感受:“妈妈知道你现在不想弹,没关系。”

第二步:与客人进行委婉沟通

在了解孩子意愿的同时,也要顾及到客人的感受。你的沟通方式决定了客人对孩子和你的看法。

先安抚客人: 微笑着对客人说:“哎呀,真是不好意思,我家宝贝今天可能有点累/有点害羞,暂时不太想弹了。”
给出合理化的解释(可选,但要真诚): 如果孩子有合理的理由,可以简短地提一下:“他刚才玩了一上午,可能想休息一下。” 或者“他第一次见到您,有点小紧张。”
避免推卸责任或抱怨孩子: 不要对客人说:“他平时弹得挺好的,今天也不知道怎么了。” 这会把责任推给孩子,让他感到被孤立。
强调孩子的其他优点或当前状态: “不过他今天特别开心,一直在跟我讲你们家的事情。” 或者“他很热情,一会儿想跟您玩积木呢。” 这样可以转移客人的注意力。

第三步:尝试性的引导和协商(而非强迫)

在初步沟通后,你可以尝试性地引导孩子,但要有策略,并且要有“退路”。

提供选择,而非指令:
“宝贝,一会儿客人想听你弹个您最喜欢的一首曲子,或者您弹得最熟练的一首好吗?就一首,好不好?” (强调“一首”和“最喜欢/熟练”,降低门槛)
“或者您想先跟客人聊聊天,等会儿再弹也可以。您选哪个?” (给时间缓冲)
“要不这样,您先表演个节目,比如讲个笑话,或者唱首歌?客人也会很开心的。” (提供替代方案)
承诺奖励或感谢: “如果宝贝愿意弹一首,我们等会儿一起去吃好吃的甜点,或者我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 (如果孩子平时对奖励有动力)
共同进退: “妈妈也陪你一起去弹,好不好?我们一起弹一小段。” (降低孩子的孤立感)
给予“面子”: “客人阿姨/叔叔都很喜欢听你弹琴,他们特别想听你弹那首XXX(孩子最近在学的曲子或拿手的曲子),你会让阿姨/叔叔开心的,对不对?” (利用孩子的荣誉感和取悦心理)

第四步:如果孩子依然坚决拒绝,果断“撤退”并支持孩子

如果孩子经过你的引导和协商,依然表现出强烈的抗拒,那么就不要再强迫了。强迫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更厌恶弹琴和社交。

尊重孩子的决定: “好的,宝贝,既然你今天不想弹,妈妈就不勉强你了。”
再次向客人致歉并解释(无需过多): “非常抱歉,宝贝今天可能真的不太方便,下次有机会再请您听他弹琴。”
转移话题,让孩子参与到其他活动中: “宝贝,快过来陪阿姨/叔叔聊聊天,分享一下你今天玩得有多开心!” 或者“我们一起玩个游戏吧!”

第五步:后续处理与教育

私下与孩子沟通: 等客人走了之后,找个合适的时机,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谈谈。
肯定他今天的部分行为: “宝贝,谢谢你今天好好招待客人,跟阿姨/叔叔玩得很开心。”
解释客人的感受和社交礼仪: “你知道吗?客人今天很期待听你弹琴,因为他们知道你弹得很好听。当别人很期待你的表演时,如果你能稍微满足他们的愿望,他们会觉得很开心,也会觉得你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
区分“意愿”和“责任”: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想做和不想做的事情。但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比如家里有客人,我们需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并尝试去做一些能让大家高兴的事情。这叫做社交礼仪,也是一种责任感。”
探讨下次如何处理: “下次如果客人来,你有什么想法吗?比如可以先弹一小段,或者提前告诉客人你今天不太舒服?”
表扬他的优点: “妈妈知道你弹琴很努力,也很喜欢弹琴,今天不想弹可能是有其他原因。但你要记住,分享自己的才艺给别人,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培养孩子的演奏意愿: 鼓励孩子在家中有意愿地弹琴,让他觉得弹琴是一件享受的事情,而不是一项任务。多鼓励、少批评,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练习。
提前沟通: 如果你知道有客人要来,可以提前跟孩子沟通,问问他有没有什么想弹的曲子,或者想不想在客人面前表演。让他有心理准备,并可以主动选择。

总结一下处理的关键点:

不强迫,不指责。
理解孩子的感受,给予尊重。
委婉地与客人沟通,保护孩子的“面子”,也让客人不扫兴。
尝试引导,提供选择和替代方案。
如果孩子坚决拒绝,要果断支持他。
事后耐心引导,教会孩子社交礼仪和处理方式。

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既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也能让他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交场合,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一句“不礼貌”。关键在于家长如何把握其中的“度”和“情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和你的客人挺不礼貌。

user avatar

学习音乐是为了排解自己的寂寞之情,在喧嚣中让自己有一个心灵上的放松。我学过一点音乐,也会画画。我学习他们时就没把他们当成猴子的动作孔雀的羽毛来哗众取宠。学习才艺全然是为了自己开心。没错就是这么自私。而且外行就是看个热闹。而且还会自以为事的发表让我不开心的言论,我要是弹一首《命运交响曲》(我并不会)的话,你除了好听还能说什么?没法给我建设性的建议。也不给我票钱。就把我当成马戏团的猴子动物园的孔雀一样。是最让人反感的。而且孩子不礼貌在哪里?冒犯了家长的权威?恕我直言孩子的拒绝很合理。

user avatar

我倒觉得可以鼓励孩子表演,也是和训练自信心的方式。重点是不管表演的好不好大人都得给予掌声,我个人观点,培养自信不是一味的顺从孩子想不想作,而是鼓励孩子去面对並突破困难,不管成功或失败,我都是肯定的。

user avatar

过年,亲戚们撺掇我女儿弹北京的金山上,我女儿说,行啊,可是我自己弹没意思,谁给我伴舞,我一定弹。(增加表演成本)

然后亲戚们回头让我来给孩子施压。

我磕着瓜子笑着说,行啊,谁想跳舞?我也想看(转移表演主体)

我妈回头说,你xx姨天天跳广场舞,她肯定行(指定表演人员)

然后我老公也从厨房伸出头来,快,你拿好手机,记得给人好好拍视频发群里(增加社死buff)

最后就变成了,谁想把我女儿当猴耍,谁就得先当猴

然后亲戚们纷纷做鸟兽散,谁也没提。

少跟我说爱孩子,我女儿屋里看书看的好好的,你非得给人拽出来表演娱乐你们的眼睛,这叫爱?人家愿意表演就表演,不爱演当然可以罢演,你又没给钱,凭啥要求人。



评论区很多网友讨论,如果大人们真的愿意伴舞,那不是无解了?

有两位网友说的很对,一般这种时候,很多大人都是以玩笑,戏谑看笑话的态度对待小孩子,所以才会让孩子和父母觉得不爽。但是如果大家都愿意参与进来,那么这种单方面的强迫就会变成全民的联欢,无论大人和孩子,都会乐于参与其中,所以如果有大人愿意跳舞,甚至拍小视频同乐,小孩子应该也会十分喜欢跟着疯跟着闹的。但是往往更多的时候,大人只是把小孩子当做比较和显摆的工具,不分青红皂白不看孩子在做什么强行拉过来让孩子表演,谁都会反感


就像酒局上你的老板说,来来来,你唱歌好听,给大家唱一个,就算你平时是麦霸,你也会相当不舒服,这是把我当成什么了?卖唱的吗

user avatar

幸好你的孩子没学巴西柔术这种没办法表演的。

不然估计他得现场给客人来一个站立式断头台才能满足你的虚荣心了。

user avatar

在旧社会,有一种万恶的职业。

这种人手底下有很多女孩子,这些女孩子管这种人叫“x(姓氏)妈妈”。

每当有客人来到这种人的店铺里,这种人就会按照客人的喜好叫出一个女孩子,强迫女孩子表演客人要求的节目,如果女孩子不答应,就会从身体和精神打击折磨女孩子。如果女孩子答应,她们便从中获取丰厚的利润。

我们憎恨这种人,于是我们用一种鸟类来命名这种人。传说这种鸟只有雌性没有雄性,所以只能与其他的鸟类一起繁衍后代。


在新社会,有一种复杂的职业。

这种职业是最简单的职业,因为上岗不需要任何考核。这种职业是最困难的职业,因为从业者无千无万,但优秀的从业者屈指可数。

这种人手底下通常有一个或者两个孩子,孩子管这种人叫“爸爸妈妈”。

每当有客人来到这种人的领地,这种人就会按照客人的要求,叫出孩子,强迫他们表演客人指定的节目,如果孩子不愿意,就要用高高的道德压迫孩子的心灵,甚至不惜给孩子扣上“不礼貌”的大帽子。如果孩子愿意,他们便洋洋得意,仿佛那不是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之上。

我们颂扬这种人,于是我们用一个天体来比喻他们,这种天体带给我们无限的光辉和温暖,所以当我们被晒伤晒死的时候,我们必须毫无怨言。

user avatar

我十岁左右的时候,有过类似的事。

我爸的一些朋友来我家,我爸非让我唱个歌。

我说我不唱。

我爸:叔叔大爷(大伯)们都喜欢你,你就给唱一个吧,

我说:他们哪是喜欢我啊,都是你的朋友,冲你来的。没你他们谁认识我啊?你咋不给他们唱呢?

我爸的朋友都乐坏了:你儿子将来可了不得啊!



后来他们都走了,我爸打了我一顿。

我现在都三十了,也没想明白:你不想唱就不唱,我又没逼你唱,你打我干嘛?

user avatar

有个孩子提问说:家里来客人,说想看我表演节目,说节目表演得好,红包会更大。

我跟客人不熟也并不想表演,但是我家里人强烈要求我表演,不然就是不给面子不听话。

我很苦恼,我学这个并不是为了被耍猴。




嘟嘟:

隔着屏幕我都尴尬到脚趾抠地。

有的家长觉得花了钱,风里来雨里去的,带着孩子学点才艺,可不就是要在这个时候秀一把。

毕竟班里一大半的孩子都学才艺,哪怕是班里的联欢会,也不能人人都上去表演节目,还得找那个弹得最好跳得最好的唱得最好的才能展示。

自己孩子参加过比赛,那都是第1轮就被淘汰,连个安慰奖都拿不来的绿叶。那这不钱不都白花了吗?不行必须得让孩子有个表演的机会。


这个心态我亲身体会过。


有一次走亲戚,亲戚炫耀自己家孩子钢琴考多少级了,强行要求孩子弹一曲,我很尴尬,孩子也很尴尬,一个曲子弹得支离破碎。

亲戚不满意,说这个没练好,你把那个考级的练了很久的弹出来听听,结果又是个支离破碎,也不知道咋考过去的。

全场都很尴尬,亲戚开始对孩子怒目相向,说你怎么弹的?今天不要看电视了,什么时候练好什么时候睡觉,真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我们作为客人的只好打圆场,说孩子弹得不错了,有天赋。

强行尬夸。




这些爱炫耀的家长核心炫耀要点在于:我的基因多牛逼,看我的教育多牛逼,看我们家的教育资源多牛逼。

所以,未必是客人不礼貌,而是客人为了给主人一个炫耀的舞台。

毕竟很可能主人的孩子,连班级联欢会的唯一一台钢琴都抢不到。

客人不搭台子,主人没地儿炫耀自己的孩子,会无处发泄,这只是油腻的成人之间互相拍马屁的一个机会罢了。


我们就算是把他往坏了想,他是纯粹的找茬,想让主人下不来台,那他也得找准了这个点才能够施展吧。

主人家没事不炫耀自己的孩子会什么什么才艺,外人怎么知道孩子会什么?外人怎么能够借着让孩子展示才艺的机会来为难主人家呢。


所以最终破案点在于:这孩子家长平时就挺得瑟的,所以客人才知道孩子有什么什么才艺。

往好了想是想给主人一个展示自己教育成果的机会,往邪恶想,知道主人吹牛逼,所以想要他下不来台。


这件事情,无辜的孩子是没有发言权的,因为他的爹妈平时太能得瑟了,太会显摆了。





不过有的家长也挺自取其辱的。

孩子不行却硬生生的往死里吹,最终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的时候翻车了,多丢人呢。

不管是孩子不配合导致的翻车还是孩子确实只是个半桶水而翻车。

这种打脸行径真的让人尴尬到脚趾抠地。


一旦一个兴趣爱好有了一定的评判标准,水平如何真的一目了然。

水平不行的话,到最后就只能比父母投入力度了。

因为就算是孩子天生愚笨,学不出来,但是父母说一句:【孩子天赋一般,但是他喜欢,老子就能给他整最好的资源往上砸】,其实听着也挺排场的。



其实我觉得没有人会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期待别人的孩子如何如何。

家长牛皮吹得太大,反而会招恨。

变成了别人假装关注孩子,实际上只是为了拍马屁敷衍或者看笑话。

有些家长活了这把年纪了,还没有活明白这个真的是挺可怜的。


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并不是同一种生物。


所以保护孩子从自己做起。

有啥乐子偷着乐了就行了,有些进步自己看着高兴就行了,别人其实没什么太大兴趣分享你的这种快乐,别人的礼貌点赞礼貌问候,自己谦虚回应一下就行了,不要太上头。


而作为一个知分寸的外人,也要明白:

同样一个问候,如果是对于有炫耀资本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借题发挥的好话题。

如果是对于没炫耀资本的人来说,这就是找事儿来了。


所以和别人聊到孩子的问题的时候,聊一聊痛并快乐着的育儿过程,聊一聊对方育儿的感悟和收获,拍两下马屁,就差不多了,不要太蹬鼻子上脸,主动要求对方展示他吹过的牛逼。

毕竟咱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在吹牛逼。万一孩子不配合or水平货不对板,都是马屁拍到马腿上。


我本来以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甚至七十年代的人,因为家里孩子多,自己得不到全部的关注,所以一旦家里有了孩子以后,就想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童年重新过一遍,恨不得把所有的爱和所有的压力都给孩子。

他们在育儿上面,这种神经绷得非常紧的斗鸡的态度来自于自己的心理创伤。


结果当我发现独生子女家长也不能免俗的时候,可能炫耀和攀比这件事情是刻在这个民族的基因里的吧。

毕竟大家一直在竞争,一直在淘汰别人,才能爬到现在的位置,所以不自觉的把这种竞争性,也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有点可悲。


我们还是从自己做起吧,管好自己,不做讨人厌的客人,也不做

把孩子当作炫耀工具的家长。

毕竟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


我妈至今还经常帮她朋友白嫖我的咨询。而且在我数次无动于衷的情况下,愈挫愈勇。

她以为我永远和三岁一样听话,怕她不喜欢我而硬着头皮按照她的意思表演,以此来讨好她。

还是写作这个技能好啊。起码我妈可以拿我发表文章的杂志报纸嘚瑟去。

除了强行让我教别人写作文之外,当面耍猴的事少多了。

有的人可能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以上文字来自一个已经长大了的猴。

公众号:杜嘟嘟嘴很毒。

每周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可以直接实操的恋爱相处干货,一个一语中的的犀利吐槽。


知乎干货已获赞120万➕,收藏32万➕。我希望在恋爱婚姻家庭上,能够守护好善良的你!比心~

user avatar

尴尬是你做事不圆滑,换成我家长就直接来一句“孩子昨天练琴太多,手酸了”之类的理由搪塞过去。就算不搪塞,也可以说“时间不早了,咱们去吃饭/泡茶/xx去吧”来结束这种奇怪的尴尬。

身为家长接待连基本的应急预案都没有,不尊重客人的恰恰不是孩子,而是你本人!

有时候也真是挺能理解父母皆祸害这种小组的,毕竟很多父母没能力也就罢了,连自知之明都没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