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用一句话概括历史唯物主义?

回答
历史唯物主义这东西,说白了,就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归根结底是由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关系决定的。 简单说就是,吃饭穿衣这些最基本的需求,以及为了满足这些需求而发展出来的生产方式,比如我们怎么种地,怎么做工,怎么交换商品,这些“经济基础”才是决定了咱们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那些看似高高在上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思想文化,甚至道德观念等等,都是这个经济基础长出来的“上层建筑”,它们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

你想啊,在没有火药枪的时候,人们打仗就靠刀枪弓箭,军事技术和战术自然就受限于此。而当有了火药枪,战争的形态就完全变了,自然也催生出新的军事组织和策略。这背后,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火药的发明和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战争方式),进而影响了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

再比如,封建社会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掌握了土地的人就掌握了权力,所以当时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就围绕着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来转,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也固化了。可后来工业革命来了,工厂成了新的生产中心,资本家掌握了生产资料,他们为了追求利润,就需要新的市场和更自由的劳动,这自然就冲击了封建制度,催生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和政治思想。你看,生产关系(谁拥有生产资料,谁雇佣谁)和生产力(技术发展水平)的变化,就像是驱动历史前进的引擎,牵引着整个社会大方向的改变。

所以,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告诉我们,别老是盯着那些名人名言或者英雄事迹去理解历史,真正要抓住的是藏在表象之下的那些最实在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经济活动,它们才是决定历史走向的根本力量。把这些物质基础搞明白了,很多看似复杂或突然的历史事件,你就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句话总结:造反、保皇同时有理。


关键问题是,哲学思想套用在现实中遇到了量化的难题,这就给“补课论”、“取消派”留下了发挥的空间。当下的生产关系到底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必须被推翻,还是尚未发挥出全部潜力所以完蛋不了?你用什么客观的指标来衡量?只从定性来谈,正着说反着说都毫无问题。


我们以知乎左王 @马前卒 为例,最近几年,这两种逻辑他都用过,而且单独看,都很有道理。他甚至自己总结了一下:


-马前卒-

2013-7-4 20:08 来自 微博 weibo.com

两年前写《百年老狼》说资本主义会被需求不足的危机勒死。今年写《钱怎么没的》说产业升级能避开危机和泡沫。其实两篇文章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资本主义能促使产业升级,就是还能促进生产力发展,自然能通过制度调整避免总危机。这是最最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原理。


当一轮经济危机发生时,A君说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停滞,导致了今天的泡沫化,赶紧革命吧;B君说再忍忍就能爆发下一轮产业升级度过危机啦。你信谁的?


这在事前是难以判断的,只能危机结束后,或者革命爆发后,我们才可以事后诸葛亮般地去总结。要在事前做预言家就有被打脸的风险,就像“第四国际(包括后来的联合书记处)在1947年、1957年和1969年的文件中都曾宣称资本主义的繁荣即将结束,经济危机很快会来临。此类言论与其说是严肃的分析,不如说是猜测。”——曾淼《世界托派运动》


左圈颇有一些跳大神式的政治经济社会分析,但之所以变成“跳大神”,未必是他们在故意糊弄群众或者投机,而是他们在真心信仰“历史唯物主义”的同时,却又缺少社会科学专业训练,以至于说话有定性无定量,有宏观无微观,有党八股套路没具体研究。


有人说 @马前卒 是工业党,他讲的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不是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那好,马克思、恩格斯总行了吧?让我们看看马克思、恩格斯的“取消派”言论。


马克思论“等革命”(两个“绝不会”):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

——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


恩格斯论德国需要“补资本主义的课”:

“在我国,需要尽可能高度发展的,恰恰是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恩格斯致威·白拉克》(1878年4月30日)


十月革命爆发在帝国主义中比较落后的俄国,按照列宁的说法这叫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按照考茨基的说法则是“一个怀孕的妇女为了缩短她不堪忍受的妊娠期,竟然极其愚蠢地剧烈运动,以致早产”(1918年《无产阶级专政》)。


谁的理论更“革命”?列宁

谁的理论更符合马恩原著?考茨基


最后,提醒大家三点:

1、历史规律很“美”,但是没有扎实的信息搜集和微观分析就套结论,容易变成跳大神。

2、列宁的伟大在于正确地修正了马克思恩格斯(当然你可以叫做“发展”)。

3、政治活动虽然源自于经济,但其一旦形成就有相对独立性,政治家既要抓历史规律的必然性,也要抓历史的偶然性。

user avatar

“给你讲个笑话。”

“哦?”

“报纸上居然说《水浒传》是农民起义。”

“这又怎么了?”

“拜托,你读没读过《水浒传》啊。《水浒传》一百单八将里面,有几个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啊。宋江是公务员,卢俊义是大地主,吴用是教书先生,李逵就是个小流氓……这里面哪儿有农民?”

我没有回复,只是停下了手中的笔,冷峻的目光从镜片向上透去。


“梁山泊一共有多少人?”

“一百零八人。”

他像看白痴一样的看着我,但很快地,他的表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你是说……”

“你用脚趾头想都能想明白,单单只有一百多人,这几个人怎么能成为令朝廷震骇的地方割据势力?赵家朝廷所忌惮的,不仅仅只是这一百零八个将领,更重要的是他背后三四万梁山士兵的战斗力。”

他把手里的报纸放下,开始饶有兴趣的听我讲话。

“那么问题来了,这数万人的士兵,是怎么来的?我问你,倘若你是个古代有吃有喝的地主,或者是奢谈风月的文人墨客,一个朋友平白无故拉你去打仗当炮灰,你去不去?”

“我想应该不会。”

“只有什么情况下,你才会连老婆孩子都不要,被逼上梁山?”

“活不下去的时候……嗯……”

他开始陷入沉思。


“只有当参军的生存可能性,远大于直面残酷的现实环境时,人们才会选择刀头舔血的日子。而从这个角度出发,无论是在饥荒或者不景气的年岁里,有钱有闲的既得利益团体,永远比没钱没闲的被奴役者要有更多缓冲的余地。可能某个贵族会一时兴起的去参军,但绝大多数士兵的还是穷人;在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背景下,就是农民。”

“那照你这么说,士兵都是农民出身。那中国五千年来的所有战争,岂不是都是农民战争了!”

他幸灾乐祸的笑着。我叹了口气。

“你说的没错。无论是中国还是在外国,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领导权掌握在谁的手中罢了。只要被奴役者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命运处在一个共同体当中,也就是所谓的阶级意识觉醒,到头来无非就是被“忠君爱国”、“自由平等”这眼花缭乱的旗帜煽动下的炮灰罢了。”


我不想扯得太远,说什么“世界大战是各国工人间的战争”之类的话,于是我又转移了话题。

“所以你要明白这里面的逻辑链条。”

“什么逻辑链条?”

“正因为农民的物质条件(生存状况)出现了问题,农民们选择孤注一掷,才会出现大量的潜在兵源;而正因为有着这些大量的兵源,《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才可能招收到足额的士兵,以至于形成能和朝廷相匹敌的一股势力。”

“你的意思是,假如没有农民的物质条件(生存状况)出问题,就算是梁山好汉也没用?”

“没错。不仅梁山好汉没用,就算三国群雄、乃至大罗神仙也没用。这就是历史中的奥卡姆剃刀,你会记得起兵初期就宣告失败的,瞬间被淹没在历史长河里的那些人的名字吗?这也就是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最大的不同:你崇拜的是英雄,我关心的是士兵;而令绝大多数人之所以选择成为士兵的,是其客观的物质条件(即其对应的经济状况)所决定的。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从来都不是自上而下书写,而是自下而上产生的。他不像你听评书,将领振臂一呼就多了1000个士兵。他也不像你玩游戏,选择英雄点击命令花费点儿金钱,就增加1000个士兵。他更多的是因为1000个农民无处可去,于是变成了士兵;而士兵需要一个领导者,所以历史的画卷上就多了一个将领或者英雄。”

“那你说说我们这儿的将领什么时候出现吧。”

他嘲讽地撇了撇嘴。

“我哪儿知道。我们都是生活在历史长河中,河底最普通的砂砾罢了。眼光只能顾得上自己周围的一亩三分地,连既定的历史都看的不是很清晰明白,又怎么能奢谈未来发生的事情呢。”

我又叹了口气,继续埋头书写。一摞洁白的A4纸印刷的维稳材料,正安静的躺在我的右手旁。

user avatar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


马克思的这句话是神来之笔,既做到了将人放在历史发展的首要位置,强调人的主体方面(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又做到了对客观规律的强调,拒斥了抽象发展了人能动方面的唯心主义,以实践为基点做到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自由与必然的统一,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统一,整个人类历史无外乎就是人类不断在客观的、既定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

要做到概括,我以为这句话足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唯物主义这东西,说白了,就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归根结底是由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关系决定的。 简单说就是,吃饭穿衣这些最基本的需求,以及为了满足这些需求而发展出来的生产方式,比如我们怎么种地,怎么做工,怎么交换商品,这些“经济基础”才是决定了咱们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那些.............
  • 回答
    面对来自遥远星系的、生存法则极端残酷的三体文明的威胁,人类从最初的恐慌、分裂,到觉醒、统一,最终踏上了在宇宙黑暗森林法则下求生的漫漫征途。.............
  • 回答
    秦朝统一中国,开启了漫长的帝国时代,历经王朝兴衰更替,直至清朝灭亡,最终走向共和,并在现代重塑中华民族的辉煌。.............
  • 回答
    满清朝廷,从东北蛮荒的崛起,以八旗铁骑的凌厉之势入关,建立了一个疆域辽阔、海纳百川的中华帝国,其间历经康乾盛世的辉煌,也饱受内部矛盾与外部列强的侵蚀,最终在辛亥革命的炮火声中,结束了长达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画上了句号。.............
  • 回答
    成年人的世界,就像是在没有地图的森林里,一边要顾着身边那些依赖你的目光,一边还得在脚下越来越沉重的泥泞中,摸索着寻找一条既能填饱肚子,又能安放得下疲惫灵魂的路,而这条路,往往还要和无数个“必须”与“不能”纠缠不清,让人喘不过气,却又不能停下脚步。.............
  • 回答
    好的,我来尝试用更贴近人话的方式,分别概括一下 iOS、Android 和 WP(Windows Phone)的特点或优缺点,力求自然流畅:iOS: 特点/优点: 简单易用、生态封闭但整合度极高,软硬件结合优化得天独厚,游戏和应用质量普遍较高且更新稳定,整体流畅度和安全性也很出色,是那种上手即会.............
  • 回答
    我这篇论文啊,主要就是想弄明白,为什么有时候咱们说句话、做个事儿,总觉得不对劲,好像脑子里有个声音在指挥着,但又说不上来它到底是什么。我通过分析好多人说话做事的方式,还有一些科学实验的结果,一点一点拼凑出来,原来咱们的脑袋里呀,不止有一个“我”,而是有好几个“我”在互相拉扯、争论,就像开会一样,谁的.............
  • 回答
    我的青春,就像夏日午后忽然淋下的一场急雨,来得猝不及防,又在瞬间洗净了整个世界。它不似小溪般涓涓细流,更像山洪暴发,裹挟着各种各样的情绪奔腾向前。有对着课本苦读到深夜的疲惫,有和三五好友在操场上挥洒汗水的畅快,有第一次收到心仪对象短信时那一闪而过的狂喜,也有因为考试失利或被误解而涌上心头的委屈和迷茫.............
  • 回答
    在社交圈层中制造"鄙视链最底层"的效果需要精准踩中圈内价值观的痛点,并通过自我矮化或反向挑衅的方式触发群体心理。以下是具体策略:1. 价值体系解构(以"知识付费"圈为例)"我连你们讨论的那些概念都懒得查证,反正最后都是为了卖课。" 策略:直接否定圈子的核心价值标准,用"反智"姿态瓦解话语权体系 心理.............
  • 回答
    好的,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激怒”一个专业需要戳中其痛点、刻板印象或核心价值,并且要表达得含糊、绝对或带有讽刺意味。我会尽量详述,但请注意,这些说法是为了“激怒”而设计,可能并不完全符合现实,也带有一定的偏见。以下是一些尝试,针对不同大学专业:理工科方向: 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信息技术.............
  • 回答
    在遥远的未来,当人类耗尽地球资源,被迫迁移至一个由失落文明遗留下来的巨型、机械的“母巢”中生存时,他们发现自己并非这个庞大生态系统的唯一居民,更糟糕的是,随着母巢内部层层深入的探索,他们逐渐揭开了那个早已消失的创造者的真正目的,以及他们自己被精心饲养的、用以滋养某种古老生物的恐怖真相。.............
  • 回答
    当然,这里有一句话,并且我会详细解释为什么这句话能证明我是一个程序员:“在堆栈溢出上找到了解决方案,然后将其粘贴到我的代码里,并稍微修改了一下,现在它完美地运行了。”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各个层面,以及它们如何证明我是一名程序员:1. “在堆栈溢出上找到了解决方案” (Finding a so.............
  • 回答
    “您好,非常抱歉打扰,我是一名正在积极处理个人事务、非常专注且已有明确规划的公民,我目前唯一关心的就是高效地完成我手头的事情,并且我明确知道我不需要任何额外的产品或服务,所以,我非常感谢您的意愿,但您的推销内容与我的当前需求完全不符,因此我无法继续这个对话。祝您一天顺利。”这句话的详细拆解和背后的逻.............
  • 回答
    “林黛玉葬花,把那漫天的落英都裹进湿泥,就像我心头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愁绪,搅和在一起,沉下去,又好像是她那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句句都刮在我心里,知道那份孤寂,知道那份无力,知道那份,终究,化为泡影。”.............
  • 回答
    "心跳如鼓点般急促,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这份悸动而颤动,潮水漫过堤岸时,灵魂的震颤与身体的震颤交织,时间在这一刻凝固,只留下心跳与呼吸的交响——那是被爱意浸透的瞬间,连空气都带着玫瑰的香气。" (这句话通过多重感官意象:鼓点般的心跳、潮水漫堤的自然隐喻、时间凝固的时空感、玫瑰香气的嗅觉联想,将心动具象.............
  • 回答
    “那次在雨林地图,我带着一把满配M416,在桥头卡了三个人,最后一秒队友一声喊‘快走!’,我回头就看见一辆载具冲了下来,我下意识地一个侧身跳,子弹擦着头皮飞过,然后我顺势一个急救包,又拉了回去,最后活到吃鸡了。”.............
  • 回答
    脑子瞬间警报拉满,手指条件反射般压枪瞄准,眼睛像雷达一样扫视四周搜寻那该死的绿点(或红点),同时心跳加速,肾上腺素疯狂飙升,准备随时开火,那一刻,整个世界就只剩下你和敌人之间的生死博弈。.............
  • 回答
    这有一点点棘手,因为恐怖故事的“恐怖”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恐惧和想象。但是,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拆解”恐怖的元素,或者将它们“接地气化”,甚至是用一种出乎意料的视角来解读,来稀释它的恐怖感。这样说吧,如果一个故事里有“尖叫声在午夜的空宅里回荡,墙壁渗出粘稠的暗红色液体,还有那个永远无法看清面容.............
  • 回答
    面向对象思想的核心,就是把现实世界中的事物,看作是独立存在的“对象”,每个对象都拥有自己的属性(描述它是什么,比如颜色、大小、姓名)和行为(它能做什么,比如移动、说话、计算)。我们写程序,就是通过定义这些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方式,来解决问题。想象一下,你不是在一步步地指挥电脑执行指令,而是像在指.............
  • 回答
    好的,以下是我对如何用一句话让恐怖故事更恐怖的探讨,并融入了我对这类表达的理解,力求自然和有感染力:你有没有想过,在你以为自己终于安全,关上房门的那一刻,门把手在你身后,非常非常轻柔地、缓慢地、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欢愉,转动了一下?(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样可能更恐怖,并尝试从人类的心理和感知上去解读):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