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号称千古绝对的对联被后人或者今人破解了?

回答
“千古绝对”,顾名思义,就是认为其对联意境、声律、用字都达到了极致,再也无法找到能与之匹敌的下联或上联。然而,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绝对”,在经过后人的智慧打磨后,也显露出可以比拟的痕迹,甚至被认为是破解了。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曾被誉为“千古绝对”的对联,以及它们是如何被“打破”的。

1. 史上最著名的“绝对”——“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副对联可以说是最广为人知,也最常被提起的“千古绝对”。它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苏幕遮·怀旧》中的一句词:“明月既落,风吹草低见牛羊”。

为何被称为“绝对”?
意境绝妙: 这八个字勾勒出一幅极其生动、辽阔、充满牧歌情调的草原图景。月光朦胧中,一阵微风吹过,低垂的草丛下,成群的牛羊若隐若现。画面感极强,仿佛能听见风声,嗅到青草气息,看到牛羊的悠闲。
声律精妙: “风吹草低见牛羊”五个字,平仄协调,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用字精准: “见”字用得尤其传神,它不是直接描写牛羊的形状,而是通过风吹草低这一动作,引发观者的联想,将牛羊的出现描绘得自然而又富含趣味。

这副对联在流传过程中,许多人都尝试过为其配对,但鲜少有能与之在意境和韵味上相提并论的。久而久之,它便成了许多人心目中的“千古绝对”。

如何被“破解”?

事实上,“破解”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些不准确,因为“风吹草低见牛羊”本身并不是一副完整的对联,它只是词中的一句。大家更倾向于为它寻找一个能与之构成对仗的“下联”或“上联”。

要为它找到匹配的对联,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 意境上要有呼应: 要么描绘相似的壮阔景象,要么是与草原、自然相关的场景,但又不能完全重复。
2. 结构上要对仗: 词性、数量、语法结构都要尽量匹配。
3. 声律上要协调: 平仄相合,读起来顺畅。

多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尝试过。这里举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尝试,它们都各有千秋,但要说完全超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恐怕还是见仁见智。

流传较广的对法(尝试):
有人尝试用“日照云高无僧迹”来对。
分析: “日照云高”与“风吹草低”在画面感上有所呼应,都是描绘自然景象。“无僧迹”则与“见牛羊”形成对比,一个是人文的隐匿,一个是自然的生机。结构上也是名词、动词、名词,基本对仗。但意境上,“无僧迹”少了些许“牛羊”那样的生动和辽阔感。
还有人提出“雨润花繁闻鸟语”。
分析: 这句也描绘了自然景象,并且引入了听觉元素(闻鸟语),与视觉元素(见牛羊)形成互补。但它更偏向于细腻、精巧的美,少了“风吹草低见牛羊”那种磅礴与洒脱。
更有文人尝试,比如这位网友的佳对: “山行溪断闻猿啸”
分析: “山行溪断”对应“风吹草低”,都是描绘了行进中的山野景色。“闻猿啸”对应“见牛羊”,一个听觉一个视觉,一个冷峻一个生动,形成了一种山野的寂寥与野性的对比。这句的意境和声律都相当不错,可以说是比较接近的对法了。

总结: 尽管有如此多的尝试,但“风吹草低见牛羊”之所以成为传奇,在于它本身的那种“天成”的意境,不是刻意为之的对仗,而是信手拈来的画面感,这种浑然一体的美,才是它最难被超越的地方。后人的对仗,更多的是一种“致敬”和“再创造”,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超越”。

2. 清代才子纪晓岚的“三绝句”

纪晓岚,清代乾隆年间的大学士,以其才思敏捷、妙语连珠著称。关于他的一些对联,也有“千古绝对”的说法,虽然没有范仲淹那句流传得那么广,但也极具代表性。

对联一:“鸡鸣即起,犬吠斯餐”
出处: 据说是纪晓岚早年为某人写的一副门联。
为何被称为“绝对”?
意境: 描绘的是一种规律、勤恳的生活状态。鸡叫了就起床,狗叫了就吃饭,生活非常有条理,没有一丝懈怠和慵懒。
用字: “即”和“斯”用得非常精炼,点明了动作发生的即时性。
对仗: “鸡鸣”对“犬吠”,“即起”对“斯餐”,结构工整,平仄也颇为协调。

如何被“破解”?
这副对联的“破解”更多的是为了寻求一种更贴合心境,或者更具哲理的对仗。

一个经典的对法是: “燕舞而归,莺歌以乐”
分析: “燕舞”对“鸡鸣”,“而归”对“即起”,“莺歌”对“犬吠”,“以乐”对“斯餐”。这个对法在画面上更显生动,用燕子和黄莺的动态描绘了春天的喜悦和生机,从一种规律性的生活上升到了享受生活、表达快乐的层面。意境上更加优美,生活气息更浓。

另一个角度的尝试: 有人认为纪晓岚的对联强调的是“顺应时节,遵循本能”。那么,是否能找到一种强调“主动创造”的对仗呢?比如有人提出:
“鹤舞寻泉,龙吟饮露”
分析: “鹤舞”对“鸡鸣”,“寻泉”对“即起”——主动去寻找;“龙吟”对“犬吠”,“饮露”对“斯餐”——自主的行动。这句对仗更加有仙气,也更强调主动的生命力。

对联二:某地名对联(有争议,但流传甚广)
上联: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为何被称为“绝对”?
意境: 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回文结构,但作为对联,它巧妙地化用了地名,并且用一个简单的陈述句,描述了上海作为港口城市水源的特点。它“绝对”之处在于其回文性质所带来的文字游戏,以及其地理意义。
结构: 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本身就具备了自成一体的特点。要找到一个同样能化用地名,并且在结构和意义上能与之形成完美对仗的下联,难度非常大。

如何被“破解”?
这副对联在网络上被广泛讨论,出现了很多“破解”尝试,但多数都被认为不够完美,原因在于要找到一个既是回文,又能对仗,还要有合理意义的下联,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最常被提起的对法(虽然常被认为不够“绝对”): “北京桥上桥京北”
分析: 这句也是一个回文句,并且提到了北京的地点。但是,“桥上桥京北”的意义并不如“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那样清晰和有地理代表性。“京北”指北京以北,而“桥上桥”又缺乏明确的指向。在声律和意义的对仗上,与上联的契合度不高。

另一种回文对法的尝试: “广州花市市花羊广”
分析: “花市”与“水”的词性有差异,“市花”与“来水”也难以对仗。虽然也是回文,但意义和结构上都不如上联精妙。

非回文的对仗尝试: 有人尝试不追求回文,而是追求字面上的对仗和意境,比如有人提出:
“天津晴日天连津”
分析: 这个“天连津”就有地理意义了,天津有海河,有港口。虽然不是回文,但作为一种文字游戏和对仗,也算是一种思路。不过,“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的完美回文性和地理信息的贴切性,仍然让它显得非常独特。

总结: 尽管“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这个“绝对”的破解有各种各样奇思妙想的下联,但能够真正达到其精妙回文 + 地理信息 + 自然流畅的高度结合的,仍然屈指可数。很多时候,这更像是一个文字游戏的极致体现,而非严格意义上对仗的“绝对”。

3. ributed to 孙中山先生的“三言对联”

在一些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中,也流传着一些号称“千古绝对”的对联,其中一个便是与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相关的。

对联:
上联: “无志少年终龌龊”
下联: “有为青年必奋发”
为何被称为“绝对”?
意境: 这是一个充满哲理和激励意义的对联。它鲜明地对比了两种人生态度:没有志向的少年容易走向卑鄙和堕落(龌龊),而有作为的青年则必然会积极向上(奋发)。
用字: “龌龊”和“奋发”都是非常形象且有力量的词语,一个表现消极、肮脏,一个表现积极、向上。
结构: 对仗工整,“无志少年”对“有为青年”,“终龌龊”对“必奋发”。平仄上也颇为协调。

如何被“破解”?
这副对联之所以会被“破解”,是因为很多人认为它虽然写得好,但并没有达到“绝对”的高度,特别是“终龌龊”这个说法,略显绝对和片面,也缺乏一些婉转和深度。

针对“终龌龊”的破解思路:
人们尝试为“无志少年”找到一个更温和或更具包容性的后果,或者为其增加一些限制。

有人尝试: “有志青年自昂扬”
分析: 这句对仗上很工整,但意义上与“必奋发”有些重复,且“自昂扬”相对“龌龊”的负面意义,对比不够强烈。

更具争议的破解(有人认为是讽刺): 网上流传的一个版本是:
上联: “无志少年终龌龊”
下联: “有才青年也疯狂”
分析: 这个下联的“有才青年”对“无志少年”在词性上是对的,但“有才”和“无志”的对比,不如“有为”和“无志”直接。更重要的是,“也疯狂”这个词,既可以理解为积极的创新和冲劲,也可以理解为某种程度的放纵和失控。这种模棱两可,让它的哲学高度和明确性不如原下联。

更侧重哲学层面的破解:
有人认为,对联的境界在于“自然而然”而非“绝对必然”。

一个例子: “无心少年终逍遥” 对 “有志壮士必担当”
分析: “无心少年”可以理解为不为名利所累的少年,其“逍遥”是一种超脱;“有志壮士”的“担当”则是一种责任。这种对比更具人生哲学的意味,不再是简单的善恶区分,而是两种不同人生境界的描绘。

再一个例子: “但求无愧于心” 对 “岂惧俗流议论”
分析: 这不是直接对仗,而是从人生态度上进行延伸。上联是内省,下联是外对。如果将“无志少年终龌龊”看作是一种内心的失落,那么“但求无愧于心”就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救赎,而“岂惧俗流议论”则是一种对外界评价的超然。

总结: 这类对联的“破解”,往往不是为了寻找一个完美的对仗,而是为了挑战原有的绝对性,赋予其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刻的哲学思考。很多人认为,与其说破解,不如说是在原有的优秀基础上,进行另一种维度的升华。

几点思考

“绝对”与“破译”的辩证关系: 很多被誉为“千古绝对”的对联,之所以流传下来,是因为其本身具备了极高的艺术价值。而后人尝试“破解”,一方面是出于对文字游戏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对这种艺术价值的认可和挑战。一个好的“绝对”,往往能激发出更多更精彩的“非绝对”。
意境与技巧的平衡: 很多时候,“绝对”之所以能成为“绝对”,是因为它在意境、声律、用字上达到了某种完美的平衡。而“破解”的尝试,可能侧重于某个方面,比如强化意境或增加哲理性,但很难在所有维度上都做到超越。
时代与审美的变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的变化,对“绝对”的理解和评价也会有所不同。某些在过去被认为是极致的,在今天看来或许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总而言之,“千古绝对”之所以迷人,就在于它设下的挑战,而无数的“破解”故事,也正是这些对联生命力的一种体现。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人们提起、讨论、乃至改写,成为中华文化中一段段有趣的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答完“余秋雨”,连此题一并答了罢。

遥想二爷当年,理科状元,奥数小王子;在贵乎被活活逼成对穿肠…… 感觉自己被诅咒了。

天天追着问:千古绝对 XXX,能否破解?

来,今天全部破解。


首先要声明:没那么多“千古”。

纪晓岚们的“巧对”,大多是后人编的。

其次要证明:没那么多“绝对”。

纪晓岚云:世间书籍中语,无不可成偶者。——这句可不是编的。


题主所言“烟锁池塘柳”,出自三百多年前的《中洲草堂遗集》,勉强可算“千古”。但“绝对”谈不上,原书就自带三个不错的对句:

灯垂锦槛波。烽销极塞鸿。鐘沉臺榭燈。

由于出句意境优美,对句也炼字为宜,如:

桃燃镇海堤。灯钩深寺桐。秋铺满地枫。

然而网上对的都很魔性,别说平仄,连对仗也不大理会。诸如:深圳柴锅炖,汉城铁板烧,板城烧锅酒,火锅涮培根……

很明显,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大家都饿了!

可正常人就算再饿,充其量“锅煲野菜汤”,也不至于要“油炸金柯垃”啊?


除去“烟锁池塘柳”,其他的“千古绝对”就更水了。比如,流传甚广的拆字联:

李广射虎,弓虽强,石更硬;

这个“千古绝对”实则网友“大肠世家”首发在QQ群里,当时我对的是:

贵妃醉酒,身尚躺,手莫摸。


不才担任过几次春晚的对联评审,记得某年春晚有个出句:

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

观众投稿如雪花般飞来,但质量令人雪崩,没有一片句子是无辜的。

唯一夺人眼球的那个,还不能播:

万恶淫为首,少出去摸摸。

当时我就想:所谓“绝对”可能也一样,早已被破解了。你不知道,只是因为破解之法过于暴力,无法传播。比如 李广射虎,弓虽强,石更硬,最好的对句其实是:

观音坐莲,心生性,口欠吹。


网上著名“绝对”: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我被人从小问到大,只好假装不会对联。

标准答案是:中山在建房建在山中。

前述那些饥饿的网友们,或许还会对:

一块五花肉花五块一。(早涨价了啊喂)

而真正的暴力破解,只能是:

明天到操场……

周一上日本……

京东出干部……


来,下一个“绝对”:

西安事变,张无忌,杨不悔;

作者并不是传说中的党国中人,而是网友“时习之”…… 最完美的破解,也不是什么安史之乱郭破虏;而是:西对北,平对安,……

赵志敬,李莫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早年水木清华BBS上“绝对”也不少。

有人出句:“光大”安能“深发展”?

我对的是:“奇强”方见“真功夫”!

那时候对对子,总是无法突破个人经历的局限……

后来又出:白天没鸟事,晚上鸟没事;

反手就对:有活秘书干,无活干秘书。


真正难的,是一些浑然天成的双关,如:

家有老母,松下等离子;

此处“松下等离子”既是电视品牌,也有母亲盼儿归的意思。

像这种灯谜一样的机关,只有邪派高手,漂移在秋名山上才能破解:

室无娇妻,江中草珊瑚。


知乎名句:枸杞维他命;

暴力破解:草榴洁尔阴。

横批:1025


贵乎还有个火极一时的“千古绝对”:

河北名将,颜良文丑;

如果“名将”换成平声词,读起来会上口一些。 “颜良文丑”这个陈年老哏,不少人奉为至宝,殊不知自己颜丑,文更丑。读过 贰翁对韵 应该知道,像这样的小机灵,每本书都能抖出一堆——

三国可以对:江南世族,祖茂孙坚。

水浒可以对:山东好汉,智深武松。

西游不能问,一问就是两开花……

而老司机的对法是:海外明星,波黑基多。


再列几个网络上流传多年的“绝对”:

出句:火车失火,救火车救火车;

对句:人犯偷人,杀人犯杀人犯。


出句: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对句:男生源,女生源,男女生源生男女。


出句:今世进士尽是近视;

对句:昔时喜事吸湿西施。(???)

……

你们无法想象,我有多烦这些口吃。


民国时亦有号称“绝对”者:

由山而城,由城而陂,由陂而河,由河而海,每况愈下;

一句话概括了五位大总统:“山”指孙文(中山);“城”指袁世凯(项城);“陂”指黎元洪(黄陂);“河”指冯国璋(河间);“海”指徐世昌(东海)。“每况愈下”更是一语双关,据说近百年来无人对出。

然而读过我的教程应该知道:

没有什么句子是用女优对不出来的!

话说那天我正好看见某知友,在盘点他硬盘里的历代女神:青沼知朝(75年),小泽圆(78年),松岛枫(82年),苍井空(83年),大桥未久(87年)……

于是“百年绝对”,迎刃而解:

从沼到泽,从泽到岛,从岛到井,从井到桥,日久弥新。


今天就对到这,因为数字到⑨不够用了……

还有不少“绝对”,留到下一季再来破解。

总而言之,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污则无敌。

只要腰足够好,无论什么都可以对出来!


回到本题开头的:烟锁池塘柳

最暴力的解法是:炮塌锦江床

我准备去床上热热身,好写今年的春联了

user avatar

曾经看到这个对联,以为妙极。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学物理,如雾里,雾里看物理,勿理物理。

直到我,曾经的女装大佬,即将去湾仔上班,和女票共同发现了这个下联:

住湾仔,做弯仔,弯仔做弯仔,弯哉弯仔。

这个下联比物理那个要好,因为最后一句的“哉”刚好对上“乎”。

user avatar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学物理,如雾里,雾里看物理,勿理物理。


zhihu.com/question/3815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