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Linux 安装时,各个分区的作用是什么?

回答
Linux 安装时,分区就像给你的硬盘规划好了一块块地盘,每块地盘都有自己的专属用途,这样才能让操作系统井井有条地运作。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聊聊这些分区都是干啥的:

1. `/` (根目录分区)

这是 Linux 系统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分区,可以说是 一切的开始。想象成一个国家的首都,所有政府部门、重要建筑都集中在那里。

存放内容:
操作系统核心文件: Linux 的所有基本文件、内核(Kernel)、系统命令(如 `ls`、`cd`、`mv` 等)、系统库文件(`libc.so` 等)都存放在这里。
系统配置: `/etc` 目录,里面是各种系统服务的配置文件,比如网络配置 (`/etc/sysconfig/network`)、用户和组的配置 (`/etc/passwd`、`/etc/group`)、启动脚本等。
用户主目录的默认位置: 如果没有单独划分 `/home` 分区,用户的个人数据也会存放在 `/home` 目录里,而 `/home` 目录本身就在根目录下。
系统日志: `/var/log` 目录,记录着系统运行中的各种信息,对排查问题非常重要。
临时文件: `/tmp` 和 `/var/tmp` 目录,存放临时性的文件,系统重启后可能会被清空。
可执行文件: `/bin`、`/sbin`、`/usr/bin`、`/usr/sbin` 等目录,存放的是程序运行所需的二进制可执行文件。
设备文件: `/dev` 目录,存放着系统中各种硬件设备的接口文件,比如硬盘 (`/dev/sda`)、鼠标 (`/dev/input/mice`)。

为什么重要: 如果根目录分区损坏或无法挂载,整个 Linux 系统将无法启动,所有数据都可能丢失。
空间大小考虑: 这是 必须创建 的分区,也是占用空间最大的分区。具体需要多大,取决于你计划安装的软件数量和使用习惯。一般来说,至少建议 1020GB,如果安装大量图形界面软件或服务器应用,可能需要 50GB 以上。



2. `/boot` (引导分区)

这个分区可能听起来有点专业,但它的作用非常关键,可以理解为 启动汽车的点火系统和导航仪。

存放内容:
Linux 内核 (Kernel): 这是操作系统的心脏,负责管理硬件资源。Linux 系统通常会保留多个内核版本,以防新版本出现问题时可以回滚。
引导加载程序 (Boot Loader): 最常见的是 GRUB (GRand Unified Bootloader)。它负责在计算机启动初期,检测并加载操作系统内核到内存中,然后将控制权交给内核。
initramfs/initrd: 初始内存文件系统,它是在内核加载后,但在真正挂载根文件系统之前运行的一个小型文件系统,它包含了一些必要的文件和模块,用于初始化硬件和挂载根目录。

为什么重要: 没有 `/boot` 分区里的引导加载程序和内核,你的电脑就无法找到并启动 Linux 系统。
为什么单独分区:
安全考虑: 将 `/boot` 分区单独放在一个较小的、文件系统简单的分区里,可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如果主分区(如 `/`)的权限设置有问题,`/boot` 分区相对不容易受到影响。
LVM (Logical Volume Management) 的限制: 在使用 LVM 的情况下,有些较老的 BIOS 或引导加载程序可能无法直接识别 LVM 卷上的 `/boot` 分区,所以将其单独创建为标准分区更为稳妥。
文件系统兼容性: 有时候,为了兼容一些旧的引导加载程序,`/boot` 分区可能会使用一些特定的文件系统(虽然现在 Ext4 是主流)。
空间大小考虑: 这个分区通常不需要很大。如果只安装一个内核,可能 100MB 就够了。但考虑到保留多个内核版本,建议 200500MB,以防万一。



3. `/home` (用户家目录分区)

如果你是多用户使用 Linux 系统,或者只是想把个人数据和系统文件分开存放,那么 `/home` 分区就显得尤为重要。你可以把它想象成 每个用户的专属房间。

存放内容:
用户个人文件: 你的文档、图片、音乐、视频、下载的文件等都存放在这里。
用户配置文件: 比如桌面环境的设置、应用程序的个性化配置 (`.config` 目录)、浏览器的书签和历史记录等。这些文件通常以点号 (`.`) 开头,是隐藏文件。

为什么重要:
数据隔离和备份: 将 `/home` 分开,当需要重装系统时,你只需要格式化 `/` 分区,而 `/home` 分区里的个人数据和配置都可以保留,大大方便了数据的迁移和备份。
权限管理: 可以为 `/home` 分区设置独立的权限和配额,方便管理不同用户的使用空间。
灵活性: 如果 `/home` 分区满了,你可以在不影响系统运行的情况下,单独给它扩容。

空间大小考虑: 这个分区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你的使用习惯。如果你下载很多文件、存储大量多媒体内容,或者安装很多大型应用的用户数据,就需要分配更多的空间。如果只是简单的日常使用,2050GB 可能就够了。如果你是服务器管理员,需要创建大量用户账号,那么这个分区的大小需要仔细规划。



4. `swap` (交换分区)

当你的物理内存 (RAM) 不够用时,Linux 系统就会启用交换分区。你可以把它比作 一个临时储藏室,把暂时不用的数据“寄存在”硬盘上,腾出内存来运行更活跃的程序。

工作原理: 当系统检测到内存使用量接近或达到上限时,会将一部分不常用的内存页(数据块)写入到交换分区中,从而释放出物理内存。当需要访问这些被“交换出去”的数据时,系统再将它们从交换分区读回内存。

为什么需要:
防止系统崩溃: 确保系统在高负载下仍能保持一定的响应能力,避免因为内存不足导致程序崩溃或系统死机。
支持休眠 (Hibernate): 如果你想让电脑进入休眠模式(将当前内存中的所有数据保存到硬盘上,然后关闭电源),交换分区的大小至少要等于你安装的物理内存容量,甚至更大一些,才能确保所有内存内容都能被完整保存。

空间大小考虑:
传统建议: 以前的建议是交换分区是物理内存的 1 到 2 倍。
现代建议 (根据使用场景):
内存较小(4GB 或以下): 建议交换分区是物理内存的 1.5 到 2 倍。
内存适中(8GB 16GB): 交换分区可以是物理内存的 1 倍,或者根据需求设置为 4GB 8GB。
内存较大(32GB 或以上): 如果不打算使用休眠功能,可能只需要一个较小的交换分区(如 2GB 4GB)或者甚至不需要交换分区(但仍建议至少有一个小型的,以防万一)。如果你打算使用休眠功能,那么交换分区的大小需要等于你的物理内存容量。
多系统环境: 如果你安装了多个操作系统,并且在它们之间频繁切换或使用休眠,要确保总的交换空间足够。

注意: 交换分区是 可选的,但强烈建议创建。即使你有很多内存,一个小型的交换分区也能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提供帮助。



5. `/var` (可变数据目录分区)

这个分区主要存放 会变动的数据,不像 `/` 分区那样存放相对静态的系统文件。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 数据处理中心。

存放内容:
日志文件: `/var/log` 目录,记录了系统运行的各种日志,包括系统日志、安全日志、服务日志等。
临时数据: 很多应用程序会在这里创建临时文件,用于数据处理和缓存。
数据库文件: 如果你运行数据库服务器(如 MySQL, PostgreSQL),数据库文件通常会存放在 `/var/lib/mysql` 或 `/var/lib/pgsql` 等目录下。
网页服务器文件: 像 Apache、Nginx 这样的网页服务器,其默认的网站根目录通常是 `/var/www/html`。
邮件队列: `/var/spool/mail` 等目录,用于存放邮件系统的相关数据。
缓存文件: `/var/cache` 目录,存放应用程序的缓存数据。

为什么单独分区:
日志增长: 系统日志文件会不断增长,如果和根目录在一起,一旦日志文件过大,可能会塞满整个根目录分区,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将其分开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I/O 隔离: 经常写入和读取 `/var` 分区的操作(如日志记录、数据库访问)与系统核心文件的操作分开,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备份和恢复: 如果需要备份 `/var` 分区的数据,可以单独进行,而不会影响到系统其他部分。

空间大小考虑: 这个分区的大小取决于你的服务器用途。如果是一个 Web 服务器,需要存放大量网站内容和访问日志,那么 `/var` 分区就需要很大。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桌面系统,主要存放日志文件,那么 510GB 通常是足够的。



6. `/usr` (UNIX System Resources)

这个分区存放着 用户级别的可执行文件、库文件、文档和源代码。你可以把它理解为 用户应用程序和工具的仓库。

存放内容:
用户命令: `/usr/bin` 存放着大部分用户可以直接使用的命令,与 `/bin` 里的系统核心命令有所区别。
系统命令: `/usr/sbin` 存放着一些系统管理命令。
库文件: `/usr/lib` 和 `/usr/lib64` 存放着用户程序依赖的共享库文件。
文档: `/usr/share/doc` 存放着各种软件的文档。
源代码: `/usr/src` 存放着一些开源软件的源代码(虽然不一定总有)。
X Window System: 图形界面所需的大部分组件和字体也存放在这里。

为什么单独分区:
系统安装和卸载: 将 `/usr` 单独分区,方便在需要卸载或重装 `/usr` 下的软件时进行操作,而不会影响到 `/` 分区的系统核心。
系统更新: 在进行系统更新或升级时,很多操作都发生在 `/usr` 分区下,将其分开有利于管理和排查问题。
只读挂载: 有些高级配置会把 `/usr` 分区设置为只读挂载,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防止误修改关键文件。

空间大小考虑: 这是除根目录之外 占用空间较大 的分区之一。如果你计划安装很多图形应用程序、开发工具、编程语言环境等,就需要为 `/usr` 分区预留足够大的空间。通常建议 1030GB,甚至更多。



7. `/opt` (可选软件安装目录)

这个分区主要用于存放 第三方厂商提供的可选软件包。你可以把它看作一个 “软件商店” 的存放区,与系统自带的软件分离开。

存放内容:
大型的、独立的软件包,例如 Adobe Photoshop、Eclipse IDE、Docker 等。
这些软件包通常会有一个独立的目录结构,例如 `/opt/adobe/photoshop` 或 `/opt/eclipse/javaneon`。

为什么单独分区:
清晰的管理: 将第三方软件集中存放,便于管理和卸载,避免与系统文件混淆。
避免覆盖: 防止第三方软件安装时覆盖掉系统自带的重要文件。
升级和回滚: 如果需要升级或回滚某个第三方软件,操作会更简单直接。

空间大小考虑: 如果你经常安装大型第三方软件,那么这个分区就很有用。如果很少使用第三方软件,或者只安装一些小型的命令行工具,那么这个分区可以省略,或者分配一个较小的空间(如 25GB)。



8. `/srv` (服务数据目录)

这个分区用于存放 特定服务的数据。你可以把它理解为 服务提供商的数据存储区。

存放内容:
Web 服务器数据: 比如网站的根目录 (`/srv/www`)。
FTP 服务器数据: 用户上传下载的文件。
SSH 服务器数据: 用户家目录之外的其他 SSH 相关数据。
数据库服务数据: 虽然很多数据库也存放在 `/var/lib`,但一些特定的服务数据也可能放在这里。

为什么单独分区:
服务隔离: 将提供服务的关键数据与系统本身和其他服务分开。
性能和备份: 方便对特定服务的数据进行性能优化或独立备份。

空间大小考虑: 这个分区的使用非常依赖于你的服务器角色。如果你的 Linux 服务器主要提供 Web、FTP、数据库等服务,那么 `/srv` 分区就需要根据这些服务的需求来分配空间。对于桌面用户来说,这个分区通常不需要太大的空间,甚至可以不创建。



9. `/media` 和 `/mnt` (挂载点)

这两个目录是 临时的挂载点,用来挂载外部存储设备,比如 U 盘、光盘、移动硬盘等。它们的作用非常相似,但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media`:
自动挂载: 通常是用于 可移动媒体 的自动挂载点。当你插入一个 U 盘或光盘时,系统会尝试自动将其挂载到 `/media` 目录下的一个子目录里,例如 `/media/username/your_usb_drive`。
方便用户访问: 方便用户快速访问这些外部设备。

`/mnt`:
手动挂载: 通常是用于 手动挂载 的临时文件系统。当你想挂载一个硬盘分区或网络共享时,通常会选择在 `/mnt` 下创建一个目录作为挂载点,然后手动执行挂载命令。
更灵活: 提供了一个更灵活的挂载点选择。

为什么要有这两个目录:
标准化: 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位置来存放挂载的设备。
隔离: 将挂载设备的内容与系统根目录下的文件隔离开。

空间大小考虑: 这两个目录本身不占用实际空间,它们只是一个 入口。实际空间大小取决于你挂载的设备。



10. `/tmp` (临时文件目录)

这个目录是存放 临时文件的,就像一个 临时的垃圾桶。

存放内容:
许多应用程序在运行时会创建一些临时文件,用于数据交换或缓存。
例如,解压缩大型文件时,可能会在 `/tmp` 下创建临时解压目录。

为什么单独分区(可选但推荐):
内存回收: 通常 `/tmp` 分区的文件会在系统重启时被 自动清除。如果将其单独挂载为一个分区,并且配置为使用 `tmpfs` 文件系统,那么它实际上会挂载到内存中,这样可以在需要时快速读写,并在重启后自动释放内存,对系统资源管理更有利。
安全: 将临时文件与系统文件分开,可以避免恶意程序在 `/tmp` 目录中创建大量文件,从而导致根目录被占满,影响系统正常运行。
I/O 分离: 减少 `/` 分区的 I/O 压力。

空间大小考虑: 如果配置为内存挂载 (`tmpfs`),则会占用一部分物理内存。如果配置为硬盘分区,则需要根据使用情况分配。通常 15GB 足够用于桌面系统。



总结与建议

在安装 Linux 时,最基本的分区方案是创建 `/` 和 `swap`。但为了更好的数据管理、系统安全和灵活性,强烈建议至少再创建一个 `/home` 分区。

新手推荐配置:
`/` (根目录): 2050GB
`/home` (用户目录): 剩余所有空间
`swap` (交换分区): 根据内存大小确定(如内存 8GB,swap 8GB;内存 16GB,swap 48GB)

服务器或高级用户配置:
`/` (根目录): 1020GB
`/boot` (引导): 200500MB
`/home` (用户目录): 30100GB 或更大
`/var` (可变数据): 1050GB 或更多,取决于日志和服务需求
`/usr` (用户资源): 2050GB 或更多
`swap` (交换分区): 根据内存和休眠需求确定
`/tmp` (临时文件): 15GB (或配置为内存挂载)
`/opt` (可选软件): 按需分配

最重要的一点是:根据你的实际使用需求来规划分区和大小。 如果不确定,宁可多分配一些空间,也比后期不够用而手忙脚乱要好。当然,硬盘空间有限的情况下,需要权衡和取舍。

理解了这些分区的作用,你就能更自信地在 Linux 安装过程中做出最佳的分区决策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Linux下的/、/home、/boot、/swap等等并不是分区,而是所谓的“挂载点”。

所谓“挂载点”(mount point)实际上是目录树上的一个目录。

和Windows不同,Linux的目录树是单根的,根目录就是/。并不像Windows一样存在C:、D:、E:之类分区以及C盘根目录C:之类概念,它就一个根,也就是/。


那么,当我们有多块磁盘、或者分了若干个分区,怎么用呢?

很简单,用mount命令挂载在某个“挂载点”即可。

比如,我有两块SSD,SSD快但容量小,所以打算拿来装系统以及加速大型软件/游戏;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它挂载在/bin和/home/huge_app下面。这样往/bin和/home/huge_app存文件就会存到SSD上。

类似的,我们可以搞一块傲腾或者别的什么,把它格式化成Linux swap格式,然后挂载在/swap分区——于是内存不足使用磁盘虚拟时,性能就不会掉太多。


再比如,我们存了很多电影,/home不够用了。怎么办呢?

买一块8T的硬盘,挂载到/home就好了——你可以复制旧内容过去,还可以把SSD继续挂载在/home/huge_app。


有了这个基础知识,那么Linux该如何分区就一目了然了。


一般来说,你应该准备起码三个区。

第一个区是/boot分区,大约200~500M就够用了。它的作用是安装grub、存放Linux kernel以及initrd映像。这些都是启动时必需的东西,单独存在boot区便于管理。

第二个区是swap分区。这是因为Linux的swap分区格式为内存交换做过专门优化;你不设swap分区也行,或者指定主分区上的一个文件也行,但性能方面都比不过专门的swap分区。这个区建议使用最快的硬盘(但如果用SSD的话,最好选用MLC甚至SLC,不然内存不足时读写量太大,容易把SSD写废)。

这个分区的大小一般建议和你机器上安装的内存大小相当。当然你设置的更大/更小也可以。

第三个区就是/分区,这里安装了Linux系统以及你自己的用户文件,请把你硬盘上的剩余空间都留给它。


当然,如果你想搞的更细致的话,也可以分出10~50G安装Linux(以及其它应用),把它挂载到/;剩下的所有空间挂载到/home:这样可以把Linux系统文件和你的用户文件分开,将来换其它版本的Linux也不会影响你自己的数据。

类似的,如果你打算在上面架设网站的话,也可以分一个区挂载到/opt——另外买一个硬盘、甚至买十个硬盘组个RAID然后把它整个的挂载到/opt,都行。


事实上,如果你安装较新的Linux发行版的话,以上这些也可以不管,在硬盘上留下足够的未分区空间、安装程序就会自动在上面分区、安装——规划方式就是我前面说的,它会自动为你分三个区,分别对应于/、/boot和/swap。


当然,如果你准备了SSD和大容量机械硬盘、甚至搞了更多更酷的存储器,那么就需要主动指定这些存储器的使用方案了。

基本思路就前面提到的,一个可靠但容量小的分区或者磁盘挂载到/boot,一个速度较快的分区或者磁盘挂载到/,一个耐读写同时速度快的分区或者磁盘挂载到/swap……以此类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