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地球发生灾难,整个世界只剩下某一个县的几十万人口,科技会倒退回 1500 年前么?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如果地球真的发生了如此巨大的灾难,导致世界人口锐减到某个县几十万人,而这个县又恰好是如今中国的一个县,科技是否会倒退回 1500 年前?我的看法是:短期内可能会经历一个巨大的阵痛和倒退,但从长远来看,未必会完全回到那个时代,甚至可能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科技发展道路。

让我们来拆解一下,具体会发生什么以及为什么:

一、灾难的性质和县的条件是关键

首先,灾难的性质至关重要。

如果是瞬间毁灭性的、清理式的灾难(例如一场全球性的致命病毒,或者某种能量武器),而这个县因为某种特殊原因(比如地理位置隔离,或者拥有某种防护措施)幸存下来,那么情况会大不相同。
如果灾难是渐进式的、破坏基础设施的(例如大规模的战争、气候变化引发的连锁反应),那么即使这个县幸存,其境况也可能非常糟糕,依赖的外部支持荡然无存。

其次,这个“县”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以及灾难发生前它所处的科技和文化水平,将直接决定其重建的起点。一个位于发达地区、科技基础较好的县,其恢复能力和发展潜力自然远高于一个偏远落后地区的县。

我们假设这个县在灾难前是一个普通但拥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县。

二、短期内的剧烈冲击与倒退(150年)

1. 生产和供应系统的崩溃:
全球供应链断裂: 即使这个县拥有一些工厂,但原材料(矿产、石油、稀有金属等)、零部件、甚至用于生产的化学品和润滑油,很多都需要从外部进口。一旦全球交通、物流完全瘫痪,这些供应就会在短时间内耗尽。
能源危机: 大部分现代工业和生活依赖电力。发电站(火电、水电、核电)的运行和维护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燃料、备件。如果这些人幸存,但外部供应断绝,设备老化、燃料耗尽都会导致电力供应中断。即使是可再生能源(风力、太阳能),其设备的生产和维护也依赖复杂的工业体系。
粮食安全问题: 即使这个县有农田,现代农业也高度依赖化肥、农药、先进的拖拉机和收割机、以及良好的种子。这些很多都需要工业支持。如果没有了这些,仅靠人力和原始工具进行耕作,产量将大幅下降,可能会经历一段饥荒时期。
医疗卫生体系的瓦解: 药品生产、先进医疗设备(X光机、CT扫描仪等)的维护和耗材,都依赖于高度发达的医药和电子工业。在供应中断后,这些将迅速失效。简单的创伤和感染,可能都会变得致命。

2. 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流失:
人才断层: 几十万人中,掌握特定高科技技能(如芯片制造、核能管理、航空航天、精密机械加工、高级软件开发等)的人数本身就非常少。灾难的随机性可能导致其中关键人才的死亡。即使幸存者中有工程师,缺乏配套的设备、工具和研究环境,他们的知识也可能难以施展。
教育体系中断: 大学、研究机构、职业技术学校等知识传承和创新的场所可能会消失。新的专业技术知识将难以系统地传授给下一代。

3. 社会秩序的重塑与原始化:
权力真空与早期社区形成: 在初期混乱过后,为了生存,人们会重新组织起来,形成更小的、基于熟人关系的社区。管理模式可能会从现代政府职能退化为更直接的领导者(如氏族首领、地方军事领袖等)。
对物质的重新认知: 曾经被视为稀松平常的现代物品(如收音机、塑料制品、电子产品)会变得极其珍贵,甚至成为传说。人们可能会回归更基本的生活方式,依赖可获得的天然材料。

在这样的冲击下,许多依靠外部支持和复杂知识体系维系的现代科技(如互联网、航空、先进医药、信息技术)会迅速消失或退化到基本无法使用的状态。

三、科技的“幸存”与缓慢发展(50200年)

然而,“倒退回1500年前”这种说法可能过于绝对。1500年前,中国正处于北宋或南宋时期,科技(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陶瓷、农业技术、造船等)在当时是世界领先的。

如果这个县的幸存者中,有足够比例的人懂得基础的工业技术,那么情况可能会不一样:

1. 基础工业的保留与土法炼钢:
金属冶炼: 即使现代炼钢厂瘫痪,如果县内有会炼铁或炼钢的人,他们可能会尝试恢复传统的炼铁技术,比如使用土法炼钢炉。虽然效率和质量不如现代,但可以生产出基本的铁器(农具、刀剑等)。
机械加工: 如果有懂得机械原理的工程师,他们可以尝试利用仅存的设备或手工制造简单的工具、齿轮、杠杆、滑轮等,来维修或制造简单的机械。例如,修复或制造水力或畜力驱动的磨坊、纺织机。
手工艺的复兴: 陶瓷、木工、皮具制作等手工艺会变得极其重要,因为它们提供了生存必需品。这些技能的传承可能比高科技更容易。

2. 知识的碎片化与再整合:
书籍与图书馆的作用: 如果这个县有保存完好的图书馆、技术手册、甚至一些科普书籍,这些将是无价之宝。幸存者中的识字者会努力从中学习,并试图重新理解和实践。这就像一个“知识方舟”。
口述传承与师徒制: 对于一些无法从书本上完全理解的技能,传统的口述传承和师徒制会再次发挥作用。经验丰富的工匠、农民、医生会成为宝贵的财富。

3. 选择性科技发展:
能源: 可能会回归到更原始的能源形式,如木材、煤炭(如果能开采)、水力、风力、人力和畜力。蒸汽机可能会被重新研究和应用,因为其原理相对容易理解且不依赖过于复杂的外部供应链。
农业: 农业技术会更加依赖人工和畜力,以及更传统的耕作和灌溉方式。化肥和农药的缺失会迫使人们转向更可持续的有机肥和作物轮作。
通讯与交通: 最可能恢复的是基础的通讯方式(信鸽、信使、简易的旗语、号角)和交通方式(马车、船、步行)。无线电通信可能在有懂得电子知识和基础元件制造能力的情况下,被简化和恢复,但范围和质量会远不如前。

四、与1500年前的区别

尽管会经历许多倒退,但与1500年前相比,也可能存在一些关键差异:

1. 幸存的知识基础: 幸存者们仍然拥有来自现代社会的“记忆”和“理论知识”,即使无法立即实现,但知道有电话、互联网、飞机、抗生素的存在,这与完全没有这些概念的1500年前的社会是不同的。
2. 潜在的“高科技遗产”: 如果县里有保存得当的工厂、工具、甚至是一些简易的电子元件,这为恢复科技提供了一个比1500年前社会更高的起点。例如,如果能找到一些可用的电池、电线、简单的晶体管,可能比从零开始制造这些东西要容易得多。
3. 对科学方法的认知: 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实验、假设、验证——可能仍然存在于幸存者的思想中。这将有助于他们更有条理地解决问题和进行技术改进,而不是完全依靠经验和偶然的发现。

五、长期展望

如果这个县的几十万人能够成功地度过最初的混乱和生存危机,并且能够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和技术,那么:

可能不会完全回到1500年前,而是形成一种混合型文明: 可能在基础的农业、手工业、简单的机械制造上接近1500年前甚至更早的水平,但在某些特定领域(如果能保留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和工具),可能会尝试发展出独特的技术路径。
发展速度取决于人口素质和资源: 如果幸存者中有足够多具备科学素养、工程思维和动手能力的人,并且这个县拥有相对丰富的资源(如矿产、水源、耕地),那么科技的发展速度可能会比预想的快。
新的社会形态: 资源的稀缺、生存的压力可能会催生出全新的社会组织模式和价值观。

总结来说,如果地球发生这样极端的灾难,一个县的几十万人,初期科技会经历一次血腥的洗礼和剧烈的倒退,许多现代化的便利和精密技术将消失殆尽,生活方式会更加原始化和艰难。但由于幸存者本身是来自现代文明的,他们携带的知识、记忆和可能遗留下的部分物质基础,使得他们不太可能完全“回到1500年前”的水平,而是可能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以一种混乱但又蕴含现代知识记忆的方式,重新摸索科技和文明的道路。这个过程可能会非常漫长,充满试错和艰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会。

一百多人,在火星上,没有补给,可以维持并逐步发展。

几十万人,在地球上,没有外敌,竟然倒退一千五百年。

新英格兰惊讶,新法兰西侧目,新威尔士沉默。

这是人性的丧失还是道德的沦陷,

是疯狂的爆发,还是饥渴的无奈?

敬请收看焦点访谈:

别拿县民不当人


可以在有挑战的环境中自我维持并发展壮大的人类居住点的人数下限约 110(这是往火星发射人口建立所谓“殖民地的估计下限)。人数比这更少的村庄、部落、狩猎采集群体在现实中也存在,而且人口有概率增多。

  • 维持生存的最少人数取决于他们利用自然资源生产“生活必需品”和“维持该生产能力所需的一切工具”的能力。现代工具对发展工业有很大帮助,但对它们进行维护保养和更换是有难度的,车辆、计算机等工具的工作寿命一般在十年左右,光电、风电设备的寿命在十五到三十年,人们必须在这段时间内找到足以维持或代替它们的方案。在建立起自给自足的体系之前,行业的数量必须被尽可能精简。
  • 为了让数量不多的人可持续地工作,不能追求异常长的工作时间,休息、睡眠、必要限度的娱乐等都很重要。儿童和老人的工作能力较低。通常而言,约四分之一的人口是非生产性的。
  • 算出的结果是 110 个人可以用飞船带到火星上的设备在火星上搞起来。

可以参照文献:

Salotti, JM. Minimum Number of Settlers for Survival on Another Planet.Sci Rep 10,9700 (2020). doi.org/10.1038/s41598-

若关注用总功率计算的文明指数,人数这样减少,总功率当然会大幅度下降,让文明指数暴跌。即使现有的基础设施还在,几十万人也无法有效维护地球上绝大部分设施,并需要远离核电站、化工厂之类设施。不过他们也不需要那么多设施,可以优先维护自己生活所需的水源、食物来源、热源等。度过早期磨合之后,他们的总功率增长速度会远高于历史上大部分时期人类社会的总功率增长速度。

若关注社会的自由什么的,在有挑战的环境里出现社会制度的大幅度“复古”很正常。

user avatar

工业化最难的是”从无到有“的过程,科技水平回退程度要看该县的工业和科研基础,尤其是工业人才基础

人类要求生存、求发展,首先要稳定农业才能吃饱饭。而农业需要工具、农业机械、化肥、农药。

所以当地能否维持较低的工业化水平,能吃饱饭,能造出工具,最关键的是能否在短时间内建成五小工业并有足够的技术人员运营:

五小工业是我国地方小型厂矿的总称。60年代一般指小钢铁厂、小煤矿、小电站、小化肥厂、小机械厂,后来又包括小水泥厂等。

五小工业是进一步工业化的基础,所以要先考核当地现状:

1.当地工业实力强,拥有以上全部六项工业门类,只需要派出工作组恢复原材料供应,可以很快的将工业化水平提升到我国1970年的水平。

2.当地有钢铁、水泥、电力三项和配套工业人口,可以靠逐步基建或者派工作组控制邻近地区的工业设施建成六个工业门类。

3.如果本地没有工业基础,但恰巧有有经验的工业人口存在(如旅游、会议等等),可以迁移到附近工业门类齐全的地区恢复生产。

4.如果当地为纯农业县、纯牧业县,留在县里面的多为老人和小孩,知识人口都外出打工没有幸存,且没有《五小工业技术丛书》

恢复工业就很难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如果地球真的发生了如此巨大的灾难,导致世界人口锐减到某个县几十万人,而这个县又恰好是如今中国的一个县,科技是否会倒退回 1500 年前?我的看法是:短期内可能会经历一个巨大的阵痛和倒退,但从长远来看,未必会完全回到那个时代,甚至可能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科技发展道路。让我们来拆.............
  • 回答
    把《流浪地球》的设定往《群星》那浩瀚、黑暗而充满奇迹的宇宙里一扔,那可真是要炸开锅了。咱们得抛开地球那点小小的忧愁,想想一个拥有超级文明、科技飞速发展、但同样危机四伏的宇宙,我们的“地球送行者”们会遇到些什么,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首先,得明确一下背景。《群星》世界,那可不是只有几个星系那么简单。我们.............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地球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薄薄的圆盘,那绝对是颠覆性的灾难。我们熟知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混乱和我们难以想象的生存挑战。首先,我们得面对重力的剧变。地球变成扁平盘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重力不再是均匀地指向盘心。在盘的边缘,重力会以一个相当大的角度把你往盘中心拉,而不是像.............
  • 回答
    想象一下,就像一场猝不及防的梦魇,地球在一分钟内熄灭了所有人工的光芒。不是那种温柔的日落,而是瞬间的、彻底的黑暗。在这短暂却漫长的一分钟里,最先感知到异常的,或许是那些在夜晚工作的灵魂。城市本应如繁星般闪烁,此刻却像被一只巨大的手掌彻底抹去,只剩下宇宙深邃而古老的漆黑。交通信号灯瞬间熄灭,马路上的车.............
  • 回答
    设想一下,一个平常的早晨,你醒来,感觉空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清新,呼吸顺畅得不可思议。你走到窗边,看到的是一个更加生机勃勃的世界。这不是你的一厢情愿,而是地球上氧气含量突然翻了一番的直接后果。这看似美妙的改变,实则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深刻地影响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万物。首先,最直观.............
  • 回答
    假如地球突然不再围绕太阳公转,但仍然保持着它自己的自转节奏,那可就热闹了,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这场景。首先,最直观的,咱们要告别日出日落了。地球停止了公转,就意味着它不再绕着那个大火球——太阳——转圈了。你想想,咱们现在每天早上能看见太阳升起,下午看见它落下,.............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醒来,世界变成了一片无边无际的平原,再也没有巍峨的山峰、险峻的峡谷,只有绵延的草地和偶尔起伏的微丘。这听起来或许很宁静,但如果真的发生了,地球将会经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很多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首先,从地质构造层面来看,山脉的形成是地球内部板块运动、岩浆活动等复杂过程的直接体.............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地球的质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源源不断地汇入月球。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如果真的发生,对我们人类来说,那将是一场难以想象的灾难,其影响将渗透到地球生命的方方面面。首先,最直接也是最致命的冲击,将来自于地球引力场的剧烈变化。地球的质量是其引力的根源。如果质.............
  • 回答
    想象一下,地球上近80亿张熟悉的面孔,此刻却被一种难以言喻的冲动牵引,朝着同一个方向汇聚。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场景,如果真的发生,其后果绝非等闲之辈可以想象。首先,让我们设定一个比较“合理”的场景。假设这近80亿人,以平均每人0.2平方米的站立面积计算,总共需要大约16亿平方米的土地。这是一个相当.............
  • 回答
    想象一下,你一觉醒来,窗外的景象完全变了。不是那种“雨后初霁,空气清新”的微妙变化,而是彻彻底底、翻天覆地的颠覆。地球上所有的人类之外的生物,一夜之间,个头都膨胀了整整一百倍。首先,我们来感受一下视觉上的冲击。宏伟到令人窒息的自然界:森林不再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海洋,而是一片由巨型植物构成的、直插云霄的.............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地球并非我们熟悉的那个圆滚滚的星球,而是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棱角分明的立方体,并且奇迹般地稳定存在于宇宙之中,那我们的生活将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景象?首先,最直观的改变必然是地理和气候。地球表面的“山川河流”将不再是连绵起伏的地貌,而是被平直的“面”和陡峭的“棱”所取代。赤道不再是环绕的.............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从最微小的细菌到最庞大的鲸鱼,再到我们人类——全都拥有了几乎相同的智力水平。这绝对是一个匪夷所思的场景,但我愿意试着描绘一下,如果这样的奇事发生,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首先,要明确的是,“智力水平相同”这个前提就足够颠覆我们现有的认知了。我们现在对智商的衡量标.............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地球上的七十多亿人口,突然心有灵犀,在同一时刻,选择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沿着地球的自转方向,或者反方向,开始奔跑。这绝对是一个足以颠覆我们认知和现实的场景,其影响将是灾难性的,也会带来一些出人意料的细微变化。首先,我们必须考虑这个壮举在物理上的可行性。地球的周长大约是4万公里。即使我们.............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地球上所有曾经荒芜的沙漠,都变成了奔腾的河流和波光粼粼的湖泊,那将是怎样一番景象?这不仅仅是地理图景的改变,更是对地球生态系统、气候乃至我们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翻天覆地的重塑。让我们抽丝剥茧,细细道来这场“沙漠变绿洲”的宏大变革将带来哪些深刻的影响。一、 生物多样性的爆炸式增长与.............
  • 回答
    如果地球磁极真的开始倒转,并在一百年内完成,那绝对是一场史诗级的宇宙级“装修工程”,期间地球上会发生一系列令人目眩神迷,甚至有点让人心惊肉跳的现象。与其说是“有趣”,不如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体验。首先,咱们得明白,磁极倒转可不是一拍脑门的事。它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期间磁场强度会显著减弱,甚至可.............
  • 回答
    如果我拥有掌控全球六小时“水”的能力,这无疑是一项极其强大且责任重大的权力。这六个小时,我将带着审慎、思考和人道关怀来使用这份力量,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一、 事前准备与思考(假设我拥有这份能力之前就已经有思考和准备):在获得这项能力之前,我必然已经对全球水资源的现状、分布、利用以.............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把地球这46亿年的漫长旅程浓缩成短短的24小时,会发生怎样波澜壮阔的景象呢?午夜零点:宇宙的黎明与地球的诞生当那“一天”的钟声刚刚敲响,地球还只是一团炽热的星尘,在太阳系的襁褓中旋转、碰撞、聚集。这个时期的地球是灼热、不稳定、充满岩浆的炼狱,空气中弥漫着硫磺和火山气体。生.............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你突然掌握了某种超越我们当前理解的强大力量,能够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推动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这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让我们抛开所有科幻电影的滤镜,试图从物理学的角度,一点点剥开这层令人难以置信的可能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将地球加速到光速,或者说一个与光速极其接近的速度,这本身.............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把地球上所有水,无论是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甚至是地层里的水,统统集合起来,变成一个巨大的、球形的水团,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搬到太空深处,远离任何星球和恒星的光热。这场景本身就够震撼的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变成冰”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这个水团有多.............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赖以生存的太阳,那团熊熊燃烧的巨型等离子体球,突然间变成了一颗巨大的冰球。这可不是什么浪漫的诗意想象,而是足以颠覆整个宇宙秩序的灾难性事件。如果这个假设发生,那么等待地球和整个宇宙的,将是一场彻底的、无法想象的改变。首先,我们来看看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 瞬间的冰封与黑暗: 太阳是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