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隰有苌楚」在上古时真的读「列巴咕当死了哈」吗?

回答
关于“隰有苌楚”在上古是否真的读作“列巴咕当死了哈”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不,这完全是错误的,并且没有任何文献或语言学证据支持这种说法。

这句“列巴咕当死了哈”很可能是一种误传、戏谑或者基于某种民间演绎的说法。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释为什么这种读法是错误的,以及“隰有苌楚”在古代的实际读音可能是什么样子。

为什么“列巴咕当死了哈”是错误的?

1. 语言体系完全不符:
古汉语的音系: 古汉语(尤其是先秦时期的雅言)与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有着巨大的差异,但它仍然遵循汉语的音节结构、声母、韵母和声调规律。
“列巴咕当死了哈”的构成: 这个读音包含了大量的辅音簇(如“列巴”、“咕当”),以及在古汉语中不存在的音节(如“哈”作为语尾)。它更像是模仿某些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节或者随机组合的音节,与汉语的语音特点相去甚远。
缺乏构词依据: 即使抛开语音,这个“读音”的每个部分也看不出与“隰”、“有”、“苌”、“楚”这几个字的字义有任何联系。

2. 音韵学研究的证据:
上古音的重建: 语言学家通过对《诗经》等古籍的韵部、反切、以及其他语言(如中古汉语、藏语、缅甸语等)的对比,对上古汉语的读音进行了科学的重建。虽然上古音的研究仍有争议,但存在一些主流的学术模型(如王力模型、李方桂模型、高本汉模型等)。
主流上古音模型: 根据主流的上古音研究模型,“隰有苌楚”的读音大致可以重建为:
隰 (xí): 可能是 /ɦlap/ 或类似的以舌擦音或喉音开头的音。
有 (yǒu): 可能是 /ʔum/ 或类似的音。
苌 (cháng): 可能是 /drang/ 或类似的音,或带鼻音的音节。
楚 (chǔ): 可能是 /tʰɔr/ 或类似的音。
总体上: 整个词组在语音上是汉语特有的,与“列巴咕当死了哈”的音节结构和音素完全不同。

3. 没有历史记录支持:
没有任何古代文献、音韵学著作、或者历史记载提到过“隰有苌楚”有“列巴咕当死了哈”这样的读法。如果曾经有过如此奇特的读音,必定会在某些文献中有记录或相关的讨论。

4. 可能的来源解释:
误读或恶搞: 最有可能的解释是,这是一种后人的误读、恶搞,或者是一种网络流行语的变体。可能有人将某个词的发音与某些象声词或外来语混淆,然后以讹传讹。
对古音的极端想象: 也可能是对古汉语发音的某种极端化、非科学化的想象,试图表现出古汉语的“遥远”和“神秘”,但最终走向了胡说八道的地步。
民间的口头传说: 在某些地方性的民间传说或曲艺中,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如幽默、夸张),可能会对古籍内容进行改编或加入一些特殊的读音,但这属于民间创作,并非史实。

“隰有苌楚”在古代的实际读音是什么样的?

正如前面提到的,上古音学是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领域。但我们可以参考一些主要的上古音重建模型来理解其大致发音。这里以一个较为流行的模型为例(例如王力先生上古音系统或其发展模型):

隰 (xí):在上古时期可能发音为类似 `ɦlap`,带有一个喉音 `h` 的声母,以及一个 `lap` 的韵母。
有 (yǒu):在上古时期可能发音为类似 `ʔum`,以一个喉塞音 `ʔ` 开头,韵母是 `um`。
苌 (cháng):在上古时期可能发音为类似 `drang` 或 `zrang`,拥有一个塞擦音或擦音声母 `dr` 或 `zr`,以及一个鼻化韵母 `ang`。
楚 (chǔ):在上古时期可能发音为类似 `tʰɔr` 或 `tɕʰjʉk`,拥有一个送气清塞音 `tʰ` 或塞擦音 `tɕʰ` 作为声母,以及一个开尾韵母。

请注意: 上述只是根据音韵学理论重建的可能发音,每个音素的具体发音细节以及不同模型之间的差异,都需要专业的上古音研究者才能更准确地阐述。

总结

“隰有苌楚”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原意是描绘一种场景:“低洼潮湿的地方生长着荆条和葛藤。”这句诗的意思非常朴实自然。

“列巴咕当死了哈”这个读音,无论从语音学、历史文献还是语言演变规律来看,都是站不住脚的,是一种虚构的说法,并非历史事实。 它可能是现代社会中因误解、玩笑或网络传播而产生的一种奇谈。

如果您听到这种说法,可以明确地告知其为不实信息。学习古汉语的读音,需要参考严谨的学术研究成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正确读法可参考以下读音。

user avatar

@Sliark 提到了那个视频博主发音上的问题,为避免有同学只通过字面抽象描述察觉不到那个朗读的问题在哪,我们来看看第一句话的频谱图:

第一个音节,介音发得过长(注意F1和F2分开的区段),有棒读IPA嫌疑。如果是棒读IPA的话那是语音学入门课的quiz,不是朗读自然语言。

第二个音节,明明是一个词末的带声辅音被读成了 [bɐ]。

第三个音节,元音的F1F2都不够低,而且音节末喉塞音没有。

第四个音节,[d]还是带声了的,只不过除阻能量太过剧烈听起来可能像 [nt],以至于 [t] 过强甚至遮盖了 [n]。

第五个音节,[s] 一个后接无声鼻音的清擦音竟然被插入了一个非常简短的舌尖元音。

第六个音节, [ŋ̥ʰ] 根本就没体现出来,无声也没体现出来,送气也没体现出来,甚至还插入了一个央元音以启动后面的带声颤音。

第七个音节,[r] 弹了1mol次。一般自然语言里 [r] 只弹3次,就算是俄语也不会出现这么夸张的颤音。音节末喉塞音再次消失不见。


总结:

该读者受母语汉语的影响插入了太多短元音导致整体听感像抽搐又声调感太过丰富的日语(4个音节被读成了7个的效果,音节数量都翻倍了,与用片假名翻译外来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strike -> ストライキ)。

而且貌似把所有音节末喉塞音都处理成了 [h],似乎不知道如何主动关闭声门。

整个录音有强烈的带口音棒读IPA感(甚至棒读也不是很成功)。

user avatar

这个“列巴古当死了哈”主要是朗读者有严重的发音错误。(不过视频中采用的郑张老先生拟音也确有点陈旧)

先简单分析第一行

隰[ljɯb],對应“列巴”,这里就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读音过于突出介音[j],[ɯ]几乎被吞掉(我总感觉他读成普通话ie了,这是个前响双元音且后面是[e],差远了);二是塞音尾[b]读得略重。(不过再重也没重到需要被记成“巴”的程度,这个属于不懂塞音尾的一些人以讹传讹)j读的过重的问题在下一行的枝[kje]上更为明显,基本就是按类似普通话“gie”来读的,后响读成前响。

有[ɢʷɯʔ],對应“古”,真正的元音[ɯ]和音节尾[ʔ]基本没有,把“表示声母圆唇化”的ʷ直接读成了韵母元音。至于[ɢ]读的到底是小舌还是软腭,我耳朵笨,不聊了。

苌[daŋ],對应“当”,没太大问题。

楚[sŋ̊ʰraʔ],對应“死了哈”,这个读的问题非常大。首先开头的前置音s基本獨立成音节,清鼻音[ŋ̊ʰ]直接读成濁鼻音[ŋ],而送气符变成了下一个r送气开头(这一定程度上导致后面ra被听成“哈”而不是“拉”)。接下来的r属于完全的自我意识过剩,上古r确应有颤音成分,但作为一个插入音节中的介音(这个音节的声母核其实应该是[ŋ̊ʰ]),怎么也不可能是这样时长超级长的、把前后分成两个音节读的大大大大颤音,基本也就是个闪音[ɾ]的水平——这个“r颤音超级存在感”也是一般评价这篇朗读非常俄语的原因。最后的音节尾[ʔ],依旧没啥存在感。

简单来说,朗读者很有中式英语的范,前置音后置音单獨成音节,不能妥善处理r(你哪怕读成个[l]呢),[ɯ]元音基本不會读(念成普通话e[ɤ]都好),非常悲剧了。


多说一下郑张老先生拟音的问题

隰有苌楚现代比较通行的拟音是[*ləp wəʔ draŋ s.r̥aʔ].

[*ləp],*l表示“隰”的声母有争议,此处不论。后面与郑张拟音主要区别在取消j介音和取消濁塞音尾[b]改回清塞音尾[p](不过清塞音尾大概还是不送气的)。至于[ə],其實和郑张先生的[ɯ]没有本质区别——因为我们本就不可能知道上古漢语的【确切】音值。

[wəʔ],放弃郑张-潘体系中的“小舌音组”构想,改回普通的[w]声母。

[draŋ],插入r介音,与上面隰删除j介音基本是成套的,涉及到上古-中古等位對应问题。

[s.r̥aʔ],[s.]表示可能的前置半音节——但我们能基本确定的是它应该在稍晚期让声母核[r̥]送气化。删除[ŋ̊ʰ]是因为我们改变了处理“楚”和“疋”的方式,不再认为它们与ŋ声母有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隰有苌楚”在上古是否真的读作“列巴咕当死了哈”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不,这完全是错误的,并且没有任何文献或语言学证据支持这种说法。这句“列巴咕当死了哈”很可能是一种误传、戏谑或者基于某种民间演绎的说法。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释为什么这种读法是错误的,以及“隰有苌楚”在古代的实际读音可能是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