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喂奶期间妈妈用吸奶器把奶吸出来用奶瓶喂宝宝,是不负责任会被谴责的行为吗?

回答
关于喂奶期间妈妈使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再用奶瓶喂宝宝的行为,这绝对不是“不负责任”或“会被谴责”的行为,反而可以是一项非常负责任且富有智慧的育儿策略。

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这种做法的益处、适用情况和一些需要注意的点。

为什么这种做法绝不“不负责任”或“会被谴责”?

母乳喂养的核心目标是为宝宝提供营养和健康,同时也要兼顾妈妈的身体健康、生活便利性以及家庭的整体幸福感。使用吸奶器并用奶瓶喂养宝宝,是一种灵活且有效的母乳喂养方式,能够帮助更多妈妈实现母乳喂养的目标,并克服一些现实中的挑战。

使用吸奶器和奶瓶喂养的益处:

1. 分担喂养责任,促进家庭参与:
爸爸或其他家人参与: 这是最显著的益处之一。当妈妈使用吸奶器吸出母乳,爸爸、奶奶、外婆或其他家庭成员就可以接过喂奶的任务。这不仅能让宝宝感受到来自不同家人的爱和亲近,还能让爸爸或其他家人更深切地参与到育儿过程中,增进亲子关系和家庭成员间的凝聚力。
妈妈获得休息: 尤其是刚生产完的妈妈,身体需要恢复,夜间频繁的喂奶会严重影响休息。让家人代为喂奶,可以确保妈妈有更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也能更好地应对育儿的辛劳。

2. 解决特定喂养困难:
吸吮困难或效率低下: 有些宝宝可能因为早产、口腔结构问题、吮吸反射弱等原因,难以有效地吸吮妈妈的乳房。吸奶器可以帮助宝宝通过奶瓶更轻松地获得母乳。
乳头混淆风险管理: 对于同时使用奶瓶和母乳喂养的宝宝,早期过度使用奶瓶可能会增加乳头混淆的风险。但并非所有宝宝都会发生这种情况,而且有些情况(如下所述)需要使用奶瓶。
妈妈乳头疼痛或受伤: 如果妈妈在哺乳过程中出现乳头皲裂、疼痛等问题,暂时使用吸奶器可以缓解疼痛,同时继续提供母乳。

3. 确保母乳供应稳定:
规律性排空乳房: 宝宝吸吮是刺激乳汁分泌的主要动力。如果宝宝因为某些原因无法有效吸吮,或者妈妈需要暂时离开宝宝,使用吸奶器规律性地排空乳房,可以防止乳汁淤积、胀奶,并传递给身体“需要继续产生乳汁”的信号,从而维持甚至增加母乳供应。
应对妈妈的暂时缺席: 妈妈可能需要看医生、上班、外出办事、参加活动等。在这些情况下,吸奶器可以帮助她储备母乳,确保宝宝在妈妈不在时也能吃到母乳。

4. 方便储存和监测:
母乳储存: 吸出的母乳可以方便地储存在冰箱或冰柜中,以便日后使用,并且可以清楚地知道宝宝吃了多少毫升。
母乳成分监测(间接): 虽然不能直接监测,但通过吸出的母乳量,妈妈可以间接了解自己的乳汁分泌情况,如果发现异常,可以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5. 特殊情况下的必需:
早产儿 NICU 喂养: 对于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早产儿,他们可能无法直接吸吮乳房。吸奶器是妈妈向宝宝提供母乳的唯一途径,这对于早产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吸奶器喂养是医护人员积极鼓励和支持的行为。
双胎或多胎宝宝: 如果妈妈需要喂养多个宝宝,吸奶器和奶瓶可以帮助她更有效地分配喂养任务。

什么时候使用吸奶器和奶瓶喂养会更常见或有益?

上班族妈妈: 许多职场妈妈在返回工作岗位后,会使用吸奶器在工作期间吸奶,然后由家人或托儿所喂给宝宝。这是保证宝宝继续获得母乳的普遍且有效的方法。
妈妈身体不适或需要外出: 任何时候妈妈需要休息或有其他事务时,吸奶器都可以成为她维持母乳喂养的有力工具。
宝宝出生体重低或有吸吮问题: 如前所述,吸奶器可以帮助这些宝宝摄取母乳。
母乳喂养遇到挑战时: 例如宝宝出现黄疸、睡眠过多影响喂养次数、或者妈妈在喂养过程中感到焦虑,使用吸奶器和奶瓶可以暂时缓解压力,让母乳喂养过程更顺利。

需要注意的方面(不是“谴责”的理由,而是为了更优化):

保持乳房的刺激: 使用吸奶器喂养并不意味着停止让宝宝接触乳房。如果情况允许,仍然鼓励妈妈进行亲喂,这有助于维持妈妈的乳头信号和宝宝的吸吮习惯。可以将吸奶器作为补充,而不是完全替代。
奶瓶喂养的技巧: 使用奶瓶喂奶时,需要学习正确的姿势和方法,例如使用“慢速奶嘴”,尽量模仿亲喂时的节奏,避免宝宝吞入过多空气,也避免宝宝因为奶瓶太容易获得食物而放弃亲喂。
清洁卫生: 吸奶器和奶瓶的清洁消毒是至关重要的,以防止细菌感染。
妈妈的感受: 虽然吸奶器提供了便利,但有些妈妈可能会因为不能直接亲喂而感到失落或内疚。重要的是让她们知道,无论以何种方式喂养母乳,她们的努力都是值得赞赏的,并且多种喂养方式可以并行。

结论:

妈妈在喂奶期间使用吸奶器将奶吸出来用奶瓶喂宝宝,是一种非常负责任、灵活且科学的母乳喂养策略。它不仅能帮助妈妈克服现实中的困难,保证宝宝获得珍贵的母乳,还能促进家庭成员的参与,增进家庭和谐。

任何试图将这种行为归为“不负责任”或“会被谴责”的观点,都是基于对现代母乳喂养方式的误解。在育儿的旅程中,最重要的是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宝宝的方式,而使用吸奶器和奶瓶喂养,正是许多妈妈实现成功母乳喂养的重要途径。请不要因此而感到任何压力或自责,您的付出和努力才是最值得称赞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个男同事就说这样的妈妈只顾自己乳房的美丽,这种行为不应该,甚至不配做妈妈。」
  1. 这就相当于两个从小入宫的太监盘点性生活技巧了。
  2. 有些事情,就算没有体会,也要有所体谅,才有发言权。
  3. 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会使用工具。请走出洞穴,做现代人类。要学会现代人的带娃方式。
  4. 为什么要把奶吸出来,因为现代女性就是要摆脱生理束缚,即便生娃也要尽量恢复体力活动,尽快回归社会。
  5. 谁说吸奶就不用自己乳头喂娃?平时需要的时候,一样可以自己喂,并不矛盾。
  6. 用吸奶器吸出来,可以便于在任何时候喂娃,不必受限于当时谁在带,男人也可以喂娃!
  7. 没有吸奶器,胀奶的时候怎么办?以前是用手去挤,不能充分挤奶的话,有不小的概率发生急性乳腺炎。有吸奶器会大大降低这种风险,因为吸得比用手挤的干净。
  8. 娃吸饱了还有很多怎么办?你以为娃都是有多少就吃多少么?奶量大的人,娃一次只吃得完一小部分,其他都得吸出来存着。当时我买了很多储奶袋,把奶存在冰箱,我太太把整个662L的冰箱都装满了,我有找了个装生鲜的保温盒,转运了一部分到我父母家的冰箱存着。直到6个多月断奶之后开始去库存,才缓解了家里无法存放冻肉的尴尬。
  9. 至于什么乳房美丽,这个事情跟上面的现实问题相比根本就是次要中的次要。就算不喂奶,谁还能挺拔到七十岁么。
  10. 我太太生孩子,吸奶器和储奶袋我是四处打听,精挑细选,提前就买了。一定要用全自动。
  11. 要买储奶袋,上面用油性记号笔标记储存日期,马上放进冰箱,放平之后再冻可以达到最大的空间利用率。喂之前拿出来,用温水加热到40度,滴在自己手腕上试温度。不要煮沸!!
  12. 还要买个奶瓶消毒柜,带紫外消毒和烘干的。吸奶和喂奶之后把奶瓶、吸奶器的吸盘、管子什么的洗净放进去消个毒。多年之后都还可以拿来消毒玩具餐具。
  13. 强烈安利兰思诺的乳头霜和防溢乳护垫。乳头霜是缓解哺乳期的乳头皲裂。防溢乳护垫是因为哺乳期会一直溢乳,弄脏内衣。这条是她提醒我加的。
  14. 吸奶器买的是蓝思诺(Lansinoh)这一款双边的,后来考虑其实单边型号也是可以的。朋友用的美德乐(Medela)也很好。袋子用的美德乐。奶瓶消毒柜是下面这个。
  15. 所以你看,我肯定算是有充分体谅才有发言权的对不对。

user avatar

我觉得异步喂奶真的是伟大创新,解决了供需的时空错配问题,还能避免养成奶睡的习惯。

我家小孩被断奶了它自己都不知道。反正都是从瓶里喝,母乳越来越少奶粉越来越多,最后变纯奶粉了它也没反应。。。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俩人简直莫名其妙,完全不知道怎么科学育儿,还偏要胡说八道。职场女性还要兼顾育儿,本来就是件特别不容易的事儿,还要被这种人指指点点,想想就够心塞的。我建议他们多参与一点抚育下一代的事情,不要全部扔给别人。二多学点科学知识。

为什么哺乳期的妈妈要用吸奶器把奶吸出来,原因是多方面的。

1, 新生宝宝的睡眠规律和妈妈的母乳产生的节律往往并不一致。经常妈妈这里已经很涨了,但是宝宝还在呼呼大睡。而乳房经常淤积乳汁不及时疏导的话,就有很大可能会引起乳腺炎。乳腺炎有多难受,问问那些经历过的妈妈就知道了。除了会引起高烧,那种强烈的疼痛也绝没有人想经历第二次。一旦引起乳腺炎,还会影响宝宝的后续哺育。所以把淤积的,多余的乳汁及时排出来,是非常有必要的行为。

2, 很多妈妈生育过后不久就要重新工作。想要实现母乳喂养,只能在工作间隙用吸奶器把乳汁吸出来再储存起来带回去,便于在自己不便亲自喂奶的时候宝宝也能有充足的母乳。比给宝宝喂奶粉要用心且负责多了。

3, 乳汁还有个特点是中后奶比前奶更富有营养,而宝宝自然吮吸往往只吃得到前奶,用吸奶器的话就能得到更多的中后奶,给宝宝更充分的营养。

那么不使用吸奶器自己手动挤可不可以?我的建议最好不要。

乳房是很脆弱的一种器官,胡乱按压会破坏它的内部结构,导致严重的乳腺疾病,效果也很差。任何一个乳腺科的医生都不会建议女性去随便挤压按摩自己的乳房。专业的吸奶器不仅能模拟婴儿吮吸乳汁的过程,乳房受力也非常均匀平滑,整个过程比较舒适高效,乳汁的排出也比较彻底。而乳汁的特点就是越吮吸后续就会产生更多,一旦停止后面也就慢慢没有了。

所以吸奶器对很多妈妈来说,不仅是有用,甚至是必须的。

那如何选购一款合格好用的吸奶器呢?

我的观点,对吸奶器来说,首先最重要的是材质,这点不用多说,材质必须符合最高的食用安全等级。而且材质必须能够耐高温,因为必须要经常的高温消毒杀菌。

其次是整个产品设计必须全封闭,隔绝污染。从乳汁的产生到它进入储奶瓶冷藏,必须是完全的闭环,没有任何可能产生污染的环节。

第三使用过程要舒适,能完美模拟婴儿吮吸的感觉,能自由调节频率和强度,找到自己最舒服的节奏。

第四安装使用,清洗等等都要足够方便。因为这是每天都要高频使用的东西,如果拆卸组装过程繁琐,那是非常让人头疼。或者清洗的时候有很多死角很难清理,也非常讨厌。

所以我自己带宝宝的时候选择的是贝能三合一吸奶器。



我首先最看重的是它的全身都是用PPSU材料的,高透明度,高水解稳定性,能够耐受反复的高温蒸汽消毒。因为每次使用完后吸奶器都是要严格高温消毒的。对婴幼儿产品来说,没有比PPSU更好的材料。

其次,是它的大口径设计跟单双边自由切换功能。可以保证气液分离,全过程无污染。而且拆装清洗都比较容易,不会留死角。

第三,使用的过程中,可以选择按摩模式,吸乳模式,还有拟真吸乳模式。每个模式都有1-9个档位,可以选择让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每次都能吸得比较彻底,完全的没有乳汁淤积的问题。

而且产品使用的过程中噪音很小,能很好的照顾使用者的心态,避免动静太大引起的尴尬。




最后说一句,对很多新手妈妈来说,本来一边工作一边还要抚养宝宝已经很辛苦了。如果周围的人不能给予充分的宽容和支持,最好也能做到不说风凉话和一些奇怪的话。毕竟,给妈妈们创造一个友善的社会环境,也是给我们的下一代一个更和谐有爱的环境。

user avatar

其实吧,如果婴儿和吸奶器都吸不出来的时候,是需要成年人直接上嘴的,避免乳腺堵塞……

乳腺堵塞的后果除了乳腺炎什么的,还会导致提前断奶。当然乳腺炎了也没法喂奶了……


下次你就可以和他们科普下这些姿势,顺便说不给老婆吸奶的男人不配做老公就完了……



保证他们永远不会再讨论这个话题了……


所以,知识就是力量——弗朗西斯 培根

user avatar

做妈妈已经很辛苦,为了用奶瓶喂母乳这件事来苛责母亲,真是站的说话不腰疼。

你知道吸奶有多累吗?

新手妈妈吸奶一次至少要半个小时,这意味着,这半小时里面她只能保持坐着的姿势,身体还要微微前倾,否则吸出来的奶不容易流进吸奶罐,一个不小心容易漏掉。如果买的是普通的吸奶器,大部分是要靠手拿着吸奶罐的,这就意味着,这半小时,有一只手是要一直拿着胸前的吸奶罐,另外一只手常常要托举住乳房,在奶量较少的情况下需要用手帮助吸奶器一起挤。

早期一般3小时挤一次,一天24小时,就算晚上只起来吸一次,一天至少也要吸6次。这意味着,至少需要3小时保持我上述的姿势。

并且,不论多么高级的吸奶器,都是比不上小宝宝的吸吮力的,这也意味着,相较亲喂,吸奶器是没办法吸的那么彻底的,没有办法百分百完全排空乳房。过多的乳汁淤积,是非常容易造成乳腺炎的,那种疼痛,就好比胸前挺着两块巨石,连衣服轻轻的碰一下,都觉得疼。

那些责怪妈妈们只管自己乳房美丽的,你是眼神不好吗?难道吸奶器吸完的乳房就一定比亲喂的好看?每次吸奶器吸完乳头水肿的样子不仅仅是难看,甚至会伴随疼痛。

并且,母乳瓶喂,增加了吸奶、清洗奶瓶/吸奶器、冻奶及温奶的时间,如果每一直是母乳瓶喂的妈妈,其实是非常非常辛苦的。还有一些先天乳头条件就很差的,比如乳头内陷,孩子根本含不住乳头,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想给宝宝吃上一口母乳的话,很多时候都需要吸奶器的帮助。

我自己是从宝宝满月后就开始母乳瓶喂的,最初停止亲喂是因为乳头皲裂太过严重。等乳头恢复的差不多了,娃就不再吃乳头了(因为吸奶瓶相对更轻松)。我就开始了自己漫长的挤奶之路,坚持喂到了6个月,就断母乳了。这半年时间,我的手腕、肩颈、腰椎都出现了问题,时不时就要靠扶他林来缓解疼痛。我不想说自己有多么伟大,因为这是作为母亲的本能,希望他能喝上一口母乳。

我想表达的是,是否喂母乳的权利在于母亲,不论妈妈是否愿意亲喂,都需要尊重妈妈的意见。母亲并不仅仅是一头奶牛,她有自己的思想,也需要自由,以孩子之名完全捆绑住妈妈,真的是非常沉重的枷锁。不要以爱之名去威胁母亲,让其背负“你不肯亲喂孩子,就是自私,就是不爱孩子”的罪名。不要以“妈妈就该如何如何”去绑架女性,产后妈妈很多时候都会处于慌张、无助、过度劳累、甚至是抑郁的状态,不要给妈妈们更多的压力了。

我知道,还有声音会说,“夜里把母乳吸出来瓶喂,这样晚上就不用妈妈自己起来了,妈妈就轻松了。”其实,妈妈们就算夜里不起来亲喂,很多时候也是需要瓶喂宝宝的,如果有个给力的家人能让妈妈夜里睡整觉,夜里很多时候妈妈们也是需要起来吸奶,因为如果夜里完全不吸的话,奶量很容易受到影响,分泌的乳汁会减少。

希望对妈妈们多一点宽容。

另外,妈妈们很多时候,更需要爸爸们的关怀,而不是责怪~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