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换个角度聊聊吧。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有的人25岁就死了,但是75岁才埋。听说是富兰克林说的,我也不知道真假。
但是对于曹魏来说,有的地方建安三年就表示臣服了,可是直到黄初六年才算真正拿到手里。
黄初五年,曹丕东巡,途径蔡颖之地,由寿春入广陵,大赦青徐二州,改动了一下诸将布防就回去了。看起来没干什么大事,就是来东南溜达了一圈。
到了黄初六年,曹丕再次舟师东征,驻扎在谯郡的时候,徐州利成郡直接有人造反了。
六月,利成郡兵蔡方等以郡反,杀太守徐质。遣屯骑校尉任福、步兵校尉段昭与青州刺史讨平之;其见胁略及亡命者,皆赦其罪。
按理说这种造反就是小打小闹,掀不起太大风浪,交给地方处理就好了,但是曹丕直接派了五营兵去镇压,而且配合行动的是青州刺史。
派五营兵已经是属于大材小用了,而且这事出在徐州治下,就算要配合,那也是徐州刺史来,为什么要青州刺史?
徐州之前是谁的势力范围呢?臧霸。
如果说《三国志》臧霸本传里还略有回护,那《魏略》里就直接点明了曹丕东巡的目的就是冲着解除臧霸兵权来的。
遂东巡,因霸来朝而夺其兵。
在两次以伐吴为名的掩护下,曹丕彻底拿下了盘踞在魏国东部的臧霸势力。
以上内容在田余庆先生《汉魏之际的青徐豪霸》里有很详细的论述,不多说了,各位想看自行搜索。
所以这就是尴尬的地方,明面上曹魏确实占据了两淮地区,看似优势很大,但是在消除臧霸势力之前,真正能用或者说真正敢用的部分也就是半个扬州前线和豫州后盾而已。所谓的淮河地区一分为二,徐州那边是不怎么用力的。
所以从曹操时代开始,在江淮地区对吴作战的重点是以合肥为桥头堡,以寿春为支点的扬州地区,二者相互攻防也大多围绕这里展开。
长此以往,二者基建和军事设施多围绕这一地区铺开,如曹魏芍陂屯田、东吴濡须坞,即便日后从臧霸手里拿回徐州,因为政策的惯性,二者重心依旧在扬州,如曹魏合肥新城,东吴东兴堤等等。
所以即便曹魏占据了全部淮河地区,但是在对吴作战的时候能利用的反而只有扬州这部分,并未发挥出全据淮河的优势。
但是我也不会用其他朝代的战例去论证即使全据淮河能有多大的优势。一句话,事在人为。
人和人所处的历史环境是不一样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拿一个模板去套所有历史时期,论证某个地方重要与否实在不妥。拿合肥来说,这个地方对于孙权来说是难是简单?怎么到了韦睿手里就爆杀对面了?薛定谔的合肥吗?
个人奋斗,历史进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