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吴也没有占领淮河流域,为什么还能苟那么久,并且和曹魏打得有来有回?

回答
东吴没有占领淮河流域,却能与曹魏长期对峙且互有胜负,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对“占领淮河”这一单一地理坐标的执念,深入剖析东吴的战略眼光、军事实力、政治稳定以及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赋予的优势。

一、 战略定力与对时势的精准把握:孙权的不凡之处

孙权作为东吴的开国之君,其战略眼光并非局限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他深谙“得陇望蜀”的道理,也清楚“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孙刘联盟的战略依托: 东吴之所以能够与曹魏抗衡数十年,其最重要的基石是与刘备集团(蜀汉)建立的孙刘联盟。虽然这个联盟并非一成不变,但其核心目标——共同抵抗曹魏的强大军事力量——始终是双方合作的动力。孙刘联盟的存在,让曹魏无法集中兵力全力攻打东吴,迫使其在两条战线上进行防御,极大地分散了曹魏的精力。淮河流域虽是曹魏的前沿阵地,但东吴能够通过牵制和袭扰,迫使曹魏在淮河地区投入相当大的军事资源,这本身就是一种战略上的胜利。
“守江”战略的成功: 孙权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东吴的立国之本在于长江天险。与其冒着巨大的风险去争夺陆上并不易守的淮河流域,不如集中力量巩固长江防线,利用长江的险峻阻挡北方的骑兵和步兵。事实证明,长江防线坚不可摧,多次抵挡住了曹魏的大规模渡江进攻。孙权清楚,只要守住了长江,东吴便立于不败之地,曹魏就难以威胁到其根本。
适时的反击与牵制: 虽然东吴以“守”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 passive defense。孙权并非一味地被动挨打,而是会抓住曹魏内部不稳或军事部署出现空隙的时机,进行主动反击。例如,在诸葛亮北伐或姜维北伐期间,东吴经常会主动出兵牵制曹魏,配合北方的行动。即使这些牵制性进攻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成功地吸引了曹魏的部分兵力,减轻了蜀汉的压力,也消耗了曹魏的国力。

二、 军事实力:精兵良将,以逸待劳

东吴虽然在人口和疆域上不及曹魏,但在军事实力方面,尤其是在水战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

强大的水军: 东吴最大的军事优势在于其无与伦比的水军。长江天险为东吴提供了天然的屏障,也孕育了其强大的水军。无论是合肥新城之战后的濡须口之战,还是赤壁之战,东吴的水军都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曹魏虽然也尝试发展水军,但始终难以与东吴匹敌。在长江沿岸的防御战中,东吴可以凭借熟悉的水文地理、强大的水军以及坚固的长江防线,有效地抵御曹魏的进攻。
精兵良将的指挥: 东吴拥有一批杰出的将领,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这些人不仅军事才能出众,而且对东吴的战略有深刻的理解。他们能够根据战局变化,灵活运用兵法,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例如,吕蒙白衣渡江成功偷袭荆州,陆逊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七百里击溃刘备,这些都是东吴将领以弱胜强的典范。这些胜利不仅打击了曹魏的锐气,也巩固了东吴的战略地位。
以逸待劳的战略: 东吴大体上采取“以逸待劳”的战略。曹魏进攻东吴,往往需要远道而来,后勤补给困难,士兵疲惫。而东吴则是在本土作战,兵员充足,士气高昂,并且对地形了如指掌。这种优势使得东吴在防御战中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战斗力。

三、 政治稳定与内部团结

相对而言,东吴在三国鼎立时期,其内部政治要比曹魏和蜀汉更为稳定。

孙氏政权的稳固性: 从孙坚起兵到孙权称帝,孙氏家族在江东经营了数十年,逐渐建立起一套高效的统治体系。孙权在位期间,虽然也经历过一些内部权力斗争,但总体上能够保持政权的稳定。江东士族对孙氏政权的支持,也是其能够长久存在的重要原因。稳定的政权意味着能够持续地调动资源支持战争,也避免了因内乱而导致国力衰退。
经济基础的支撑: 江东地区自古以来便是鱼米之乡,土地肥沃,人口稠密。在孙权父子的经营下,东吴的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农业和商业。相对充裕的经济基础,为东吴的军事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使其能够承受长期的战争消耗。

四、 地理环境的天然优势

东吴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其得以长期存在并与曹魏抗衡的关键因素之一。

长江天险的屏障作用: 如前所述,长江是东吴最天然也是最强大的防御工事。曹魏的兵力以步兵和骑兵为主,渡江作战是其最大的难点。一旦渡江失败,往往意味着一次大规模战役的失败。东吴则可以充分利用长江及其支流的水系,进行灵活的防御和机动作战。
相对狭小的战线: 东吴与曹魏的直接接触面主要集中在淮河下游和长江沿岸的一些关键区域,例如合肥、濡须口、寿春一带。与曹魏面对蜀汉漫长的山地战线不同,东吴的防御战线相对集中,便于集中兵力进行防御。

总结来说,东吴没有占领淮河流域却能长期与曹魏抗衡,是其战略智慧、军事实力、政治稳定以及地理环境优势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孙权深谙“守江必守淮”的战略道理,但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守江”。通过构建强大的水军,巩固长江防线,与蜀汉保持战略联盟,抓住时机进行牵制性进攻,并充分利用江东地区的资源和地理优势,东吴才得以在曹魏的强大攻势下生存下来,并与曹魏上演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拉锯战,成为三国鼎立格局的重要支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换个角度聊聊吧。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有的人25岁就死了,但是75岁才埋。听说是富兰克林说的,我也不知道真假。

但是对于曹魏来说,有的地方建安三年就表示臣服了,可是直到黄初六年才算真正拿到手里。

黄初五年,曹丕东巡,途径蔡颖之地,由寿春入广陵,大赦青徐二州,改动了一下诸将布防就回去了。看起来没干什么大事,就是来东南溜达了一圈。

曹丕东巡路线

到了黄初六年,曹丕再次舟师东征,驻扎在谯郡的时候,徐州利成郡直接有人造反了。

六月,利成郡兵蔡方等以郡反,杀太守徐质。遣屯骑校尉任福、步兵校尉段昭与青州刺史讨平之;其见胁略及亡命者,皆赦其罪。

按理说这种造反就是小打小闹,掀不起太大风浪,交给地方处理就好了,但是曹丕直接派了五营兵去镇压,而且配合行动的是青州刺史。

派五营兵已经是属于大材小用了,而且这事出在徐州治下,就算要配合,那也是徐州刺史来,为什么要青州刺史?

徐州之前是谁的势力范围呢?臧霸。

如果说《三国志》臧霸本传里还略有回护,那《魏略》里就直接点明了曹丕东巡的目的就是冲着解除臧霸兵权来的。

遂东巡,因霸来朝而夺其兵。

在两次以伐吴为名的掩护下,曹丕彻底拿下了盘踞在魏国东部的臧霸势力。

以上内容在田余庆先生《汉魏之际的青徐豪霸》里有很详细的论述,不多说了,各位想看自行搜索。


所以这就是尴尬的地方,明面上曹魏确实占据了两淮地区,看似优势很大,但是在消除臧霸势力之前,真正能用或者说真正敢用的部分也就是半个扬州前线和豫州后盾而已。所谓的淮河地区一分为二,徐州那边是不怎么用力的。

所以从曹操时代开始,在江淮地区对吴作战的重点是以合肥为桥头堡,以寿春为支点的扬州地区,二者相互攻防也大多围绕这里展开。

长此以往,二者基建和军事设施多围绕这一地区铺开,如曹魏芍陂屯田、东吴濡须坞,即便日后从臧霸手里拿回徐州,因为政策的惯性,二者重心依旧在扬州,如曹魏合肥新城,东吴东兴堤等等。

所以即便曹魏占据了全部淮河地区,但是在对吴作战的时候能利用的反而只有扬州这部分,并未发挥出全据淮河的优势。


但是我也不会用其他朝代的战例去论证即使全据淮河能有多大的优势。一句话,事在人为。

人和人所处的历史环境是不一样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拿一个模板去套所有历史时期,论证某个地方重要与否实在不妥。拿合肥来说,这个地方对于孙权来说是难是简单?怎么到了韦睿手里就爆杀对面了?薛定谔的合肥吗?

个人奋斗,历史进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