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讲,个人认为“巷战”战车其实是个伪命题的,所以也说不出“该设计成”神马样。不过世界上“专门为”这类用途设计的战斗车辆倒确实有,可以稍微说一说。不过“巷战”和“治安战”应该算作两个不同方向分开来谈。
首先说这里的“巷战”指双方成一定整体建制和体系,进行有一定烈度和规模的,通过占领并依托街区进行的攻防战斗。这种巷战中,防守方会建立并经营半加固的火力点、设置路障、敢于部署比较重型的反坦克火力,以形成覆盖角度广、火力重叠的多层预设杀伤区,并配有支撑点、掩蔽所,以至于指挥所与伤员和物资集中点的完整要塞化、纵深化的防线。如果要对这样的防守方进行正面突击,则需要投入防护和火力以及持续作战能力均非常强大的战车,而且最好还有一定克服路障的能力。主战坦克便成为首要的选择,主要用于抵近摧毁防守方火力点,为步兵攻击扫清障碍。例如费卢杰战斗中的艾布拉姆斯坦克,在城区中消灭了大概700多个火力点,相当于其他空地支援火力战果的总合。
于是乎,在此基础上对坦克进行进一步的巷战环境实用性优化就成了西方的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艾布拉姆斯的Tusk巷战套件,以及其他答案中提到的城市豹和城市战套件梅卡瓦IV(不过后两者很有外贸骗钱之嫌)。只是这些套件算是对主战坦克为此目的“专门”进行的改装,不至于是专门设计的整车。
早期TUSK套件的一个概念图。可以看到主要的强化方向是弱点部位对破甲战斗部的防护(附加反应装甲和栅栏装甲),增强感知能力并减少观察死角(额外乘员热成像仪和防盾),加强综合火力的仰角和反应速度(遥控武器站、带防盾的机枪)以及改善和步兵沟通的TI电话。
借用一张模型图,侵删。这里可以看到后来实际装备的TUSK套件形态。比如更大面积的额外附加装甲,提高对加强工事侵彻力的12.7mm同轴机枪,能清除路障的工程铲以及屏蔽IED遥控信号的干扰装置等等。德国和以色列的套件的思路也大抵如此。梅卡瓦上比较有意思的设计是一门能在车内操作的60mm迫击炮,对于发射烟雾弹,打击房顶或建筑后的目标很有效果。好像这些套件中也包括了例如DM11之类的主炮高爆破片弹药来针对软目标和加强工事,以弥补北约单一的120mm多用途破甲弹的不足。
俄罗斯军队在经历车臣战争中如格罗兹尼这样的战斗后也得出一部分经验,并也提出了发展适用于城巷战斗的重型装甲车辆的计划。这个计划继承于前苏联在阿富汗战斗中设计的数个工程,并继续结合了在格罗兹尼中使用自行高炮和自动榴弹发射器的经验,设计的结果就是BMPT“终结者”坦克支援战车。这个可以算是一定程度上专门设计的城巷战斗车辆了。
第一代的“终结者”的正面近照。BMPT使用的也是使用附加模块增加对破甲弹防护能力的高防护坦克车体(T72)。可以看到主要武器是一对有大射击仰角的2A42 30mm机关炮和分挂两旁的四枚AT-9反坦克导弹,武器站顶上有车长独立的高级周视观察设备。车体前面左右各有一具AGS-17自动榴弹发射器。四具铁扫帚使得“终极者”对正面和高角度目标有非常强大的火力,同时还不乏对硬目标的毁伤能力,多名车组成员可以对多角度进行监视观察。虽然最初的装备计划野心比较大,不过BMPT在俄军最终的服役数量非常有限。
在2013年俄罗斯防展上展示的BMPT-72“终结者2”,主要以外贸作为方向。与“终结者1”相比,主要武器系统2A42和AT-9没有改变,除了对子系统功能上进一步升级以外,主要区别是取消了两具AGS-17和相应射手。武器站的火力方案据说也可以根据客户要求制定改变。
另外,有人认为像俄罗斯的BTR-T、库尔干人-25(Kurganets-25),乌克兰BMPT-64等由坦克车体或底盘改装或发展来的步兵战车也出于城市巷战的目的。至少说无论东西方都认同一点,在高强度城巷战斗中使用的战斗车辆,一定要有主战坦克级别的防护水平,至少是对于破甲弹的。其他较轻型车辆,即便是装甲车辆(比如普通步兵战车),尽管有比较低廉的使用成本,但是无法承受例如串联破甲战斗部等重型反坦克火力面前的巨大威胁,应该保留用于在低烈度区域的装甲运输工具或者作为支撑点控制比较宽敞的广场、干道和交通路口。但无论如何,任何在城巷中使用的战斗车辆都需要与步兵相互掩护,务必控制车辆侧后方的道路与制高点,并且尽可能的从较远的距离与敌人交战,以提高车辆的反应时间并降低敌人反坦克火力的命中率。
而“治安战”则应该与上面提到的“巷战”有较大不同,至少在大部分情况下。在激烈的巷战结束,进攻方完成对城区的占领和控制之后,驱逐并消灭了城内敌方主要的反抗力量,在城市主要入口和交通中心建立了哨卡和检查站,对城内实施了宵禁,收缴武器,并开始了巡逻和对可疑人口和潜在反抗据点的搜查(或者叫“扫荡”2333)。反抗方的生存和活动空间被压缩,武器和物资的供给收到严重影响,不但难以部署强大的火力和阵地与占领方对抗,连正常的指挥和联络效率都大大折扣,不得不将行动转入地下,人数和行动的规模都化整为零。此时的占领方部队,则不需要过分的传统装甲防护以应对潜的威胁,也不需要强大的火力应对预设工事,反而要考虑占领区正常生活恢复后的间接伤害问题。为了能控制巨大的占领区面积和人口,并能够以合适的费效比与反抗方进行长期持久的消耗斗争,“治安战”车辆的经济性变得非常重要。
防雷巡逻车一时成为反恐战争的新宠。像美国、英国和南非合作的Cougar(Mastiff、MRAP)、RG-31和Casspir等一系列车型,俄国的台风系列和中国的09FFC6、VN-2C,等等。这类车辆防护主要应对的威胁是小口径轻武器直射和路边炸弹与地雷的冲击。使用目的也是在路途中保护巡逻、作业和“扫荡”人员的出行,尤其是降低敌方游击设伏带来的危害,介于轻型通用车辆与传统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之间。
部署于伊阿战场的美国MRAP II防雷车。主要特点是非承重车身,V字型的底盘和CROWS遥控武器站与IED干扰装置。这种中型轮式车辆的行驶和维护成本远胜于履带车辆,适合长时间长距离广泛使用。不仅路边炸弹,其V字型的防冲击底盘对于“路中炸弹”也能有效化解。实际上不只在城市之中,MRAP为代表的防雷车更大量使用于田间地头的乡村公路。
加装了栅栏装甲正在执行排雷任务的英国版MRAP(Mastiff)。使用防雷车足以应对普通烈度的日常作业。
在“伊拉克自由 ” 行动结束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Bradley步兵战车被用于巡逻治安任务以弥补支援防护不足的悍马车队。作为排头车的布雷德利至少对于IED的抵抗能力比悍马要高到不知哪里去了。但是这样武装到牙齿成本不输于坦克的高级战车如此使用实在是高射炮打蚊子。在大街小巷每天驾驶如此一辆臃肿沉重的履带车辆恐怕也许难算美差。
零几年时第二步兵师才转型不久的2nd SBCT刚“苟…”了两句即被拉到伊拉克参与到街头巡逻。Stryker ICV是在特殊年代下的复杂环境中诞生的一种步兵战斗车辆,既受到拉姆斯菲尔德战略影响满足全球快速投送能力,也遵循网络中心战要求成为数字战争网络的传感器终端,设计初衷倒是也有投入于相对低烈度的非对称性战争的考量。其火力远算不上步兵战车的标准,但也不完全属于专门为治安战设计的车辆。和Bradley一样属于临时客串的。不过其运载能力和防护性能在实际使用中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尤其是在被IED爆炸掀翻的情况下,还保护了其中乘员的生命安全。也可以说其实际性能覆盖了这一方面的功能。
最后其他答案中还提到了一款非常有特色的装甲车辆,即以色列的Nagmachon。以色列出于自身实际需要没有装备传统步兵战车,而偏向于设计使用高防护的坦克车体底盘的装甲输送车。其中服役最早的Nagmachon是针对加沙地带所想定的特殊冲突环境而专门设计的。与后来单纯用于运输用途的Achzarit和Namer不同,Nagmachon在其借用的百夫长车体上有一个硕大高耸的“炮楼”,有比较好的观察和警戒效果。如此设计的初衷是作为城市中移动的哨所和支撑点,或者在战斗中能伴随部队推进的机动碉堡。其微弱的火力对于大部分装备简陋的哈马斯等敌对武装来说倒也能应对。不过后来大多还是实际作为了搭载和掩护工兵的作业车辆使用。
总结,所以对于巷战突击车辆来讲,普遍的趋势是:高而全面的防护、强而立体的火力、射击和观察死角小,有与步兵比较好的通讯协同能力,还最好有一定的诸如破障、排雷和牵引等的工程能力;可能的缺陷在于,成本比较昂贵,而且在真正的先进步兵反坦克武器面前依然不见得安全。
对于治安维持阶段使用的车辆,主要的特点有:适于使用环境威胁的防护能力(最好有可变更的模块化防护方案),良好的道路机动性,低廉的使用和维护成本,以及灵活的使用功能。如果有不足之处也许是所对应的战场环境过于单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