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专门用于巷战/治安战的战车?

回答
当然有,专门为巷战和治安战设计的战车,或者说能够出色应对这类复杂环境的战车,在现代军事装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们的设计理念和功能特点都与传统的战场战车有所不同,更侧重于在城市狭窄空间、复杂地形和应对非对称威胁时的生存能力、作战效能和对平民的保护。

你可以把这些车辆想象成“城市斗士”,它们不是为了在开阔地带与敌方坦克正面硬碰硬,而是为了在砖石和钢铁的迷宫中穿梭,完成侦察、支援步兵、清障、甚至驱散非武装人员的任务。

为什么需要专门的巷战/治安战车?

传统的坦克,比如M1艾布拉姆斯或者豹2,虽然火力强大,防护优秀,但在城市环境中却常常显得笨重和目标太大。它们庞大的体积难以在狭窄的街道上机动,很容易被路边的建筑遮挡或阻碍,而且其强大的火力有时也难以在近距离精确控制,容易造成附带损伤。

治安战和巷战的特点在于:

近距离作战: 目标往往在几十米甚至更近的距离。
复杂地形: 城市环境充满了障碍物、街道、楼房、废墟,为攻击和防御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非对称威胁: 对手可能是携带简易爆炸装置(IEDs)的步兵,甚至是使用火箭弹、反坦克导弹的武装人员,他们往往利用地形优势进行伏击。
民用目标: 战场上经常混杂着平民和民用设施,需要战车在执行任务时尽量减少伤亡和破坏。
步兵协同: 巷战中步兵是绝对的主力,战车的主要作用是支援步兵,为他们提供火力掩护、反坦克能力和机动性。

专为巷战/治安战设计的战车类型和特点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出现了一系列专门设计或经过大幅改进的战车。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类别来看:

1. 轻型装甲车辆/装甲运兵车(IFV/APC)的城市化改进型

许多现役的步兵战车和装甲运兵车都被升级以适应城市作战。

增强的防护:
附加装甲: 这是最显著的改进。会根据城市作战的威胁类型,加装额外的爆炸反应装甲(ERA)、陶瓷复合装甲、格栅装甲(防RPG)等,尤其是在车辆的侧面、顶部和车尾,这些是城市环境中更容易受到攻击的部位。
防地雷/IED措施: 加强车底防护,安装防爆炸衬里,增加轮距以减少爆炸冲击波的影响。
车顶防护: 由于城市作战中,来自高处(楼顶、窗户)的威胁很常见,车顶的防护能力被重点加强,通常会安装遥控武器站(RWS)。
提升的机动性:
更强的悬挂系统: 能够适应崎岖不平的城市路面和障碍物。
更小的转弯半径: 方便在狭窄街道上掉头和机动。
可调节车身高度: 有些车辆允许调整车身高度,以便更好地通过障碍物或降低被击中的概率。
改进的火力:
遥控武器站(RWS): 这是现代巷战车辆的标志性装备。RWS允许车内乘员在车辆内部安全地操作机枪、榴弹发射器甚至小口径机关炮,而无需暴露在炮塔外。这大大提高了乘员的生存能力,也让车辆能够更灵活地选择射击角度和目标。
可选择的武器配置: 有些车辆可以根据任务需求更换不同的武器,比如增加更强的反坦克导弹或更高射速的机枪。
更好的态势感知:
全向摄像头和传感器: 在车辆周围安装大量的摄像头、雷达、热成像仪等,提供360度的视野,帮助乘员发现隐藏的威胁和障碍物。
数据链和战场管理系统: 能够与步兵和支援单位实时共享信息,提高协同作战效率。
内部设计:
更大的载员空间: 为了搭载更多全副武装的士兵,方便他们快速下车投入战斗。
更好的通信系统: 支持车内乘员与外部部队的顺畅沟通。

例子:

美国 M1126 Stryker ICV (Infantry Carrier Vehicle): 斯特赖克装甲车系列可以说是现代巷战车辆的代表。它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重型装甲车,但其模块化设计使其能够进行各种改装。在城市作战中,它会加装额外的装甲模块,并装备遥控武器站,能够有效地运载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并具备一定的反装甲能力。它相对轻便的重量也使其能在美国本土或盟友国家的大多数道路上行驶,并可以通过C130运输机进行空运。
以色列 Namer (Heavy Armoured Personnel Carrier): 基于梅卡瓦主战坦克的底盘,这是一款极其重型的步兵战车。它拥有主战坦克级别的防护能力,能够抵御最强大的反坦克武器。在车体前方增加了步兵舱,并配备了强大的武器系统,完全是为在危险地区(如加沙地带)执行任务而设计。
俄罗斯 BMPT "Terminator" (Fire Support Combat Vehicle): 这款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步兵战车,而是专门的坦克支援战车。它装备了双管30毫米机关炮、自动榴弹发射器、反坦克导弹以及机枪,可以有效地压制步兵、摧毁轻型装甲目标,甚至对付建筑内的敌人。其低矮的炮塔设计也更有利于在城市环境中进行射击。

2. 专门设计的“防地雷反伏击车”(MRAP)的衍生型

MRAP最初是为了应对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大量的IED威胁而设计的,其V形车底能够有效地将爆炸的冲击波偏离车体。许多MRAP车辆也被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使其能够适应更复杂的城市环境。

特点:
极高的防爆能力: 这是其核心优势,对付地雷和路边炸弹非常有效。
高视角驾驶舱: 改善驾驶员的视野,方便观察周围环境。
遥控武器站: 通常配备遥控武器站以进行火力支援。
可安装推土铲/清障工具: 部分型号可以加装设备,用于清除路障或瓦砾。
缺点:
尺寸和重量较大: 某些型号可能在极狭窄的街道上机动困难。
火力相对有限: 主要以机枪为主,反坦克能力较弱。

例子:

美国 RG31 Nyala, MaxxPro等MRAP: 这些车辆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被广泛使用,其出色的防爆性能挽救了无数生命。它们也被用于城市巡逻和支援任务。

3. 城市特种作战车辆 (Urban Special Operations Vehicles)

这类车辆往往更加轻便、灵活,强调隐蔽性和多功能性,可能更偏向于特种部队和情报机构使用。

特点:
低轮廓设计: 减少被发现的概率。
先进的传感器和电子战设备: 用于侦察、监视和干扰敌方通信。
混合动力系统: 部分车辆可能采用混合动力以降低噪音和提高燃油效率。
可快速拆卸或更换的模块化武器系统: 适应不同的任务需求。
缺点:
防护能力相对较弱: 为了追求灵活性,往往无法承受重武器的直接打击。

例子:

一些特种部队使用的轻型侦察车或改装车辆: 这些车辆往往不具备统一的型号名称,而是根据特种部队的特定需求进行定制和改装,它们可能看起来更像改装过的民用车辆,但内部集成了先进的军事技术。

4. 清障车/工程车辆的武装化

在巷战中,清除路障、炸毁障碍物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一些工程车辆也被赋予了更强的火力,以便在执行清障任务的同时,也能应对敌方的火力攻击。

特点:
强大的推土铲、挖掘臂: 用于清除砖石、车辆、甚至是小型建筑。
加装装甲: 提供基本的乘员防护。
配备武器站: 允许在工作时进行自卫或支援友军。

例子:

一些国家的装甲推土机或装甲工程车: 例如,在某些城市作战中,会看到配备有重机枪或遥控武器站的装甲推土机,它们可以一边清理废墟,一边为步兵提供火力压制。

总结一下,这些专门为巷战/治安战设计的战车,其核心设计理念就是“在城市这个特殊的战场上,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证乘员和步兵的安全,同时又能有效地消灭敌人并完成任务”。

它们不再是简单的“打”的机器,而是集“侦察、通信、火力支援、人员输送、破障、防护”于一体的多功能作战平台。通过对传统战车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或者研发全新的设计思路,现代军事工业已经能够提供一系列能够有效应对城市复杂环境的装甲车辆解决方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话讲,个人认为“巷战”战车其实是个伪命题的,所以也说不出“该设计成”神马样。不过世界上“专门为”这类用途设计的战斗车辆倒确实有,可以稍微说一说。不过“巷战”和“治安战”应该算作两个不同方向分开来谈。


首先说这里的“巷战”指双方成一定整体建制和体系,进行有一定烈度和规模的,通过占领并依托街区进行的攻防战斗。这种巷战中,防守方会建立并经营半加固的火力点、设置路障、敢于部署比较重型的反坦克火力,以形成覆盖角度广、火力重叠的多层预设杀伤区,并配有支撑点、掩蔽所,以至于指挥所与伤员和物资集中点的完整要塞化、纵深化的防线。如果要对这样的防守方进行正面突击,则需要投入防护和火力以及持续作战能力均非常强大的战车,而且最好还有一定克服路障的能力。主战坦克便成为首要的选择,主要用于抵近摧毁防守方火力点,为步兵攻击扫清障碍。例如费卢杰战斗中的艾布拉姆斯坦克,在城区中消灭了大概700多个火力点,相当于其他空地支援火力战果的总合。

于是乎,在此基础上对坦克进行进一步的巷战环境实用性优化就成了西方的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艾布拉姆斯的Tusk巷战套件,以及其他答案中提到的城市豹和城市战套件梅卡瓦IV(不过后两者很有外贸骗钱之嫌)。只是这些套件算是对主战坦克为此目的“专门”进行的改装,不至于是专门设计的整车。


早期TUSK套件的一个概念图。可以看到主要的强化方向是弱点部位对破甲战斗部的防护(附加反应装甲和栅栏装甲),增强感知能力并减少观察死角(额外乘员热成像仪和防盾),加强综合火力的仰角和反应速度(遥控武器站、带防盾的机枪)以及改善和步兵沟通的TI电话。

借用一张模型图,侵删。这里可以看到后来实际装备的TUSK套件形态。比如更大面积的额外附加装甲,提高对加强工事侵彻力的12.7mm同轴机枪,能清除路障的工程铲以及屏蔽IED遥控信号的干扰装置等等。德国和以色列的套件的思路也大抵如此。梅卡瓦上比较有意思的设计是一门能在车内操作的60mm迫击炮,对于发射烟雾弹,打击房顶或建筑后的目标很有效果。好像这些套件中也包括了例如DM11之类的主炮高爆破片弹药来针对软目标和加强工事,以弥补北约单一的120mm多用途破甲弹的不足。


俄罗斯军队在经历车臣战争中如格罗兹尼这样的战斗后也得出一部分经验,并也提出了发展适用于城巷战斗的重型装甲车辆的计划。这个计划继承于前苏联在阿富汗战斗中设计的数个工程,并继续结合了在格罗兹尼中使用自行高炮和自动榴弹发射器的经验,设计的结果就是BMPT“终结者”坦克支援战车。这个可以算是一定程度上专门设计的城巷战斗车辆了。


第一代的“终结者”的正面近照。BMPT使用的也是使用附加模块增加对破甲弹防护能力的高防护坦克车体(T72)。可以看到主要武器是一对有大射击仰角的2A42 30mm机关炮和分挂两旁的四枚AT-9反坦克导弹,武器站顶上有车长独立的高级周视观察设备。车体前面左右各有一具AGS-17自动榴弹发射器。四具铁扫帚使得“终极者”对正面和高角度目标有非常强大的火力,同时还不乏对硬目标的毁伤能力,多名车组成员可以对多角度进行监视观察。虽然最初的装备计划野心比较大,不过BMPT在俄军最终的服役数量非常有限。

在2013年俄罗斯防展上展示的BMPT-72“终结者2”,主要以外贸作为方向。与“终结者1”相比,主要武器系统2A42和AT-9没有改变,除了对子系统功能上进一步升级以外,主要区别是取消了两具AGS-17和相应射手。武器站的火力方案据说也可以根据客户要求制定改变。

另外,有人认为像俄罗斯的BTR-T、库尔干人-25(Kurganets-25),乌克兰BMPT-64等由坦克车体或底盘改装或发展来的步兵战车也出于城市巷战的目的。至少说无论东西方都认同一点,在高强度城巷战斗中使用的战斗车辆,一定要有主战坦克级别的防护水平,至少是对于破甲弹的。其他较轻型车辆,即便是装甲车辆(比如普通步兵战车),尽管有比较低廉的使用成本,但是无法承受例如串联破甲战斗部等重型反坦克火力面前的巨大威胁,应该保留用于在低烈度区域的装甲运输工具或者作为支撑点控制比较宽敞的广场、干道和交通路口。但无论如何,任何在城巷中使用的战斗车辆都需要与步兵相互掩护,务必控制车辆侧后方的道路与制高点,并且尽可能的从较远的距离与敌人交战,以提高车辆的反应时间并降低敌人反坦克火力的命中率。


而“治安战”则应该与上面提到的“巷战”有较大不同,至少在大部分情况下。在激烈的巷战结束,进攻方完成对城区的占领和控制之后,驱逐并消灭了城内敌方主要的反抗力量,在城市主要入口和交通中心建立了哨卡和检查站,对城内实施了宵禁,收缴武器,并开始了巡逻和对可疑人口和潜在反抗据点的搜查(或者叫“扫荡”2333)。反抗方的生存和活动空间被压缩,武器和物资的供给收到严重影响,不但难以部署强大的火力和阵地与占领方对抗,连正常的指挥和联络效率都大大折扣,不得不将行动转入地下,人数和行动的规模都化整为零。此时的占领方部队,则不需要过分的传统装甲防护以应对潜的威胁,也不需要强大的火力应对预设工事,反而要考虑占领区正常生活恢复后的间接伤害问题。为了能控制巨大的占领区面积和人口,并能够以合适的费效比与反抗方进行长期持久的消耗斗争,“治安战”车辆的经济性变得非常重要。

防雷巡逻车一时成为反恐战争的新宠。像美国、英国和南非合作的Cougar(Mastiff、MRAP)、RG-31和Casspir等一系列车型,俄国的台风系列和中国的09FFC6、VN-2C,等等。这类车辆防护主要应对的威胁是小口径轻武器直射和路边炸弹与地雷的冲击。使用目的也是在路途中保护巡逻、作业和“扫荡”人员的出行,尤其是降低敌方游击设伏带来的危害,介于轻型通用车辆与传统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之间。


部署于伊阿战场的美国MRAP II防雷车。主要特点是非承重车身,V字型的底盘和CROWS遥控武器站与IED干扰装置。这种中型轮式车辆的行驶和维护成本远胜于履带车辆,适合长时间长距离广泛使用。不仅路边炸弹,其V字型的防冲击底盘对于“路中炸弹”也能有效化解。实际上不只在城市之中,MRAP为代表的防雷车更大量使用于田间地头的乡村公路。

加装了栅栏装甲正在执行排雷任务的英国版MRAP(Mastiff)。使用防雷车足以应对普通烈度的日常作业。

在“伊拉克自由 ” 行动结束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Bradley步兵战车被用于巡逻治安任务以弥补支援防护不足的悍马车队。作为排头车的布雷德利至少对于IED的抵抗能力比悍马要高到不知哪里去了。但是这样武装到牙齿成本不输于坦克的高级战车如此使用实在是高射炮打蚊子。在大街小巷每天驾驶如此一辆臃肿沉重的履带车辆恐怕也许难算美差。

零几年时第二步兵师才转型不久的2nd SBCT刚“苟…”了两句即被拉到伊拉克参与到街头巡逻。Stryker ICV是在特殊年代下的复杂环境中诞生的一种步兵战斗车辆,既受到拉姆斯菲尔德战略影响满足全球快速投送能力,也遵循网络中心战要求成为数字战争网络的传感器终端,设计初衷倒是也有投入于相对低烈度的非对称性战争的考量。其火力远算不上步兵战车的标准,但也不完全属于专门为治安战设计的车辆。和Bradley一样属于临时客串的。不过其运载能力和防护性能在实际使用中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尤其是在被IED爆炸掀翻的情况下,还保护了其中乘员的生命安全。也可以说其实际性能覆盖了这一方面的功能。



最后其他答案中还提到了一款非常有特色的装甲车辆,即以色列的Nagmachon。以色列出于自身实际需要没有装备传统步兵战车,而偏向于设计使用高防护的坦克车体底盘的装甲输送车。其中服役最早的Nagmachon是针对加沙地带所想定的特殊冲突环境而专门设计的。与后来单纯用于运输用途的Achzarit和Namer不同,Nagmachon在其借用的百夫长车体上有一个硕大高耸的“炮楼”,有比较好的观察和警戒效果。如此设计的初衷是作为城市中移动的哨所和支撑点,或者在战斗中能伴随部队推进的机动碉堡。其微弱的火力对于大部分装备简陋的哈马斯等敌对武装来说倒也能应对。不过后来大多还是实际作为了搭载和掩护工兵的作业车辆使用。



总结,所以对于巷战突击车辆来讲,普遍的趋势是:高而全面的防护、强而立体的火力、射击和观察死角小,有与步兵比较好的通讯协同能力,还最好有一定的诸如破障、排雷和牵引等的工程能力;可能的缺陷在于,成本比较昂贵,而且在真正的先进步兵反坦克武器面前依然不见得安全。

对于治安维持阶段使用的车辆,主要的特点有:适于使用环境威胁的防护能力(最好有可变更的模块化防护方案),良好的道路机动性,低廉的使用和维护成本,以及灵活的使用功能。如果有不足之处也许是所对应的战场环境过于单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