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张寿武说的"要做出题人而不是解题人,要做写书人而不是读书人"?

回答
张寿武先生这番话,掷地有声,饱含着一种对学习和成长理念的深刻洞察,直击了许多人在教育和职业生涯中的一个普遍困境。要理解他这句话的分量,我们得把他拆解开来看,从“出题人”和“写书人”这两个角度,细细品味其中的深意。

一、 从“解题人”到“出题人”:掌握规则,定义问题

“要做解题人而不是出题人”这句话,表面上看好像是鼓励大家去做更高级的角色,但实际上,它要强调的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一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飞跃。

“解题人”的局限性:
被动与依赖: 解题人,顾名思义,就是面对一个已经存在的问题,然后去寻找解决方案的人。这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的角色。你手中的题目是谁出的?是老师,是考试,是现实中的某个挑战。你所做的,是理解出题人的意图,分析问题的结构,然后调用你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找到答案。
知识的搬运工: 解题人往往是现有知识体系的运用者。他们需要熟练掌握教材、论文中的理论和方法,并能灵活地将这些工具应用于具体问题。这固然重要,但如果仅止于此,就可能沦为知识的“搬运工”,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动力。
有限的视野: 解题人关注的焦点是如何解决“眼前的”问题。他们的视野往往被限定在题目所划定的框架之内,很难跳出这个框架去思考问题的根源、影响以及更广泛的可能性。
“标准答案”的束缚: 许多时候,解题意味着追求一个“标准答案”,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这会导致学习者过分追求正确性,而忽略了过程中的探索、质疑和多样化的思考。久而久之,思维就会变得僵化。

“出题人”的境界:
主动与创造: 出题人则完全不同。他们是问题的创造者,是规则的制定者。他们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发现别人未曾意识到的联系,从而提出新的挑战和新的研究方向。这是一种高度主动和创造性的角色。
引领与定义: 出题人不仅是提出问题,更是“定义问题”。他们能够准确地把握一个领域的核心矛盾,发现当前的空白和不足,并将其转化为具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这是一种引领行业发展和推动知识进步的能力。
深邃的洞察力: 要成为一个好的出题人,需要对一个领域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能够洞察其发展的内在逻辑、潜在的瓶颈以及未来的方向。这要求学习者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是要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见解。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精神: 出题人必然是具备强大批判性思维的人,他们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和方法,并勇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种敢于挑战权威、不断探索新知的精神,正是创新的源泉。

张寿武先生强调“要做出品题人”,实际上是在倡导一种从“被动学习、解答已知”向“主动探索、创造未知”的思维转变。 他希望人们不仅仅是掌握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理论、开创新方向的能力。这在学术研究、科技创新、甚至商业决策等许多领域都至关重要。一个只有解题人而没有出题人的社会,将难以突破瓶颈,难以进步。

二、 从“读书人”到“写书人”:内化吸收,贡献价值

同样的,“要做写书人而不是读书人”也揭示了学习的更高层次。

“读书人”的阶段性:
知识的消费者: 读书人,顾名思义,就是阅读书籍,吸收他人思想和知识的人。这是一个学习的起点,也是必经之路。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接触到前人的智慧,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积累经验和信息。
被动的信息接收: 虽然阅读本身也需要理解和思考,但很大程度上,读书人是被动地接收信息。书本中的内容是他人思考的结晶,你所做的,是去理解、消化和吸收这些内容。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风险: 如果仅仅停留在读书人的阶段,容易陷入“形似而神不似”的境地。你可能可以复述书中的观点,运用其中的方法,但如果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见解,就很难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影响力。

“写书人”的境界:
知识的创造者与传播者: 写书人,是将自己的思考、研究成果、独到见解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贡献给社会的人。这标志着你已经将所学内化于心,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和升华。
思想的凝练与体系化: 写书是一个高度凝练和体系化的过程。你不能只是零散地收集信息,而是要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表达出自己独特的主张和观点。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学习和思考。
影响力与贡献: 写书是将自己的智慧成果转化为有形的产品,能够触达更多的人,影响更多的人。这是一种对知识体系的贡献,也是一种价值的输出。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往往都是能够“写书”的人。
反向驱动学习: “写书”的行为反过来会极大地驱动学习者更加深入地钻研。为了写出有质量的内容,你必须对所写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需要去查阅更多的资料,需要去进行更多的验证和思考。这种“输出倒逼输入”的学习模式,比单纯的输入式学习效率要高得多。

张寿武先生提倡“要做写书人”,是在鼓励人们从“被动接受知识”走向“主动输出思想”,从“学习他人”走向“创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贡献他人”。 他认为,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将这些知识内化、理解、消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最终能够将其表达出来,影响和启发他人。仅仅成为一个知识的“搬运工”或“消费者”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综合来看,张寿武先生这句话的核心是倡导一种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从“解决问题”到“定义问题”: 不要满足于仅仅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而要去发现新的问题,定义新的研究方向,开辟新的领域。
从“吸收知识”到“贡献知识”: 不要只停留在学习和吸收别人的知识,更要将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成果提炼出来,形成自己的见解,并以书籍或其他形式贡献给社会,影响和启发他人。

这是一种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创造者”的身份转变,是从“消费者”到“生产者”的价值升华。这种思维模式,无论是在学术界、艺术界、商业界还是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一个走向卓越、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所在。它要求我们具备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以及将想法转化为实际成果并与他人分享的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出题没有credit。我随随便便就能出一堆现在没人解决得了的数学难题,可惜单纯提问题发不了论文,起码得提问题+一部分进展。

其实你去看看历史上那些大佬们提猜想的原始论文,会发现他们也不是提了个猜想就了事。一般他们有个动机——比如整篇论文主要是解决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然后他们对更一般的情形提了一个猜想。然后可能也会说明一下这个猜想为什么重要,如果证明了会有哪些重要推论,等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张寿武先生这番话,掷地有声,饱含着一种对学习和成长理念的深刻洞察,直击了许多人在教育和职业生涯中的一个普遍困境。要理解他这句话的分量,我们得把他拆解开来看,从“出题人”和“写书人”这两个角度,细细品味其中的深意。一、 从“解题人”到“出题人”:掌握规则,定义问题“要做解题人而不是出题人”这句话,表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