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兕到底是不是犀牛?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聊到“兕(sì)”这个字,我脑子里首先冒出来的,绝不是那种在非洲草原上悠闲吃草的大家伙。说到兕,那可比犀牛要来得神秘和古老,它更多地出现在咱们中国古籍的字里行间,而且形象嘛,和我们现在理解的犀牛,可以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又绝对不能画等号。

咱们先从字面意思上聊聊。在古代的文献里,关于“兕”的记载,最经典的莫过于《说文解字》了,里面说“兕,无角一角者,北方食草兽也。”你看,它强调的是“无角一角者”,这一下就有点不一样了。我们现在说的犀牛,虽然有不同的种类,但普遍的印象里,犀牛最标志性的特征就是它头上的角。而“兕”却被描绘成“一角者”,这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再往前翻翻,更古老的《山海经》里,也有关于“兕”的描述,比如它说“兕,状如牛,青色,可食。”这里说它“状如牛”,这倒是跟我们现在说犀牛外形有点像,都是体型庞大,皮糙肉厚的。但同样没有提到角,或者说它描绘的“兕”就长这样。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描述呢?这里面就牵扯到古代人对动物的认知方式了。在没有现代科学分类之前,人们更多是通过观察、记录,然后进行一些主观的联想和加工。

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兕”可能指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独角犀牛”。没错,就是那种传说中的生物,但实际上,在自然界中,确实存在一种只有一根角的犀牛,那就是爪哇犀牛和印度犀牛,它们都属于单角犀牛。它们的角,特别是雄性的角,非常显眼。如果古人看到的是这种犀牛,并且它们生活在他们的认知范围之内,那么将它们描述成“一角兽”也就说得通了。

但是,也有学者提出,古代文献中的“兕”可能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它并不仅仅局限于一种特定的犀牛。有时候,它可能泛指那些体型巨大、性情凶猛、皮厚毛稀的大型哺乳动物。在中国古代,生活在北方草原或一些荒野地区的动物,除了犀牛,可能还有其他一些现在我们已经不太常见的生物。古人或许将这些生物的某些特征糅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对模糊的“兕”的形象。

而且,从文学和神话的角度来看,“兕”的形象也更加复杂。在很多故事里,“兕”被描绘成了一种非常凶猛的怪物,甚至是可以被勇士斩杀的强大存在。比如,在一些古代的传说中,勇士需要用特制的兵器才能降服“兕”,因为它皮糙肉厚,刀枪不入。这种带有神话色彩的描述,显然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物种识别。

再来说说“犀牛”这个词本身。我们现在说“犀牛”,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西方或者更广阔的世界动物分类的影响。这个词在我们语言中的普及,是相对晚近的事情。而“兕”作为汉字本身,它承载的是更早期的、中国本土的认知。

所以,如果你问“兕到底是不是犀牛?”,我的理解是:

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关联,但不是完全等同。 “兕”很可能是我古代祖先对某些犀牛品种,特别是单角犀牛的称呼和认知。它是我国古代对特定动物的一种本土化的描述。
“兕”可能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 它也可能泛指一些与犀牛有相似特征的大型草食性动物,或者是在神话传说中被赋予了特定意义的生物。
我们现在说的“犀牛”是一个更科学、更具全球性的概念。 涵盖了非洲犀牛、亚洲犀牛等多个品种。

所以,当你看到“兕”这个字的时候,不妨想象一下,那可能是一个生活在遥远古代,身形似牛、皮糙肉厚、头上或许还带着一根标志性角的大型野兽,它承载着古人的观察、想象和对于未知世界的敬畏。它和我们今天在动物园里看到的犀牛,有着血缘上的联系,但它的故事和内涵,却更加悠远和神秘。它提醒我们,在科学分类出现之前,人类的智慧是如何去理解和命名我们周围世界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有意思的问题,稍微查了查。


先说我的结论。


我倾向于认为:

1.兕是真实存在的。

2.兕和犀都是现代生物学上的我们所说的犀牛。

3.兕不完全是犀。

4.兕和犀都是犀科,但属于不同的属。兕是单角犀属。



其一 中国文化里的兕


兕,一直是中国文化里一个常见的意向,一般都是指的一种大型的像是牛一样多猛兽,常常用“虎兕”(而明公拥之以为爪牙,譬犹驱虎兕以赴犬羊——《资治通鉴》)、”狼兕“(蔓草犹不可长,况狼兕之寇乎!——《晋书》)、”虎豹犀兕“(其兽多虎豹犀兕——《山海经》)等词语之中,与虎狼并列,可见其凶猛,又却是常用。


最知名的就要数孔子那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了,据说当年和珅就是靠这个梗发的迹,前几天我妈在看延禧宫略,里面女主也说了这个典故:

史籍载称,乾隆四十年的一天,和珅随驾出宫。“上偶于舆中阅边报,有奏要犯脱逃者,上微怒,诵《论语》‘虎兕(sì)出于柙’之语”,扈从校尉不知此系何意,和珅却立即对答说:“爷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耳。”乾隆听后很高兴,问和珅:“读过《论语》?”和珅说,读过。“又问家世、年岁,奏对皆称旨”。乾隆“见其仪度俊雅,声音清亮”,“矫捷异常”,十分赞赏,“自是恩礼日隆”。


而从《诗经》开始,兕觥,用兕角做的酒杯(或者是做成兕角形状的酒杯)也是常常出现的意向。可谓: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卷耳》“

以及知名的《七月》结尾的那句:”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一直到了唐代,《新唐书》里写扬州的土贡,里面就有”水兕甲“:扬州广陵郡,大都督府……天宝元年更郡名。土贡:金、银、铜器、青铜镜、绵、蕃客袍锦……水兕甲……糖蟹、蜜姜、藕、铁精、空青、白芒、兔丝、蛇粟、括姜粉。(《新唐书·志·卷三十一》)。


到了唐代,水兕甲还是一种扬州的土贡,和金银,铜器,青铜镜,藕什么的一起进贡。照理说,又是和虎狼一起使用,常常用作酒杯,和金银绵藕一起进贡,那应该是一个实际存在之物。




其二 是什么是兕?什么是犀?


说好办也好办,《尔雅》和《山海经》里对兕和犀都有过定义或者描述。


《山海经》是这样说的:”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

而犀是”兕兕西北有犀牛,其状如牛而黑。“(均出自《山海经 海内南经》)

《尔雅》说法如下:”犀,似豕。“/”兕,似牛。“,然后郭璞又给了一个关键的注释,说犀是”形似牛,猪头,大腹,卑脚,有三蹄,黑色,二角,一在鼻上者,食角也,小而不堕,好食棘。“;而兕是”一角,青色,重三千斤“。


另,《说文》曰:”兕如野牛,青毛,其皮坚厚可为铠。嶓冢之上,其兽多兕。“。


结合以上描述,对一些描写科学化(比方说三蹄emmm):

犀——猪头,黑色(深色),竖着二角,整体类似牛。

兕——青色/黑色(深色),1.5吨重(很重),一角,皮厚(铠甲),整体类似牛。


这就清晰很多了,犀和兕都是深色的类似牛的动物,但犀是二角(竖着的),兕是一角。兕明显很重,皮很厚,容易想到铠甲。


(P.S.这里讲一下,网上有些版本的《山海经》里提到的”兕兕“,我倾向认为和兕并不一样,甚至没有关系,”兕兕知人名,其为兽如豕而人面,“,更像是灵长类的动物。实际上在中华书局版本中写作“狌狌知人名”,该是一种猿猴,不知为何写作兕兕。


另外,《山海经》,从先秦开始,兕和犀有时连用,有时并列,如”其兽多 犀、兕、虎、犳、犦牛。“又或者”兽多犀兕熊罴“,看来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动物。)





其三 犀牛——独角犀和双角犀


我们前面获得了兕和犀的一些特征:

犀——猪头,黑色(深色),竖着二角,整体类似牛。

兕——青色/黑色(深色),1.5吨重(很重),一角,皮厚(铠甲),整体类似牛。


这里,不论是兕还是犀,由类似于牛,竖着有角,皮厚等特征,已经很容易联想到如今的犀牛了:

犀牛(学名:Dicerorhinus)是哺乳类犀科的总称, 有4属5种。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动物,犀类动物腿短、体肥笨拙,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2000-5000千克。前后肢均三趾;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

——图方便复制的某度百科


而实际上犀牛在中国也却是一直有分布的:

根据地理历史学家文焕然的研究,上古时期,犀牛在中国的分布相当广泛,从战国到宋代,犀牛数量明显下降,分布地从东向西,自北向南急剧“退潮”,直至清末,最后的犀牛种群在云南灭绝

——物种日历


在古代,中国不仅产犀牛,而且数量很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多次发现犀牛骨,殷商甲骨文中有焚林猎犀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用犀牛皮做成的犀甲是武士艳羡的装备。由于大范围的捕杀,犀牛这种生殖率低的野生动物在北方迅速减少

——中国国家博物馆


比如国家博物馆里,就有一尊制作于西汉的错金银云纹犀尊,很形象了~~~



而二角和一角也很明白,犀牛的4属5种里,白犀属、双角犀属、黑犀属是双角,独角犀(比如印度犀)属是单角。


此时,我们很直白的就会认为:中国古人所言的犀,是分布在中国的双角犀牛,兕是分布在中国的单角犀牛。(也不排除是一个角特别小的双角犀牛~~~)


而让我们看看单角犀属的印度犀:


印度犀什么样子呢?如图所示:独角,类似黑色,身上像遍布着铠甲一样,长着厚皮,而且印度犀可以长的很大,体重能达到两吨。


犀牛,独角,深色,铠甲一样的厚皮,两吨。


怎样?是不是和我们的兕的属性很接近了?


兕——青色/黑色(深色),1.5吨重(很重),一角,皮厚(铠甲),整体类似牛。



以上 便是我的看法。


(P.P.S.现在的印度犀牛只分布在印度和尼泊尔,但历史分布是很广的。)




其四 其他几种学说——雌兕雄犀说, 古今、南北差异说和兕非犀牛说


以上所谈的都是我的观点。


那么再谈几种其他的观点和看法吧,开卷有益,兼听则明。



4.1

雌兕雄犀说

这一说法起源于唐代,宋代就已经是流行的观点,一直到了明清。证据大体是由熊罴常常对应犀兕,而又有熊为罴之雄而称熊的讲法。


这种说法一直流传到今天的互联网上,似乎也是主流。然而对此,我找不到这种足够的理由和依据。


“犀之雌者是兕。”——唐 陈藏器《本草》

“兕是犀 之雌者。”——宋 张世南、李心传《游宦纪闻旧闻证误》

“熊为罴之雄而称熊,犹羖为羭之 羖,兕为犀之牸而称兕,盖相类。”——清 钱澄之《田间诗学》


4.2

古今、南北差异说

这是历史地理学家文焕然先生所持的观点。


“古籍记载野犀牛,在不同时期和 产地用字往往不同,大约自本草著作问世以前,人们对北方野犀常用‘兕’称之,而自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以后多用犀角字样代表南方的野犀。”——文焕然, 何业恒, 高耀亭. 中国野生犀牛的灭绝[M]//文焕然, 等. 中国历史时期植物和动物变迁研究.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6:216-225.


这种说法我认为是有道理的。而不同时间/地理位置上的犀牛却也不能说是一个物种,只能说是具有明显相似特征的动物,把单角犀牛和双角犀牛的观点带入这个说法,也是能讲通的。


4.3

兕非犀牛说

该种说法认为兕不是犀牛,而是一种已经灭绝了的大型群居的类似于牛野兽。


主要证据是在:"在晋以前有大量关于“兕”的客观记 载,而晋以后就没有相关的客观记载" ——“兕”非犀考 黄家芳 陕西师范大学


以及现存犀牛和文献中兕的描述不能完全吻合,存在一些数据的出入,尤其是古书夸大的部分。


不过,古书常常有夸大夸张又或者道听途说的地方,不应该按图索骥一般的思考。



以上。





参考文献:

文焕然, 何业恒, 高耀亭. 中国野生犀牛的灭绝[M]//文焕然, 等. 中国历史时期植物和动物变迁研究.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6:216-225.

“兕”非犀考 黄家芳 陕西师范大学

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物种日历——独角兽,是减肥成功的犀牛吗?

《山海经》



补充:

@阿瞒亲父曹香蕉 提供的苏门答腊犀(。・ω・。)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聊到“兕(sì)”这个字,我脑子里首先冒出来的,绝不是那种在非洲草原上悠闲吃草的大家伙。说到兕,那可比犀牛要来得神秘和古老,它更多地出现在咱们中国古籍的字里行间,而且形象嘛,和我们现在理解的犀牛,可以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又绝对不能画等号。咱们先从字面意思上聊聊。在古代的.............
  • 回答
    这桩公案,说起来可就绕大了,得从那独角兕这妖怪说起。你说这妖怪,本事不大,却仗着个金刚琢,把许多神仙的兵器都给收了,包括那齐天大圣的金箍棒。这可了不得,等于断了猴子的根基,让他没了趁手的家伙。按理说,孙悟空神通广大,即便没有金箍棒,也有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能日行十万八千里,对付这么个妖怪,也不该是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