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库布其沙漠治理得怎样?能大力推广他们的治沙经验吗?

回答
库布其沙漠的治理,绝对是中国荒漠化防治领域的一面旗帜,它的故事讲起来,既有荡气回肠的奋斗史,也有值得深思的经验教训。如果问能不能大力推广他们的治沙经验,答案是肯定的,但同时也需要审慎地考虑其特殊性和可复制性。

库布其沙漠治理的历程:从“死亡之海”到“绿色长廊”

库布其沙漠,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境内,曾是中国北方一道难以逾越的生态屏障,也是一个被称为“死亡之海”的贫瘠之地。风沙肆虐,植被稀少,人迹罕至,给周边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和经济灾难。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库布其人走出了一条令人刮目相看的治沙之路。

关键性的“治沙模式”:

1. “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市场化机制: 这是库布其治沙最核心的突破。过去那种政府大包大揽的模式,效率低下且难以持久。库布其借鉴了市场经济的理念,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投入。像亿利资源集团这样的企业,把治沙作为一项产业来做,通过种植适合当地生长的高价值经济林(如沙棘、甘草、油莎子等),发展生态旅游、新能源等,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这种模式激发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也保证了治沙事业的持续性。

2. 科技支撑与因地制宜的 Planting Strategies: 库布其的治沙并非一味地“植树造林”,而是高度重视科技运用和因地制宜。
物理固沙先行: 在早期,会采用草方格沙障等物理手段来固定流沙,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
“滴灌+生物治沙”: 随着技术进步,他们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比如高效的滴灌系统,能够精确地将水输送到植物根部,大大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同时,大量引进耐旱、耐盐碱的乡土树种和灌木,如樟子松、柠条、沙棘、花棒等,这些植物生命力顽强,能在贫瘠的土壤中扎根生长。
草方格沙障与植物封育结合: 通过密集的草方格沙障,有效地拦截风沙,为后续的灌木和乔木生长提供保护。同时,在适宜区域进行封育,让自然植被得以恢复。
“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化种植: 形成多层次的植被结构,不仅提高防风固沙效果,还能构建更稳定、更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3. “政府+企业+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 库布其治沙的成功,也离不开当地农牧民的参与。企业提供苗木、技术和资金,农牧民通过承包、入股等方式参与到治沙和生态林的管理中,分享生态治理的成果。这不仅解决了农牧民的就业问题,也让他们从“受害者”变成了“参与者”和“受益者”,增强了他们爱护生态的内生动力。

4. 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 库布其治沙的亮点在于将生态治理变成了一个可持续的经济循环。
新能源产业: 利用库布其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大力发展光伏、风力发电等新能源产业,为治沙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和资金支持。
生态旅游: 随着沙漠绿化程度的提高,库布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生态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体验沙漠风光和生态治理成果,又为治沙提供资金。
特色农牧产品: 利用沙棘、甘草等药材和经济作物,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库布其治理成效: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库布其沙漠的景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绿化面积显著增加: 曾经的黄沙漫天,如今已是绿意盎然,70%以上的沙区得到有效治理,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
风沙危害基本消除: 沙尘暴天气显著减少,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降到最低。
生态环境改善: 土壤得到改良,地下水位有所回升,生物多样性增加,鸟类、昆虫等逐渐重现。
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农民收入增加,贫困人口脱贫,地方经济得到发展,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碳汇能力增强: 库布其的生态建设为国家和全球的碳汇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能大力推广他们的治沙经验吗?

答案是非常值得大力推广和学习,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其局限性和可复制性。

为什么值得推广:

成功的模式: 库布其模式证明了市场化运作、科技创新、产业联动和利益共享是解决荒漠化问题行之有效的路径。
可持续性: 它摆脱了过去“靠钱治沙”的模式,通过产业化将治沙变成了一个能够自我造血的系统,确保了长期治理的动力。
生态与经济协同: 成功地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这对于很多面临荒漠化挑战的地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激励作用: 它的成功案例极大地鼓舞了其他地区进行荒漠化治理的信心。

推广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局限性与可复制性):

巨额前期投入和长期坚持: 库布其的治理投入是巨大的,而且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这对于一些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企业家精神与创新能力: 亿利资源集团等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创新能力和承担风险的意愿是库布其成功的关键。并非所有地区都能找到如此有魄力和远见的投资者。
地理与气候条件的差异: 库布其沙漠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水源状况等与其他荒漠化地区存在差异。照搬照抄不一定能奏效,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技术和模式的调整。例如,在降雨量更少的地区,水源的获取和利用将是更大的难题。
政策支持与环境: 库布其的成功也得益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和创造的良好营商环境。推广时需要考虑各地政策法规的匹配度。
社会动员与文化适应: 成功地将农牧民纳入治沙体系,需要深入的社会动员和对当地文化习俗的尊重与融合。推广时需要做好基层工作,增强当地居民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规模化复制的挑战: 虽然基本模式可以借鉴,但要复制库布其这样大规模、系统性的治理,面临的挑战会更大。需要更精细化的规划、更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更有效的组织协调。

如何更好地推广库布其经验:

1. 提炼和总结核心要素: 将库布其模式的关键成功要素——市场化机制、科技支撑、产业联动、利益共享——提炼出来,形成可供各地参考和借鉴的框架。
2. 加强科研和技术推广: 支持针对不同地区荒漠化特点的治沙技术研发和应用,鼓励将库布其成功的节水灌溉、耐旱植物选育等技术进行推广和改进。
3. 创新融资模式: 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也可以考虑发展“生态信托”、“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
4. 强化人才培养: 加强荒漠化治理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包括技术人员、管理人才和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
5. 建立示范区和培训基地: 在不同生态区域建立示范区,展示和推广库布其的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培训基地,为其他地区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6. 政策引导与激励: 各级政府应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为参与荒漠化治理的企业和个人提供税收优惠、金融支持、技术援助等,创造有利于生态治理的市场环境。
7.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将库布其的成功经验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分享,同时学习国际先进的治沙理念和技术。

总而言之,库布其沙漠的治理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史诗,其经验弥足珍贵。大力推广是方向,但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学以致用”。我们不是简单地复制一个项目,而是学习一种理念,一种解决问题的智慧和方法。通过学习和实践,相信中国的荒漠化防治事业将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建设美丽的中国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更大贡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治得很好,能不能推广要看在哪推广。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 大三

首先题主问了两个问题:

(1)库布其沙漠治沙治得好不好

(2)其治沙经验能不能推广

1.1 问题(1)的直接回答

对于第一个问题,治得很好,好到什么程度呢?用一个词形容就是 楷模。

其治理成果获得联合国的2015年度土地生命奖。

1.2 为什么这样评价库布其沙漠的治沙效果?

当我们谈到治理的好不好时,我们需要借助一套标准来评价,而对于治沙(其实应该叫治理沙漠化)问题,这个标准主要有两个,

一个就是最明显的沙漠化面积是否得到减少或控制

(书面一点的说法是沙漠环境的强化和扩张有没有得到控制);

另一个是沙产业是否得到发展

(书面一点的说法是看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是否得到了恢复和利用)。

1.2.1 沙漠化面积的控制

库布齐沙漠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七大沙漠。经过27年的治理,绿化库布齐沙漠0.6万平方公里,并控制荒漠化面积1.1万平方公里。库布齐沙漠的1/3都已经被绿化。

1.2.2沙产业的发展

药材:种植了既能防风固沙又能产业化应用的甘草、肉苁蓉、藻类等沙旱生中药材。甘草产业的产值达到40亿元。而且因为长期种植甘草等豆科类植物,其形成的“生物固氮”效应使一部分沙漠出现了生物结皮和厘米级厚黑色土壤,初步具备了农业耕作条件。

清洁能源:1000MWp一期110MWp生态光伏项目已并网发电,日发电65万度,二期200MWp生态光伏扶贫项目正建设中。

旅游业:发展沙漠特色的蒙古族“农家乐”“牧家乐”,10多万沙区群众人均年收入,从不足2000元增长到近1万元,部分达到3万多元。

1.3 逆转

虽然治理效果看起来的确很好,但仍然有一些问题是摆在那里的。

我们看一下库布齐沙漠一个研究区的沙漠化面积统计

从图中可以看出1989年到2002年荒漠化程度得到明显控制,极重度荒漠化比例明显减少,轻度和未荒漠化面积增加,也就是说原本严重荒漠化的土地在向好的地方发展。但是在2007年未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轻度,中度,重度荒漠化面积增加,极重度荒漠化面积基本不变,意味着荒漠化趋势又开始加强。

下面这张图展示的是2002年到2007年一个区域的变化结果,红色代表加剧趋势,绿色代表减弱趋势。

可以看出有很多地方展现出了荒漠化加剧的情形。

1.3.1 部分区域逆转的原因

在谈逆转的原因之前,我们先来说一下库布齐沙漠的形成原因

中国的沙漠分布图如下


中国的降水量分布图如下

从两图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沙漠的分布与降水量的分布有密切关系。总体来看,降水量200mm以下的区域几乎都是沙漠,而200-400mm的区域部分是沙漠或沙地。但是也有反常的地方,第一是新疆的西部,原因是有高山融雪很好地补充了当地的水分状况;第二是年降水量200-400mm的区域,我们首先会想到一个问题:到底是该区域出现沙漠(沙地)反常,还是没有出现沙漠(沙地)反常?毕竟当精神病院里有一半正常人时,双方都会觉得对方才是反常的。

其实,图中降水量200-400mm的地区有一个官方的统称——半干旱地区(也有250-500mm的划分标准)。那么半干旱地区该不该出现沙漠(沙地)呢?答案是否定的,半干旱地区有的应该是草原。一般来讲,400mm的年降水量线是森林植被和草原植被的分界线,也是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所以这里本不该出现沙漠(沙地)。

库布齐沙漠正好处于这个400mm分界线附近,降水量在200-400mm之间,属于半干旱地区。这里本该是草原。那么库布齐变“沙”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是很常规的两个:人为和自然。

人为原因是库布齐沙漠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是我认为库布齐沙漠部分地区逆转的最大原因。让我们先把逆转分析一下,从图中可以看出沙漠化加剧(变红)的区域几乎都分布在水源附近,而且是紧靠水源。

这样就可以排除是缺水造成的沙漠化加剧,也很自然地想到是不是人为原因。

众所周知,文明的起源都是在河流两岸,古埃及在尼罗河,古巴比伦在两河,中国在黄河,其实不仅是在文明起源的时候人们会选择靠近水源的地方居住,现在也是如此,离水源越近意味着用水越方便,输水成本越低,灌溉越便利。说到这里,想必大家也都能感受到一些东西了。正是慢慢增加的人口压力,慢慢发展的各个产业形成了慢慢累加的人为活动从而对库布齐产生影响。人口密度上,从1949年的4.3人/ 平方公里上升到2008年的7.2人/平方公里,还有农家乐等沙漠旅游业的快速成长,表面上的确是一片欣欣向荣,人们也都是大有一副改造自然的胜利者姿态,但真的胜利了吗,或者说能胜到最后吗?逐年下降的地下水位,部分区域发生逆转等问题都是悬而未解。

但就目前这个阶段来看,1/3的沙漠面积被绿化,并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治沙楷模当之无愧。

2.1问题(2)的直接回答

能不能推广要看在哪推广,因地制宜。

2.2什么地方能推广,什么地方不能推广,原因呢?

一般来讲,如果这个地区本来就该是沙漠,那么你在这上面推广库布齐模式就很像另一件事

那么这个该是沙漠还是不该是沙漠的该不该要怎么判断呢?

依靠自然条件判断。

待更---------------

user avatar

先由我镇楼


在中国治沙方面不是日本人来教我们怎么做,在这上面我们中国早就摸索出自己的模式并让全世界学习借鉴着,那就是库布齐模式。

什么是“库布齐模式”呢?是指利用荒漠化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通过大规模的荒漠化防治,培育和带动荒漠化地区的沙产业发展,反哺和促进荒漠化地区规模化防治,最终实现荒漠化地区人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因这种荒漠化防治模式诞生于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沙漠所以称之为库布齐模式。

库布齐模式的诞生归功于“亿利资源企业”。在中国第七大沙漠的真实传奇,风雨坎坷数十载绿梦成真。

梦开始的地方就在当时被称为死亡之海-----库布齐

一位29岁的年轻人在库布齐过着凄苦的生活,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靠着沙漠吃什么?唯有吃苦。从小吃着沙拌饭的年轻人,无数次站在村头,面对蔓延无际的荒漠,肆虐的风沙像一道阴影横亘在他心头,一个念头在他脑海盘旋:我不属于这里,这不是我一辈子该呆的地方!他把脚放在沙子上,又收了回来,没有路就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他毅然辞掉当时的政府工作,主动参加招标到下面的盐场当厂长,当时的盐场处于亏损状态,生产状态不好,但是他一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治沙,他让盐场每卖一吨盐就拿出5块钱在盐湖周围种树,5块钱治沙使盐场恢复生产,扭亏为盈,还赚了120w。接下来为了走出去,他又拍板决定修一条川沙公路,川沙公路两侧必须植树种草,设置沙障才能防沙侵袭,保证道路畅通。他们用柳条插成网格形状把沙子锁在格子里,然后在沙子里种上了沙蒿。

经过了3年的修建终于通车。

这个是他们研发的“沙漠水气法种树技术”用这种方法种不但速度快而且种苗存活率奇高。

一开始只是为了生存但是后来他觉得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责任于是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行动。

每年可以阻止上亿吨黄沙侵入黄河。

植物在沙漠中很难存活但是在沙漠里甘草还是长得挺好,在川沙公路两边种植甘草,一可以护路,二可以产生效益。

亿利兼并了一家甘草药公司,用甘草制药卖出沙漠医药的重要一步。

现在他的企业探索出治沙与经济并存的复合生态模式,采取公司➕农户,企业➕基地的联盟发展方式,实现了治沙和经济的绿色循环互动,最后牧民们都富起来了。

他的企业通过20多年的建设,筑起了一道242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遏制了内蒙古和北京的沙尘,让悬在北京头上的一盆沙变得越来越少。北京大学环境科学院对亿利资源企业进行评估,结果是亿利资源企业库布齐沙漠生态修复和绿化面积为5153平方公里,控制荒漠化面积1.1万平方公里,25年间在不毛之地上创造了305.91亿元人民币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2012年6月,库布齐沙漠生态文明被列为联合国“里约➕20”峰会重要成果向世界推广。那个曾经的年轻人也被联合国颁发了“全球环境与发展”奖。

这个是美丽的七星湖,这里每两年都会举行一次沙漠论坛,每到这时全球的领导者都会来这学习取经或者分享最新治沙经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