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监控坏了,是常态吗?

回答
“监控坏了,是常态吗?”

这个问题,相信不少人在某个时刻,或是在某个地方,都曾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有过这样的疑问。尤其是在我们生活中,很多公共场所、办公区域,甚至是居家环境,都可能安装有监控设备,以期达到安全、管理、取证等目的。然而,当这些平日里默默工作的“眼睛”失灵时,留给我们的,往往是安全感的动摇和对系统可靠性的质疑。

那么,监控坏了,究竟是不是一种“常态”呢?

从技术和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如果将“常态”定义为“经常发生、习以为常”那么,频繁的监控故障,绝对不是一种正常、健康的运行状态。 监控系统的设计初衷,是提供不间断的、可靠的视频流,一旦发生故障,意味着它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其存在价值就大打折扣。

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来理解“常态”,那么,在一定程度上,监控设备的故障,确实是一种不得不承认的、比较普遍的现象。 这其中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涉及技术、环境、人为等多个层面。

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电子设备,都有其使用寿命和故障概率。 监控系统,无论设计多么精良,其构成部分——摄像头、录像机(NVR/DVR)、硬盘、线缆、电源适配器等等,都是消耗品。

硬件损耗: 硬盘是监控系统的心脏,它负责存储所有的视频数据。而硬盘,特别是机械硬盘,其寿命受到读写次数、工作温度、震动等多种因素影响,报废是非常常见的事情。摄像头本身也包含着电子元器件,长时间暴露在各种环境中,也可能因为过热、潮湿、电压不稳等原因导致故障。
环境因素: 监控设备常常安装在户外或半户外环境,需要承受风吹日晒、雨淋、温差变化,甚至灰尘、虫害等。这些严苛的环境条件,都会加速设备的磨损和老化。例如,室外的摄像头可能会因为日照导致外壳老化、密封性下降,进而让内部电路受潮腐蚀。
电源不稳定: 电源问题是导致监控设备故障的一大元凶。电压的瞬时升高或降低,都可能瞬间烧毁设备。即使有稳压器,也无法完全杜绝所有突发情况。
网络问题: 对于基于IP网络的监控系统,网络传输的稳定性至关重要。网线老化、接口松动、路由器或交换机故障、带宽不足,都会导致视频传输中断或卡顿,表现为监控“坏了”。
软件和固件问题: 监控系统不仅仅是硬件,其运行还需要相应的软件和固件。这些软件也可能存在bug,或者因为升级不当、配置错误而导致系统不稳定甚至崩溃。

其次,人为因素也不可忽视。

安装不规范: 很多时候,监控设备的故障源于最初的安装。例如,线缆没有 properly 屏蔽、接口连接不良、设备安装位置不当(如直对强光或风口)等,都会埋下故障隐患。
维护不到位: 很多监控系统安装完成后,就被遗忘在角落,缺乏定期的检查和维护。灰尘堆积、线缆松动、硬盘容量满载而没有及时处理,这些“小毛病”久而久之就可能发展成设备完全失灵。
意外损坏: 即使是最安全的监控,也可能因为人为的意外操作(如搬动家具时不小心碰到摄像头)、装修施工、甚至恶意破坏而损坏。

从“普遍性”角度看,监控故障,的确是一种“常态”的体现,但绝不是“应有”的常态。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城市的供水系统总是漏水,或者一个城市的交通信号灯经常失灵,我们都会觉得这很不正常,会要求彻底的改善。监控系统也是如此。

理想状态下,监控系统应该是一个稳定、可靠、需要极少人工干预的工具。 它的目标是“不间断”地提供信息。当它频繁出现故障,就说明:

设备选型存在问题: 可能选择了不适合特定环境的低端设备。
设计方案不够完善: 可能没有考虑到冗余备份、电源保护等关键因素。
安装和调试存在缺陷: 影响了系统的长期稳定性。
缺乏有效的运维管理: 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预防性维护和故障响应机制。

所以,与其说“监控坏了是常态”,不如说“监控会坏,所以需要一套完整的、有效的管理和维护体系来应对”。

一个成熟的监控解决方案,应该包含:

1. 高质量的设备: 选择性能稳定、可靠性高、耐用性好的品牌和型号。
2. 周全的设计: 考虑到环境适应性、电源保护(UPS不间断电源)、网络冗余等。
3. 规范的安装: 由专业人员进行规范化施工,确保线缆连接、设备固定都符合要求。
4. 定期的维护: 建立巡检制度,定期清洁镜头、检查线缆、检测硬盘健康度,更新固件。
5. 快速的故障响应: 建立有效的报修和维修流程,以便在故障发生后能第一时间得到处理。
6. 智能化的监控: 引入一些智能化的监控管理系统,能够自动检测设备状态,并在出现异常时发出预警。

当我们说“监控坏了”时,往往是因为我们对其的期望是“永远在线,永远有用”。而现实中,电子产品的复杂性、环境的不可控性以及人为因素,使得“无故障”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终极目标。

因此,监控坏了,与其说是“常态”,不如说它是一个信号,提示着我们在设备选型、安装、维护和管理上,可能存在着不足,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关注和资源,来构建一个更具韧性和可靠性的监控体系。 把它看作是“必然会发生,但可以通过科学管理来最大程度降低发生频率和影响”的潜在风险,或许更为贴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呵呵。

是常态。

我只说政府机关的基层单位,尤其是我们这种派出机构。

我们的信息中心全都外包了,信息中心的人撤编没了(剩下一个事业编的主任)。

所以就没人日常维护。

外包的人差不多一个月一次来看一眼。

然而监控这种东西,很多不带自动开关机。

停电就关了,没人来开就没人来开。

机房钥匙在我手里

我们都是在小区里,

停电是家常便饭。

跳闸也常有。

有时候下班停电了,谁也不知道。

好几次大厅的人打架或者丢东西来查监控,

哈哈没开,坏了,可能仨月没开了。

不赖我,没人安排我巡查监控这个工作。

倒是每次查不着都有头问我,这玩意该归谁负责。

那指定不能是我啊,

我说,谈话室一组,大厅一组,门前后安防一组,是不同部门来安的,不同部门负责。

这个具体找谁,我也不知道。

有外包的维护。

要是一天给10块钱巡查钱,那我一定主动干。

现实呢

只要你揽过来,责任就是你的,出事你盯着。

曾经吧,我们单位老被雷劈,

机房的什么设备老坏。

得申请安个防雷,

然而安一个防雷的价格能修六次,所以财务科就不批,让坏了修。

也不知多久以后换的。

哪年雨足劈得勤吧。

还曾经有一次,什么领导要来,我们大门口大屏幕坏了,我报信息中心修。

信息中心就叫了人来。

工人说了,得结账。

我联系信息中心,被告知结屁帐,让他修。

我......

工人:结账

我......

信息中心:结屁,让他修。

人家给修才见鬼。

回来某领导来,问,我自然一推二六五。

你不给钱让人修,谁是白痴?

话说回我们的监控,一个头冲地面无用的位置,歪了。

信息中心说,拧拧拧正了就行了。

谁拧?反正我不拧,拧掉了算谁的。

另一个头,壳都掉了。

再加一段。

我们的谈话室,市局统一安的,有监控和录音,

一年时间大概用了两次吧。

今年年初要用时,憋了开不开了。

维护那大叔来了,捣鼓半天修不好,扛走了。

大概过了半年,不知道啥时候修回来的,

头些日子要用,捅半天不亮,叫来一看,硬盘坏了。

老兄,这才一年好不好,而且才修没几天吧。

反正有两块硬盘,倒个个先凑合。

大叔问,换不换新的?

反正市局出钱修,报修吧,

还得通过我们分局财务科,问问他们同意不。

那时节,管事的没在,就没问成。

然后就晃到现在了,哪天想起来了我还得去问问。

录音电话用一次卡就烧了的故事就不讲了,现在我电话录音全靠手机。

昨天我拿着报废电脑的单子去找信息中心主任签字,他老人家看了看,语重心长地说,你这还差俩月到八年,我才被局领导们堵屋里骂了一顿,不满八年不能报废,早一天也不行。

然而我们发的电脑往往是库里的两年存货。

要是您领回当年产的新货,

您应该乐开了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