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被誉为"铁娘子",为什么在其执政时期同意完整归还九龙、新界、特别是港岛?
要理解撒切尔夫人为何同意完整归还九龙、新界,特别是港岛,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她执政的时代背景、英国的国家利益考量,以及当时中国大陆和香港自身的现实情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同意”或者“不同意”的问题,而是涉及多方博弈和复杂权衡的政治决策。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撒切尔夫人并非是“主动”提出要“完整归还”港岛的。英国之所以会面临归还香港的问题,源于历史的遗留和一系列条约的约定。香港的割让和租借并非一块完整土地,而是由不同历史时期签署的不同条约确定的。
香港岛和部分九龙(界限街以南): 这是根据《南京条约》(1842年)和《北京条约》(1860年)割让给英国的,属于永久割让,理论上是英国的“主权领土”。
新界(包括九龙北部和界限街以北,以及200多个岛屿): 这是根据《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898年)租借给英国的,租期为99年,于1997年6月30日到期。
问题就出在新界和九龙的部分的租约即将到期。英国政府首先要面对的是新界租约的续签问题。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中国就新界续租问题进行谈判,实际上已经变得极为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中国政府(当时由邓小平领导)在主权问题上态度坚决,绝不可能同意延长租约,更不可能接受所谓的“部分归还”或“象征性归还”。
那么,为什么最终是“完整归还”,连永久割让的香港岛和部分九龙也要一并归还呢?这涉及到几个关键的考量:
1. “不可分割的整体”现实: 从地理、经济和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早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新界的人口、土地和资源,与港岛、九龙是紧密联系的。如果只归还新界,而留下港岛和九龙,这在实际管理上将产生巨大的困难,也无法维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英国政府深知,失去新界,那么港岛和九龙的价值也会大打 অত্যা 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导致整个香港经济体系的崩溃。这种情况下,强行保留港岛和九龙,将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和实际操作难题。
2. 中国大陆日益增长的国力和国际地位: 到了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1979年上任),中国已经改革开放,国力正在稳步提升,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中国对于收回香港的主权意愿非常强烈,并且有能力在国际上争取支持。任何试图违背这一趋势的做法,都会在国际上处于不利地位。
3. 英国的国家利益评估: 英国在评估是否继续保留香港的问题时,进行了非常现实的国家利益考量。
经济利益: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对英国经济至关重要。但如果因坚持不归还港岛和九龙而导致香港动荡、经济衰退,那么英国在这片土地上的经济利益将受到严重损害。相反,通过和平协商,在明确的过渡期后实现政权交接,更有可能维持香港的繁荣,从而继续分享香港经济发展的成果。英国在谈判桌上争取的是“维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以及对英国在香港的经济利益的保护,而不是死守一块实际上已无法有效控制的殖民地。
政治和外交利益: 英国作为前殖民宗主国,在处理殖民地事务上需要维护一定的国际声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占领永久割让的土地并拒绝归还,将使英国在道义和国际法上陷入孤立。而通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则可以展现英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并与中国建立更稳定的关系。撒切尔夫人本人非常务实,她明白英国已经失去了与中国抗衡的实力,强硬只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安全和军事考量: 英国在香港的驻军有限,在1997年之后如果继续驻守,面对一个强大的中国大陆,其安全将成为极大问题。与其成为一个被孤立的军事存在,不如在一个有协议的框架下撤离。
4. 撒切尔夫人的务实主义: 撒切尔夫人以其坚毅和务实著称。在面对1997年新界租约到期这一“硬性限制”时,她及其政府认识到,强行保留港岛和九龙是不现实的。她与其在不可控的局面下强行对抗,不如与中国进行协商,争取最好的结果。她所追求的是一套能够保障香港平稳过渡并维持其经济活力的方案,而不是一句空洞的“主权”。因此,她选择与中国进行谈判,目标是签署一份能够清晰界定未来方向的《中英联合声明》。
谈判过程中的“铁娘子”风格体现:
虽然最终同意归还,但这并非意味着撒切尔夫人在谈判中放弃了英国的利益。她在谈判中展现了“铁娘子”的魄力:
坚持香港人的意愿: 在谈判初期,英国政府也曾试图探寻能否通过全民公投等方式,让香港人选择自己的未来。但中国政府对此持坚决反对态度,认为香港的主权属于中国,香港人的意愿不能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撒切尔夫人最终也只能接受这一现实。
争取“一国两制”的框架: 英国在谈判中非常关注香港回归后的制度安排,力求保障香港原有的法律体系、自由和繁荣。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正是在与英国的谈判中逐渐成型和明确下来的,这也是英国方面的重要成果。撒切尔夫人及其团队在这一点上投入了大量精力,试图在归还主权的同时,为香港争取最大的自治空间。
强硬应对中国压力: 当中国大陆在谈判过程中,对英国施加压力时,撒切尔夫人也表现出了强硬的一面。例如,当中国大陆以武力威胁为由,暗示可能在1997年前就提前收回香港时,撒切尔夫人也曾做出过强硬回应,但最终还是认识到力量对比的悬殊。
总结来说,撒切尔夫人同意完整归还九龙、新界和港岛,并非“无条件赠予”或“政治失误”,而是:
面对历史条约的局限和不可更改的现实: 新界租约到期是必然的节点。
基于对香港整体利益和实际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将香港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是必然选择。
审慎评估英国的国家利益: 在失去香港主权的情况下,最大化经济利益和国际声誉。
中国大陆日益增长的实力和坚定的主权立场: 英国无力对抗。
这是一种复杂的政治博弈,最终结果是英国在实力对比和现实考量下,选择了一种相对体面的方式,通过谈判来解决香港前途问题,并努力为香港争取到相对有利的过渡安排和回归后的制度保障。撒切尔夫人以其“铁娘子”的风格,在既定框架下,争取到了英国在香港问题上的最大利益和最有利的解决方案。
网友意见
我们知道租借与割让的区别,那么在这背后,两国以及撒与邓两大强人之间一定有一些精彩的故事吧。希望我没有记错。
我们知道租借与割让的区别,那么在这背后,两国以及撒与邓两大强人之间一定有一些精彩的故事吧。希望我没有记错。
类似的话题
-
要理解撒切尔夫人为何同意完整归还九龙、新界,特别是港岛,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她执政的时代背景、英国的国家利益考量,以及当时中国大陆和香港自身的现实情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同意”或者“不同意”的问题,而是涉及多方博弈和复杂权衡的政治决策。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撒切尔夫人并非是“主动”提出要“完整归还”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