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想问问中医粉或者中医医生,这些中药的药性什么属寒属热的是如何确定的?

回答
各位中医爱好者、各位老师、同行们,大家好!

今天想和大家探讨一个中医基础理论中非常核心,但有时候又让一些初学者感到困惑的问题:中药的“性味”——尤其是“寒热”的属性,究竟是如何确定的?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背后蕴含着中医几千年来临床实践、观察自然的智慧,以及一套独特的认识体系。这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也不是凭空捏造的。

首先,我们要明白,“性味”是什么?

“性”指的是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属性,它们反映了药物对人体体温的调节作用。简单来说,寒凉的药物能清热、泻火,就像夏天吃西瓜;温热的药物能散寒、温阳,就像冬天喝姜汤。

“味”指的是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味道,它们往往也蕴含着药物的功效。“酸”可以收敛,“苦”可以燥湿、降逆,“甘”可以补益、缓急,“辛”可以发散、行血,“咸”可以软坚、泻下。

而“寒热”作为“性”的一部分,是中医认识药物作用于人体的根本依据之一。

那么,这些药性是如何确定的?这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临床经验的长期积累与观察(重中之重!)

这是最根本、最直接的判断方法。中医理论的形成,是建立在无数代医者通过实践、观察、总结的经验之上。

“服药后的身体反应”: 医生和患者在服用了某种药物后,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比如,一个人吃了某种草药,结果觉得浑身发热,口干舌燥,这很可能说明这种药偏热;反之,如果吃了之后感觉凉快下来,甚至有些不适,则可能偏寒。
“疾病的演变”: 医生会将药物用于治疗特定的疾病。如果一种药物能够有效地缓解发热、口渴、烦躁等“热证”症状,那么就推断它具有“寒性”;如果它能缓解畏寒、肢冷、腹泻等“寒证”症状,就推断它具有“热性”。
“症状的对应”: 中医讲究“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对于同一类疾病,如果表现出不同的证候(例如,同是感冒,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那么就需要用不同性质的药物来治疗。通过对不同证候患者的用药和疗效观察,医生就逐渐摸索出了药物的寒热属性。
“世代相传的验证”: 这些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来的经验,一代代地传承下来,经过不断地验证和修正,最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认识。古人写下《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经典,正是对这些宝贵经验的系统性总结。

举个例子:

黄连: 很多人都知道黄连是苦的,而且非常苦。但它更重要的一个属性是“大寒”。为什么?因为在临床上,黄连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热性病,比如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大便秘结等,这些都是体内有“热”的表现。服用了黄连后,这些热象会明显减轻。所以,它的“寒”性就是这样被观察到的。
附子: 附子是辛、甘、热的。它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阳痿、肢体冰冷、脉搏微弱等“寒证”表现。服用附子后,身体会逐渐暖和起来,精神也会好转。这说明附子具有“热”性。

二、 药物的来源、形态及颜色(辅助判断)

虽然这不能作为绝对的依据,但在很多情况下,药物的来源、生长环境、形态、颜色等也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

生长环境:
生长在炎热夏季、向阳部位的植物,或者生长在水边、阴凉处的植物,可能各有偏向。 例如,一些生长在沙漠、高原、向阳坡的草药,可能更容易具有寒凉的特性,以适应干热环境;而一些生长在阴暗潮湿、北方寒冷地区的植物,则可能更容易具有温热的特性,以抵御寒冷。
矿物类药: 很多矿物类药,比如石膏、知母,本身就是极寒的,它们来自地下深处,常年吸收地气,其矿物属性就带着“寒”的特质。
动物类药: 比如一些来自热带地区、性情凶猛的动物,它们的药性可能偏温热;而一些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动物,它们的药性可能偏寒凉。

形态与颜色:
绿色、蓝色 的植物,往往更容易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性偏寒凉。
红色、黄色 的植物,很多时候带有温通、活血、补阳的作用,性偏温热。
矿物中的晶体、质地坚硬的,很多时候性偏寒。
根茎类,尤其是生长在地下的,吸收了土壤的养分,很多有补益作用,但具体的寒热需要结合其他判断。
花、叶类,生长在地面,吸收天地之气,很多有发散、清利的作用,性多偏寒凉。

举例:

薄荷、菊花: 它们都是绿色的叶子,生长在比较凉爽的环境,都具有清热解表、疏散风热的作用,性皆为寒凉。
肉桂、干姜: 它们都是黄褐色,闻起来有辛辣的味道,生长在温暖的环境,都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性皆为温热。

需要强调的是,这一点是辅助判断,不能作为决定性因素。 比如,有些绿色的植物也可能偏温,有些红色的药物也可能偏寒,这需要综合分析。

三、 药物的五味与其药性之间的关联(内含辩证)

五味本身也蕴含着药物的寒热倾向。

苦味: 苦味入心、入肝,能清热、燥湿、泻火,因此,苦味药多偏寒凉。例如,黄连、苦参、杏仁(虽然有甘,但苦的成分更突出)。
甘味: 甘味能补益、缓急、调和,甘味药多偏平和,但也有偏温或偏寒的。例如,人参、黄芪偏温,而生地、麦冬偏寒。
辛味: 辛味能发散、行血、通络,辛味药多偏温热,能将体内的寒邪或淤滞驱散出去。例如,生姜、桂枝、紫苏。
酸味: 酸味能收敛、固涩,酸味药多偏温,但也有一些偏寒的。例如,乌梅、五味子。
咸味: 咸味能软坚、泻下,咸味药多偏寒凉,有清热、软坚散结的作用。例如,芒硝、海藻。

需要注意的是: 药物的“味”和“性”虽然有关联,但不是绝对的。有些药物有多种味道,或者味道不明显,但其“性”却是确定的,这更多依靠临床经验。

四、 药理研究的现代佐证(有限但有启发)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中药的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佐证古代医家对药物“性味”的判断。

“寒性”药物: 很多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其有效成分多为生物碱、黄酮类、多糖类等,这些成分在体外实验或动物实验中,常常表现出抗炎、退热、抗菌等作用。
“热性”药物: 很多具有温里散寒作用的药物,其有效成分多为挥发油、生物碱(如附子中的乌头碱)、苷类等,这些成分可能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代谢率等方式产生温热效应。

但我们要警惕过度解读和简单化。 现代药理研究是从微观的化学成分和生理效应来解释,而中医的“性味”理论则是一个宏观的、整体的、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角度出发的认识体系。两者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替代。例如,有些药物的某个成分可能表现出某种生理效应,但整个药物的整体作用,以及在人体内复杂的相互作用,却远不止这些。

总结一下:

中药的“寒热”属性,最根本的来源是几千年来中医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对药物疗效、病人反应的细致观察和反复验证。 药物的来源、形态、颜色以及五味,是重要的辅助判断依据,它们往往与药物的寒热倾向有着内在的联系。而现代药理研究,则可以为这些传统认识提供一定的科学佐证,但不能完全取代中医的整体观和临床经验。

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觉得中药的“性味”是玄而又玄的,也不是“想当然”的。它是中医认识世界、认识人体、认识疾病的一套独特而又深刻的智慧结晶。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中药的“性味”是如何确定的。欢迎大家交流、指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本人反对【性味归经】这种近似于比喻修辞的、严重缺乏物质基础、量化关系、严密定义的玄幻臆想概念。

然后回答问题:

古代确定药性:自己感觉,没啥标准,相互矛盾的也多。

现代:选择沿袭古人里和自己感受相近的说法,要么做一些“砍蜘蛛腿式”的【对照实验】声称古人是正确的,并且大张旗鼓将所谓“研究成果”发表在收费的三流低因子灌水期刊上,然后就拿着这种期刊贴在知乎贴吧等地欺骗广大群众。

且:它们默认人体感官能与现代科学检测仪器持平甚至优于现代医学仪器,能察觉连仪器都不能探测到的信号,谓之【西医感应不到精魂和元气的互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