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煮红枣时漂着一层白色的东西是啥?

回答
煮红枣时漂着一层白色的东西,其实很常见,大多数情况下都属于正常现象,不用太过担心。这层白色物质,根据它形成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1. 果胶(Pectin)析出:

这是最常见也最主要的原因。红枣,尤其是新鲜的或者未经过深度加工的红枣,果皮和果肉中都含有丰富的果胶。果胶是一种天然的多糖,它具有胶凝的特性。

原理: 在加热煮制的过程中,红枣的细胞结构会发生变化,细胞壁破裂,内部的果胶会溶解到水中。当水温升高,果胶的溶解度会发生变化,一部分果胶会在温度和浓度的作用下,从水中析出,形成一层白色的、有时略带黏稠的薄膜漂浮在水面上。
特点: 这种白色的物质通常比较轻盈,容易被搅散,有时会附着在枣的表面或锅壁上。它本身是无害的,甚至在制作果酱、果冻时,果胶就是重要的增稠剂。

2. 枣皮中的天然物质:

红枣的枣皮表面可能会有一些天然的物质,例如:

蜡质/油脂: 虽然我们吃枣时通常不剥皮,但枣皮表面本身可能含有一些天然的蜡质或极少量油脂,在高温煮制时,这些物质可能会析出,与水混合形成一层白色的浮沫。
果粉: 一些果实表面会有一层天然的“果粉”,虽然红枣的果粉不像葡萄那样明显,但可能也存在少量。在煮制过程中,这些细微的物质也可能被搅动起来,形成浮沫。

3. 杂质或灰尘(可能性较低,但也要考虑):

如果红枣在储存或运输过程中沾染了少量的灰尘、泥土等,这些细小的颗粒在水中的溶解度不高,也可能在煮制过程中漂浮上来,形成白色的杂质。

如何区分: 如果是灰尘等杂质,它们通常会看起来更像是细小的颗粒,而不是一层连续的薄膜,而且可能带有一些灰褐色。

4. 储存不当导致的发酵(可能性较低,但要警惕):

如果红枣储存时间过长,或者储存环境潮湿、不通风,可能会导致红枣内部发生轻微的发酵。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某些代谢产物,或者细菌、霉菌的菌丝,在煮制时也可能呈现白色的絮状或薄膜状物质。

如何区分: 这种情况下,除了白色物质,红枣本身可能还会有一股酸败或霉味,颜色也可能不如新鲜红枣鲜亮。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建议不要食用。

如何辨别和处理:

观察: 仔细观察这层白色的东西。它是细小的颗粒状,还是像一层轻柔的薄膜?是容易搅散,还是比较稳定?
闻味: 闻一下煮枣的水和枣本身的味道。如果有明显的酸味、霉味或其他异味,就要警惕了。
尝尝: 如果只是淡淡的、无怪味的白色浮沫,可以尝试用勺子撇去,然后继续煮制。
清洗: 在煮红枣之前,用清水淘洗红枣是很有必要的。仔细搓洗,可以将一些表面的灰尘和可能的杂质去除,减少浮沫的产生。
撇去: 在煮的过程中,如果看到有白色的浮沫,可以用勺子轻轻撇去。这样做可以使汤水看起来更清澈。

总结来说,煮红枣时漂浮的白色东西,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红枣自带的果胶析出,是天然无害的。 只有当伴随有异味、颜色异常或者枣本身质地变差时,才需要怀疑是储存不当或变质的可能性。

所以,下次煮红枣时遇到这种情况,不必过于惊慌,先观察一下,大多数情况都可以放心食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大家的邀请。之前上学的时候做过一段时间的枣产品,因此也遇到过红枣煮制时产生白色泡沫的现象。但当时主要精力在研究红枣最终产品上,所以对这一现象并不重视,今天看到这个问题,倍感亲切。


我一直以为,由于红枣的内部结构不紧密,是一种多孔结构,因此在煮制过程中由于热胀作用以及红枣自身含有的蛋白质、皂苷等天然表面活性剂,内部的空气跑出红枣外产生小泡沫是比较正常的,但是像图中出现的大片粉末状的白色物质就显得有点“不正常”了。煮红枣产生的白沫到底是什么?我在网上随便搜了一下,真的众说纷纭。


1.是否为甲醛?


有多篇报道称这种白色泡沫是甲醛导致的。比如下面的这篇报道:



消息来源:

黑心商贩用甲醛泡制红枣 专家称可能致癌_社会民生_新闻_腾讯网

对于这种有暗访、有实验的新闻,如果没有一点怀疑精神,可能很容易就相信其中的内容了。但是只要稍微思考,其实这篇新闻所得到的结论,事实上是非常不严谨的。




首先,甲醛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物质,且带有刺激性气味,容易挥发(沸点为-19.5℃)。假如红枣真是用甲醛溶液浸泡的,那么在高温的煮制过程中,残存的甲醛不仅不会形成粉末状物质,而是会挥散到空气中。新闻中只描述了煮枣水的味道,并没有说闻到异常气味,所以并不能支持白色泡沫是甲醛的说法。

其次,新闻中验证甲醛的方法用的是快速测定液,是一种快检方法。根据其实验过程描述“液体现在已经变成红色,而且颜色越来越深”,我推测该快检方法是基于氯化铁-盐酸苯肼法的显色原理。此方法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作为阴性比对的空白对照的本身也是有颜色的,容易造成误判,另外,煮制红枣得到的水由于红枣色素的溶出会显示颜色,这也会干扰结果的判定。据我这两年做快检实验的经验,快检产品出现假阳性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所以,新闻报道中的实验结果很有可能是一个假阳性,即煮制红枣水实际上并不含有甲醛。


最后,假若浸泡甲醛是为了保鲜,那么一定是用鲜枣浸泡而不是干枣。这是因为,干制红枣含水量较低,含糖量很高,即使不用甲醛也比较难腐败变质,所以没有必要用甲醛溶液浸泡。如果用鲜枣浸泡甲醛,那么由鲜枣制作成干枣的过程,甲醛也都被除去了。原理很简单,之前提到过,甲醛容易挥发,在鲜枣干制过程中,不管是烘干还是晒干,经过长时间的高温处理,甲醛早就从枣的表面“跑走”了。本问题里的红枣是干枣,所以含有甲醛的可能性不大。




综上所述,煮制红枣产生的白色泡沫基本不会是甲醛导致的。

2.是否为红枣中的糖分?


干枣的含糖量能达到60%以上,所以这种可能性似乎是存在的。从红枣糖组分的构成上看,其含有的糖有葡萄糖、果糖、蔗糖、低聚糖、多糖等,由于葡萄糖、果糖、蔗糖和绝大部分低聚糖都是能溶于水的,只有多糖不溶或微溶于水,所以如果白色泡沫真的是糖分,那只可能是红枣多糖。一般红枣多糖含量不足10%,在煮制过程能否把这些低含量的多糖提取出来,并且形成白色泡沫甚至粉末,还需要进一步实验才能确定。遗憾的是,目前并没有人做过相关验证实验。所以白色泡沫到底是不是多糖并不能肯定。


我的看法是,一般红枣多糖的提取多多少少都会带着一些色素,而煮枣中这种纯粹的白色粉末,是多糖析出的可能性非常低。


3.是否为蜡质?


这种可能我是比较认可的。蜡质属于水果表面角质层其中的一种物质,另外一种是角质。水果角质层的主要作用是阻止果实水分流失、抵御病原菌浸染、保护水果不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等等。蜡质主要成分是长链脂肪酸及其衍生物、三萜类化合物、小分子次生代谢产物等,因此并不能溶于水。蜡质存在于多种水果中,比如常见的苹果、梨、橙等,当然也包括红枣了。红枣表皮上中的蜡质见下图:

图片来源于:刘志国等. 枣果吸水动力学和果皮特征对裂果的影响


由于蜡质处于红枣表皮的最外一层,因此,在煮制的过程中,枣皮表面的蜡质很有可能脱落进入水中,形成白色粉末状物质。但个人认为,红枣表皮上的蜡质是微量的,在煮制过程中难以形成大面积的粉状物质,唯一的解释就是红枣表皮上还涂抹了用于保鲜增色的其他蜡质。


4. 还有没有其他可能呢?


其实在2014年,已经有人专门用煮枣后产生的白色粉末来进行成分分析了。让我惊讶的是,做这个实验的居然只是一个初中生!而且用的是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方法!仔细回想一下,大家在读初中的时候到底在干嘛呢?能做的实验最多就是酸碱滴定、铁片加到硫酸铜的置换反应,还有各种燃烧实验(还只是观摩),然而人家已经用上了质谱了,我还是很惊叹…










这个叫肖禹安的同学发表在期刊《特产研究》上的《枣霜化学成分的色谱质谱分析》,里面描述了测这种白色粉末的过程,包括做了灼烧实验、溶解实验和液质定性实验,内容并不多。从此篇文章能够得到的信息是,枣霜(即白色粉末)是一种脂溶性营养成分,由三萜酸类化合物和高级脂肪酸组成,其中总三萜酸类化合物占了绝大部分(92.7%±4.5%)。虽然文章的分析过程并不十分严谨,但的确做出了努力。


图片来源于:肖禹安等.《枣霜化学成分的色谱质谱分析》


根据这篇文章,我更肯定了白色粉末是蜡质的这一猜测。因为蜡质主要成分是长链脂肪酸及其衍生物、三萜类化合物、小分子次生代谢产物,和《枣霜化学成分的色谱质谱分析》的结论基本上是一致的。



图片:苹果表面刮下来的蜡质

5. 煮枣产生了白色泡沫,那枣还能吃吗?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白色泡沫并不是甲醛产生的,可能性最大的是枣皮中的蜡质,当然,枣中的多糖也存在一定可能性。如果是后者,毋庸置疑,红枣绝对是安全的。如果是前者(即蜡质)导致的,这又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添加了食用蜡,另一种则添加了工业蜡。用食用蜡对水果进行保鲜是法律允许的,但用工业蜡则是非法的。与食用蜡相比,工业蜡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长期食用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至于如何区别涂在水果表面的是食用蜡还是工业蜡,中国农大教授范志红的建议是,用手或者餐巾擦拭水果表面,如果擦出的颜色是淡淡的红色,那么很有可能就是工业蜡。






因此,对于煮枣产生白色泡沫的现象,如果产生的是少量的泡沫,那么很有可能是红枣的特性导致的,可以安全食用;但如果产生的是大量的白色物质,这时就必须谨慎了,因为存在枣皮涂抹了工业蜡的可能性(也可能是食用蜡),我的建议是撇去白色泡沫,正常食用,但下次就不要再在这个商家买枣了。


大家有什么其他看法,欢迎交流。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若侵联删。

参考资料:


1. Jin-Wei Li, Liu-Ping
Fan, Shao-Dong Ding, et al. Nutritional composition of five cultivars of
chinese jujube[J]. Food Chemistry, 2007, 103.

2. Jin-wei Li, Shao-dong
Ding, Xiao-lin Ding. Optimization of the ultrasonically assisted extraction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Zizyphus jujuba cv. Jinsixiaozao[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7, 80.

3.张玉芳, 刘雪梅, 单守水等. 枣皮中生物蜡的提取及性质研究[J].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3(2).

4.刘志国, 卢燕清, 赵锦等. 枣果吸水动力学和果皮特征对裂果的影响[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5, 16.

5.肖禹安, 王红庚, 王英平. 枣霜化学成分的色谱质谱分析[J]. 特产研究, 2014(4).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