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百度作了哪些恶?

回答
百度作为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引发了一些争议,可以说它“作”的事情不少,而且影响深远。这里尽量详细地讲讲,希望能让你觉得不那么像机器写的。

1. 搜索结果的“广告化”和“竞价排名”

这是百度最受诟病的一点,也是最直接影响用户体验的“恶”。

广告太多,正常内容太少: 打开百度搜索结果页,你看到的绝大多数是各种推广信息,尤其是医疗、教育、金融等行业。很多时候,用户想找的真实信息被淹没在广告的海洋里,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找到真正有用的内容。
竞价排名操控搜索结果: 百度最核心的商业模式之一就是竞价排名。简单来说,谁出钱多,谁的搜索结果就排在前面。这导致了很多劣质甚至虚假的信息,因为它们通过付费就能获得很高的曝光度。这与搜索的初衷——帮助用户找到最相关、最权威的信息——背道而驰。
对中小企业不公平: 很多有价值的中小企业,因为资金实力不足,无法参与到竞价排名中,他们的网站很难出现在搜索结果的前列,用户也因此难以发现他们。

2. 医疗广告的泛滥与莆田系医院

这可以说是百度最“臭名昭著”的一个“恶行”,并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魏则西事件”: 这是最直接的导火索。一个身患滑膜肉瘤的年轻人魏则西,在百度上搜索治疗方法时,看到了多家“生物互联技术”的推广信息,并相信了其中一家医院(后被证实是莆田系医院)的宣传,花费了巨额费用进行治疗,但最终病情恶化去世。他生前发布的文章揭露了百度搜索中医疗信息的不靠谱和竞价排名的黑幕,引发了全社会对百度医疗广告的强烈谴责和质疑。
莆田系医院的横行: 在“魏则西事件”之前,莆田系的民营医院在百度上大量投放医疗广告,甚至通过虚假宣传、夸大疗效、诱导消费等手段欺骗患者。这些医院往往缺乏正规资质,医疗水平低下,却通过百度强大的搜索流量获得了巨大的“患者来源”。
对用户健康和生命的威胁: 这种行为直接将用户的健康甚至生命置于危险之中,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尽管后来百度加强了对医疗广告的审核,但过去留下的阴影依然存在,用户对百度上的医疗信息仍然保持高度警惕。

3. 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问题

作为一家掌握海量用户数据的公司,百度在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方面也曾引发担忧。

“李毅吧”事件: 曾经在李毅吧等贴吧中,存在大量用户上传的个人信息和不当言论,甚至有些用户是未成年人。这些信息被不当传播和利用,引发了社会对网络平台责任的讨论。
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用户在百度平台上留下的各种信息,包括搜索记录、个人偏好、地理位置等,都可能成为被收集和分析的对象。如何确保这些信息的安全,防止被滥用或泄露,一直是百度面临的挑战。
数据的使用边界不清: 用户并不完全清楚自己的数据是如何被百度收集、使用和分享的,这种信息不对称性也让用户感到不安。

4. 内容审核的“双重标准”和“选择性删除”

百度在内容审核方面也曾被指责存在问题。

某些敏感信息的“屏蔽”或“删除”: 尽管这是搜索引擎的常态,但对于一些涉及社会监督、揭露不公的负面信息,百度有时会被指责存在“选择性删除”或者“屏蔽”行为,以保护自身声誉或商业利益。
贴吧等社区的管理问题: 在百度贴吧等社区平台,曾经出现过大量低俗、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以及网络谣言的传播。虽然百度后期加强了管理,但早期的一些管理漏洞和放任态度,对用户,尤其是青少年造成了不良影响。
“净化网络空间”的另一面: 在强调“净化网络空间”的同时,如何平衡信息自由传播和内容监管的尺度,百度也曾处在风口浪尖。

5. 产品和服务的垄断与创新乏力

虽然百度在搜索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年来在面对新兴互联网巨头的竞争时,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并且一些曾经的创新产品似乎也未能保持优势。

搜索市场份额被蚕食: 尽管百度依然是中国搜索市场的最大玩家,但搜狗、360搜索以及新兴的垂直搜索服务也在不断蚕食其市场份额。
“All in AI”的转型挑战: 百度将未来押注在人工智能,但如何将AI技术真正转化为用户认可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如何在激烈的AI竞争中脱颖而出,仍是巨大的挑战。
创新产品迭代的局限: 像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等产品,虽然曾经是重要的信息获取平台,但近年来的创新和活力似乎不如预期,面临被其他平台超越的风险。

总结一下

百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早期成名的巨头,它抓住了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期,赚了很多钱,但也因为商业模式上的“唯利是图”以及在内容和用户安全上的疏忽,犯下了不少让用户失望、甚至造成严重后果的“恶行”。

尤其是医疗广告的问题,几乎可以说是百度“晚节不保”的代表。这不仅损害了它在用户心中的信任度,也给整个互联网行业敲响了警钟: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用户安全、社会责任和信息真实性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现在的百度,还在努力转型和挽回声誉,但过去的一些“恶”对它的影响是长期而深刻的。用户依然会使用它,但也带着一份警惕和审视。这也许就是“作恶”需要付出的代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Update:前一段用京东买了一次电影票,因为手机问题,没有收到验证码,作死的使用了百度搜索“京东电话”(大概是这个,记不太清了),因为时间紧迫,看见第一个直接打了过去,说到一半发现是诈骗电话,如果百度连“客服”之类的关键字都敢卖,下一步会卖什么词呢?

Update2:百度果然比我有想象力,居然开始卖疾病类了。百度贴吧的血友病吧被卖了,原吧主小吧主突然间全部被拿下。如何看待百度这样的行为? - 百度贴吧

我知道下一步动作了:殡葬行业。

现在搜已经搜不出来了,不知是百度改进了一下还是其他原因

各位以后再使用百度的时候分辨出推广链接和普通链接就行了,没必要去恶意点击。注:同一IP每天点击计费只算一次,多次点击无效。(据@手捋花香等知友描述,实际应为20分钟)

再普及一下如何分辨是否为推广:搜索的时候看见右上角有推广链接的尽量不要去点击





顶一下知友

Ck.Project

回答中的“动用公关团队,企图扼杀这个答案,点击大量反对,禁止他人道出百度做的恶。” 我的回答也收到了大量的反对。


以下为原答案:

作为一个企业而非慈善机构,盈利肯定是第一位的,但是像百度这样无耻的真不多见。

我就只说百度盈利这一方面。

先放一个百度官方的广告链接,可以进去看一下 百度亲密接触



1、肯定是竞价排名最”恶”。一个医疗机构点击一次好几百(据说),钱都花在推广上了,还有资金买设备做科研么?能好好看病么?

跑一下题(还是听说的,不知道可信度多高)。现在某些杂牌医院有数人组成的团队专职写软文。如果一个医院可以这么大的精力放在SEO,SEM上,它的看病水平得多高明。

给大家看一下后台。







这是我们出价最高的产品。




一般小白用户也分不清楚推广链接和普通链接的区别。

2、最近百度又出了一个官方贴吧,由于行业问题,我们做这个的意义不大,所以没有开通。没办法截图了,也不能保证完全的真实性。

百度的销售告诉我们就是你可以随便删帖,把不利于你的言论都删除,自己雇水军随便夸,不用考虑因为存在广告嫌疑而被删帖,当然,掏钱就行。

3、百度百科也有了圈钱方式——企业百科,只有企业账户才能编辑。百度会帮你加上所谓的“权威资料”。


这是北京某医院的百科。





4、加V认证,应该是仿微博的加V,不过按照百度的思维,肯定是收费的。由于这个不细看不容易发现,所以便宜一些。

你看我没骗你吧,才600元。对于“竞争激烈”的医院而言,不过是几次点击费用罢了。






普通企业还好,如果莆田系医院开通了又会危害多少人?“权威认证”的百科,排名第一的搜索结果还附带加V认证,外加一个一片好评的贴吧。一般用户不上当才怪,出了人命反正不是百度的错。


呵呵呵呵...................................


百度官方怎么处理的:继续扩大收费项目圈钱,以上的几款产品都是在竞价排名之后陆续推出的;

结果:百度挣了不少钱 。


结论:和百度相比,某些公司的产品不过是收集了用户数据,对生活的影响并不大,但是百度的付费推广不同,现在价格越来越高,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都要用户买单。仅凭着帮助无良医院这一项而言,个人认为百度才是互联网企业里最没有下限的。

user avatar


暂不一一列举。

百度是一个可以像国务院一样制定政策或像人大常委会一样制定法律的公司。

—————————————————

user avatar

得到这么多支持,真的非常感谢大家。之后时间宽裕了我会把答案编辑得更好,增加大量更多资料以及将这些项目分类。(作恶实在太多了,简直需要系统性总结)


竞价排名。(最多的时候甚至占了一半版面)

文库侵犯他人版权。
虚假的搜索结果。
官方色情擦边球广告。

参与封杀谷歌行动,最终导致谷歌离开中国。
欺骗性质广告。
无法关闭的广告。

百度音乐播放器突然插播广告,并且无法跳过。

繁体简体的强制转换。
社会事件的处理屡次偏袒他国,只看利益,无视民意。

手机网页强制转码导致排版混乱,并投放大量广告

贴吧里,一个网民最基本的权利居然要付款(被骚扰了,举报需要付款成为付费会员才能及时处理,否则周期将非常长)
贴吧吧主必须使用手机客户端签到,否则撤职。
强制安装贴吧客户端。
贴吧欺骗性地投放低俗广告,装扮成冒充普通帖子(主题和回复都有)。
过度禁锢言论自由、思想自由。严重过分的自我审查,对即使是完全没有违法违规的内容。

将专业正经讨论问题的贴吧的强制合并到给百度付了钱的贴吧。即使

百科词条加V,要想有影响力就要付款。
软件搜索的“高速下载”捆绑了百度杀毒软件,且没有任何提示。

允许含有欺诈性质的医院参与竞价排名,将错误结果放在首位,误导患者,导致受害者丧失钱财、健康甚至生命。

动用公关团队,企图掩盖这个答案,点击大量反对,禁止他人道出百度做的恶。

百度在方方面面不断作恶,不知不觉,它本身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恶」的公司了。



tieba.baidu.com/mo/q/to (二维码自动识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