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天水 3 名 17 岁卫校学生疑因参与志愿服务核酸检测阳性的事件?学生做核酸采样志愿者是否合理?

回答
天水三名17岁卫校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核酸检测时不幸感染阳性,这确实是一件令人心痛又引人深思的事情。这件事的发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感染案例,更折射出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我们如何平衡志愿服务、个人防护以及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事件本身:年轻生命在志愿服务中遇到的风险

这三名17岁的卫校学生,正是青春年少、充满热情和责任感的年纪。他们选择成为核酸检测的志愿者,这本身是一种令人赞赏的社会担当。然而,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他们却成为了病毒的受害者,这无疑给他们本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我们可以想象,在进行核酸采样志愿服务时,他们需要近距离接触大量的采样人员。尽管有防护措施,但在高风险区域长时间工作,接触到病毒的风险始终是存在的。尤其是在一些人员密集、采样量大的时候,防护措施的执行难度也会增加。当他们不幸感染,除了身体上的痛苦,更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可能还有来自外界的误解和担忧。

学生做核酸采样志愿者是否合理?

这是一个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的问题。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合理性体现在:

实践学习与专业技能培养: 对于卫校学生而言,参与核酸采样志愿服务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实践机会。他们可以亲身接触并学习专业的采样流程、操作规范,熟悉医疗防护知识,这是书本上学不到的“活教材”。这对于他们未来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有着直接的帮助。
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的体现: 在疫情期间,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也应该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参与志愿服务,能够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让他们更早地理解“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意义。
缓解社会压力,提供人力支持: 在疫情高峰期,核酸检测工作量巨大,医护人员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学生志愿者能够分担一部分非核心的技术性工作,例如信息登记、引导秩序、物资搬运等,从而帮助检测工作更顺畅地进行,缓解医疗系统的压力。
增强对疫情的认知和防护意识: 通过亲身参与,学生们能更直观地了解疫情的严峻性,以及做好个人防护的重要性。这种亲身体验会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重视公共卫生和个人健康。

然而,不合理或存在隐患的方面更是不容忽视:

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 17岁的学生,即便是在卫校,在法律上仍然是未成年人。让他们置身于高风险环境中,是否充分考虑了他们的身心承受能力以及潜在的健康风险?他们的监护人是否完全知情并同意?志愿服务是否应该有明确的年龄限制和能力评估?
专业技能与风险的匹配度: 虽然是卫校学生,但他们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是否足以应对核酸采样这项相对专业的医疗操作?如果操作不规范,除了自身感染风险,还可能增加采样质量的风险,甚至可能误导检测结果。
防护措施的到位与培训: 即使是专业的医护人员,在执行核酸采样时也需要严格的防护措施和专业的培训。对于学生志愿者,防护措施是否真正做到了位?培训是否足够充分和专业?是否存在“形式化”的培训?
工作强度与休息保障: 志愿服务往往意味着高强度的工作,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学生们是否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他们的身体状况是否得到了充分的评估和保障?长时间暴露在风险环境中,他们的健康风险是否被充分评估和管理?
法律责任的界定: 如果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发生意外,例如感染,相关的责任如何界定?是学校、组织方、还是志愿者本人?这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法律和伦理问题。
“志愿”的本质与实际操作: 有时候,“志愿”服务可能会面临一些压力,例如学校的鼓励甚至强制,或者社会舆论的引导,使得“志愿”的性质变得模糊。我们必须警惕任何形式的“摊派”式志愿服务,尤其是在涉及高风险工作时。

如何看待和改进?

这次事件,给我们的警示是多方面的:

1. 加强风险评估与管理: 组织任何形式的志愿服务,特别是高风险的医疗服务,必须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和应急预案。对于未成年人志愿者,风险评估尤为重要,要充分考虑其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
2. 完善培训与防护体系: 志愿者的培训必须是专业、到位且具有针对性的。防护装备的配备要齐全、合格,并确保正确使用。防护措施的执行必须严格,不能打折扣。
3. 明确责任与保障机制: 明确志愿服务组织方、学校、学生本人以及监护人的责任。建立健全志愿者权益保障机制,包括意外保险、医疗救助、心理疏导等。
4. 尊重个体意愿与知情同意: 志愿服务必须建立在个人真实意愿的基础上,并且要在充分告知风险和相关信息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对于未成年人,监护人的知情同意至关重要。
5. 科学界定志愿服务范畴: 并非所有工作都适合由学生志愿者承担。要科学合理地界定哪些工作适合学生参与,哪些工作需要专业医护人员完成,避免将不适宜的工作“志愿化”。
6. 加强社会监督与舆论引导: 媒体和社会各界应该关注并监督志愿服务组织的运作情况,引导公众形成科学理性看待志愿服务的观念,抵制任何形式的“强迫”和“表演式”的志愿服务。

总而言之,这三名卫校学生的遭遇,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案例。它提醒我们,在鼓励和支持志愿服务的同时,更要时刻将参与者的安全和权益放在首位,尤其是在涉及未成年人的情况下,更需要审慎、细致,确保每一次“志愿”都能安全、有意义地进行,而不是成为一种风险的暴露。我们需要在“奉献”与“安全”之间找到一个更精准的平衡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何看待?国家都看不下去了,先抓学生壮丁,再抓老百姓壮丁。真的做到了有问题要上,没有问题创造问题也要上。

本来高高兴兴上着学,领导猪油蒙了心让你去做核酸检测,你还没学会,但是逼的你不得不去,这下好了学生自己水平不够感染了,核酸检测水平不够全阴性,检测了个寂寞。

学生用不了了那就抓老百姓,本来你高高兴兴的去做核酸,然后做完核酸以后发现你自己就变成志愿者了,你得去给做核酸的医生帮忙。那么天水的志愿者组织管理在哪里?

最后天水民间在微博嚷嚷说天水防疫物资短缺,连口罩都不够,天水官方却说充足,打肿脸肿胖子,有东西要吹,没有东西胡编乱造也要吹,伏羲说的都对,女娲永远不会谦虚,不吹会死星人就是这样来的。

被揭穿了于是立马告诉你沙雕洗脑软文,这是像极了西北汉子,咬牙也不屈服,呵呵,西北汉子可不是逼犟的代名词。西北汉子问:你礼貌吗?




控制好情绪,不可以说脏话




user avatar

这一次疫情,如果不是隐藏传播链,而是确与参与志愿服务相关的话,那就是一次毫无疑问的,彻头彻尾的,应该被钉在耻辱柱上的人祸。如果与志愿服务事件无关,那么我删了这个答案。

首先我们要问一个问题,甘肃目前疫情真的已经严峻到需要动用数以百计未经受完护理教育的学生去参加所谓“志愿服务”了吗?目前来看,并不至于,在几次疫情中比天水疫情严重得多的地方有很多,但几乎都没有动用过当地卫校学生。即使天水属于相对落后地区,就算备案没做好资源不到位,完全可以及时发出求助,完全可以调用附近地区或者邻省的专业医务人员临时性支援,这种临时性支援已经在多次散发疫情中使用过,事实证明效果良好,几乎没有出现过这种事件。毕竟,是专业人员做专业的事,轻车熟路,装备精良。

然后,作为卫校,基本的护理物资我相信是基本充足的,但采样之类高危活动所需的高标准的手套、防护服、口罩、面罩等等,是否充足呢?这里首先要打一个问号。然后,假设是很充足的,在常规的教学中,是否真的完整培训并充分让学生实践过这些东西的使用呢?据我不多的了解,我认识的医生护士即使有很多年的丰富经验,在疫情期间,即使暂时不需要上前线,也要不停地去看视频,不停地去接受培训、考核,即使在物资缺乏的时候也要一次次练习如何安全地使用这些物资,最大限度保证自己安全。在疫情中,熟练的医护人员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么认真的学习培训,就不可能出现去年支援武汉的各地医护人员安全归来的成就。这是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更是靠优秀的专业素养和严格的训练,一腔热血能挡得住病毒吗?

接下来问题就很明显了:既然没有到需要大规模动员卫校学生的危急时刻,卫校几乎也不太会有如此充足的必要物资和足够严格认真的培训内容,那么为什么要调动这么多学生去冒着大规模感染风险上前线?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想想看吧,我们以官媒为代表的媒体当时是如何歌颂“炎炎夏日,跑步前进“支援核酸采样的六安卫校学生的?当时这件事引起很大轰动,让无数人感动落泪心疼,然后大家皆大欢喜,无人感染。天水这次支援,刚传出来时也是一片感动一片叫好,然后曝出了这么件事。

回到开头的问题,六安当时疫情有那么严重吗?没有,至少比那一轮若干其他涉及地区轻得多,根本没有到需要大规模动用卫校学生的地步。但他们这样做了,大肆宣传了,赚足了面子,得到了全国上下的一致肯定。所以我说,天水这次出事,得追究到六安那次没出事。如果六安那次毫无意义的动员能够被冷处理甚至被批评,那么天水的卫校还会做出这种不负责任的作秀吗?这种毫无意义的感动素材,是谁在推波助澜,让别的地方心生邪念,效仿它在河边不幸湿鞋?

学生是无辜的,学生在学校面前通常只有支持和服从的选项。何况是这样“意义重大”的事情,反对的话,要传到网上,怕得落个自私自利甚至50万的口实。根据我多年在学校的经验,有理由认为,这次动员甚至是要争名额的,“先进的”才能去。没经过足够训练的学生为了对得起自己以后穿上的白衣,响应学校的号召,为社会做贡献是一种近乎本能的爱国情怀与职业素养的反应;那么作为学校乃至更高一级的人,你们比学生更有条件了解这种事更好的处理办法,更应该能意识到这种行为的危险性。是谁让学校做出这种决定?是谁让当地政府接受甚至宣传这种行为?

答案我们都知道,是一味谋求所谓社会效应的功利心,是挖空心思找各种感动素材的各种媒体,甚至是我们每一个在六安那件事时只记得感动赞叹而忘记这件事本身是没必要而且极度危险的局外人。

中国迄今为止,抗击疫情的成效显著,靠的是什么呢?有强大的动员力,有绝大多数人的积极配合,有当时全国支援武汉的家国情怀,但这些最多是辅助,只靠这些是取得不了今天成绩的。真正的法宝是强大的流调能力,不断调整改良的防疫策略,是疫情一线的工作者们的专业素养。中国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也出过很多问题,交过很多学费,支付过很多不必要的成本,但总是能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去调整,才有了在越来越多的地区的精准防控成绩。(不幸的是,部分地区好像没怎么学会)这次要被挂在耻辱柱上的人祸,也是一次重大的教训。

科学,而不是表演,才是应对疫情的根本。为了节目效果罔顾科学的行为,是当前抗疫形势下最大的敌人。

看到评论区一个奇怪的说法是,认为西部地区条件不好,相对落后,资源紧缺,所以动用学生是正确的。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物资已经不够用,是该先供给正规医护人员还是参与核酸检测的学生,这个应该没疑问肯定是正规医护人员。那么你是想说应该用既没物资也没经过严格训练的学生冒着巨大的感染风险去一线吗?更好的方案是不是等待物资救援,等待邻近地区的专业医护人员支援?

”他们最多也就感染反正估计死不了,我可是要抓紧感动抓紧给我们那领导唱赞歌呢……哦,对不起,应该是前领导了。“以险恶的想法猜测,可能这就是某些人的心态吧。只是可惜了这群人怕是没机会看他们最爱的“丧事喜办”环节了。

连你们市委都比你们看得清楚,动员学生上捅了娄子要立刻免职的,也知道这事不对劲。你们这啊,就是那啥都赶不上热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