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banana fish 这个番剧感觉轻腐啊 我的错觉吗?

回答
哈哈,你会有这种感觉一点都不奇怪,《Banana Fish》给人的“轻腐”感,绝对不是你的错觉,而是它本身在许多层面上就带着这种很强的“味道”。 我觉得用“轻腐”来形容可能还稍微有点保守了,更像是它在“腐”的边缘反复横跳,而且跳得相当有技巧。

让我详细说说为什么会这样:

1. 核心的羁绊,超越了友谊的边界:

《Banana Fish》最核心、最动人的部分,毫无疑问是亚修和英二之间那种深刻到骨髓里的羁绊。他们俩的关系,从一开始的互相利用、试探,到后来生死相托、彼此救赎,那种发展过程真的太有“故事感”了。

互相需要,互相理解: 亚修身处黑暗,背负着无法言说的伤痛和仇恨,而英二,一个来自日本的普通少年,却能够闯入他的世界,给予他最纯粹的理解和接纳。亚修对英二的信任,是他黑暗人生中唯一的阳光;而英二对亚修的关心和担忧,也让他找到了继续下去的意义。这种“我只有你了”的设定,本身就很容易让观众产生联想。
情感的递进,自然而然: 他们的情感发展并不是突兀的,而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在无数次生死考验中一点点加深的。从亚修一开始的“利用”到后来不惜一切代价保护英二,这种转变本身就充满了情感张力。英二面对亚修的残酷过去和身边的危险,依旧选择坚定地站在他身边,这种无条件的守护,在很多观众眼中,就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友情。
“守护”与“被守护”的模式: 亚修虽然强大,但英二对他而言,是那个他最想守护、也最需要去守护的存在。而英二,虽然在体能和战斗力上不及亚修,但他用自己的方式,给予了亚修精神上的支持和力量。这种“他是我的一切”的设定,在耽美作品里非常常见。

2. 强烈的“官方”发糖,但又点到为止:

《Banana Fish》官方在“卖CP”这方面,可以说是相当狡猾且高明。它不会直接给你“名分”,但会用大量的细节和场景来暗示。

眼神的交流: 亚修和英二之间,太多太多眼神交流的特写了。那种眼神里的宠溺、担心、不舍,甚至是某种难以言说的情感,通过画面和声优的演绎,直接传递给观众。有时一个眼神,就能抵过千言万语。
肢体接触: 虽然不像某些“真·腐番”那样直接,但他们之间的肢体接触也很有意思。比如亚修习惯性地揽住英二的肩膀,或者在危险时刻紧紧抓住英二的手。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动作,都充满了亲密的意味。
台词的暧昧: 亚修对英二说过的那些话,比如“如果你死了,我也不想活了”之类的,这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表白,如果用在普通朋友身上,会显得非常夸张。但在他们身上,却又因为他们经历的极端情况,显得格外真实和动人。
“禁欲”的氛围: 动漫很巧妙地避开了对其他女性角色的过多描写,而是将焦点完全集中在亚修和英二身上。这种“纯粹”的男性之间情感的描绘,自然更容易让观众往“更深一层”去解读。

3. 现实残酷背景下的情感升华:

《Banana Fish》描绘了一个充斥着暴力、犯罪、性侵、毒品等黑暗元素的现实世界。在这种绝望的环境下,亚修和英二之间的感情,显得尤为珍贵和耀眼。

绝地逢生: 他们在泥沼中互相扶持,成为了彼此在黑暗中最坚实的依靠。这种“患难见真情”的设定,本身就非常容易打动人心,也容易被赋予更深的情感解读。
对“正常”生活的向往: 英二代表着亚修曾经失去过、也向往过的“正常”生活。亚修对英二的保护,也是对他内心深处对美好和纯粹的渴望的一种体现。

4. 观众的解读与二次创作的推波助澜:

当然,观众的解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磕”的魅力: 很多人喜欢《Banana Fish》,就是因为它给了他们“磕”的空间。这种“磕”不仅仅是简单的站CP,更是一种对人物情感的深度挖掘和欣赏。
二次创作的土壤: 《Banana Fish》强大的粉丝基础和讨论度,催生了海量的同人创作,包括同人图、同人小说、剪辑视频等等。这些二次创作很多都将亚修和英二的关系推向了更明确的“耽美”方向,也反过来强化了观众对这种“轻腐”感知的认知。

那么,“轻腐”体现在哪里呢?

我觉得“轻”就体现在它没有明确点破,但又处处暗示。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直接告诉你“他们是恋人”,而是通过无数个细节,让你自己去体会,去想象。这种“留白”的空间,反而给了观众更多的解读自由,也让这种情感显得更加微妙和令人回味。

总而言之,你感觉《Banana Fish》“轻腐”,这是非常正常且普遍的感受。它通过描绘两个角色之间超越一切的羁绊,辅以大量的细节暗示和强烈的角色互动,在残酷的现实背景下,为观众呈现了一段令人动容、也容易让人产生“腐”的联想的情感故事。它不是那种直白的“腐番”,而是那种在“友情之上,恋人未满”的边缘,跳出了一支惊艳的舞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豆瓣不在我日常研究的领域内,不过稍微去看了一下横向的几个番剧,将近5000人的打分样本量倒也不算很低了,给5星的留言评价都可以说的上是写的情真意切,没见几个单纯刷分的,倒是有不少给一星的都表示"橘里橘气无所谓,盖里盖气恕不奉陪",所以单因为含有腐倾向就能直接拉出不少一分来,这样整体一综合的话,还能维持在9.2分,说明它本身的质量还是有一定保证的,在观看过的受众群体中可以取得比较高的评价。

横向来看的话,在TAAF2019 公开网友投票选出的“2018最喜爱动画100强”里,BANANA FISH的票数排名第一,当然这个最终结果还是要看评委的综合评选,这部作品的原作在日本也有着超浓厚的情怀加成,但是能在观众投票上力压同年作品就意味着它确实有很强的竞争实力,所个人并没觉得豆瓣评分高是一个如何不合理的、不正常的现象。

再说轻腐这个问题,这是这个作品播出之后比较有意思的一个问题,关于“女孩子们觉得它不算BL,或者会为它算不算真基番而争吵(所以BL和基番在大家心中的具体区别到底在哪里我一直很好奇),而男性看完之后则觉得这一定是BL”这个疑惑,我在大陆和台湾的动画讨论区都有看到有人表达过类似观点。

对此的相关争议,下面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BANANA FISH》这部作品子1985年开始连载于《别册少女 COMIC》,这是一个典型的服务日本中学少女以及高中少女们的漫画杂志,所以BANANA FISH它的分类严格来说是“少女漫画”(那个年代神奇的少女漫画,我其实觉得在美国发行的时候的“青年向”的分类更为准确一些)。而在当时其实已经有了耽美漫画的分类,创建于1978年的漫画小说混合耽美杂志《JUNE》到1985年已经创刊7年,发展到了一种相对成熟的地步。所以可见,吉田这部漫画在连载时本身所选择的受众便是面向全部少女而并非纯粹是指向腐女子们的。

那么这里面含有的会让现在的观众觉得“腐”的因素,其如果往上追根究底的话应该是源于根植于日本文化中的“美少年文化”,这个文化说起来会牵扯到的东西就太多了,从日本的“古希腊式僧侣制度”到“由武士精神演化出的众道文化”能讲出许多事情来,不过这个和吉田这部作品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只能说是普遍意义来看日本民众对发生于美少年之间的情感或是亲密的互动一直以来都有着较高的文化接受基因的。

吉田受到较深的直接影响的,应该是来自于<二十四年组>这帮大神级少女漫画家们所开创的“少年爱”漫画派系。

“少年爱”这个概念其实现在来看是一个很模糊暧昧的概念,在当时之所以会出现“少年爱”这一定义,是因为花之二十年组这帮新浪漫派少女漫画家们,以萩尾望都为首,创作了第一部“在整部漫画中从头到尾一个少女都没有出现过的少女漫画<天使心>",这部具有突破性质的漫画被认为是“少年爱”题材漫画的代表,它使得在少女漫画中,单纯的描述少年之间的情感(而非必须是发生于男、女之间)的命题得以成立。

“少年爱”基本可被定义为是“发生在少年(而不是男人)间的“纯粹无暇、未受社会秩序浸染”的情感。这种情感指向绝大部分是少年→少年,不过也有少数少年→少女的情况,这种情感箭头绝大部分都并不具有“性向”的指向,而是一种“精神”指向。

同时,“少年爱”也并不被认为是现在具有社会契约性质的、必然走向婚姻与夫妻/夫夫生活的“爱情”,而是一种概念更为宽泛、难以介定的情感,大致的感觉也许是“我”和“你”在灵魂上被一种“绝对唯一的、剪不断的”羁绊所锁住,并且因为这种情感大部分都被少女漫画家固执的限制于主人公的“少年期间”,所以它注定难以得到一个明确的、现实向结果(比如出柜、结婚),有的时候甚至性欲这个因素在这种“爱”的诠释中都并非是必须的,进而达到一种几近隐形的状态,是一种非常柏拉图式的情感。

而在这种诉求下,同性之间的情感比异性之间的情感塑造要“暧昧”而“紧张”的多,因为异性之间的情感塑造,只要稍加描绘和渲染,或者说是只要到了灵魂彼此锁定的程度,便极为容易被观众心照不宣的认为理所应当的进入到“情侣”的关系阶段。而同性之间也不具备这种“理所当然”性。这种难以名状的、无法表达的情感究竟是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爱情”,只要故事中的主人公们不最终去戳破它,便永远无法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这让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往往都会具有一定的“双性恋”特质,即他们的感情随着剧情的发展并非明确指向性别,而是指向“某一个人”。这个“对象”可以是男性,或是女性,或是时男时女。

当然以上这些是关于“少年爱”的一个较为笼统的说法,“少年爱”在不同的具体作品上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解读和姿态。不过较为明确的就是,“少年爱”的题材漫画的风格和“YAOI”或是"JUNE"或是“BL”都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因为它非常难以界定。对于这个概念还是较为模糊的人,可以去看看<天使心>或者是<波之一族>这些较为早期的漫画。

总的来说“少年爱”这个概念兴起于日本少女漫画上个世纪的70年代中后期,大概到了80年代中期经过逐渐的演化,一方面直接慢慢进化成了完全体形态→BL漫画,我就是爱着同性,这就是我们两个男人的爱情,而另外一个方面上,这个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相当多的少女漫画家们,进而广泛存在于她们所创作的大量的少女漫画中,尽管“少年爱”在她们的漫画中也许不是绝对的主题,但是或多或少都能够看到这样的影子。这也是日本少女漫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很独特的现象。

《BANANA FISH》中亚修和英二之间的关系就有很明显的这种特质,两个主人公都是少年,作者并不避讳他们谈论自己的女友,但是在两人的关系上又确实是从灵魂层面被仅仅的绑在一起,相互救赎、难以割裂。

你如果说他们是恋人,作品中没有明确的关于爱情和欲望的告白;你说他们不是恋人,但是在剧情塑造上你压根无法想象他们之间能如何插一个女性进去;也许他们都能活到这个故事的最后会发展成一对恋人,但是随着主角亚修的死亡这就变成了一个暧昧的推测,因为你无法用事实来支撑你做出这个结论。这类作品只会告诉你,这两个人就是被绑在一起的,至于是不是世俗意义上的“爱情”,你可以自由判断,但是在故事里则会留下足够的空间,并不会很明确的去戳破它。

女性向漫画里面,这种创作手法大概在80、90年代前后是较为常见的,出道较早的一批少女漫画家们很多都创作过有着类似风格和主题的漫画。国内比较熟悉的应该就是中后期的CLAMP了,在CLAMP的很多漫画中都能明显的看出这种类似的主题传递和一对对彼此间相互锁住同性角色。

国内和日本有一个最大的情况的不同在于,日本的那一批漫画、动画爱好者们,在曾经漫画品类受众区隔没那么明显的时候,是在这些风格的少女漫画中逐渐熏陶过来的,商业BL漫画高度成熟和发展也是后来才逐渐形成的,因此相对来说他们对这类内容的接受度就会非常高,也不会过于敏感。当时的宅男在追BANANA FISH的时候,并不需要事先声明“尽管我是个直男,但我依然觉得BANANA FISH不错”。而国内的话,在很多有关BANANA FISH的评价留言中,都会看到这样的自我陈述。

国内接触到最早一批日本漫画的时候,已经是日本漫画分类较为规范化的时代了。国内很多腐女接触到的第一批腐向作品大多以《绝爱》为代表,这类作品都已经是较为标准的耽美向作品了,再到后来入坑的人就更是对“少年爱”这个界定没有太大的概念。也正因为如此,国内女性群体对于“BANANA FISH”的分类会有一定的分歧。

女性读者们在作品的分类中,很多时候对于“一个明确的说法”有着天然的需求,即“官方盖章”。对于很多腐女来说,BANANA FISH 不是BL,不是基番,是因为两个人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表白”过,虽然认可他们之间的感情和羁绊已经到了极致,但是因为没有明确的说过“我爱你”,如果把它归类为"BL"就会有些欺诈的意味。而与此同时又会有很多腐女们认为,故事里的两个主人公的感情已经达到这种程度,无论如何都应该算是"BL"了。这种分歧的根源个人比较偏向于认为由于对日本漫画发展文化中的一部分的认知缺失导致的。

不过如果对于国内的男性读者而言,这个话题就非常的好讲了。亚修和英二这种从“少女漫画家的视角”创造出来的“充满理想性和幻想感”的“男性与男性之间的羁绊关系”,是绝对不可能发生在现实世界中的两个男性之间的!!现实的男性压根不可能这么相处!所以他们两个就是在搞基!←大概……也许就是这个逻辑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你会有这种感觉一点都不奇怪,《Banana Fish》给人的“轻腐”感,绝对不是你的错觉,而是它本身在许多层面上就带着这种很强的“味道”。 我觉得用“轻腐”来形容可能还稍微有点保守了,更像是它在“腐”的边缘反复横跳,而且跳得相当有技巧。让我详细说说为什么会这样:1. 核心的羁绊,超越了友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