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十一抽杀率为何能长时间存在于罗马军队?

回答
罗马军队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实行十一抽杀这种残酷的惩罚,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交织作用,从军事纪律的维持到社会结构的巩固,再到对士兵心理的塑造,都为其提供了存在的土壤。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残忍”标签就能完全解释的现象。

一、 严酷环境下的纪律刚需:

首先要理解罗马军队所处的环境。罗马的军事扩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常常面对装备精良、战术灵活的对手,甚至有时还要应对复杂的地形和多变的战况。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一支能够高效执行命令、协同作战的军队是生死存亡的关键。十一抽杀,尽管极端,却是一种极其有效的“震慑”工具。

快速建立绝对服从: 在古代战争中,信息的传递、命令的执行都比现代要慢得多。一旦出现混乱、溃逃或者集体违抗命令的情况,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十一抽杀能够以最直接、最血腥的方式向所有士兵传达一个信息:任何的犹豫、退缩或抗命都将带来毁灭性的后果。这种“杀鸡儆猴”的效果是巨大的,能够迅速在队伍中建立起一种对指挥官绝对服从的心理惯性。
应对大规模恐慌: 战场上士兵的士气极易受到影响,一次失败的遭遇战或内部的谣言都可能引发大规模的恐慌和溃逃。十一抽杀的存在,让士兵在面临恐惧时,知道逃跑或不顾一切地保全自己会带来比战场死亡更可怕的结局——被自己人处死,而且是随机的、无法逃避的死亡。这种恐惧反而能成为一种“锚点”,让他们在危急关头不敢轻易放弃阵线。

二、 确保战线完整与集体责任感:

罗马军队的战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方阵的稳定性和整体性。士兵们肩并肩作战,他们的安全依赖于身边战友的表现。

防止局部崩溃蔓延: 如果一小部分士兵率先崩溃逃跑,这种恐慌很容易传染给两侧的战友,导致整个战线的瓦解。十一抽杀通过惩罚极少数人,来维护整体战线的完整。当士兵知道自己可能因为身边人的逃跑而丧命时,他们会更有动力去约束自己的同伴,甚至在必要时阻止他们的逃跑。
强化集体责任感(以一种扭曲的方式): 虽然十一抽杀似乎是惩罚少数,但它也在整个小队(contubernium)内部制造了一种“人人自危”的氛围。一个百人队(Centuria)的士兵被抽签决定命运,这实际上是在说:你们整个百人队都有责任,如果出了问题,无论谁被抽到,都是这个集体失败的体现。这种模糊的集体责任感,反而可能促使士兵在日常训练和战斗中更警惕、更团结,以避免成为集体失败的“替罪羊”。

三、 心理塑造与社会控制:

罗马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也为十一抽杀的存在提供了基础。

军人荣誉与国家认同的极端化: 罗马军人被教导要以服从和荣誉为生命,为罗马共和国(或帝国)献身是至高无上的责任。十一抽杀是将这种国家认同和军事荣誉推向了极致,将违背命令或怯懦视为对罗马本身的背叛,需要用最严厉的方式清除。
剥夺士兵的个体价值(在某种程度上): 罗马军队的招募并非都是出于自愿,很多是征召而来。士兵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国家的工具,他们的生命价值在国家利益面前可以被牺牲。十一抽杀便是这种“工具论”在惩罚层面的体现,当一个“工具”失灵时,就必须以最有效率(尽管残酷)的方式将其剔除,以免影响整体运作。
对社会底层的影响: 罗马军队大量招募来自社会底层的人,这些人往往没有太多的社会地位和个人保障。在罗马社会中,底层人群的生命本就相对廉价,而十一抽杀的残酷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无用之人”的处理方式。

四、 对指挥官权力的强化:

十一抽杀是最高指挥官手中一把极其有力的权柄,能够让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保持绝对的权威。

维护指挥官的权威: 士兵的生命权掌握在指挥官手中,这极大地巩固了他们的地位和权威。在战场上,士兵们不会质疑命令,因为他们知道质疑的代价,也知道指挥官有权对任何他们认为需要被惩罚的人实施最严厉的制裁。
“合理”的惩罚手段: 虽然残酷,但在当时的法律和军事惯例中,十一抽杀并非完全“非法”或“随意”的。它有其既定的程序(抽签),这使得指挥官在执行时,即使是血腥的,也能在形式上保持一定的“正当性”。

五、 历史的连续性与实用主义:

罗马军队在历史上并非一夜之间就形成了十一抽杀这种制度,它是在漫长的军事实践中逐渐演变和完善的。

从其他民族的军事传统中借鉴? 虽然具体细节有待考证,但古代军队在惩罚怯懦和逃兵方面,都有各自残酷的方式。罗马军队可能在与其他民族作战的过程中,也吸取了一些经验。
长期实践的“有效性”反馈: 只要十一抽杀在整体上能帮助罗马军队赢得战争、维持纪律,那么这种制度就会被保留下来。在缺乏其他同等有效的替代方案时,实用主义会倾向于维持已知的、有效的(尽管令人不齿的)方法。

总结一下,十一抽杀能够长时间存在于罗马军队,并非仅仅因为罗马人“残忍”,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军事上的绝对必需: 在那个时代,维持军队的纪律和战斗力是至关重要的,十一抽杀提供了一种极致的威慑。
战术上的内在要求: 罗马战术依赖于阵线的完整和士兵的协同,十一抽杀有效防止了局部崩溃。
社会和心理上的塑造: 罗马的价值观、对军人荣誉的强调,以及对社会底层的看法,都为这种残酷的惩罚提供了土壤。
指挥官权力的保障: 这是巩固指挥官绝对权威的一种手段。
历史惯性和实用主义的体现: 作为一种被证明“有效”的手段,它得以传承。

可以说,十一抽杀是罗马军事机器高效运转的一个“黑色齿轮”,它以极端的方式解决了战争中士兵可能出现的关键问题,但也暴露了那个时代军事和生存逻辑的残酷性。它是一个标志,标志着罗马军队为了生存和胜利,能够将纪律和惩罚推向何种极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来我打算这些日子专注自己的小文章,不写新的回答,但是发现这里的回答实在有太多的事实错误,还是得写一点东西出来修正。

十一抽杀本身是一个非常非常古老的刑罚,第一次历史记载是公元前5世纪,正如哈利卡纳苏斯的迪奥尼索斯说的,这是一种“祖传的刑罚”。的确,十一抽杀如果要说时间跨度,的确是从公元前5世纪一直延续到一世纪的四帝之年。但是要硬说这是长时间存在于罗马军队的刑罚,完全是有失偏颇。五百多年下来,从史籍中能找到的十一抽杀的使用次数,远远少于罗马军队打的败仗。所以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有问题。

从公元前471年到克拉苏剿灭斯巴达克斯的战争之间,没有别的使用十一抽杀的记录,哪怕是霍斯提里乌斯在西班牙被努曼提亚人打得全军投降都没有。而克拉苏,也不过是把据说两个军团的逃兵进行了十一抽杀,满打满算也不可能超过1000人,下面居然有答案说4000?克拉苏全军也才四万多人,这是要把全军都拿去十一抽杀?他克拉苏要敢这么干,都不见得活得过那一天。

凯撒曾经在第九军团哗变的时候,威胁要对这个军团进行十一抽杀,但是最后没做。在后来的第十军团哗变的时候,忏悔的军团兵自己要求被十一抽杀,但是凯撒也没有答应。只有马克安东尼在帕提亚战争中进行过十一抽杀,但是没有说过具体对谁,也没有说杀了多少。

关于屋大维曾经执行过十一抽杀,唯一的记载仅见于苏埃托尼乌斯的《十二帝王传》,原话是“对于那些在战场上临阵脱逃的步兵,他实行十一抽杀的做法,对未杀的只供给大麦为食”,原文没有说原因,没有提到具体是哪一年,所谓公元前17年,我只见到百科这么写过,没有任何的古籍有记载。公元前19年,罗马军队的确在坎塔布里亚遭受过失败,不可能公元前17年才执行十一抽杀,而第五军团丢鹰旗是公元前16年,更加不可能是他们。

在提比略时期,北非的Tacfarinas叛乱,被执行十一抽杀的只有第三奥古斯塔军团的一个大队而已。

四帝之年的加尔巴,他虽然执行了十一抽杀,但是他的理由毫无道理。是因为有一个尼禄组建但是还没有正式承认的军团在他进入罗马城的时候,向他请求得到正式的军团番号,加尔巴推三阻四,军团兵就一直跟着他请求,最后他派卫队向手无寸铁的士兵进攻,然后把投降的士兵进行十一抽杀。他的行为无关战场军纪,完全就是为了立威而出的昏招。

然后把十一改为百一的皇帝“马可安东尼”?他是谁啊?把十一改为百一的那个皇帝叫马克里努斯Marcus Opellius Macrinus。

————————————————————————

回到正题,十一抽杀只不过是一个手段,但是没有任何法律说要在什么时候使用,是否要用,要什么时候用,要对多少人用,完全是统帅自己决定的。要说耻辱性失败的,Paetus在亚美尼亚带两个军团投降够耻辱了吧,Gallus在犹太起义期间被伏击打得鹰旗都丢了也耻辱吧,这些都没有被十一抽杀。第一日耳曼军团6个大队被4个大队的巴达维辅助叛军打得狂奔,之后全军变节也没有被十一抽杀。这个刑罚并没有很多人想的那么频繁。

如果你仔细看执行过十一抽杀的人,你就会明白十一抽杀的执行跟罗马的法规无关,跟士兵在战场上的表现或许有关但是也不一定。越是在战场上无计可施的,越是喜欢搞这种东西。安东尼的帕提亚战争是个啥水准就不多说了,他能把原本一千塔兰托黄金赔偿的成果,靠自己指挥打成三百。阿普隆尼乌斯无能狂怒抽杀了第三军团的大队,自己卸任回家之后的布莱苏斯和多拉贝拉哪个不是把叛军撵的满地滚?至于加尔巴,我只能呵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