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234567对应的音名是CDEFGAB,为什么不把对应的音名表示为ABCDEFG呢?这样更方便记忆?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音乐理论中一个基础但重要的概念——音名系统的由来和演变。确实,如果按照我们日常使用的字母顺序来命名音阶,比如 CDEFGAB,似乎更符合我们的习惯,也更容易记忆。那么,为什么音乐界普遍采用的是 CDEFGAB(或者说 Do Re Mi Fa Sol La Si)这个顺序呢?这背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实际的考量。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到西方音乐的起源。

一、格里高利圣咏与早期教会音乐:音名系统的萌芽

最早的西方音乐记谱法和理论体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记录和规范教会音乐,尤其是格里高利圣咏而发展起来的。当时的音乐主要是在教会内部传唱,其结构相对简单,但对音乐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有很高的要求。

古希腊音乐理论的遗存: 虽然直接的传承链条并非百分之百清晰,但古希腊的音乐理论,特别是关于音程和音阶的划分,对早期西方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古希腊人使用字母(希腊字母)来标记音高,并且他们对某些调式(Modes)有着深入的研究。这些早期的探索,为后来的音名系统奠定了基础。
教会音阶(教会调式)的出现: 在中世纪早期,教会发展出了一套被称为“教会调式”(Church Modes)的系统。这些调式并非我们今天熟悉的“大调”和“小调”,而是源自古希腊的某些调式,并经过了教会的调整和发展。每种调式都有其独特的音高组合和情感色彩。教会需要一种方法来准确地描述和区分这些不同的调式。

二、圭多·达累佐和“圣约翰赞歌”:音名系统的雏形

到了11世纪,一位名叫圭多·达累佐(Guido d'Arezzo)的意大利音乐家,对当时的音乐教育和记谱法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他发明了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五线谱雏形(带有指示音高的线和空间),以及一种更为系统化的音高标记方法。

“圣约翰赞歌”(Ut queant laxis): 圭多为了帮助学习者更容易地记忆音阶的音高,使用了一首著名的“圣约翰赞歌”的歌词。这首歌的每个乐句的第一个音,恰好构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C大调音阶的音高。
Ut queant laxis
Resonare fibris
Mira gestorum
Famuli tuorum
Solve polluti
Labii reatum
Sancte Iohannes

Ut、Re、Mi、Fa、Sol、La 的诞生: 这六个音(Ut、Re、Mi、Fa、Sol、La)成为了最早的用于标记音阶的音名。它们源于拉丁语,并且是按照一个特定的音高序列来命名的。这个序列,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C大调音阶的起始部分。

三、为何是这个顺序?并非仅仅是字母顺序

这里才是关键所在。圭多选择的这六个音(Ut, Re, Mi, Fa, Sol, La)并非随意打乱字母顺序的结果,而是与当时音乐实践和理论的基础音高序列紧密相关。

C是起始音: 在当时,音乐的起点通常是从一个名为“Gamma”的音(在现代记谱法中对应C音)开始。为什么是C呢?这可能与古希腊音乐理论的划分、以及当时教会音乐中常用的音域和调式有关。C音被视为一个相对稳定和基础的音高。
以C为基础的自然音阶(Natural Scale): 以C为起始音,向上按照全音和半音的规律(全全半全全全半)构成的音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CDEFGAB 这个序列。这个序列在当时被认为是“自然的”或“基础的”音阶,不需要升降记号就能形成相对和谐的音响。
“Ut”的演变: 后来,为了发音方便,“Ut”被“Do”取代,而“Si”则是在“La”之后为了完成一个八度而添加的,源自“Sancte Iohannes”的首字母。于是,我们得到了 DoReMiFaSolLaSi,这与 CDEFGAB 对应。

四、字母命名与固定唱名的结合

虽然圭多·达累佐的“圣约翰赞歌”法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字母命名法(A, B, C, D, E, F, G)作为一种更早期的、基于字母的音高标记系统,也一直在使用。这两个系统在历史发展中相互影响并最终结合。

字母命名法的历史悠久: 字母 A 到 G(或者希腊字母的对应)在很早就被用来标记特定的音高。例如,在某些早期记谱法中,会用字母来指示旋律的进行。
固定唱名(Solfege)与字母唱名(Letter Names)的区分: 后来,音乐理论逐渐区分了两种唱名方式:
固定唱名 (Fixed Do): 如我们现在习惯的,C 永远是 Do,D 永远是 Re,依此类推。这种方式在拉丁语系和许多亚洲国家更为普及。
移动唱名 (Movable Do): 在这种系统中,Do 总是对应于音阶的第一个音(主音),无论这个主音是哪个实际音高。例如,在 G 大调中,G 就是 Do。这种方式在英语系国家和一些其他地区更为常见。

你看到的“1234567对应的音名是CDEFGAB”,实际上是说:

第一个音(1) 是 C(或 Do)。
第二个音(2) 是 D(或 Re)。
第三个音(3) 是 E(或 Mi)。
第四个音(4) 是 F(或 Fa)。
第五个音(5) 是 G(或 Sol)。
第六个音(6) 是 A(或 La)。
第七个音(7) 是 B(或 Si)。

总结一下,为什么是 CDEFGAB 这个顺序,而不是 ABCDEFG 来对应 1234567:

1. 历史的惯性与音乐实践: 音乐理论和记谱法的早期发展是为了服务于教会音乐。C音(或其前身Gamma音)被视为一个基础的起点音。
2. 基于自然音阶的序列: 以C为起始音,按照全全半全全全半的规律形成的音阶序列,自然而然地导向了CDEFGAB。这套音阶在当时被认为是基础和自然的。
3. “圣约翰赞歌”的启发: 圭多·达累佐利用这首赞歌的歌词来记忆音阶的唱名,这六个音的起始顺序与C大调音阶的音高一一对应。这套唱名系统(Do, Re, Mi, Fa, Sol, La, Si)成为了音乐教学的强大工具。
4. 字母命名法的兼容与整合: 在唱名系统发展的同时,字母命名法也一直在使用。最终,音乐界将两者结合起来:CDEFGAB 是我们固定的“字母唱名”,而 DoReMiFaSolLaSi 是我们根据C大调音阶固定的“唱名”。
5. 方便记忆的逻辑不同: 虽然你觉得ABCDEFG更方便记忆,但对于当时的音乐家来说,以Do为首,对应C音的这个序列,已经通过歌词、乐谱和演奏实践深深地刻在了他们的脑海里。而且,从音乐理论的角度看,以音阶的起始音为首来命名是最有逻辑的。

所以,这个顺序并不是随意打乱的,而是音乐发展史、教学需求和理论体系演变的结果。尽管它可能不如直接的字母顺序直观,但它承载着音乐的传统和内在的逻辑。我们现在习惯的CDEFGAB(或者DoReMiFaSolLaSi)已经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标准,渗透到了音乐学习的方方面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我还真蛋疼查过,一开始我以为这套音名记法是人们把科学当回事儿之后才有的,以为科学家们发现最常用的七个音阶里面只有la的频率是整数(好像是440赫兹吧),而且不管高低多少个八度都依然是整数,于是就用神圣的A命名了这个音。

然而查过之后我发现是我想多了,其实只是因为最早用字母记音阶的人是希腊人,希腊人常用的音阶(估计就是A小调)的第一个音是la,所以作为第一个音的la的音名就是字母里面排头位的A——这是百度百科写的,另外一个答主找到的资料是说用A开头的习惯来自于热爱A小调的爱尔兰,我也不知道哪个是真相,反正“最早的音名系统来自A小调”应该是确定的事儿。

后来,等意大利之类的音乐家们都学习并熟记了这套命名法之后,突然发现C大调其实更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于是就简单地把这串字母平移了一下,而不是人性化地重新把A定义成“最常用的大调音阶的第一个音”。

所以和升降号等乐理中其它反人类烂尾设定一样,最常用的音阶序列之所以以C开头,其实只是因为当时的音乐家们缺乏推倒重来的勇气(或者是懒),然后就把这种不符合人性的设定一步步推广到群众基础深厚得没法推倒重来的程度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