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淘宝上那些149元10片的所谓原切牛排,明明是合成肉,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买?

回答
关于淘宝上那些149元10片的“原切牛排”,尽管它们常被指责为合成肉,但仍有大量消费者购买。这种现象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原因交织的结果,涉及消费者认知、市场营销、产品定价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多个环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1. 消费者认知与信息不对称:

“原切牛排”概念的误解与模糊化:
误以为是“整块肉”: 许多消费者对“原切牛排”的理解停留在“一块完整的、未经加工的牛肉”的直观印象上。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即使是“原切”,也可能包含拼接、调理等工艺,而合成肉则是在此基础上,将碎肉通过粘合剂等方式重新塑形。
营销术语的迷惑性: 商家巧妙地利用“原切”这个词,并辅以“XX%澳洲/新西兰牛肉”、“进口原料”等标签,营造出高品质、天然的印象。消费者在缺乏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很难分辨出“原切”和“合成肉”之间的细微差别,尤其是在图片和视频宣传中,产品往往呈现出诱人的色泽和纹理。
对“合成肉”的认知偏差: 一部分消费者可能对“合成肉”有负面认知,认为其品质低劣、不健康。但也有一些消费者对合成肉的接受度较高,认为只要价格合适、口感不错,就不是问题。他们可能认为,商家宣传的“合成肉”只是为了降低成本,但原料依然是牛肉。

信息不对称是关键: 真正区分原切和合成肉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例如观察肉的横截面纹理是否自然连续、是否有明显的拼接痕迹、以及肉的纤维走向等。淘宝平台上的信息展示往往以图片和简单的文字描述为主,消费者难以获得足够的信息来做出准确判断。即使有些商家在详情页底部有小字说明,也容易被忽略。

2. 极具吸引力的价格优势:

“性价比”的诱惑: 149元10片,平均下来每片才14.9元。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在餐厅吃一块合格的牛排,价格往往远超这个数。即使是去超市购买一块不错的原切牛排(例如西冷、眼肉等部位),几十元甚至上百元都是常态。
塑造“白菜价”的进口牛排: 这种低廉的价格成功地让许多消费者认为自己捡到了大便宜,能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享受到进口牛排。这种“薅羊毛”的心态,是促使他们购买的重要驱动力。
满足日常消费需求: 对于家庭日常用餐,尤其是需要经常为孩子或家人准备餐食的消费者,这种低价牛排能够满足他们对“肉类”的基本需求,同时又省钱。

3. 强大的营销手段与用户习惯:

直播带货与种草: 淘宝直播的兴起,为这些牛排提供了绝佳的销售渠道。主播们通常会以夸张的语言、诱人的烹饪展示和“限时秒杀”、“买一送一”等促销活动来刺激购买。他们会放大产品的优点,而将缺点弱化甚至回避。
评论区的“刷单”与“控评”: 为了营造销量火爆、口碑良好的假象,一些商家会雇佣刷单团队制造好评,或者通过“控评”来压制负面评论。消费者在浏览商品时,看到大量的“好评”和“五星”,会增加信任度。
“复购”与“惯性购买”: 一旦有消费者尝试购买并觉得“还可以接受”(例如加工后味道尚可,或者对品质要求不高),就容易形成复购习惯。他们可能不会深究其成分,认为“吃了很多年了也没事”。
视觉化营销的成功: 商家会精心制作产品图片和视频,展示牛排煎制后的诱人色泽、饱满的肉汁,甚至会强调“无添加”、“安全健康”等字眼,进一步诱导消费者。

4. 产品本身可能存在的妥协性:

“部分拼接,部分原切”的模糊地带: 有些产品可能并非完全是合成肉,而是采用了“拼接肉”的工艺。即用一些边角料或小块牛肉通过物理或化学方式粘合在一起,再进行调理和冷冻。这种产品在外观上可能与合成肉相似,但原料仍然是真实的牛肉。消费者可能就此被商家误导为“原切”。
对加工后口感的满意: 即使是合成肉,通过精良的调味、腌制和加工工艺,也可以达到一定的口感。只要煎熟后不出现明显的“粉感”或“胶感”,很多人就觉得“挺好吃的”,从而忽视了其合成的本质。
消费者对“牛排”的定义多元化: 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说,他们购买的不是“纯粹的牛肉”,而是“可以进行西餐式烹饪的一种肉制品”。只要烹饪后能达到他们期望的“牛排口感”,他们就不介意其生产方式。

5. 监管的滞后性与取证困难:

电商平台的监管挑战: 淘宝作为大型电商平台,管理商品种类繁多,对于微观的食品成分监管存在难度。很多时候,平台会依赖商家自行申报和用户举报,但取证和处理往往需要时间。
检测成本高昂: 要证明一块牛排是否为合成肉,通常需要进行专业的食品成分检测,这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成本较高,且流程繁琐。因此,即使怀疑,大多数消费者也选择“算了”,或者认为平台应该负起责任。
法律法规的完善: 虽然有相关法规禁止虚假宣传,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界定“合成肉”的宣传标准,以及如何有效地打击虚假宣传,仍是需要完善的环节。

总结来说,149元10片的“原切牛排”之所以畅销,是抓住了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对“牛排”概念认知模糊以及强大营销手段下的心理弱点。 商家通过低价策略、视觉化营销和模糊的概念宣传,成功地将非原切或合成肉的产品包装成高性价比的“进口牛排”,而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和对品质要求不极致的情况下,更容易被这些诱惑所吸引,从而形成了“明知可能不是原切,但价格太香了,也无所谓”的消费心理。这种现象也反映了当前电商领域在食品质量监管和消费者教育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就买过啊,别说149的,49块10片的我都吃过。

临时充饥用的东西,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讲究这么多干嘛。

我就没明白一份真正的牛排,除了充饥以外还能带来荣耀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