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与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在政治制度上有何不同?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法国从第四共和国走向第五共和国,这中间发生的变化,可不是简单的换汤不药,而是一次深刻的政治制度重塑。就像一个人从一个稍微有点散漫的学生变成了一个目标明确、执行力强的领导者,法国的政治格局也因此焕然一新。

第四共和国:议会至上的“半总统制”的困境

要理解第五共和国的“新”,我们得先看看第四共和国(19461958)是怎么运作的。简单来说,第四共和国继承了第三共和国的衣钵,也同样奉行“议会主权”的原则。

议会权力极大: 这是第四共和国最核心的特点。国民议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下议院)拥有几乎压倒一切的权力。议会可以轻易地罢免政府(内阁),而政府的权力则高度依赖于议会的信任。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不稳定的局面。
政府不稳定: 由于议会中派系林立,政党联盟经常摇摇欲坠,政府就像是在走钢丝,稍微一点风吹草动就可能垮台。据统计,第四共和国时期,政府更迭非常频繁,平均任期不到一年。想象一下,你刚认识一个内阁,没多久他们就因为信任投票失败下台了,这种感觉肯定很糟糕,也让国家难以推行长期的政策。
总统“虚位”: 第四共和国虽然也有总统,但他的权力非常有限,更像是一个象征性的国家元首,主要负责一些礼仪性的事务,真正掌握实权的还是总理和内阁。这使得国家缺乏一个强有力的、能够协调各方、稳定局面的核心领导者。
党派林立,决策效率低下: 议会里大大小小的政党实在太多了,为了维持执政联盟,往往需要大量的政治交易和妥协,这极大地降低了决策的效率。很多重要的改革和议题,因为党派之间的分歧而难以推进。
阿尔及利亚战争的“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导致第四共和国最终覆灭的直接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的处理问题。在处理这场棘手的殖民地危机时,政府的软弱和无力显露无遗,最终引发了国内的动荡,甚至差点导致国家分裂。

第五共和国:从议会至上到“半总统制”的权力再平衡

面对第四共和国的种种弊病,尤其是那种“七零八落”的感觉,戴高乐将军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主导了第五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旨在建立一个更强大、更稳定的政治体制。第五共和国(1958年至今)的政治制度,在很多方面是对第四共和国的“纠偏”。

强化行政部门,尤其是总统的权力: 这是第五共和国最显著的变化。总统不再是“虚位”元首,而是真正拥有实权的“国家元首”和“行政首脑”。
总统的产生方式: 初期是间接选举,后来改为全民直接选举。全民直选赋予了总统极高的合法性和民意基础,使他能够超越党派纷争,代表整个国家。
总统的权力: 总统拥有任命总理的权力,他可以主持内阁会议,决定国家大政方针,拥有解散国民议会的权力,甚至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拥有紧急状态下的非常规权力。这意味着总统成为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核心和“稳定器”。
“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的分工: 尽管总理负责日常的政府管理,但他必须对总统负责。总统通常会任命一位与自己政治立场一致的总理,这样可以保证行政部门的政策能够有效执行。
议会的权力受到制约: 与第四共和国不同,第五共和国的议会权力被大大削弱了。
对政府的不信任投票变得困难: 议会要罢免政府,需要更严格的条件,比如“建设性不信任投票”,即在提出不信任案的同时,必须指定新的总理人选,这大大增加了政府下台的难度,也提高了政府的稳定性。
政府对议会的“制约”: 相反,政府拥有更多的手段来影响议会,比如可以将法案交付全民公投,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即使议会不通过,政府也可以通过某些程序强行通过法案。
限制法案的自由提出: 议员提出法案的自由也受到一定限制,例如,涉及财政的法案必须由政府提出。
“共治”的可能性: 尽管总统权力强大,但第五共和国的制度设计也允许“共治”(Cohabitation)的出现。如果总统和国民议会多数党不是同一方(这通常发生在总统选举和议会选举错开周期,且反对党赢得议会多数时),总统仍然需要任命一位来自反对党的主要人物担任总理。在这种情况下,总统会负责对外事务和国家整体方向,而总理则负责具体的国内政策和政府运作。这种“共治”的设计,虽然可能带来一定的摩擦,但也避免了权力绝对集中的风险,并保持了政治的活力。
强调国家团结与稳定: 整个第五共和国的制度设计,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目标:确保国家政治的稳定,避免第四共和国那种频繁的政府更迭和低效的决策。总统作为国家的“锚”,承担起了这一重任。

简单来说,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像是:

第四共和国: 像一个松散的议会俱乐部,谁的话语权大,谁就能说了算,但一旦意见不合,俱乐部说散就散,很难真正做成事情。
第五共和国: 像是一个由一位经验丰富、有权威的“船长”(总统)领导的航船,虽然船员(总理、内阁、议会)各自有自己的职责,但最终的航向和决策权掌握在船长手中,这使得航行更加稳定和有方向。

第五共和国的制度设计,可以说是法国在经历了长期议会制的不稳定后,一次主动的“权力再平衡”,它成功地赋予了行政部门,尤其是总统,更强的领导力和稳定性,同时也保留了一定的议会监督和制衡机制,以防止权力滥用。这种制度设计,也深刻地影响了法国近几十年的政治走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话题太大了。。

简而言之就是四共延续第三共和国“议会共和制”转向了第五共和国的“半总统制”。

首先,我们要知道第四共和国是建立在战后由45年的全民公决所建立的战后“拼凑”政府。这个政府的真正任务,首先是对于二战时期前维希政府的一切遗留做清算。

包括惩治贝当等人的实质性叛国政府;

其次,包括处理纳粹占领时期法国的企业资产,最主要的方式是将其国有化。

但是这次政府最大的问题在于政府机构和国民代表机构以及民众本身三个群体之间的脱节。

首先,政府部门主要还是第三共和国和纳粹占领时期的遗留政府成员。实际上第四共和国初期对于前时代遗留的行政机构,在清算力度上是不强的,甚至偏向于保守。这很大程度上,为了保证45年法国可以迅速重组,并且参与到战后盟军各类谈判会议中,以“一个大国”的身份参与到“世界和平体系”中去。戴高乐在阿尔及尔时期,就很担心法国的殖民地体系会由于战后无法成为主要战胜国,而被其他大国任意宰割和清算。而法国投降已经成了既定事实,那么戴高乐很想通过外交体系的制衡(简称“脸皮厚”),让盟军中英美两巨头不得不将法国“架”到大国的位置,就算没有实质性的话语权,但是可以保证法国不被单方面切割。这也是为什么雅尔塔会议排除了戴高乐这件事情,会让戴高乐本人对于美军非洲司令部的一群人大动肝火。当然在丘吉尔的斡旋下和盟国对于地缘制衡的考虑下,法国进入到了战后政治大国的地位,虽然这国家对于二战的贡献很小。而46年,法兰西联盟这个外交体系的设置,就是法国保全殖民地体系的一个保守举措,最后在五共时期被新戴高乐主义亲自打破。

而左翼工人阶级,自由法国的成员,以及民众在诉求上与此发生了严重的不一致。

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就理解第四共和国政治体制的问题了:

1,政府机构和国民代表机构权责不清而且利益取向不一致,政府希求的是一个保守派意识下精英执政联盟,并且具备统领权,但是国民议会在规定部长级会议才能质询议会解散命令之后,基本上就凌驾于政府机构之上了。

2,由于第四共和国制宪初期就形成了事实上的多党制,使得制宪会议中大部分党以党团联盟的形式进入到议会中。比如法共,社会党,人民共和党之间的合作,三党组阁以后,这个党团联盟就实质上破裂了。而自由法国运动时期的主要人员形成了保守派联盟,以戴高乐为精神领袖的。

3,议会掌管主要权力,包括预算,行政命令审核,立法权,行政组织(包括内阁)的授权等等。这使得总统为首的政府体系在中央事务中只是一个行政代表机构,大部分行政法令都不无法得到执行,以至于第四共和国组阁多次,多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4,由于巴黎公社这段历史,大部分工人阶级不仅仅要求与第三共和国做出分割,而且对共和国就没什么好感,所以希望保留工人联盟以及社会运动在共和国时期的实质话语权,以至于法共获得了最稳固的基本盘。而法共作为左翼联盟的代表,首先要无条件支持工人阶级,其次在议会制宪中希望通过中间路线,实质性像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变革方式靠拢。但是同处左翼联盟的其他两党并不这么看,而保守阵营更是认为这是不得民心的行为,民众在战后只是希望快速建立一个经济可以让他们安心生活的法兰西,而根本不关系祖国的政治颜色。于是作为工人运动代表的法共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寻求政治变革实际上有些不切实际,以至于从第一次组阁后,整个法共就在全程拉仇恨。。

5,这种执政效率使得其在5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表现得一塌糊涂,而左翼联盟也认为遭到了背叛。五月风暴成了爆发点。

补充这段历史之后,就可以说四共和五共在政治上的不同了,实质上就是新戴高乐主义的内政改革,从58年修宪开始:

1,削弱了议会的立法权,主要方式是通过政府控制法律草案和议程来进行对于议会立法权的限制。五共时期,总统可以实行搁置否决权,并且议会必须无条件接受。

2,宪法11条,总统可以越过议会对于某些法案或者行政命令进行全民公投。

3,宪法12条,总统在某些“重要”政令与议会不一致的时候,可以解散议会。

4,宪法16条,总统在“紧急状态”具有“非常权力”。

5,总统由选举人团选举,剥夺议会直选总统的权力。选举人团实行地方和选区代表制。

以上几条是针对于第四共和国时期,议会权力进行的拆分与改革。第四共和国中议会的权力占有绝对地位,很大程度上是从以上五条的反方向来确立的。

其次是总统--总理二元制:

1,宪法20条,政府决定并领导国家政策。

2,宪法21条,总理代表政府,执行国防以及法律的执行。

但是好玩的又在于:


总理的任命权取决于总统而可以绕开议会,总理的人事任免令又要从总统手头过,而部长会议(法国意义的内阁,总理即部委成员)又由总统主持,但是法理上总理又是对议会负责的。这造成了而一个非常混杂的共治,所以后来密特朗之后左右共治的场面就非常好看了。

但是这些都是中央机构的改革,而地方机构方面除了选举人团对于地方行政体系中地方议会的重要性上升,和第四共和国延续第三共和国一样,几乎都保留原有的地方行政体系和省区各级政府职能范围。但是地方政治中的党团影响力开始加重了。

而党团政治在法国议会依然存在,多党制导致了党团联盟的存在并由其中一个党来做代表,一个党团不仅仅是执政备选机构存在,而是一个完备政治团体,下辖旗下党委,各NGO,各工会/行会等等。当然,这也造成了青年团政治的存在,比如说一个政治明星的成长路径基本上是在巴黎三大或者巴黎政治学院学习,在毕业前就参与到了某党团青年组织中发挥作用,然后毕业就被任命到市政机构中,成长一段时间做一些行政工作,然后下放到地方议会机构中去积累十来年,最后有机会的话回到巴黎来,参与到党团中央或者是部委中去。。

暂时这么多吧,想到啥就更新。。写得好累,折磨我的记忆力啊。

最后泻药@姜委员长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法国从第四共和国走向第五共和国,这中间发生的变化,可不是简单的换汤不药,而是一次深刻的政治制度重塑。就像一个人从一个稍微有点散漫的学生变成了一个目标明确、执行力强的领导者,法国的政治格局也因此焕然一新。第四共和国:议会至上的“半总统制”的困境要理解第五共和国的“新”,我们得先看看第四.............
  • 回答
    尼古拉·萨科齐(Nicolas Sarkozy)在2007年至2012年担任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期间,留下了深刻且极具争议的印记。他的总统任期,以其充满活力的个人风格、改革的决心以及面对国际和国内挑战时的果断(有时被形容为激进)而闻名。经济与社会改革:萨科齐上任时,法国正面临着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