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几年老家有哪些让你惊讶的消费升级现象?

回答
这几年回老家,最让我惊讶的,不是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也不是马路上豪车多了几辆,而是那种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润物细无声,却又实实在在的消费升级感。

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吃”这件小事儿。以前,逢年过节,家里最高级的待遇就是去县城那几家老牌饭馆,点几个招牌菜,吃顿饺子,就算是隆重了。现在呢?我妈已经学会了在某宝上买各种进口零食,巧克力、饼干、果干,包装都特别洋气,口味也比以前的麦芽糖、大白兔要丰富太多。还有那些半成品菜,以前压根儿没见过,现在我妈时不时就点一份,跟着视频学做,味道居然还不错,省时省力,关键是,她还能变着花样吃,不用再盯着那几样家常菜。

更别提以前大家买衣服,基本就是批发市场或者本地的国营商店,款式嘛,朴实无华。现在我哥嫂他们回娘家,随手拎来的都是牌子货,什么优衣库、Zara,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但我看标签就知道价格不菲的牌子。他们还会在手机上研究各种穿搭博主的分享,然后照着买,我老爸老妈一开始觉得“花里胡哨”,但渐渐地,我也看到他们会主动去问哪里买的,什么牌子,甚至我妈今年还主动报名参加了一个社区的插花班,说是要“提升一下气质”。

还有就是“用”这方面。以前家里有个电视机就挺稀罕了,再后来有了空调,就觉得是顶配了。现在呢?我侄女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演示她新买的智能音箱,可以听歌、查天气,还能跟她讲故事。我妈之前一直用的是那种按键手机,嫌麻烦,现在也换了智能手机,虽然她还不太会用很多功能,但她会用微信跟亲戚朋友视频,还会给我看她在短视频里刷到的各种老年人广场舞教学。我叔叔家,以前还是烧煤做饭,现在居然也用上了电磁炉,甚至我听说他还在考虑换个空气炸锅,说是能做出各种“脆皮烤肉”。

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这种升级不光是物质上的,还体现在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上。以前大家下班回家,就是看看电视,聊聊天。现在我发现,很多年轻人,包括我那几个表哥表姐,周末不再是扎堆在棋牌室或者KTV,而是会去家附近新开的咖啡馆,一人一杯拿铁,捧着书或者刷着手机,感觉挺安静挺享受的。还有一些人开始注重健康,我表姐辞掉了之前的工作,去学了瑜伽教练,现在在一家健身房兼职,她说她想把这份热爱的事情变成事业。

最能体现这种“不一样”的,大概是那种“为生活便利付费”的意识。以前大家出门办事,就是自己跑腿,多累也认了。现在呢?快递外卖遍地都是,想吃啥点啥,想买啥下单,第二天就能送到家。我妈有时候去超市不方便,就直接在手机上买,水果蔬菜,送货上门,她之前一直觉得不可思议,现在已经习惯了。甚至我听说,一些年纪大的叔叔阿姨,还会用打车软件,去医院或者去市里,不用再挤公交,方便了不少。

当然,这种消费升级也带来了新的“烦恼”。比如我妈有时候会跟我抱怨,说现在东西太多了,不知道该买哪个好。我哥嫂也会为了给孩子买什么玩具、报什么兴趣班而纠结。但总的来说,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积极的变化,是大家的生活变得更方便、更多元、更有选择权了。这种从“够用就好”到“追求更好”的转变,让我觉得,老家的人们,也活得越来越有滋味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7年5月,孟非和黄磊在南京开了家火锅店,取名“黄粱一孟”。


开业当天,宾客盈门,精致的铜锅内,牛油都被雕成了Hellokitty或玫瑰花的形状。


然而沸油未冷,已黄粱梦醒,今年12月初,火锅店关闭,官方说法称租赁到期。


食客们的吐槽更接近真相:一盘毛肚198元,人均消费300元以上,吃不起。


在一个消费理性的年代,明星光环加持有限,性价比高于一切。


在中国,商业故事成败背后,其实都是大众情绪的起伏。


亢奋时,举目都是传奇;冷静后,处处可见泡沫。


大众情绪第一次亢奋,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商品大潮如决堤般到来,全民裹挟又兴奋难安。


雀巢咖啡打出广告“味道好极了”,结果上海一年喝掉了500吨速溶咖啡。肯德基在北京开了第一家店,雪夜长队堵断了前门大街。


开业数月后,有人兴奋地包下这家肯德基店,举办婚礼。


北京王府井百货,每日开门,冲入人群如脱缰野马,任何新上市商品都被买空。最后,商场给所有柜台安了钢管围栏。


在广州,中国第一批超市已学会使用透明包装。


此前开业时,好奇的人们撕掉了人头马、万宝路甚至洗衣粉的包装,只为看看这些传说商品的模样。


浪潮之中,一款名为章光101的生发水,被圈点为时代爆款。


九十年代初坊间传言,去北京有三件事,“爬长城、吃烤鸭、治秃子”。


这款赤脚医生发明的药水,最后漂洋过海卖到日本,引发全民排队,甚至烧坏了大量收银机。


两名旅日年轻人看到商机,从中国向日本倒卖生发水。


一人叫周正毅,日后成为上海首富。一人叫李晓华,成为雄踞九十年代的北京富豪。


九十年代初,发明生发水的赵章光身家过亿,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第八。而卖生发水的李晓华,排名第二。


1992年,北京亚运村举办车展,第一次向国人展示法拉利跑车。厂商原计划只是展示,认为没人买得起。


李晓华赶到后用13.88万美元买入,并申请了外商专用的 “京A00001”牌照。


法拉利奔驰在长安街上,李晓华风衣墨镜,过去尊贵的红色,专属天安门城楼,而在亢奋的时代,红色属于法拉利跑车。


法国《费加罗报》记者拍下照片,介绍新时代的中国,世界哗然,外媒称李晓华为“法拉利先生”。


时代如跑车般冲刺轰鸣,亢奋的人们,追求的价值,常在商品之外。


李晓华买跑车那年,长沙举办了大哥大吉祥号码拍卖会。


“9000001”和“9008888”最终落锤21万和30万元。


当年一部电话25000元,入网费6000元,足够在长沙购买一套60平米的房子。


参加拍卖会的老板,嫌弃到手大哥大,不如港片中气派,特意又加上3块黑厚的电池。


他的名片上,用烫金字印上大哥大号码,比姓名还大一圈。


那是一个崇尚8的时代,也是一个狂放的时代。所有的买卖,都带着欲望的影子。



亢奋过度,总会引发眩晕,奢侈品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1999年,杭州大厦总经理童民强,坐在香港奢侈品店门外,苦等两个小时,邀请对方入驻。


得知要与雅戈尔等品牌同处,对方冷淡回答:老板出差,不知归期。


然而到了2003年,LV、Dior、Celine、Fendi等十多个大牌主动登门,恳求入驻杭州大厦。LV还创下了全球最快开店纪录。


日后成为风波主角的D&G,也在同期抢滩中国。


它曾颇受东北富豪青睐,因为牌子看起来像“大哥”拼音缩写,穿在身上引人侧目。


在上海,年轻的郭敬明用文字堆砌浮华的生活。他的读者们,幻想身着阿玛尼与普拉达,穿梭于香奈儿和迪奥的香气中。


截至2013年,《小时代》系列一共卖出670万册。


社科院报告说,中国所有传统文学类刊物的发行量加在一起,只抵得上郭敬明旗下的五本杂志。


浮华之下,优劣判断标准,只剩下名气和价格。


一瓶1982年拉菲,3年间售价从600元飙至10万元。


2008年金融危机后,拉菲酒庄迎合中国土豪,在标签中加上了象征吉利的8。


他们坚信,中国顾客的风格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其实大部分人对拉菲的了解,仅来自《赌神》中周润发那句“来瓶82年的拉菲”。


品酒大师嘲讽,拉菲口感很干,与酸甜辛辣的中餐搭配是场酷刑。


在北京马连道,数年间,茶叶包装从铁木一路进化到玉瓷,拍卖会上频出价超10万的茶王。


茶商说,懂茶的并不多。“买家往往看重包装,对茶叶品性反而不在乎”。


华丽的包装,裹着变形的诱惑。


2012年,一名安徽男孩为买苹果手机,在网上发帖卖肾,经黑中介非法手术后,成为三级伤残。


韩国媒体称,不正确的消费观正在中国盛行。同样的浪潮,他们也曾亲历。


幻梦总会清醒,当狂热消退,消费开始回归理性。那些看似浮华的东西,不再等同于高级。


编织幻梦的郭敬明,在今年夏天悄然延迟了《爵迹2》的档期。


几年前,曾有人出价2亿,购买李晓华手中第一辆法拉利,他拒绝了。


他把车子尘封在银泰中心地下车库,盖上红色遮布。他说,那只是一辆旧车。


人们松开紧踩的油门,停下狂奔的脚步。


2013年,瑞士钟表中国销量下滑15%。2014年,东北第一家LV专卖店悄然关闭。


两年前,华北最大的葡萄酒商城走掉了半数店铺。留下的商户在门口贴上“128元两瓶”折扣广告。


82年的拉菲,售价早已从10万元一路腰斩。


三里屯与王府井奢侈品店,罕见地推出打折专区,曾经面孔高冷的店员,殷勤揽客,但驻足者屈指可数。


年轻人依然热衷日本旅游,却不再争抢电饭锅与马桶盖,而是在商店里精挑细选,对着手机比价。


他们在本子上定下节流计划,攒钱数月,只为一睹京都的樱花。


人们不再只买30多元一杯的星巴克,转而用手机定下优惠更多的外卖咖啡。


人们不再迷信时尚杂志的推荐,而是全网搜索实用的化妆品,口碑爆棚的常一夜脱销。


人们不再追求国际大牌的豪奢,而更看重网购衣物的面料,优衣库店内,人流如潮。


今年12月,唯品会与腾讯新闻《原子智库》联合发布《中国家庭精明消费报告》,数据显示,消费者正在集体回归理性,一二线追求“买得精、买得少、但买得好”,三四线则开始享受“好货不贵”。


人们不再单纯地迷恋国际大牌。


根据唯品会的数据,OPPO在一二线城市,2018年对比2014年的销售增长率为3618.44%,VIVO是3056.66%,而苹果和三星出现了负增长 。


所有受访者对网购的关注因素中,都把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75%的受访者强调,特别注重性价比。


在经历了时代的轮回后,大众情绪已从亢奋重回理性。


黄粱梦再好也是虚幻,那碗填满的黄粱饭,才是过冬的保证。



有趣文章很多

欢迎添加作者微信交流(mdxiaoyu)

欢迎移步微信公众号

“摩登中产”(modernstory)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