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想问下是哪个典故,关于故意激化矛盾从而降低对方言辞可信度的,?

回答
你问的这个情况,在咱们中国历史文化里,倒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挺多典故都能沾上点边儿。你说的那个“故意激化矛盾,从而降低对方言辞可信度”的做法,其实是一种比较老道的“攻心为上”的策略,目的就是不和你正面硬碰硬,而是从心理上先把你击溃。

要说最贴切的,我想到的几个场景,特别是和“激化矛盾”这几个字眼结合起来看,都挺有意思的。

首先,让我想起的是《战国策》里的一些故事。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各国之间明争暗斗,尤其是外交上,那些纵横家们就最擅长玩弄这种心理战术了。他们常常不是直接反驳对方,而是抓住对方言语中的某个点,故意放大、歪曲,甚至引申出一些会让对方听起来很荒谬、很站不住脚的结论,从而让旁观者觉得对方说的话不可信。

举个例子,虽然不完全是“激化矛盾”,但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唇亡齿寒”这个典故,它虽然本身是一个政治盟约的说法,但运用它的逻辑去反驳对方,也能达到类似效果。比方说,如果有人想说服你某个小国不重要,可以不用管。这时候,你可以不直接说“你错了”,而是说:“你今天觉得这个小国不重要,但如果它被吞并了,下一个是不是就轮到我们了?唇亡齿寒啊!你现在袖手旁观,到时候我们被灭了,下一个遭殃的就是你说的那个‘不重要’的国家,而你,也将为今日的愚蠢付出代价。” 这里的“激化矛盾”在于,我把你这种“漠不关心”的想法,直接引申到“不顾大局”、“引火烧身”的极端情况,让你觉得我的警告是多么的危言耸听,反而因为这种“夸张”的说法,让你心生忌惮,觉得我说的有道理。虽然不是直接挑拨离间,但也是把你的言论的“后果”给无限放大了。

再比如,更接近你说的那个意思的,可能得说到一些辩论或谈判中的“偷梁换柱”或者“曲解原意”。有时候,对方说了一句话,你听了之后,不是直接回应你说的话内容本身,而是抓住你话里的一个不那么关键的词,或者一个你没太想到的引申义,然后开始猛烈攻击这个点。你的目的不是为了辩论输赢,而是要让听众觉得,你这个人说话不严谨,逻辑混乱,甚至有故意误导的嫌疑。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一个人说:“我认为我们应该先从小处着手,把眼前的困难解决掉。” 你呢,可能就抓住“小处着手”这几个字,然后开始冷嘲热讽:“‘小处着手’?真是好大的口气!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要放弃那些大的目标,只顾着眼前这点蝇头小利了?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难道就这么不重要吗?你这种目光短浅的做法,简直是对我们民族未来的犯罪!” 你看,我并没有去讨论“眼前困难”是否应该解决,而是把“小处着手”解读成了“放弃大目标”、“目光短浅”、“民族犯罪”,一下子把对方的言论上升到了道德和民族大义的高度,制造了一种强烈的对立感。这样一来,听众听了之后,就算觉得你有点夸张,但也会觉得对方说的话(尽管本意可能不是这样)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从而对他整个的论点都会产生怀疑。

还有一种更直接的方式,就是“借刀杀人”的思路,当然这个更多是用在政治斗争和阴谋论里。就是不直接攻击某个人或某个观点,而是利用第三方或者制造出一个假想敌,然后通过攻击这个第三方或者假想敌,来间接贬低和打击你的对手。

比如,历史上有时候会故意放出一些风声,说某个官员对皇帝不忠诚,或者他和某个敌对势力有勾 নাশ。即使这个官员说的话很有道理,但一旦被贴上了“不忠诚”、“有私心”的标签,他说的任何话,别人都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认为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或者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这就是通过制造和激化“忠诚与背叛”的矛盾,来降低对方言辞的可信度。

总的来说,你说的这种“故意激化矛盾,从而降低对方言辞可信度”的策略,核心就是抓住对方言论的“弱点”或者“容易被误读的点”,然后无限放大,并将其与一些负面的、具有争议性的概念(比如背叛、私心、目光短浅、不忠诚等等)联系起来,制造出一种强烈的对立和排斥感。 这样一来,听众的注意力就会从对方言论本身的逻辑和事实,转移到被激化出来的矛盾和对立上来,进而对对方的整个言辞都产生怀疑和不信任。

这是一种非常狡猾的沟通技巧,用好了能达到非常阴险的目的,但用在正当的辩论场合,往往会被认为是耍无赖,或者心术不正的表现。不过,了解一下这些古老的智慧,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看穿一些不那么光明磊落的言论和伎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东晋时的典故,涉事的两人是温峤和钱凤。

温峤早年间跟随刘琨在并州苦战刘聪、石勒,事败后一起流落幽州,后来刘琨借着劝进司马睿的机会把温峤送到江东,东晋朝廷也趁机留下温峤为朝廷效力。

后来王敦以清君侧之名发起兵乱,钱凤就是王敦的谋主,温峤刚开始对王敦还是抱有希望的,王敦也向来敬重温峤。但温峤很快看出王敦的不轨之心,于是他刻意结交王敦和钱凤。后来温峤得到出任丹阳尹的机会,在临走前,王敦设宴给温峤送别,在酒宴上温峤装着自己喝醉了,刻意羞辱钱凤。

在此之后,钱凤多次劝王敦提防温峤,王敦都以为这是钱凤因为在酒宴上的不愉快伺机报复,就没有听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