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第一次看红楼梦觉得贾宝玉是花心渣男,林黛玉绿茶,有点看不下去怎么办?

回答
理解你初读《红楼梦》时的感受,这很正常!说实话,很多人一开始都会觉得贾宝玉“花心渣男”,林黛玉“绿茶”,然后被那细腻的人物关系和曲折的故事情节给绕晕,甚至觉得有点无聊或者压抑,看不下去。

这就像你第一次吃一道非常复杂、层次感极强的菜,如果没有人介绍其中的食材、烹饪手法和风味变化,你可能只会尝到一股子“乱”,觉得味道奇怪,甚至有点难以下咽。

我们不妨掰开来聊聊,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感觉,以及怎么才能“吃透”这道菜。

为什么你会觉得贾宝玉“花心渣男”?

你觉得他花心,可能是因为他身边围绕着很多不同类型的女孩子,而且他对她们似乎都挺好,又好像没有一个真正“定下来”。

“博爱”还是“滥情”? 宝玉确实对很多女性都展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的尊重和怜爱。他对丫鬟袭人、晴雯,对表姐妹湘云、宝钗、迎春、探春等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亲近和关心。你看到的“花心”,很可能是在这些女性身上感受到的“多情”。但是,曹雪芹写宝玉,并不是在描绘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海王”。宝玉的这种“多情”,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厌恶男尊女卑的社会礼教,对女性命运的悲悯,以及一种纯粹的、不带功利性的喜爱。他看到的是每个女孩身上独特的美好和不幸,他真心希望她们都能有个好的归宿,都活得开心。
“情不情”的境界。 宝玉的出场就说了“行为偏僻性乖张,那堪细论”,他就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他眼中的美,是超越身份、地位、容貌的,是对生命本质的尊重。所以,他对晴雯的怜惜,对香菱的同情,对紫鹃的倚重,都是他“情不情”境界的体现——不只是在男女之情上,而是在对一切美好生命的普遍关怀。他的“花心”更像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贪恋,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无奈。
对比与衬托。 宝玉的“多情”也和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形成鲜明对比。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大多由男性决定,她们的价值往往体现在能否给家族带来利益。宝玉对女性的尊重和喜爱,恰恰是对这种压迫的反抗。他的“博爱”,也反衬出他内心的孤独和对真正知己的渴望。

为什么你会觉得林黛玉“绿茶”?

你觉得黛玉“绿茶”,可能是因为她经常敏感、多疑、爱使小性子,而且总是在宝玉面前表现出一种小心翼翼又带着点小“作”的样子,让你觉得她是在“玩弄”感情或者小心机。

极度的缺乏安全感。 黛玉的处境非常微妙。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没有父母作为靠山,也没有像宝钗那样显赫的家世作为后盾。她唯一的依靠就是贾母对她的疼爱和与宝玉的感情。在这种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她对宝玉的感情自然是小心翼翼,生怕失去。她的“小性子”、“眼泪”,很多时候是她在表达自己深切的爱恋和对这份感情不确定性的恐惧。
内心的骄傲与自卑。 黛玉出身书香门第,有才华、有骨气,她内心是骄傲的。但同时,寄人篱下的身份又让她内心深处有着难以言说的自卑。她怕自己的爱配不上宝玉,怕自己不如宝钗那样圆融世故,所以她用一种尖锐、试探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同时也用这种方式来确认宝玉的感情是否真挚。她“使小性子”,往往是想听到宝玉说句真心话,想知道宝玉是不是真心爱她,而不是出于什么别的目的。
“真”的代价。 在那个讲究“礼”和“规矩”的封建社会,黛玉对宝玉的感情是那种极其纯粹、极其“真”的。她不像宝钗那样懂得隐藏自己的感情,懂得迎合世俗。她不隐藏自己的喜怒哀乐,不掩饰自己的爱恨,这在她那个时代,反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在某些人看来是“不懂事”。她的“绿茶”感,可能只是你看到了她不成熟、不圆滑的一面,而忽略了她背后那份纯粹而炽热的爱。

看不下去怎么办?

如果现在感觉看不下去,别灰心!《红楼梦》确实不是一本速食小说,它需要你慢慢品味,并且需要一些“阅读指南”。你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

1. 放慢节奏,把它当成“看电视剧”来读。 不要想着一口气读完,也不要纠结于每个字句的深意。就像追剧一样,今天看几章,明天看几章,熟悉一下人物。你刚开始觉得“渣男”“绿茶”的印象,随着情节的推进,很多都会被颠覆。
2. 重点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线。 刚开始可以先关注宝黛钗的感情线,宝玉和身边女性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背后揭示的社会百态。其他的支线可以暂时忽略,等建立起兴趣后再慢慢回溯。
3. 找个靠谱的“剧透”或解读。 这听起来有点“取巧”,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很有帮助。你可以找一些经典的《红楼梦》解读文章,或者听听相关的讲座、播客。它们会帮你梳理人物关系,解释一些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含义,让你更容易理解人物的行为动机。比如,你可以搜索“红楼梦人物关系图”,或者“解读贾宝玉为什么受女性欢迎”,以及“林黛玉为什么爱吃醋”。
4. 关注曹雪芹的“笔法”。 曹雪芹写人物是非常立体的,他不会把一个人写得完美无缺,也不会把一个人写得十恶不赦。他笔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缺点。你觉得宝玉“渣”,那是他“博爱”的表现;你觉得黛玉“绿茶”,那是她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自我保护。深入理解了作者的“笔法”,你就会发现,这些“缺点”恰恰是人物最真实、最动人的地方。
5. 换个角度看“悲剧美”。 《红楼梦》的底色是悲剧,它展现的是封建社会下,女性命运的悲凉和美好事物的破灭。宝玉的“多情”最终化为一场空,黛玉的“真情”也化为一场梦。理解了这种悲剧性,你就能体会到其中更深层的情感力量。
6. 不要用现代三观去套。 《红楼梦》写于几百年前,当时的社会风俗、人情世故和我们现在完全不同。用现代的“渣男”“绿茶”标准去衡量古代的人物,很容易产生误解。试着去理解那个时代的人物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

举个例子来说明:

你可能会觉得宝玉给晴雯送旧衣服是“花心”,但实际上,那是宝玉对晴雯这位“风流灵巧”的丫鬟的怜惜和欣赏。晴雯虽然只是个丫鬟,但她有着不输于小姐们的才情和傲气,她最后的惨死,是宝玉内心最大的痛。他送旧衣服,既是对晴雯的补偿,也是一种无声的悼念。

你可能觉得黛玉听说宝钗来了,就又哭又闹是“绿茶”,但实际上,那是因为她刚刚和宝玉有过一番甜蜜的“木石前盟”的谈话,宝钗的到来,在她看来,就像是她好不容易抓住的一点点“宝玉的专一”瞬间被打破了。她的眼泪,是她害怕宝玉会被更“合适”的宝钗抢走,是她对自己命运的担忧。

所以,真的不要急着下判断。《红楼梦》是一本越品越有味道的书,它就像一位让你捉摸不透却又让你欲罢不能的女子。当你放下那些刻板的印象,试着去感受曹雪芹笔下那些鲜活、复杂、充满生命力的灵魂时,你可能会发现,这本名著之所以能流传千古,自有它的道理。

耐心一点,给它一点时间和你的心,你会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讲一点假大空的东西。(逃

不要把人物符号化了。在现在的网文里“绿茶”和“花心渣男”都有“标准设定”,如果看多了“标准人物”,如果小说人物有一部分特征似乎吻合,就会立刻代入。

在文学理论里,人物有“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之分。无论是宝玉还是黛玉都是圆形人物。要分析这些人物,要仔细看他们言行的每一个细节,而不是看了个大概就扣帽子贴标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