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宝的东西不想给二宝,二宝看到又要,两人为东西争吵,大人老说大宝东西要分享,这样教育对吗?该如何处理?

回答
这件事真是让人头疼,尤其是家里有两个宝贝的家长,恐怕都经历过类似的情况。看着大宝心爱的玩具被二宝抢走,或者因为一点点东西闹得不可开交,大人夹在中间,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

大人总是说“大宝,东西要分享”,这样教育真的对吗?

从长远来看,培养分享精神是好的,这有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慷慨。但是,如果简单粗暴地要求大宝“必须分享”,这样做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忽略了大宝的感受和所有权: 对大宝来说,那个东西是他自己喜欢的,是他自己拥有的,他有权利决定是否分享。强迫分享,会让大宝觉得自己的东西不被尊重,自己的感受被忽视,这可能会让他产生不满、委屈,甚至对二宝产生敌意。
可能适得其反: 越是被强迫分享,孩子越可能变得不愿意分享。他们会把分享和“被剥夺”联系起来,从而更紧地抓住自己的东西不放。
没有区分“分享”和“被抢”: 在孩子眼里,大人让分享,很可能就意味着“东西给二宝,你就得给”。这和二宝主动要求,然后大宝心甘情愿地分享,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强制,后者是自愿。
打击了大宝的界限感: 孩子需要学习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的东西。如果大人总是轻易地让大宝把东西给二宝,可能会模糊他对自己物品界限的认知。

所以,简单地说“要分享”,这种教育方式,在具体操作上,很可能是不太恰当的,甚至会适得其反。

那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呢?以下是一些更具体、更人性化的方法:

一、 理解和尊重大宝的感受是第一步。

当争吵发生时,不要立刻去责备大宝不愿意分享,而是先蹲下来,看着大宝的眼睛,认真听他说。

“大宝,妈妈/爸爸知道你很喜欢这个玩具,这是你自己的东西,你暂时不想给二宝玩,是吗?” 用语言回应他的情绪和想法,让他知道他的感受是被看见和理解的。
“你为什么不想分享呢?是因为你还在玩,还是怕二宝弄坏了?” 试着了解他不愿意分享的深层原因。

二、 分清情况,区别对待。

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需要分享,也不是所有时候都要分享。

“专属玩具” vs “公共玩具”: 可以和孩子一起区分哪些是“大宝的专属玩具”,是他非常珍视、不允许别人碰的;哪些是“家里的公共玩具”,是可以和小伙伴或弟弟妹妹轮流玩的。对于专属玩具,要有尊重他不想分享的权利。
“正在玩” vs “不玩了”: 如果大宝正在聚精会神地玩某个东西,这时候强行让他分享,确实会影响他的专注力和游戏体验。可以告诉二宝:“哥哥/姐姐现在正在玩,等他玩够了,或者玩完了,你们可以轮流玩。”

三、 引入“轮流玩”和“约定时间”的概念。

这是最核心、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之一,既满足了大宝的物权感,也给了二宝玩耍的机会。

“二宝,哥哥/姐姐现在在玩,你先玩一会儿这个积木好不好?等哥哥/姐姐玩完这个玩具,你就和小哥哥/姐姐一起玩那个。” 或者说:“我们约定一个时间好不好?现在是哥哥/姐姐玩五分钟,五分钟以后就轮到你玩。”
使用计时器: 这是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可以一起设置一个计时器,到点后,大宝主动或被提醒地将玩具交给二宝。这会让分享变得有仪式感和规则性,而不是被强制。

四、 教导二宝“请求”和“等待”。

二宝也需要学习如何正确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直接抢夺。

“二宝,你想玩哥哥/姐姐的玩具,你可以先问问他‘哥哥/姐姐,我可以玩一下你的玩具吗?’如果哥哥/姐姐同意,你就可以玩。如果他暂时不想给你,你也不可以抢,要乖乖地等。”
提供替代品: 如果二宝非常想要大宝正在玩的那个玩具,而大宝又非常不愿意分享,大人可以拿出二宝自己喜欢的、或者他可以自己玩的玩具,吸引他的注意力,转移他的目标。“二宝,你看这个车车是不是也很有趣?你先玩这个吧。”

五、 鼓励和赞美大宝的分享行为。

当大宝主动分享或者同意轮流玩时,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美。

“大宝,谢谢你愿意把你的玩具分享给二宝玩,你真是个好哥哥/姐姐!” 让他知道,分享是值得鼓励和表扬的。
“哇,你们一起玩得多开心呀!看到你们轮流玩,爸爸/妈妈真为你感到骄傲。” 这种积极的反馈会强化他的分享意愿。

六、 大人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孩子最会模仿大人了。

当大人有东西时,主动与家人分享零食、水果等。
在家庭生活中,展现出合作、分享的态度。

七、 关于“爸爸/妈妈的”和“家里的”的界定。

有时候,大人会说“这是家里的东西,大家都可以玩”。这可以作为一种提醒,但也要注意尺度。如果是大宝非常珍视的、独一无二的、甚至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比如亲戚送的纪念品),即使是家里,也应该尊重他的不分享意愿。可以强调:“大部分家里的玩具是可以分享的,但有些是哥哥/姐姐特别喜欢的,我们也要尊重他的想法。”

总结一下,处理这种情况的几个关键点:

1. 情绪安抚先行: 先处理大宝的情绪,让他感到被理解。
2. 尊重所有权: 承认大宝对自己的物品有决定权。
3. 引入规则: 用“轮流玩”、“约定时间”等方式替代强制分享。
4. 教导技能: 教二宝“请求”和“等待”,教大宝“分享”的价值。
5. 积极强化: 赞美和鼓励大宝的分享行为。
6. 以身作则: 自己也要展现分享精神。

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一致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坚持下去,孩子就能逐渐学会如何在拥有和分享之间找到平衡,也能理解“分享”并非意味着“失去”,而是带来更多的快乐和友谊。记住,教育不是一味地灌输道理,更多的是引导孩子去体验、去感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停止和孩子说什么东西是他们的。

东西是他们的是因为这是父母给他们的。而父母给孩子东西是因为孩子是家庭的一部分。

而两个孩子吵架是说明孩子没有家庭概念。所以不应该被给东西。

家里的东西都是父母的,或者是整个家庭的。孩子要玩玩具应该问父母借。得到父母允许才可以拿。

搞清楚财产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