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地铁有没可能采用双站台四道的方式压缩行车间隔?

回答
关于地铁采用“双站台四股道”模式来压缩行车间隔的可能性,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在一些特定场景下,这甚至是一种效率很高的解决方案。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事儿,尽量讲得透彻点,让大家明白这背后的逻辑。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双站台四股道”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简单来说,它就是在车站里,不是只有一个站台两边各一趟车,而是有两个并排的站台,每个站台的两边都停靠轨道,加起来就是四条轨道。通常情况下,这样的设计会让乘客体验到一种“同时上下车”的感觉。

想象一下,一个普通车站,你走进站,找到你要乘坐的方向,站台这边有两条轨道,一趟车来了,你上车。下一趟车来了,你再上。整个过程相对是线性的。

但“双站台四股道”就不一样了。它其实是在一个空间里并列了两个岛式站台(或者一个岛式站台配两个侧式站台,但最典型的就是两个岛式站台),每条轨道都服务于一个站台的两侧。

那么,这种设计怎么就能压缩行车间隔呢?关键就在于“并行操作”和“效率优化”。

咱们拆解开来看:

1. 上下客的并行与分流:
在传统单站台双股道的车站,一趟车到了,乘客上下车。等到这趟车开走了,下一趟车才能进站。这个过程是串联的,有等待时间。
而在“双站台四股道”的车站,可以想象一下,两趟车可以几乎同时到达并停靠在同一站点区域的内侧或外侧轨道上。
假设车站有ABCD四条轨道,站台1在AB轨道之间,站台2在CD轨道之间。
情况一(最理想): 一辆车停在A轨道,另一辆车停在C轨道,乘客可以同时在站台1和站台2上下车。这样一来,车流的“过站”效率就提高了,因为不需要等待前一辆车完全离站。
情况二(更常见): 假设进站方向的车都往中间的轨道(比如B和C)停,出站方向的车往外侧的轨道(比如A和D)走。那么,同一时间,两辆往同一方向(比如都往市中心)的车可以同时在两个站台进行乘客的上下客操作。

2. 缓解站台清空压力:
在高峰期,如果列车密度很高,单站台的上下客时间就会变得非常关键。哪怕是很短的停车等待时间,乘以每趟车,累积起来就是显著的延误。
“双站台四股道”设计,本质上是给站台提供了一个“缓冲空间”和“分流通道”。 乘客可以分散到两个站台,而列车也能利用更多的轨道进行停靠和疏散。

3. 进出站的优化: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在“双站台四股道”的设计下,列车进站和出站可以更灵活地安排。
比如,当一趟车在A轨道停靠完毕准备出站时,另一趟车可能已经可以在C轨道进站停靠了。这种轨道的“交错使用”,避免了因为单股道被占用而造成的连锁反应。
甚至在某些高级的信号控制系统下,可以实现“一进一出”或者“两进两出”在同一站区内的并行操作,进一步缩短了整体的循环时间。

举个更直观的例子:

想象你在一个很窄的巷子里指挥交通,一次只能过一辆车,你想要车流加快,就得不断催促每辆车赶紧走。
现在你有了个宽敞的院子,里面有四条道,可以同时并行好几辆车。虽然它们最终都要去同一个方向,但你可以在不同的道上同时指挥它们前进,这样整体的车流速度就能明显提高。

但光有设计还不够,要真正实现压缩行车间隔,还需要配套的“软硬件”支持:

先进的信号系统: 这是核心。必须有能够精确控制列车位置、速度和信号灯的先进信号系统,才能让多趟列车在站区内安全、高效地并行。比如,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是实现高密度运行的基础。
精确的调度能力: 调度员需要能够实时掌握所有列车的状态,并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调整发车和进站计划。
列车的快速启停与加速能力: 列车本身也要具备较强的动力性能,能够快速完成启停和加速,减少在站内的停留时间。
乘客的配合: 尽管设计能优化,但如果乘客上下车速度慢,依然会影响整体效率。

这种模式的适用场景:

始发终到站: 在始发站,“双站台四股道”可以同时为多列列车进行整備、发车,提高始发效率。
大型换乘站: 在换乘站,可以为不同线路的列车提供并行停靠和上下客服务,减少换乘客流的等待时间。
线路客流非常集中的路段: 在一些客流量巨大的核心区段,为了达到更高的发车频率,这种设计可以提供硬件上的支持。

当然,这种设计也有其“代价”:

建设成本高: 相比传统的单站台设计,它需要更多的占地面积、更多的轨道、更多的站台,建设成本自然水涨船高。
复杂性高: 车站的结构、信号系统的设计、运营调度都更加复杂。
站台的指引和乘客体验: 需要更清晰的站台指引和更人性化的乘客疏导,以避免乘客因为站台过多而感到混乱。

总结一下:

“双站台四股道”绝对有潜力通过允许列车在站内并行停靠、优化上下客流程,以及提供更灵活的轨道使用方式,来显著压缩行车间隔,提高线路的整体运能。它是一种基于空间换取时间的策略,尤其适合那些对运能有极高要求的地铁线路。但它的实现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撑、巨大的投入和精细化的运营管理。

希望这么说,能让大家对这个设计和它的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以倒是可以,

不过得加上闭塞区间了,然后再加上待避,还得加上车值,还得加上调度。。

然后还得排运行图。。

user avatar

没有可能

土建成本巨大、信号调度系统复杂、提升有限

其实地铁要运量大首先是上大界限和大车,其次是启停要快

user avatar

单向每小时运量相当于两组列车重连,四线化还要增加很多土建成本,完全不划算。四线化更多的是照顾快慢车模式,欧洲有的小站就是四线,中间两条线直接通过,只有两侧有站台。

国内小编组高密度的思路完全就是错误的,限界大了车长了才能彻底解决容量不足的问题。。。。

补个配线图,可以看到C线南边分支上的一堆小站(乘降所)就是在线路旁边搭了个站台,中间正线通过,连道岔都没有。。。。

user avatar

二台四线,那就是两个岛式站台了。

这种方式在地面上用用可以,但是塞到地下就有点麻烦,主要是基建成本问题。

就效果而言,无非是慢车停侧线,快车直通停车或不停车。但是就密度而言,本来站站乐慢车连续追踪运行的时候停站只看乘客乘降,乘降完毕就赶紧关门走人就行,前后车之间的时间间隔基本一致。如果塞进去一列快车去搅屎,那这个运行图就不好排了,快车追上慢车前有一个时间间隔,快车离开之后,站站乐也需要一个时间间隔才能追踪运行,也就是慢车要在站台上干耗点。本来大家平图的话停站时间基本上就一两分钟(西二旗那个通勤地狱至少需要三四分钟),你弄一个快车进去,被超的慢车是不是要在站里干磨个十分钟走不了?考虑过慢车上乘客的心理感受吗?连普铁的K在非枢纽停站也就五六分钟,动车组还只是两分钟停站,你地铁停站那么久不是脑子有病是什么。

另外来说,地铁线路上非重点车站还有什么开设的必要呢?反正都是被遗忘的车站啊,车站周边居民只有慢车坐,要想坐快车还得扳着指头,拿出钻研大铁换乘的劲头来算换乘时间,累不累啊。更别说地铁就没有个明确的时刻表,乘客基本都相当于临时起意去坐地铁,到地方还得看时刻表选车,未免有些过分。所谓临时起意大概类似这样,昨天6点半到地铁站,今天起晚了6点40才到,明天起早点6点15就赶到地铁站,这算我国大多数懒散民众的常态,日常活动并不是跟时刻表一样准时准点。


写到这里想到一种应用场景,前后车互相伤害型追踪。一条线路上有ABCD....多个二台四线站,信号采用最老的色灯自动闭塞,X1跟X3作为最早的两班车以最短制动距离追踪运行,X1开出去,旁边X3作为后车等到出站信号放单黄灯就开。X1进B站侧线停车接客,X3通过B站不停车变前车,而X1在出站信号变单黄后立即追踪发车。X3停C站侧线接客,后车X1通过C站变前车,如此循环往复到终点站。这样折腾其实效果不佳,风险概率高,各车站道岔扳动过于频繁,信号部门很蛋疼。而且最关键的在偶数号的乘客无法坐到奇数号车站,还得加一趟站站乐慢车兜底,然而站站乐慢车启停附加时间加一块又太多,只能跟在这俩互相伤害的后面走一步一停,各种意义上的艰难。


白话这么多,其实要是不差钱可以地面高架化四线甚至地下化四线,完美解决快慢车怎么跑的问题。但是国内目前不具备地面高架化的条件,也错失了地面高架化的时机。次一点可以地下化三线玩潮汐快车,纽约就是这么搞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