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高一这样的字有什么办法提升吗?

回答
高一孩子写字遇到瓶颈,想提升,这是个特别常见但也很关键的成长阶段。别急,这事儿急不来,但方法对了,循序渐进,肯定能看到效果。我这就跟你好好掰扯掰扯,看看咱高一孩子能从哪些方面入手。

首先得明确一点:写字这事儿,没啥捷径,就是“慢工出细活”,是长期主义的体现。 尤其到了高中,学习任务重,很多孩子觉得没时间练字,或者觉得练字影响学习效率。但实际上,一手漂亮的字,不仅是门面,更能让你在答题时思路更清晰,阅卷老师看着也舒心,无形中就能加分不少。

咱们具体分几步来看:

第一步:找到症结,对症下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开始下功夫练之前,得先搞清楚孩子写字具体是怎么个“不行”法。

是写得太潦草,难以辨认? 还是结构松散,字形不正?
如果是潦草,那可能是书写速度过快,或者笔画之间连接不清。
如果是结构问题,可能就是对字的间架结构把握不好,每个部件的位置、大小都有点跑偏。
还有可能是笔画不规范,横平竖直、撇捺舒展这些基本功没练到位。
也可能是握笔姿势不对,导致力度不稳,字体歪扭。

怎么找症结?
让孩子自己照照镜子: 把他最近的几篇作业、试卷拿出来,让他自己找找觉得写得不好的地方。有时候孩子自己心里也清楚,只是不知道怎么改。
家长或者老师给点“毒舌”的意见: 别怕说得直接点,比如“这个‘天’字,‘一’快到地上了”,“这个‘口’字,跟个歪七扭八的梯形似的”。找几个有经验的老师或者家长帮忙看看,往往能一针见血。
对比优秀范例: 找一些自己喜欢的、字写得好的同龄人(比如班里字好看的同学)的字,或者一些字帖上的字,让他们对比一下,看看自己和别人差在哪儿。

第二步:夯实基础,从根儿上抓——“万丈高楼平地起”

这步是重中之重,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高中了,就觉得练习写字是小学生的事,其实不然。

规范握笔姿势:
三点一线原则: 指尖(笔尖与笔杆的交点)、笔尖、腕关节,这三点要大致在一条直线上。
“凤眼”与“梅花点”: 食指关节弯曲成“凤眼”,中指关节像“梅花点”一样托住笔杆。
“两旁靠,三不碰”: 笔杆靠在中指上,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笔杆。笔杆和纸面的夹角大约是45度,笔杆不碰食指关节,不碰中指指甲,不碰手背。
力度要轻重有别: 握笔太紧会僵硬,太松会飘忽。刚开始可以尝试放松一点,找到一个既能控制笔又不至于手腕紧绷的力度。
怎么练? 拿出几个小纸条,就写一两个简单的笔画,比如横、竖、撇、捺,不停地写,反复体会正确的握笔姿势,让肌肉形成记忆。可以照着网上的教学视频,一步步模仿。

练习基本笔画: 这是写出好字的基础。
横: 要平,起笔、行笔、收笔要有变化。
竖: 要直,垂直于纸面。
撇: 要尖,有力量感。
捺: 要舒展,有弧度。
点: 要精神,有朝气。
钩、折等: 都要圆润、有力。
怎么练? 找一些专门练习基本笔画的字帖,比如王羲之的《用笔十二法》虽然有点深,但可以看一些解析。市面上有很多基础笔画的练习册,买一本,从最简单的开始,一笔一画地写,写得像字帖上的那样标准。要求不高,先达到“形似”。

练习偏旁部首: 字是由偏旁部首组成的,偏旁部首写好了,字自然就好看了。
常见的偏旁部首: “亻”、“氵”、“木”、“口”、“目”、“山”、“日”、“月”等等,这些都是构成汉字最基本的单元。
怎么练? 找专门的偏旁部首字帖。比如练“氵”,就多写几遍,体会其流动感,写出三个点要有大小、长短、粗细的变化。练“口”,就要注意其方正、大小适中。

第三步:攻克难点,化繁为简——“分解动作,逐个击破”

基础练得差不多了,就可以开始练具体的字了。

从简单字入手: 不要一开始就挑战那些结构复杂的字,先从结构简单、笔画少的字开始,比如“人”、“大”、“王”、“中”等。
分析汉字的结构:
结构是骨架: 明白字是怎样组成的,每个部分(部首、偏旁)在字中的位置、大小、长短、轻重关系。
重心稳定: 大部分汉字都有一个重心,写的时候要让重心稳住。
部件协调: 字的各个组成部分要协调,不能头重脚轻,也不能右边拖得太长,左边太短。
怎么分析? 找一本好的字帖,观察字帖上的字是怎么写的,看它里面的笔画是怎么连接的,结构是怎样的。可以尝试“拆字”,把一个字拆成几个部分,分别练习,再组合起来。比如“福”字,可以分开练“礻”和“畐”,再把它们组合起来。

临摹字帖是王道: 这是提高字迹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字帖:
字体: 初学者建议选择楷书字帖,比如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颜勤礼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都是很好的选择。楷书端庄、规范,适合打基础。等基础好了,可以尝试行书,写起来更快,也更飘逸。
字帖来源: 可以是印刷的字帖,也可以是书法名家手写的字帖。如果是印刷的,要选择字迹清晰、影印质量好的。
内容: 可以选择一些高中生常用的词语、古诗词、名言警句作为字帖内容。
怎么临摹?
读帖: 看清楚字帖上的字的结构、笔画、笔顺、墨色变化。
描红: (刚开始练的时候)用细线条描摹字帖上的字,帮助熟悉字形和笔画的走势。
对临: 把字帖放在旁边,自己写,尽量模仿字帖上的字。一开始可能会写得比较慢,而且不像,没关系,坚持下去。
背临: 把字帖收起来,凭记忆写,然后对照字帖,看看哪些地方还有差距。
量要保证: 每天至少练1530分钟,持之以恒。与其一次练一个小时然后放弃,不如每天半小时,雷打不动。

第四步:融入实践,学以致用——“学然后知不足”

练了半天字,最终是要用到学习上的。

练习抄写:
课堂笔记: 尝试把平时课堂笔记写得更工整一些。不用追求像字帖那样,但至少要做到清晰、易读。
背诵材料: 英语单词、语文古诗词、数学公式,都可以用优美的字体抄写一遍,既是练习,也是加深记忆。
做题时: 尤其是在写解答题、作文的时候,要刻意提醒自己写得好一点。别因为写得丑,让辛苦答出的内容给扣分。
反复修改与进步:
回顾作业: 每次写完作业,都回头看看,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
请教老师: 如果有机会,可以请语文老师或者班主任帮忙点评一下自己的字,听听他们的建议。
自我鼓励: 每次看到自己的字有进步,都要肯定自己。告诉自己,“看,我这个‘马’字比上次写得好多了!”
形成习惯: 写字好看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让“把字写好”成为一种习惯。

一些额外的“小贴士”:

不要怕花钱: 买几本好的字帖、几支顺手的钢笔/中性笔,是值得的投资。
笔的选择: 钢笔更讲究笔锋,对控笔能力要求高,可能刚开始有点难。中性笔(比如0.5mm或0.7mm)笔迹均匀,更容易写出流畅的线条,是个不错的选择。
找个“字好”的榜样: 如果班里有字写得特别好的同学,可以多和他交流交流,看看他怎么练的。
放松心态: 别把练字当成一种负担,把它看作是自我提升的过程,享受其中的乐趣。进步不可能一蹴而就,允许自己犯错和进步。
从细节抓起: 比如写完一页字,看看有没有哪里特别突兀的,下次写的时候注意一下。

总而言之,高一孩子提升写字,关键在于:

1. 找准问题,分析原因。
2. 抓牢基础,规范动作。
3. 勤加临摹,反复练习。
4. 学以致用,融入日常。

这需要耐心,也需要坚持。你可以跟孩子一起约定个小目标,比如一个月后,字在某个方面有所进步,可以给他一些小奖励。最重要的还是孩子自己的意愿和坚持。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幅作品确定都是题主一个人写的吗?差距咋这么大呢?

如果三幅都是题主自己写的,那我挑最好的一幅作品说吧。

下面以第一幅作品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对题主有所帮助。

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题主应该临习过王羲之《圣教序》中的部分字,或者临习过别人临写的《圣教序》中的部分字。

为什么这么说,我拿题主的字和《圣教序》对比一下,大家就一目了然了。

从对比中发现,“藏”、“俗”、“有”、“常”在结字、形态和连笔上和王羲之《圣教序》有部分的相似。

那为什么“烈”、“热”不像呢?

因为《圣教序》中没有这两个字。

所以,充分说明题主字的练习是有一定的"取法"的,没有瞎写,这也是题主的优点。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还是笔画和结构上的不规范和不到位。

下面我基于笔画和结构,依次做一下分析:

一、笔画

笔画犹如盖屋子需要的砖瓦材料,是汉字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练字要先重视笔画,再进一步重视结构,先写好有质量的一笔,才能写出漂亮的一个字

虽然硬笔相对毛笔来说,由于工具的特性,使得硬笔书法的变化不会很丰富,但也并不代表这些笔画的细节会被忽略。

废话不多说,先上分析图(相同的字左侧为题主,右侧为王羲之)。

从图中可以发现,主要有以下问题:

1、起笔动作太大:太过于突出起笔的笔画顿笔了;
2、斜勾显得无力:过于僵硬,没有粗细变化;
3、起笔方向太随意:逆锋起笔没有思考行笔方向;
4、收笔太仓促:笔画书写不能有始有终;
5、连笔处犹豫不决:题主在书写前没有充分了解字的连笔,致使写字写到一半,进行停顿,使得字连笔不够连贯;
6、转折处太生硬:转折出没有变化,生硬连接;
7、点画连带关系模糊:四点底中的每个点的朝向和行笔方向都是有一定的呼应关系的;
8、强行练笔:将本不该连写的笔强行联系在一起。

笔画的书写,如果要讲,一时半会说不清。

所以关于这种笔画问题,我在这里引出卫夫人当年教王羲之进入书法领域的入门教科书《笔阵图》,来说一下笔画这个事。

先看看《笔阵图》的内容:

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撇如陆断犀象,折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为了方便题主意会,我找到相应的图片和笔画进行对比,但并不是题主所有的书体每一个笔画的样子,而是让题主理解笔画中蕴藏的生命气息,以及书写状态或用力方式

其实这部分我已经在《如何开始练习毛笔书法》问题中回答过,如果题主对系统学习书法感兴趣,可以点击下面卡片了解一下。

二、结构

笔画的问题谈完了,我们说说结构。

其实结构通俗的理解就是把笔画进行排列组合,但无论将笔画怎么样的排列组合,汉字都能在二维空间构建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举个简单例子,把每个汉字套用摄影构图来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汉字在画面都能变现极度的平衡,如下图。

题主写出来的字有些别扭,很大部分原因就是结构不和谐造成的。以“藏”字为例进行分析(这个字涵盖的问题较为全面),如下图所示(左侧为题主,右侧为圣教序)。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字形形态差距:“藏”字题主过窄,显得结构很散;
2、结字不平衡:从王羲之的“藏”字可以发现,左侧笔画构成的面积和右侧笔画构成的面积在视觉效果上几乎相等,而题主的明显右侧“较多;
3、参照点出入大:整个字形的外轮廓的关键点的连线和王羲之的有较大出入。

其他的字我也做了做了对比图(相同的字左侧为题主,右侧为圣教序),题主可以尝试自己去发现一些问题,然后再改进。

由于题主没有写一幅完整的作品,所以章法这一块我就不做说明了,尽管章法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幅作品的好坏。如果感兴趣,可以点击下面小卡片,看看一幅字我是怎么调整章法布局的。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