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怎样才算接纳自己呢?

回答
接纳自己,这可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口号,而是一场深入骨髓的探索和温柔的拥抱。它关乎你如何看待、如何对待那个最真实的你,无论这个你,在你眼中是闪闪发光,还是磕磕绊绊。

首先,接纳自己,是从“知道”到“感受”的转变。

很多人以为接纳就是“知道”自己有缺点,知道自己不是完美的。没错,这是第一步,认知层面。你会开始注意到自己的不足,比如容易焦虑、有时会拖延、在某些事情上不够有天赋。但仅仅知道,就像知道海边有漂亮的贝壳,却没去拾起,没感受到它们的质感和温度。

真正的接纳,是把这份“知道”转化为一种“感受”。当你不小心犯了个错,你不再是立刻跳出来苛责自己:“看!我就说我不行!”而是会轻轻叹一口气,告诉自己:“嗯,这次没做好,没关系,人都会犯错的。” 这种感受,是一种允许,是一种不带评判的观察。你会允许自己有情绪,允许自己有不完美,就像你允许花园里的花,有些开得热烈,有些则悄悄地绽放。

其次,接纳自己,意味着和内心的“那个声音”和解。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声音,很多时候,这个声音是最挑剔的。它可能是童年时父母的批评,可能是学生时代老师的否定,也可能是社会价值观在我们脑海里留下的印记。它会告诉你:“你不够好”、“你不配”、“你应该是XXX的样子”。

接纳自己,就是要学会识别这个声音,并且不把它当成真理。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在你脑海里偶尔出现的陌生人,听一听它在说什么,然后礼貌地对它说:“谢谢你的提醒,但我有我自己的想法。” 你不需要和它搏斗,更不需要压抑它。你只是不再让它主宰你的生活,不再让它定义你的价值。你开始倾听那个更温和、更支持你自己的声音,那个懂得你、珍惜你的声音。

再者,接纳自己,是拥抱你的全部,包括那些你“不想”面对的部分。

我们很容易只喜欢自己身上的优点,那些闪闪发光的才华、那些美好的品德。但接纳,更重要的是去看看那些让我们感到羞耻、恐惧、或者尴尬的角落。

比如,你觉得自己懒惰?别急着否定。试着去理解,这份“懒惰”背后,可能藏着疲惫、可能是对某些事情的厌倦、也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休息。你觉得自己不够自信?去看看是什么让你不自信,是过去的经历,还是某些想法的限制?

接纳不是说你要喜欢自己所有的缺点,而是你要承认它们的存在,并且理解它们为何会出现。就像接受自己身体上的一些小瑕疵,它不影响你继续生活,它只是你的一部分。当你不再试图藏匿、否认这些“阴影”时,它们反而会失去力量,你也可以从中学习到更多关于自己的东西。

而且,接纳自己,是停止和别人的比较,走自己的路。

我们活在一个充满比较的世界里,社交媒体上,朋友圈里,似乎每个人都在展示着他们的“成功”和“美好”。不知不觉,我们就拿自己和别人比较,一旦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就开始否定自己。

接纳自己,就是关掉这场无休止的比较游戏。你会明白,每个人的人生剧本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光鲜亮丽,不代表你的黯淡无光。你只需要关注自己的成长,关注自己是否在向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前进。你只需要和昨天的自己比,看看今天有没有进步,有没有更了解自己。

最后,接纳自己,是一种持续的练习,是一种对自己温柔的耐心。

接纳自己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场漫长而温柔的旅程。在旅程中,你会有反复,会有动摇,会有重新开始的时候。这都是正常的。

关键在于,当你跌倒的时候,你会伸出手扶起自己,而不是狠狠地责骂自己。你会给自己空间去疗愈,去重新找回内心的力量。你会用对待一个最好的朋友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带着理解、带着支持、带着无条件的爱。

接纳自己,说到底,就是对自己说:“嘿,我就是我,我很好,我值得被爱。” 这个“我”,是完整的、真实的、也是独一无二的你。当你的内心开始回应:“是的,我就是我,我接纳我自己”,那一刻,你便真正地拥抱了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一下我自己的认知:生活是多元化的,人是一个多维的整体,不是某一特质就判决了自我的的好坏。接纳自己的核心是认识到我们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有一些本就不需要去解决,我们可以通过设定多元化指标,找到自己擅长的方向,放弃那些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来全面认识自己,继而接纳自己。

然后我们依据知乎知其所以然的惯例,从卢文格的人生发展理论来唠一唠接纳自己这件事。卢文格把人的发展阶段分为八个阶段,对于成人则有四个主要阶段:

  1. 遵奉者阶段。在遵奉者阶段,个体完全按规则行事,个体的行为完全服从于社会规则,如果违反了社会规则,就会产生内疚感,因此处于这一阶段的人表现出强烈的对某一群体的归属需要。遵奉者的思维方式也是比较简单的,对人、事、物的评价标准是具体可见的,他们常根据是否违反了行为规则而作出“对”或“错”的判断。
  2. 公正阶段,也叫良心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遵守(或服从)规则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逃避惩罚,也不是简单因为群体支持和采纳这些规则,而是为了自己。在这一阶段,社会的、外在的规则已经内化为个体自己的规则,个体有了自己确立的理想和自己设立的目标,形成了自我评价标准,而个体在这一阶段常常有自我反省的主动行为。尽管这一水平的自我变得比较复杂,但思想认识仍具有两极性,倾向于把非常复杂的东西区分为对立的两极,如“我”是独立的,还是依赖他人的,以及依赖是不好的等。
  3. 自主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会意识到自我评价标准与社会规则存在对立,即个人的需要与他人的需要并不总是一致的、和谐的,有时也是矛盾的、有利益冲突的。处于公正阶段的个体不能容忍这些矛盾与冲突的存在,因此倾向于通过两极化的思想方法来排除矛盾。个体进入自主阶段的突出特征就是能承认、接受这些矛盾与冲突。因此,在人际关系方面,不但充分尊重个人的独立性,同时也能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朴素依赖性。
  4. 整合阶段。这是自我发展的最高水平,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不仅能正视内部矛盾与冲突,而且还会积极去调和、解决这些冲突,放弃那些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整合阶段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概念有一定相似度。

统计调查表明,中国20到40岁的成年人大部分停留在第二阶段,也就是良心阶段。两极化思想这一阶段是鲜明的特征,例如胖就是坏,瘦就是好。成绩差就是坏,成绩好就是好。处于第二个阶段的人会不断地寻求外部指标来形成自我认同,甚至对自己无能为力改变的部分会解释为”天生低人一等”。

可是,生活本就是多元化的,人是一个多维的整体,不是一个特质就决定了你的好坏,而内在的矛盾与冲突有一些本就是不需要去解决的。我们可以通过设定多元化指标,找到自己擅长的方向,放弃那些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来全面认识自己,继而接纳自己。

当然,对于自己的具体行为也要进行具体分析,比如胖到底是因为不节制饮食还是因为天生遗传,比如皮肤差是因为作息不规律还是青春期激素分泌固有失调等。对自己进行分析以后,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努力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对于那些不能改变的就接受它作为自己的一部分而存在,这样就会慢慢可以接纳自己。

毕竟,优越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高贵的,是优越于过去的自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