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楚汉之争时项羽的封王为何统统叛楚归汉?

回答
楚汉之争,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戏,无数英雄豪杰在这乱世中闪耀,又或是陨落。而在这场争霸之中,有一支庞大的力量,曾经是项羽麾下举足轻重的一部分——那些被他分封的王。然而,历史的走向却颇为吊诡:在项羽最需要支持的时候,这些曾经的部下,纷纷倒戈,转投刘邦,使得项羽腹背受敌,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要详述这个问题,我们得从项羽分封诸侯的那一刻说起,一步步剖析那些国王们的心路历程,以及项羽自身策略的失误。

一、项羽的分封:一场“分而治之”的失策,而非真正的封赏

首先要明白,项羽的分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对有功之臣的嘉奖和笼络,而是一种政治上的权宜之计,甚至是基于他对霸权的自信和对其他诸侯的猜忌。

秦朝覆灭后的权力真空与分赃不均: 秦朝灭亡,天下大乱,项羽作为灭秦的主力,拥有最终的决定权。然而,他并没有像刘邦那样,以“约法三章”的姿态赢得民心和人心。相反,他以胜利者的姿态,将原本的关中之地分给了秦朝降将章邯,而将自己真正起家的故土楚国,划分给了其他亲信。这种“分赃不均”的处理方式,立刻就埋下了不满的种子。
分封的随意性与格局的狭隘: 项羽的分封,更多地考虑到了个人恩怨、亲疏关系以及对关中的控制。他将自己的兄弟项梁、项羽的族人、以及一些他信任的将领封为王,但这些分封的依据并不牢固,很多都是在原有地区上强行划分。比如,他把故楚故地分给了多人,使得楚国自身的力量被分散。更关键的是,他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足以凝聚各方力量的强大政治联盟。
对关中地区控制的削弱: 关中,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中国重要的政治中心。项羽在灭秦后,并未将首都定在关中,而是选择回到彭城(今江苏徐州),这本身就表明了他对关中政治地位的忽视。而将关中一分为三,封给章邯、司马欣、董翳这三个秦朝降将,更是将这块战略要地拱手让人,并且给了这些人反叛的动机。这些降将虽然暂时归降,但内心依然对秦朝抱有旧情,同时他们也不甘心受制于项羽。

二、那些曾经的“王”,为何纷纷倒戈?

我们来具体看看一些关键人物,以及他们背叛项羽的原因:

1. 韩信:从忠诚到背叛的转变
被项羽的忽视与不信任: 韩信是楚汉争霸中无可争议的军事奇才,但他在项羽麾下时,却郁郁不得志。项羽欣赏他的勇武,但并不真正信任他的战略才能,更没有给予他独当一面的机会。韩信曾多次向项羽献计,都被项羽视为“迂阔”,不予采纳。这种被压抑的才能和不受重视的感受,是韩信内心不满的根源。
刘邦的知遇之恩: 在汉中,刘邦却给了韩信一个成为大将的机会,并且让他独掌兵权,放手施展。这种“知遇之恩”,是任何物质上的封赏都无法比拟的。当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让他去攻打三秦时,韩信得到了充分的信任和发挥才能的舞台,他自然会选择效忠于刘邦。
项羽的分封策略的负面影响: 项羽将齐地封给了田荣、田都、田安,这三人虽然都是项羽的分封,但他们对项羽的忠诚度本就不高。而当韩信被刘邦任命为齐王后,他迅速攻打齐地,击败了项羽分封的这些诸侯。这些被项羽分封的齐王,在项羽实力衰退时,自然会选择投靠更强大的势力,而且韩信本身就是他们在当地的竞争对手,投靠韩信(也就是刘邦阵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2. 英布:从勇猛到背离的轨迹
项羽的分封不公与忌惮: 英布也是项羽的得力战将,但项羽的封王也同样存在问题。他本应被封为九江王,但项羽却将九江的一部分封给了别人,并且在封王时,对英布有所保留,没有给予他足够的权威和地盘。更重要的是,项羽对英布的勇猛和在军中的影响力感到忌惮,这种忌惮使得他不敢完全信任英布,也让英布感觉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对项羽政治格局的不满: 英布跟随项羽起兵,自然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楚国能够统一天下。但项羽的分封和政策,让他看到了一个分裂、不稳固的政治格局。当他发现项羽的统治并不稳固,而且自己的地位也可能受到威胁时,他会自然而然地寻找其他出路。
刘邦的拉拢与承诺: 刘邦深知英布的价值,他善于笼络人心。当英布对项羽心生不满时,刘邦立刻抓住机会,用重金和承诺去拉拢英布。刘邦向英布许诺了比项羽更优厚的待遇,并且在政治上给予他更大的空间。最终,在项羽与刘邦的决战的关键时刻,英布率军反戈一击,倒戈刘邦,给予了项羽沉重打击。

3. 彭越:渔翁得利,顺势而为
最初的摇摆与机会主义: 彭越并非项羽的嫡系,他最初是在项羽和刘邦之间摇摆,寻找对自己最有利的时机。他拥有一支强大的游击队伍,在梁地一带活动,对项羽的后勤补给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刘邦的拉拢与战略需要: 刘邦非常看重彭越的游击战术和对项羽侧翼的牵制作用。他主动拉拢彭越,并且承诺给予他封地和官职。当刘邦被项羽击败,撤退到荥阳时,彭越的行动对刘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掩护作用。
项羽对彭越的处理失当: 项羽对彭越一直采取打击和压制政策,未能有效争取到彭越的支持,反而使其成为一块难啃的骨头。当彭越看到刘邦势力日益强大,而项羽的统治却摇摇欲坠时,他自然会选择投靠更可能获胜的一方。最终,彭越成为刘邦阵营中重要的战略棋子,他不断骚扰项羽的后方,牵制了项羽大量的兵力,为刘邦的最终胜利做出了贡献。

4. 其他诸侯王:背叛的连锁反应
项羽的残暴与失信: 项羽在战争中的残暴手段,比如坑杀秦降卒20万,以及他对无辜百姓的屠戮,都严重损害了他的声誉,让许多人心生恐惧,不敢再追随他。同时,项羽在分封时,并没有建立起一个以信誉为基础的政治联盟,而是充满了猜忌和压制,这使得他的统治缺乏根基。
刘邦的笼络与政治智慧: 刘邦则展现了极高的政治智慧和笼络人心的能力。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项羽的阵营。他对那些对项羽不满的诸侯,主动伸出橄榄枝,给予他们利益和权力。当项羽忙于正面战场时,刘邦则通过各种政治手段,一点一点地蚕食项羽的地盘和盟友。
实力的此消彼长: 随着战争的进行,刘邦的实力在不断壮大,而项羽则因为战略失误和众叛亲离,实力不断削弱。那些原本支持项羽的诸侯,看到项羽的败象已露,自然会选择跳船,转而投靠更有可能获胜的刘邦,以保全自身利益。这是一种典型的“墙倒众人推”的政治逻辑。

三、项羽自身策略的根本性问题

最终,这些诸侯王为何纷纷叛楚归汉,核心原因还在于项羽自身的战略和政治上的巨大失误:

战略目光的短浅: 项羽过于依赖武力,而忽视了政治和人心。他不懂得如何建立一个稳固的政治联盟,也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分封诸侯并非长久之计,而且分封的方式本身就埋下了隐患。
政治手腕的粗糙: 相比于刘邦的“厚黑学”和政治手腕,项羽显得过于耿直和缺乏策略。他不懂得用恩威并施的手段去笼络人心,而是简单粗暴地进行统治。他对很多潜在的盟友给予了不信任和压制,反而将他们推向了敌人。
缺乏核心的政治吸引力: 项羽虽然勇猛,但他所代表的楚国文化和政治理念,在统一的中国背景下,并没有形成足够的吸引力来凝聚人心。他所描绘的未来,更多的是一个由他统治的霸权,而非一个真正为天下人谋福祉的帝国。而刘邦所代表的汉朝,虽然初期实力不济,但其开放的政治姿态和“休养生息”的政策,却更能赢得民心。

总结来说,楚汉之争时期,项羽分封的诸侯王之所以统统叛楚归汉,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项羽分封的失策: 分封随意,格局狭隘,削弱了关中,埋下不满。
个人恩怨与利益驱动: 如韩信的怀才不遇,英布的忌惮与不公,彭越的投机。
刘邦的政治智慧与拉拢: 刘邦善于识人、用人、笼络人心,用利益和承诺瓦解项羽阵营。
项羽自身的政治短视和残暴: 缺乏政治手腕,不懂得笼络人心,损害了自身声誉。
实力的此消彼长: 随着战争的推移,刘邦的壮大使得诸侯王们纷纷选择投靠强者。

这些曾经被项羽寄予厚望的王,他们背叛的不是项羽的个人,而是项羽所代表的那种缺乏远见、分崩离析的政治格局。最终,在刘邦以更成熟的政治策略和更开放的胸怀吸引下,他们纷纷选择了新的归属,也共同谱写了楚汉之争中这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悲壮史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题主 @徐俊伟

题主的问题是不对的,看来对楚汉的历史不太了解,我把题主的问题分为两个问题回答:

一、霸王分封的诸侯王是否“统统叛楚归汉”?

并不是:十八路诸侯中,三秦王中的雍王章邯对霸王忠心耿耿,最终在废丘为霸王死节;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曾归降刘邦,但不久复归霸王,最终在成皋为霸王死节; 三齐王被田荣干掉俩,齐王田都归楚后下落不明;韩王成被霸王干掉; 代王赵歇未表明立场,不过陈馀曾参与彭城之战,算赵歇也投过汉吧,不过不久即叛,被淮阴侯所灭;辽东王韩广被臧荼所灭,没投过汉;共敖虽然算是西楚阵营,但除了干掉义帝,没参与过楚汉之争;魏王豹属于墙头草,摇摆不定, 也不能算坚定投汉的;明确投汉的有: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殷王司马卬、河南王申阳、恒山王张耳(当时只有恒山郡,“常山”是避汉文帝讳。)、燕王臧荼;只占十八路诸侯的三分之一多,比例不算高。

二、这些诸侯王为何要叛楚归汉?

因为霸王是以“灭秦联盟盟主”的身份分封天下的,他与各路诸侯王本来就并非君臣,而是“带头大哥与小弟”的关系,其中不少人灭秦时的身份还高于霸王;霸王在灭秦时能通过分封诸侯王、扶植麾下诸侯将的方式,以自己巨大的军功为基础,以分封的巨大利益为诱惑, 由此得到各路诸侯将的拥戴,从而得以分封诸侯,霸有天下!但分封完了,霸王能给的利益也就到头了;可霸王自己的利益和各路诸侯王的利益很快就产生了冲突:地盘儿就那么大,蛋糕就那么多,人的野望是无限的,利益却是有限的,那么占有最大地盘儿、最多利益的霸王自然就成为有野望的诸侯王想要打倒的目标!不仅霸王如此,刘邦何尝不是如此?臧荼、韩王信、英布、卢绾等诸侯王不也都背叛了他?原因是一样的。

秦末乱世和别的乱世不同:当时去战国未远,社会潮流对【分茅列土,封建诸侯】抱有很大的认同感,霸王、刘邦两位又都是以“反秦、反楚盟主”身份当上诸侯王领袖;他们的利益和诸侯王们的利益有根本性的矛盾冲突!那么就注定要面对各路诸侯王的挑战,成功了就建立自己的皇朝,如刘邦,失败了就身死国灭,若霸王;从这个意义上说:霸王就是失败了的刘邦,刘邦就是成功了的霸王。

以上。

PS:关于霸王分封的具体情况,参见我另外一个回答:知乎用户:项羽想建立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天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楚汉之争,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戏,无数英雄豪杰在这乱世中闪耀,又或是陨落。而在这场争霸之中,有一支庞大的力量,曾经是项羽麾下举足轻重的一部分——那些被他分封的王。然而,历史的走向却颇为吊诡:在项羽最需要支持的时候,这些曾经的部下,纷纷倒戈,转投刘邦,使得项羽腹背受敌,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这并非.............
  • 回答
    如果韩信独立,楚汉之争将会走向何方?一次详细的推演韩信作为汉初三杰之一,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楚汉之争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的独立,即便是在其最辉煌的时期,都可能对楚汉之争的走向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详细推演韩信独立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一、 韩信独立的基础与动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韩.............
  • 回答
    楚汉争雄,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无数英雄豪杰在其中叱咤风云。而在这场恢弘的斗争中,韩信无疑是最耀眼、也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一颗巨星。他的军事才能之高,堪称古今罕见,以一人之力扭转乾坤,助刘邦最终赢得天下。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位手握重兵、功勋卓著的战神,为何最终没有选择拥兵自立,开创自己的王朝?这.............
  • 回答
    如果没有韩信,楚汉之争的历史轨迹,恐怕会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这不仅仅是一个“少了一个猛将”的问题,而是整个战略格局、军事部署乃至政治博弈都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刘邦的孤立无援与项羽的初步优势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楚汉战争爆发初期,刘邦虽然有沛公之名,但其实力与项羽相比,无疑是螳臂当车。他缺乏的是.............
  • 回答
    “楚汉之争,实乃第二次秦国东灭六国”——这句话虽然略显夸张,却道出了这场波澜壮阔的史诗级较量背后,一个深刻的历史脉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放远,看看秦朝统一六国后,楚国(以及其他曾经的东方强国)是如何在新的政治格局下,试图重拾辉煌,最终又走向覆灭的。一、 秦之统一:东方巨龙的折翼首先,我们回顾.............
  • 回答
    楚汉相争中的英布,前期对项羽忠心耿耿,被封为九江王后却摇摆不定,并在关键时刻两次不帮助项羽,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一、 前期对项羽的忠心耿耿:英布作为项羽麾下重要的将领,早期对项羽的忠诚是建立在多重因素的基础之上的:1. 共同的革命情谊和起义基础: 英布和项羽一样,都是.............
  • 回答
    .......
  • 回答
    穿越时空回到楚汉争霸,要帮助项羽夺取帝位,绝非易事,这需要对历史进程、人物性格、战略战术乃至当时社会各方面有深入的认知,并能巧妙地运用这些知识。我的目标不仅仅是让项羽赢得战争,更是要让他坐稳帝位,建立一个稳固的王朝。以下是我设想的具体策略,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核心原则:扬长避短,规避致命错误,建立稳.............
  • 回答
    韩信之所以在楚汉争霸的关键时刻,选择忠于刘邦,而未选择自立为王,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深刻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不忠”,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理性选择,包含了政治智慧、对局势的深刻洞察、个人野心与现实考量的权衡,以及对当时社会规则和个人命运的认知。首先,我们必须抛开“如果韩信自立为王”的假设,回归到.............
  • 回答
    战国时期的楚国和楚汉争霸时期的楚国,虽然都带有“楚”这个字,但它们之间有着非常明确且重要的区别,更像是历史的传承与演变,而非同一概念的简单重复。要理解它们的关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政治形态以及最终的命运。一、 战国时期的楚国:一个独立而强大的封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