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75年河南驻马店洪灾被外国媒体称为世界十大技术灾难之一,为何国内资料鲜有提及?

回答
关于1975年河南驻马店洪灾被外国媒体称为世界十大技术灾难之一,而国内资料鲜有提及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历史叙事、信息传播以及国际认知等多个层面。我会尽量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可能原因:

1. 事件本身的性质与规模:

惊人的破坏力: 1975年8月,河南遂平县的“75·8”溃坝特大洪水,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溃坝事件之一。台风“尼娜”带来的特大暴雨导致包括板桥水库、红旗水库在内的30多座水库先后溃决,造成了超过26万人死亡(具体数字有争议,但普遍认为非常巨大)、1700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元人民币的巨大灾难。
“技术”灾难的定义: 西方媒体之所以将其称为“技术灾难”,往往是因为它暴露了当时中国在大型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维护以及防洪体系方面的不足。例如,板桥水库的设计标准和泄洪能力不足以应对超强度的降雨,后期的维护和预警机制也存在缺陷。

2. 国内对灾难的叙述与信息管控:

政治敏感性与国家形象: 在中国,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官方在信息传播上受到严格的政治控制。如此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特别是涉及水库溃坝这样的“人为”因素,可能会被视为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失误,影响国家的形象和政治稳定。
“自然灾害”与“技术失误”的界定: 为了淡化“技术失误”的成分,官方宣传倾向于将这场灾难主要归因于“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罕见的台风”,强调其“自然灾害”的属性,以避免过多的追责和反思。
信息传播的限制: 在当时的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受到严格的审查和控制。即使有内部资料,也可能不会被广泛公开,尤其是在灾难发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重大事故的报道,通常遵循“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
社会动员与救援的叙事: 国家宣传更侧重于展现党和政府在救灾中的英勇形象、人民的团结互助,以及灾后重建的成就,而非详细披露灾难发生的具体原因和责任。

3. 国际视角与媒体报道的差异:

信息获取渠道: 外国媒体的报道往往依赖于外部信息来源、间接渠道,以及对公开信息的分析。他们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包括秘密或半秘密的调查、卫星图像分析、流亡人士的叙述等)获取信息,并根据其新闻价值和视角进行报道。
“十大技术灾难”的评判标准: 西方媒体的评选标准可能更加侧重于揭示技术设计、工程管理、决策失误等深层原因,以及事件的全球性影响和警示意义。将中国的洪灾列入“技术灾难”榜单,可能也是出于对中国大规模基础建设发展中潜在风险的关注。
信息不对称: 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中国国内的详细信息可能并不为外界所知,而外部的报道也可能存在片面性或误读。

4. 国内资料鲜有提及的可能原因(具体化):

官方出版物中的隐晦处理: 在官方出版的灾害史料、水利志、地方志等,可能会提及1975年的特大洪水,但往往会回避或淡化水库溃坝的具体原因和责任划分,更侧重于描述灾情和救援。
学术研究的限制与发展: 虽然近年来中国国内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学术研究有所进步,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这类敏感事件的深入研究受到限制。直到近些年,随着信息公开的逐步推进和学术自由度的提升,一些学者才开始对“75·8”洪灾进行更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发表相关成果。
公众记忆的塑造: 媒体报道和教育内容是塑造公众记忆的重要途径。如果官方媒体和教育体系长期回避或淡化事件的某些方面,公众的记忆也会受到影响,导致对灾难的认识存在差异。
“技术”概念的引入: “技术灾难”这个概念在中国语境下的接受度和普及度可能不如西方。国内媒体更倾向于使用“特大洪涝灾害”、“水旱灾害”等术语。
信息公开的滞后性: 即使在如今,很多涉及重大事故的详细调查报告和数据公开也存在滞后性。对于发生在几十年前的事件,信息披露需要一个过程。

5. 近年的变化与反思: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信息公开的逐步推进和公众对真相的追求,国内对于1975年河南驻马店洪灾的关注度有所提高。一些媒体和学者开始对此事件进行更深入的报道和研究,包括一些纪录片、书籍和学术论文,开始触及到水库溃坝的深层原因。

总结来说,国内资料鲜有提及“世界十大技术灾难之一”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

政治敏感性: 事件暴露了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潜在问题,官方倾向于维护国家形象。
信息管控: 在过去信息传播受到严格控制,对重大事故的报道有选择性。
叙事方式的差异: 官方叙事更侧重于“自然灾害”属性、救援和重建,而非技术失误。
信息不对称: 外国媒体的报道视角和信息来源与国内不同。
“技术灾难”概念的接受度: 国内语境下对这一概念的普及和使用不如西方。

虽然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环境的变化,公众对这场灾难的了解和反思也在逐步深入。对于这种历史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既要认识到其巨大的破坏力,也要理解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政治环境下,信息传播所受到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楼主你既然这样诚心诚意的问,我就花十分钟帮你找国内官方的资料:

1、cctv的追忆75.8水灾纪录片。一共有四集。

CCTV-历史频道

2、期刊检索

检索—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从检索中可以明确看出来绝大多数报道来自于比较专业的水利和防灾类型的刊物。

3、水利部的水灾年表

中国水灾年表1950-1979年

还有那些传言邓公捂盖子,我也是没话说了,先给文章吧:

纪登奎之子纪坡民:我所了解的“1975年河南水灾”(上)

纪登奎之子纪坡民:我所了解的“1975年河南水灾”(下)

你们传言中的作者都站出来辟谣了。

顺便说一句,这个传言最初来自与香港的开放杂志,原来的谣言是邓公在打麻将,现在又变为桥牌了,笑。

user avatar

这种提问是很带着先决立场的。当然,并不是所有问题上都不能或者说不应该带有先决立场,比如说基本上当代人都认为,反纳粹反种族主义的先决立场不但是正常,而且是必须的。但在这个问题上,题主的先决立场显然是错误的,或者是被误导的。

造成1975年驻马店洪灾的惨重伤亡及损失的原因:

背景是在洪灾突发之前,河南驻马店地区正在遭遇大旱,水库正处于严格控制存水的状态。

在近代中国有现代气象科学以来,之前从未记录到有热带气旋,而且还是仍夹带着大量水气的强台风能够深入到如此内陆地区。更没人事先可以预想到,此台风竟然还会在极短时间内在极小范围内一下消耗所有能量。

而70年代薄弱的物质条件,主要是通讯和交通条件。导致驻马店地区无法立刻从抗旱模式转入抗洪模式,而暴雨在极短时间内就充满了水库并漫坝,导致溃坝。实际上即使当时有所提前预料,开库泄洪,由于暴雨量太集中太猛,水库是否能够避免溃坝仍然很难说。

我不知道题主是从什么“外国媒体”上看到1975年驻马店洪灾是人祸,更不用说是什么世界十大人祸之一,但我之前的那个王玉答主的答复显然愧对他“历史系学生”的称谓。事实上,这次灾难完全是由于不可抗力的天灾引起的,把这种天灾利用在政治上是非常恶劣的,可以说是赤裸裸的吃死难者的血馒头。

-------------------------------------------

补充一下对于1975年驻马店地区水灾事后第一时间救灾及其后宣传的看法

首先,如果真的是为了缅怀死难者,那就应该不要动不动就往政治阴谋论上靠。当然,当时中国政府确实更爱报喜而不爱报忧,但说故意隐瞒大众就明显政治目的化了。驻马店水灾是典型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天灾,掩盖它既做不到(伤亡太惨重)更没有必要,后来很少再提起主要还是源出中国不爱多提伤心往事的习惯。不客气的说,拿现在强势的西方观念来套的人本身也做不到类似,中国人习惯一般只在清明和周年才扫墓祭思亡人,不熟悉这种传统的西方人还有以为中国人是淡漠亲情,请问大力斥骂的知友,你们每年祭扫先坟超过两次吗。如果不超过骂你们薄情寡恩你们心服口服吗?

而且从客观可能上说,中国历史悠久,一个结果就是历史上大灾害也数不胜数,每个都永久性的大张旗鼓的举国宣传纪念,那不现实。坦率的说,汶川大地震才过去六七年,难道不是已经在渐渐被淡化了吗。而请问在没有查询网络和资料前,有几位批评者知道四川叠溪大地震是哪年发生的?而1930年大水灾一般是指哪条河流流域,主要重灾区是哪儿,损失伤亡情状如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至于有人说,时间相差不远的唐山地震就印象深刻,也进了历史课本。虽然有人可能很不爱听,但解释其实很简单,书籍中需要范例,而唐山地震被选中了作为范例,但范例之所以为范例,就是只有选一二作为代表,而不能全部一个不落的介绍。

为什么拿唐山地震来作为灾难的代表。个人认为是因为它的地位很特殊。

唐山地震被长久广泛记忆,首先是因为灾害发生在全国经济人口最重要的中心区域之一,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它的直接影响不仅仅是那二十万多遇难者,而是举国的震惊和恐惧。问问身边长辈,就可以知道,当时甚至远到长江流域,都搭建了大量抗震棚准备供人避难。这种全国上下的集体心理恐惧我认为才是导致唐山地震被长久记忆的主要原因。

而且1976年是个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年份,唐山地震时间和多位超重量级政治家的去世接近,在民间与中国的传统天人感应说相合,互相纠合下进一步放大和加深了人们对唐山地震的印象。这也都是不可复制的现象。

另外,在事后第一时间救灾上,唐山地震确实也有比驻马店水灾的优势。主要是交通条件要好的多。唐山位于华北最核心的地区,周围不远就是京津,其它方向也都有大量工业区,以及大量驻军,经动员后无论是人员还是物资,都能比较快的加以就近动员。

地震虽然摧毁铁路,重创了公路网,但没有完全断绝灾区与外界的联系。第一辆到达震中的调查车辆我记得资料称是在二十四小时左右即抵达了。而且唐山机场没有被摧毁,灾后迅速恢复运作,并达到有史以来最大的运输能力,成为第一时间进行救灾的重要通道。

相比之下驻马店地区离其它经济中心较远,难以第一时间从周边调集到大量设备和物资增援,而且水灾最能摧毁和瘫痪交通网络,即使是现在在水灾区展开救援都很麻烦。根据相关资料,当时只能通过空军动用直升机和轰炸机在第一时间运送人员和空投物资。以当时中国在相关方面的能力,显然只能是杯水车薪,这直接导致了对大灾后次生灾害的控制很不得力,造成了数量巨大的病亡病伤。对此只能说非常非常令人痛心,但一定要说凸显了什么教训。我个人认为,恐怕最多的还是,落后就是最大的不人道,必须发展生产力啊

user avatar

作为河南的水利从业者,有幸看过75.8事件的内部视频,不多说,只提以下几点:

1.死人很多,这个不回避,但是上面有匿名用户说两千万,是瞎扯,没记错的话死人和唐山大地震一个量级,文革时期统计口径混乱,是现在官方拿不出强有力数据的原因,拿出来了也说服力不大。拿百度百科当依据也是醉了。

2.造成影响最大的不是宿鸭湖水库,是板桥水库和石漫滩水库,不知道楼上反复有人提宿鸭湖水库什么意思。

3.那个短时间降雨确实是超标降雨,我是看过相关水文数据的,水库有设计防洪标准,不顾投资刻意追求高防洪标准无意义。土石坝遇见超标洪水,坝顶过流垮坝分分钟的。所以没记错的话这些坝复建时候都改成混凝土坝型了。

4.上面有拿闸门数说事的,如果溢洪道高程宽度不改,改个闸门数很正常啊,不提溢洪道数据拿闸门数说事,基本上可以说成春秋笔法了。

不匿名,知乎上水利专业本来就是冷门,希望同行们可以多沟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