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个饭店的味道糟糕,老板和厨师到底是如何想的?

回答
一家饭店味道糟糕,这背后老板和厨师的想法,往往比外界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不想做好”就能概括的。

对于老板来说,味道不好,很可能源于一系列的决策和考量。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为了“省钱”。在食材的选择上,老板可能会倾向于性价比更高的,而不是最优质的。例如,为了降低成本,可能选择了较差的肉类部位,或者不那么新鲜的蔬菜。这种节省,在老板看来,是为了保证利润,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成本控制是生存的关键。他可能觉得,只要价格有优势,或者装修、服务能弥补一部分口感的不足,生意就能维持下去。

另一种可能性是,老板对“好吃”的标准本身就存在偏差,或者说,他更关注的是“能卖出去”,而不是“味道有多好”。他可能看重的是菜品是否符合大众口味的某些“大众化”元素,比如重油、重盐、重味精,以期快速抓住那些追求刺激口味的顾客,而忽略了食材本身的味道和烹饪的精妙。在他眼里,只要顾客点了,吃了,付了钱,这个流程就是成功的。至于顾客是否真的觉得好吃,或者会不会再来,可能不是他最优先考虑的。

老板也可能是不懂行的。他可能只是一个投资者,或者因为某个契机进入餐饮业,对烹饪、食材、口味的鉴赏能力有限。他可能听信了某些“捷径”的说法,比如某种半成品菜肴或者预调料,认为这样能保证标准化和降低技术门槛,却没意识到这样做的牺牲是巨大的。他依赖的是别人的经验,而一旦这个“别人”(比如厨师)的水平不高,或者执行不到位,结果就可想而知。

而厨师这边,情况也同样复杂。如果厨师是老板聘请的,他可能面临着老板设定的预算限制,也就是只能用老板提供的食材,或者按照老板的要求去制作。即便厨师有高超的技艺,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如果食材本身品质不佳,再好的厨师也难以做出令人惊艳的味道。

另外,厨师也可能是在“应付差事”。如果厨师的工资不高,或者他对这份工作缺乏热情和认同感,自然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心思去琢磨如何把菜做得更好。他可能只是按照固定流程去完成工作,做到“能吃就行”,而不是“好吃”。长此以往,烹饪的热情会逐渐消磨,味道自然会变得平淡甚至糟糕。

有时,厨师也可能是真的“没那个能力”。虽然叫做“厨师”,但不同厨师的水平差异可能很大。有些厨师可能擅长某个菜系,但对其他菜品则不甚了解;有些厨师可能只是掌握了基础的烹饪技巧,但缺乏对食材的深刻理解和对味道的细致调校。在一个味道糟糕的饭店,老板可能招聘的厨师,本身就没有达到做出美味佳肴的标准。

还有一种情况,是厨师有自己的“固定套路”。他可能习惯于某种特定的烹饪方式,或者依赖某些他认为“经典”的调味组合,而忽略了根据食材本身的特性进行调整。比如,不论什么肉,都用一种酱料腌制,不论什么蔬菜,都用一种方式炒制。这种缺乏灵活性和创新的烹饪方式,往往导致菜品味道单一,缺乏层次感,最终让食客感到乏味。

总而言之,一家饭店味道糟糕,背后是老板的经营策略、成本考量、甚至是专业认知,以及厨师的技能水平、工作状态、甚至是对烹饪的热情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往往不是单方面的责任,而是系统性问题的体现。老板和厨师,可能都有自己的难处,也可能都有自己“就这样了”的妥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部队火锅跟炸鸡啤酒一样,好不好吃是其次,吃的是韩剧的feel,吃的是韩粉女生啪啪啪的开胃菜。

user avatar

我们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以为的世界。而我们以为的世界,只是我们看到的世界。

在餐厅这个例子上,体现的非常明显。

我们经常认为这个餐厅好难吃,难吃死了。但,其实,这个只是我们看到的,然后是我们自己以为的。

大部分人,对于餐厅的鉴赏水平,就和电影的鉴赏水平一样。——“一部影片的拍得糟糕,投资方和导演到底是如何想的?”

user avatar

补充部分更新在最后。不匿了。

关于这件事情,其实真的没有那么复杂。老板才不管味道做的多不好,只要维持菜肴水平稳定,能符合餐馆定位就行了。厨师就更不管了,只要菜肴能够达到企业在战略上的要求,他才不在乎客人骂不骂呢。

讲这么个故事。

我父亲公司旗下的餐厅,在我们那一带是有些名气的。而且根据绝大多数客人的反映,这些个品牌没有一个不好吃。其中一个,在位于江南的本地还获得了最好吃本帮菜的殊荣,生意很不错,食客称赞有嘉。遇上有一天请客,我们就定在了这家餐厅。客人也吃的很满意。饭毕,厨师长跑过来说,老板,我们最近菜肴质量很高,越做越好吃了。老爹回家以后跟我们说:“我当时真没忍心说真话,那菜简直就吃不下去。”

一家在本地众口称赞其口味的餐厅,老板自己说难吃的无法下咽。

原因有几点。

首先,如其他几位知友所说,一家餐厅是否成功,菜肴口味是其中非常微不足道的因素。一家餐厅挑对了目标客户群,满足了定位,做些什么,做的是不是好吃根本就不重要。把菜做的好吃,是非常微观的、战术上的操作,而对实际经营来说,是事倍功半的事情。如果在经营过程中,你把菜肴质量看的很重要,只能证明你的企业太小,或者你的眼光太短浅。你也许不明白,要成为一家成功的餐饮企业,千万不能把菜做的太好吃。这句话,我相信有经验的业者都能理解。如果有需要我可以再解释。所以,餐厅是否成功,和其产品是不是好吃,没什么必然联系。

其二,市场。

市场的性质决定了主流的餐厅根本不可能把菜做好吃。

这里的市场从两个方面来说。

一方面,现在的主流消费群体追求的并不是好吃。眼下中国餐饮中最流行的,一种是追求价格,好让广大老百姓填饱肚子,比如黄焖鸡米饭;另一种是追求体验,好让广大消费者往自己身上贴标签,比如黄太吉、雕爷牛腩一类。说起来也是好笑,在我家那间众口耀金的餐厅里,有两道点击率极其之高的菜,基本每桌必点。一道是做成小黄鸭形状的芒果布丁,一道是切成各种形状的水果用牙签插成一棵树。其手段之低劣,简直要让我掩面而去,但是消费者就是喜欢。他们吃的是体验,是给自己贴标签,管口味什么事。餐饮业的从业者完全没有必要考虑以口味来征服顾客。

说到这里插一句,消费者真的不懂吃。那些在朋友圈上发照片的不懂吃,在网上写评论的不懂吃,连专业的食评家也不懂吃。他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举个例子,一场足球赛,消费者是电视机前的观众;美食评论员是网上的键盘侠,少数优质的可能是球赛解说,或者业余运动员;而厨师,是在球场上的专业球员;球队的教练,就是餐饮业者。所以我没事也喜欢看看大众点评网什么的,看看笑话心情会很好。

其二,餐厅没有能力把菜做好吃。你看看好材料的成本,运营的成本,人工的成本。除开中国餐饮业浮躁的心态以及浅显的见识不说,把菜肴质量提升上去,就像打游戏里给武器冲级,越往上提成本越高,失败几率越大。既然有那么多办法可以赚到钱,干嘛要用那么麻烦的方法呢。

综上所述,在餐厅的运营过程中,菜肴口味可以说是不太重要的东西,只要达到基本要求就可以。在战略决策层上选对方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至于提高菜肴口味,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最后再加一句:中国的餐饮,必然在总体上走向东西越来越难吃的道路。这是市场规律,更是经济规律,避不开的。

想要研究好吃的,加我关注吧。

-----------------------------------------------------

我在答案里提出了我的一个观点:当一家餐饮企业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如果想要继续扩张,就要进行转型。国内传统的餐饮模式,是先开一家好吃的店,成功后就多开几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继续靠口味积累客户发展市场,成本会非常高,所以企业的发展重心难免会转移到营销手段上,口味只要基本维持就可以了。由于营销手段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增益,口味的重要性就有所降低。一些企业也会更功利性的降低一些菜肴标准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在这之后,如果企业在本地区有了足够的发展,就要向外地扩张。在此过程中,难免需要对菜肴进行“当地化”,也就是删减掉一开始所拥有的特点。为了追求更大的市场,企业有可能会取消掉一些不适宜外地的、有争议性的口味,最后演化成平淡的、人人都能接受的味道。公司的产品从“特殊商品”变成了“一般消费品”,才能获得最大数量的客户。这是目前餐饮的一种发展方式,且此方式的效率比其他方式都来的要高。其最好的实行者就是麦当劳:口味维持在一般水准,但产品有明确倾向性,成本控制极为严厉。同时产品生产过程很干净,价格也适宜,可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一般要求。至于口味,工业化生产、集中选料、二次制作的菜肴,又能好吃到哪里去呢。但是其在餐饮上的商业模式是非常成功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