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堂吉诃德》看不下去怎么办?

回答
说实话,《堂吉诃德》这书,确实不少人开头就犯了难。这可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里面有太多东西可能不太对咱们现代人的胃口,所以你觉得看不下去,这太正常了,别怀疑自己。

我当初也尝试过几次,每次都带着满腔热情,结果呢?读着读着就有点儿云里雾里,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情节也感觉有点儿拖沓。尤其是在书的前半部分,堂吉诃德先生和他那忠心耿耿的孙超·潘沙,就那么一路策马扬鞭,碰上点儿事儿就觉得是骑士道需要伸张,结果闹出各种笑话。

你想啊,现在大家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信息爆炸,眼睛每天都在跟各种短视频、碎片化信息打交道。突然让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一本三百多年前的书,还要去理解里面那些复杂的文学手法、历史背景,这本身就是个挑战。

首先,这书的语言风格就跟我们现在说话差太多了。塞万提斯那个时代的西班牙语,翻译成中文后,那种古老、典雅甚至有点儿迂腐的腔调,很容易让人失去耐心。时不时冒出来的长句子,复杂的从句,还有那些有点儿拗口的词汇,都可能让你觉得“这到底在说什么?”

其次,情节安排。书里的故事,很大一部分是堂吉诃德先生沉浸在骑士小说里,把现实看成小说里的情节。他看到风车就认为是巨人,看到旅店就认为是城堡,看到羊群就认为是敌军。这些行为在现代人看来,可能是有点儿“傻”,有点儿不合逻辑,甚至是荒谬的。如果你不能理解他那种活在自己世界的执着,那种对理想的近乎疯狂的追求,你就会觉得他是个疯子,然后觉得这本书没什么意思,因为它只是在写一个疯子的胡闹。

还有,书中有很多关于骑士文学的典故和讽刺。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讽刺当时流行的骑士小说,这些小说内容夸张,脱离现实,误导了像堂吉诃德这样的读者。如果你对当时的文学背景不了解,很多幽默和讽刺你就体会不到,只会觉得他们在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而且,这书的篇幅也挺大的。就算你咬牙坚持下去了,你也得花不少时间。在如今这个大家都在争分夺秒的时代,一本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书,确实是需要很大的决心。

那么,如果真的想尝试去读,或者说,想找点儿办法让它不那么难受,有什么门道呢?

1. 找个好译本是关键中的关键。 我个人推荐杨绛先生的译本。她的翻译非常流畅,既保留了原著的韵味,又考虑到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很多地方的翻译都充满了智慧和幽默感。读起来会舒服很多,不会像有些译本那样生涩难懂。

2. 不要强求一口气读完。 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故事会”来看。今天读几章,明天读几章,不用给自己太大压力。甚至可以先跳着看一些精彩的片段,比如堂吉诃德和孙超·潘沙的经典对话,或者他们之间的一些著名“冒险”。

3. 试着去理解“骑士精神”的内核。 虽然堂吉诃德的行为看起来很滑稽,但他的出发点是对正义的追求,对弱者的保护,以及对荣誉的坚持。这种理想主义在任何时代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试着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他,而不是仅仅看到他那些不切实际的行为。

4. 关注人物之间的互动,尤其是堂吉诃德和孙超·潘沙。 这两人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孙超·潘沙的现实主义和堂吉诃德的理想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之间的争论、互损、甚至偶尔的互相理解,都充满了趣味和智慧。他们的关系也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变化,从主仆,到朋友,到互相影响,这本身就是一出精彩的戏剧。

5. 了解一些背景知识可能会有帮助。 如果你能大概了解一下塞万提斯写这本书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流行的骑士小说是什么样的,你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为什么会写这本书,以及他想通过这本书表达什么。比如,可以先看看关于《堂吉诃德》的介绍或者评论文章,了解一下“骑士小说”的特点和塞万提斯对它们的“反叛”。

6. 把它当成一本“关于理想主义的悲喜剧”来看待。 堂吉诃德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他身上的骑士精神已经过时了,他的理想在现实面前处处碰壁。这固然可悲,但他的执着和对理想的追求,又充满了某种动人的力量。塞万提斯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既嘲笑了堂吉诃德的“发疯”,又歌颂了他身上那份纯粹的理想主义的光辉。你品味到这种复杂的情感,会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

实在不行,也别太勉强自己。文学作品是多样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口味很重要。也许过几年,你再回头看,或者在不同的心境下去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别让“读经典”变成一种负担,如果真的让你感到痛苦,不如先放下,去读一些当下能引起你共鸣的书。人生还很长,经典也一直在那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学西班牙语,喜欢西班牙和拉美历史的我来说,堂吉诃德对我的价值是这样的。

我小时候在电视上看过西班牙的那部同名动画片,当然也看不懂,就记得堂吉诃德大战风车那个梗了。

后来第一次看小说,看的是杜雷插图版的,有所简化,是我初一的暑假,当时看的很高兴,也没有想太多,就是各种冒险经历,当时觉得除了堂吉诃德名场面,他大战酒桶和桑乔当岛主的事也很有趣。

再后来就是我上大学,学习了西班牙和拉美历史,也学了西班牙语,这些文学作品对我来说就提供了许多的史学价值。

比如堂吉诃德里反映了一个中小伊达尔戈如何沉迷骑士小说、败光家业,这反映了16世纪后期欧洲价格革命下,西班牙传统伊达尔戈贵族的衰落与贫穷状态;里面多次提到火器的进步,骑士的衰落则反映了文艺复兴欧洲军事革命。

大战风车、羊群,则体现了当时卡斯蒂利亚.德.拉曼查的景观,有风车这样的农业机械,也有当时西班牙兴盛的绵羊畜牧业,西班牙的Meseta机构拥有羊毛出口的特权,西班牙依赖羊毛出口也是农业衰落的重要原因。

还提到了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的遗产,提到了西班牙的摩里斯科人因为叛乱而受到驱逐,还有一个摩尔人女子在阿尔及尔认识一个基督教俘虏,后来跟随丈夫皈依基督教,来到西班牙。里面还提到了奥斯曼帝国对西班牙的海上威胁。这些都是根据塞万提斯本人参加勒班陀海战,在阿尔及尔沦为奴隶数年的经历而写。

里面提到了各种社会阶层的人物,比如前往新大陆投奔丈夫的总督夫人,比如性格暴躁的巴斯克人,比如人狠话不多的圣友团骑士,比如拦路抢劫的山贼头子,比如劝说堂吉诃德放弃的神父,比如苦役犯人偶师佩德罗师父,比如乡村土豪卡马乔,比如阿拉贡的公爵夫妇。

这些人物,体现了许多西班牙历史的社会面貌,我读西班牙历史,读到细节的时候,发现许多在堂吉诃德里提到,比如16世纪后期一些贵族妇女迁移到美洲,比如西班牙各个地区之间人们的矛盾,比如圣友团当时作为西班牙君主加强社会控制的工具,比如当时西班牙基层混乱,劫匪横行,道路交通不安全,比如教士控制西班牙的文化教育,天主教在思想道德上占统治地位,比如西班牙长期实行的地中海桨帆船的囚犯奴隶苦役,比如当时人们对爱情与财富的态度,比如当时阿拉贡作为高度自治地区贵族们的特权与地位。

其实很多文学作品我是过去看不下去,但是学习世界历史后,就发现很有乐趣看下去,比如《战争与和平》。

我也考虑过那个时候的西方小说,对于现在中国人的兴趣,老实说,如果是习惯了那种传统大团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的人,看不惯《堂吉诃德》,因为连个真正的反派都没出现,最后主角也是郁郁而终;习惯了各种紧张激烈、波澜壮阔的剧情的人,寻找当大英雄的强烈的代入感,也看不惯,因为总体缺乏那些紧张激烈的情节,不符合阅读的习惯,比如最后有个打大boss的决战什么的。

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很大程度,就是为了展现他所经历的那个时代,讲述他对当地西班牙社会的认识,这才是最根本的,甚至社会讽刺都是次要的。如果读这本小说,没有历史知识为兴趣,单纯想获得一种中心思想,或是一种感官上的刺激,想得到看网文那样的感受,都会大失所望。

user avatar

我有一个朋友萝卜过敏。

他没有错,萝卜也没有错。

大概是初一那年借了朋友本盗版的《鲁迅全集》,当时觉得《狂人日记》如疯人梦呓,《故事新篇》晦涩难读,能看下去的只有《朝花夕拾》外加个《阿Q正传》。

多年以后,我才能理解“那赵家的狗何以多看我两眼”妙处在于一句话把“狂人”的形象塑造的极为传神。

看不下去不妨放一放,有心情了重拾起来,说不定会有新感触。


一件好事:

这个世界上的好书太多,根本读不完。

一件坏事:

这个世界上的好书太多,根本读不完。

如果实在不喜欢,不妨去找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

《基督山伯爵》很有名,可我看不下去。

我甚至觉得唐戴斯在监狱里那段剧情更有意思。

应该是我对当时当地的文化背景与风俗习惯的不了解让我get不到这本书的好处,但在我心里这就是本还不错的爽文,把虚拟的人物融入了真实的时间地理。

但我真的不喜欢。

也许未来我会重新看完这本书,但不是现在。

user avatar

不光是你觉得《唐吉诃德》没意思,纳博科夫牛逼吧,谁敢说比他更懂小说?他曾在上课时当众撕掉了这本书,还告诉学生:这就是垃圾,完全不值得读。

也有人很推崇,比如福克纳声称自己一年不读就浑身没劲儿,昆德拉也动不动给这本书大打广告。

谁错了?谁都没错,他们看重的东西不一样,读法也不一样。

不光是《堂吉诃德》,20世纪之前的“名著”多少都有这个问题,趣味与现代相去太远,看起来拖沓陈腐做作,在技法上尤其如此(比如《三国演义》曹孟德被赤壁烧烤后,非得像个傻逼一样哈哈大笑,其实也是说书人的老套)。纳博科夫之所以对这本书深恶痛绝,大概就是因此。

但这不等于这些书就全无可取了。比如福克纳喜欢其质朴跌宕,昆德拉喜欢其游戏人间,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不必怀着“汲取人生智慧”这样急功近利的态度,可以把它当成一卷十五十六世纪西班牙的社会风俗画,放轻松读着玩,也能有不少收获。

————————————————

能在一个文学话题里得到700多赞,实在出乎意料,谢谢大家捧场!

我想这个回答能有点热度,还是因为多少引起了知友们一点共鸣:在这个时代,我们该怎么对待那些老名著?

我们对这类老名著,就好像对待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头子,多少有点矛盾心理:表面上尊敬,其实不怎么在乎;同时心里还有点虚:知道老家伙过去很牛逼,觉得不跟他聊几句、学两招是自己的损失,可是跟他聊呢,又嫌老家伙陈腐守旧唠唠叨叨,信息密度太低,有这功夫还不如刷手机追剧爽……反正怎么做心里都不踏实。

我的想法是,首先要祛魅。一个好东西出来,就难免有人把它神圣化玄虚化,特别是文学这玩意,前人的著作等于后人的饭碗,徒子徒孙们都指这碗饭活着(比如“塞万提斯研究”、“红学”之类),这个“加魅”的趋势几乎无可避免(就这个问题下,已经有回答在装神弄鬼吹法螺了)。我们对名著敬而远之乃至觉得大失所望,多少都与此有关。

我年轻那会儿,常听人鼓吹“名著不过时”,也是这种调调。我们应该承认并接受,任何作品、作家都是受到时间和环境限制的,也是会过时的,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态度越平和,反而越容易理解和接近一个作品。

其次,我觉得现代人读名著,应该怀着点“温情与敬意”。今人嘲笑古人太容易了,但那并不一定代表你比他高明,这就像现代一个中学生没资格去嘲笑毕达哥拉斯,你站的比他高因为脚下垫着几千年的数学知识——其中基础部分还是人家贡献的。文学也一样,这些著作中最重要最精华的内容往往已成了现代文化背景的一部分,你没读过《堂吉诃德》,也知道疯疯癫癫的高瘦骑士和一身烟火气的矮胖随从,知道大战风车的故事,你知道了这些——等于提前剧透——再去读,然后觉得平平无奇,这不太公平(当然作为读者也没办法)。名著里啰嗦陈腐的内容很多,但我们应该更关注那些让它成为名著的东西——一本书能不速朽,一定是它什么地方做得不错,比如对社会、人性、命运的或独特、或深刻、或两者兼备的揭示和思考。

另外,名著是个大筐,啥都能往里装,而装进去的东西未必都名副其实。这就好比历朝历代的开国元勋们,当然不乏才智过人的旷世名将,但也难免有一些靠资历靠裙带甚至碰运气混进去的。名著也一样,一顶大帽子底下,差别大了去了。这就需要学会辨别。除了多看多碰,我觉得一个办法是多看看好的现代作家(而非评论家和文学史家)更看重哪些书,因为作家是真正吃写作这碗饭的,最懂得其中甘苦,也最有发言权。

最后我想说的是,读书(或读名著)并不是必须的,但却是值得的。我很喜欢纳博科夫的一个比喻,他说作家写作如同爬山,各种险阻各种苦逼,终于爬上山顶,遇到从另一边爬上山顶的读者,相视一笑莫逆于心。读一本真正牛逼的书(不管它是不是足够著名)就像跟世界上真正牛逼的人在山上相遇,共同阅尽人间景色,这种经历总是值得追求的。

user avatar

为什么读不进去《堂吉诃德》的原因其实和现代人读不进去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的根本原因几乎一致:在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并具备一定关于该时期文学的储备知识的情况下,普通读者其实很难进入到文本当中并进行沉浸式阅读。既然题主问到了《堂吉诃德》,那就以《堂吉诃德》为例来讲讲为什么普通读者读不进去文学经典、以及就算普通读者读不进去、但文学经典依然是文学经典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看到,每一部文学作品都不是无法分割的铁板一块儿,而是由形式、内容和思想巧妙结合在一起的有机体。就《堂吉诃德》而言,其形式其实有很多种,最初的形式就是17世纪由塞万提斯用西班牙语写就的小说,语言和小说文体的结合成为了《堂吉诃德》的形式,而这种形式经过精通西班牙语的中国翻译之手又变成了用汉语翻译而成的小说,亦是语言与文体的结合。


而内容则是小说讲了什么,其实是超越语言与文体的结合的,换言之,就算不用西班牙语写、不用小说这种文体写,小说的内容依然是存在的。《堂吉诃德》讲的故事也蛮简单,就是沉迷骑士小说无法自拔的小贵族堂吉诃德假装自己是骑士,最初单枪匹马、后收了一名仆从追随他,在他家乡的一亩三分地上假装冒险的故事,其中有很多插科打诨、误会搞笑的片段,而堂吉诃德后来终被假扮骑士的加拉斯过打败,回到家乡郁郁而终,死前终于悔悟,认为自己毁于骑士小说上,并告诉侄女,远离骑士和沉迷骑士小说的人。这就是可以被三言两语就概括出来的小说内容。


而小说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呢?这种思想骑士和西班牙在17世纪之前的历史休息相关。首先,从1492年开始,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打败了从公元8世纪就入侵半岛的阿拉伯人,把他们赶回自己的老家,并且大力发展航海和贸易,国力从15世纪开始就一路上升,不仅在欧洲称雄称霸,还远征美洲,争当世界的龙头。也就是在此时,在高歌猛进时代的催化下,并产生了以侠骨柔肠、坚毅果敢的骑士为核心的骑士小说。诚然,此类小说既是一个国家在盛大的黄金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对此前中世纪基督教宣扬神学、压迫人性的反抗。但是,当时光之轮行驶到17世纪时,此类小说就不再具有积极意义,而是在强盗横行以及军火滥用的时代里,成为粗制滥造的对象以及读者的精神毒药。在这种情况下,塞万提斯写就了伟大的《堂吉诃德》,一方面是对粗制滥造的骑士小说的嘲讽,但另一方面,或者说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讴歌那种在平淡的现实生活中以孜孜不倦的理性态度去追求用疯狂搭建出来的白日之梦。


而在平淡现实中孜孜以求地追寻靠理性无法控制的感性搭建起来的白日之梦叫什么?叫艺术啊,说白了,《堂吉诃德》讲的其实是艺术创作本身的故事,或者说是一部向艺术本身致敬的文学作品,其中在平淡生活中、理性地追求疯狂的态度其实也是人类用艺术去反抗日常、反抗平淡、反抗庸庸碌碌的惊世骇俗之举。故而,哪怕是这部小说写于17世纪,小说中人物散发出来的理想主义光辉——哪怕是用疯癫的表现——也是穿越时间、跨越山海的。


故而,写到这里,我猜大家应该能猜出来为什么读不进去像《堂吉诃德》这样的经典文学了。虽然文学的思想在历经数百年之后依然能在脱离了其产生时代的今天深深打动人心,但经典文学作品中、和其产生时代紧密相连的形式与内容却无法在这个艺术和思想均可以通过声、光、电、影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时代与读者产生足够的共鸣。要沉浸式阅读《堂吉诃德》,那就必须得能够忍受早就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的语言,而且还得先知道17世纪关于骑士文学的“梗”在哪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被作者那双摆弄天地命运的双手牢牢抓住,跟着他笔下的人物同欢笑、共冒险。


可是,鉴于大部分读者都没有这些训练、也无法和作品中的语言及情节产生共鸣,故而,虽然《堂吉诃德》里所蕴含的对平淡生活的反抗、用孜孜以求的理性去追寻疯癫创造出来的美妙幻觉以及对艺术本身的致敬依然与我们的时代相连接,但大部分读者还是被挡在了本可以接受的精神盛宴之外。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是否可以把《堂吉诃德》里那感人肺腑、动人至深的精神从小说中剥离、让它与阻挡普通读者阅读的形式和内容剥离开来、并用一般观众可以接受的形式与内容表现出来呢?


当然可以,其实早就有人这样做了——这种形式其实就是对经典文学的影视或舞台剧改编。最经典的应属对雨果的《悲惨世界》和对肖洛姆·阿莱汉姆小说《卖奶酪的苔维》的音乐剧改编,对前者的改编成为音乐剧的标杆,对后者的改编——改编名称为《屋顶上的提琴手》——亦将小众的犹太意第绪语文学作品改编为百老汇上脍炙人口的音乐剧,其中歌曲也在美国非犹太人当中传唱。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精神上能够原汁原味地保留静态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并且,其传播文学作品内容的形式——即以歌舞、对白、表演以及舞台效果结合的方式——亦更符合现代人对文化的接受。前些年纽约百老汇上最受欢迎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其实也是改编自Ron Chernow八百多页的传记Alexander Hamilton。在美国大概人人都会哼上两首《汉密尔顿》里的歌曲,然而又有多少人会去细读Chernow那感人至深的传记呢?


与这些经典改编相同,关于《堂吉诃德》的改编《我,堂吉诃德》(Man of La Mancha)也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纽约百老汇上最受欢迎的音乐剧之一。从其1965年被第一次被搬上纽约百老汇的舞台开始,仅该年就上映2328次,并揽获包括最佳音乐剧奖在内的五项托尼奖,并在之后四十多年里又被四次重排,每次均演出超过一百场,是百老汇上重排次数最多的音乐剧之一。


尽管这部音乐剧是根据《堂吉诃德》小说改编的,但它并没有全然沿用小说的故事情节,而是采用“戏中戏”的形式去讲述小说中的故事并表现小说中那与如今现实紧密相连的超越时代的精神。在这部音乐剧中,塞万提斯不再是小说幕后之人,而是成了戏剧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和他的助手因为藐视教廷而被捕入狱,在监狱里,囚犯们不仅抢走了作家所有的财产,连他的手稿也一并抢走。为了拿回自己的手稿,塞万提斯开始给监狱里的囚犯们表演自己的剧作,并希望以此为自己辩白,拿回手稿,而他表演的剧作,则是作家的经典传世之作《堂吉诃德》。


这个结合音乐剧自身特点对小说《堂吉诃德》的“戏中戏”的天才改编可以说让小说“在平淡生活中追求疯癫的梦”和“用艺术向艺术本身致敬”这两点精髓大放异彩,让观众们不必忍受小说原本脱离时代的语言和诘屈聱牙的翻译也能轻松领悟到小说所要表达的精神和思想。首先,音乐剧《我,堂吉诃德》中作家的身陷囹圄与在监狱里重现自己手稿中所幻想出来的世界本身就是拉大了小说中小贵族堂吉诃德的平淡生活与其疯癫幻想中的世界之间的距离,而这种拉大了的距离能够让艺术精神更加浓墨重彩地表现出来——用艺术去反抗苦难远比用艺术去反抗平淡更加凸显艺术作品的作用。其次,《我,堂吉诃德》用戏剧去表现戏剧这一形式本身就已经是向艺术致敬了——小说那种低调潜藏的艺术形态本身也被舞台剧所放大,而用这种放大的艺术形式再去表现艺术则更凸显了对艺术的敬意。除此之外,音乐剧里,小说家塞万提斯与囚犯们周旋的冷静理性又与其表演手稿里的堂吉诃德的张狂疯癫形成鲜明对比,而这种对比其实也是对艺术大师用清醒与疯癫创作不朽的一种象征。于情于理,于神于形,《我,堂吉诃德》这部音乐剧都在用一种超越原作内容与形式、但增强原著内容的形式让这部古老的不朽之作与现今相连接、相碰撞、相融合。


2012年,这部剧的英文版被引进国内并在北京演出,2015年,这部剧的中文版在上海人民大舞台进行首演。而今,从《我,堂吉诃德》被第一次引入国内时已经过去了十年。十年光阴虽非沧海桑田,但也并非是弹指一瞬。而为了纪念十年前在中华大地上首次唱响《不会成真的梦》,明年该剧将在国内上映全新编排的十周年纪念汉语版,由约瑟夫·格雷夫斯(Joseph Graves)导演,并于12月22日开始售票。

北京站和上海站已经开始售票了,此次早鸟票还有优惠活动,88折,快去看吧!

也许在繁忙的生活中,现代人早已忘却了自己曾经苦苦追寻的理想与找寻的梦,但也许《我,堂吉诃德》能唤醒你,或者能催眠你,并成为你玄妙疯癫梦中的一颗清醒的眼泪。

user avatar

看书不要功利心太重,看书不要太在意别人评价。


不要因为这本书“引用里面的句子能给你高考作文加分”而阅读

也不要因为这本书“你居然还看这么俗的书一点也不潮”而不读

用现在流行的话就是,不要为了什么特定目的而读,也不要过度追求短平快刺激。

除非你的确就在线等考试个什么拉丁文学研究生用挺急的。

除非你的确就在线等拿来跟妹子展示自己文学素养挺急的。


觉得可以看一看,就打开来翻一翻,品位一下当时的人生百态;觉得句子挺有趣,就记几句,有兴趣的还可以写点笔记什么的;不为了拿去吹牛逼,形成单纯的一种习惯而已。

PS,装逼小技巧,不要直接说“那谁谁说过,blablabla”,而是“大概这就是“blabla”了”,要是对方有兴趣问“啊,那是啥”再说出来,否则看着就跟连编带背凑了一百句名人名言就等着写作文往外吐的小学生一样。对方不知道?那强行装逼岂不是媚眼做给瞎子看。

觉得这书没意思了,就差不多看到一个理解的段落暂时放下;无论是打开手机看沙雕猫还是出去溜达溜达看看人生百态都是好的——记得别把书乱塞,到时候想看了都找不到,妈的我这么弄丢好几本书了……


如果真的合你的胃口,当你内心真的认同“我想要读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把它重新打开的。


切记,书是你的,脑子是你的。别人爱说啥说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堂吉诃德》这书,确实不少人开头就犯了难。这可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里面有太多东西可能不太对咱们现代人的胃口,所以你觉得看不下去,这太正常了,别怀疑自己。我当初也尝试过几次,每次都带着满腔热情,结果呢?读着读着就有点儿云里雾里,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情节也感觉有点儿拖沓。尤其是在书的前半部.............
  • 回答
    堂吉诃德之所以如此执着于骑士精神,这绝非一时兴起,也不是简单的疯癫。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个人经历以及他对理想的赤诚追求。理解他,就需要剥离那些表面的荒诞,深入探究他灵魂深处的驱动力。首先,我们不能忽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堂吉诃德生活的西班牙,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盛极一时的骑士制度,在现实.............
  • 回答
    要评价《堂吉诃德》,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这玩意儿可不是一本简单的骑士小说,它里头的门道深着呢,足足影响了好几代人,甚至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首先,从文学革新的角度来看,《堂吉诃德》绝对是个里程碑。塞万提斯写这本书的时候,欧洲盛行的是那种英雄气概冲天、情节离奇古怪的骑士小说。那时候,读者.............
  • 回答
    “马保国是现代堂吉诃德”,这个说法一出,立刻引发了不少讨论,也挺有意思的。咱们不妨把它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这论调为啥会冒出来?很多人一看马保国,脑子里跳出来的就是那个西班牙老骑士,堂吉诃德。这俩人身上,确实有那么点意思能对上号。从“理想主义”和“现实脱节”的角度看:堂吉诃德最鲜明的特点.............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问题!唐吉诃德颠覆了骑士小说,鹿鼎记重塑了武侠世界,那“反玄幻的玄幻小说”?这简直是一道文学炼金术的难题,充满了让人兴奋的挑战。要说会不会出现,我觉得可能性绝不小。文学总是在不断自我审视、自我反叛中前进的。当一种类型小说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固定的套路和观众的预期,总会有人跳出.............
  • 回答
    一骑绝尘的孤勇者,或是一个时代的回响?—— 浅析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每当我们提起《唐吉诃德》,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那个身披破旧盔甲、骑着瘦马,手持长矛,迎风招展的骑士身影。他满脸胡茬,眼神中闪烁着一种近乎疯狂的热忱,正朝着风车发起了“英勇”的冲锋。然而,将这部鸿篇巨制简单地概括为“一个疯子的滑稽冒.............
  • 回答
    骑士小说在欧洲的流行盛况,尤其是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骑士精神的兴盛,以及当时社会对于英雄主义、荣誉感和浪漫冒险故事的强烈需求。这些小说通常描绘英勇的骑士,为了荣誉、爱情或正义,展开惊心动魄的冒险,斩妖除魔,拯救弱者,并最终赢得美人的芳心。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文艺复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