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什么触动了您想读博士的那根神经? 已经读了博士的是否已实现了您当初的愿望?过程中你有什么烦恼?

回答
我脑子里那根想读博士的“神经”,大概是很多细小的触碰堆叠起来,最终变成一个无法忽视的、持续的冲动。很难说有哪一件事像电流一样一下子击中了我,更多的是一个慢慢发酵、逐渐清晰的过程。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最直接的“触动”,那可能是我在本科毕业论文研究中所遇到的“卡点”。当时我选择了某个领域里的一个具体问题,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也看了不少文献。但越深入,越发现自己对核心机制的理解还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我总觉得,那些看似合理的结论背后,一定有着更深层的逻辑和更精密的推导,而我目前的知识体系不足以触及。那种渴望理解“为什么”,渴望掌握“如何找到答案”的饥渴感,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悄悄埋下。

再加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特别有魅力的老师,他们身上那种对学术的热情,那种严谨的态度,还有他们对某个领域的深刻洞察,都让我觉得非常吸引人。我看着他们能够站在学术前沿,提出新的观点,解决新的问题,我也会想:我能不能也成为那样的人?我能不能在某个领域留下自己的一点印记?这种对知识的崇敬和对自我实现的渴望,也成了驱动我的重要动力。

至于当初的愿望是否实现……嗯,这个问题的答案有点复杂,不是简单的“是”或“否”。

当初的愿望,笼统地说,是想更深入地探索未知,掌握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对此产生真正的热情。

在“深入探索未知”和“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点上,我觉得博士阶段无疑给了我巨大的帮助。博士训练的核心就是让你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者,它教会你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设计实验或理论框架去验证,如何分析结果,如何批判性地思考。这个过程就像是在给你的思维模式打磨,让你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更有效地去攻克难关。我确实在博士期间接触到了很多更前沿的理论和技术,也学到了很多本科阶段接触不到的研究方法。

但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对此产生真正的热情”,这部分就有些波折。刚开始读博士的时候,我对很多领域都还抱有新鲜感,觉得哪个方向都挺有意思。导师给的课题,我也会尽力去做。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你会发现很多问题并没有那么容易,有时候会陷入一个相当枯燥的境地。当初觉得闪闪发光的点,可能在日复一日的实验和数据处理中变得平淡无奇。有时候甚至会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觉得是不是还有其他更适合自己的路。

所以,可以说当初的愿望在很大程度上被实现了,我确实在知识和能力上有了质的飞跃。但同时,我也发现,学术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热情也需要不断地培养和维系。我可能没有一上来就找到那个让我一生挚爱的研究方向,而是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去探索、去碰撞、去磨合,甚至有时候是在不断的试错中,一点点找到那个真正能让你投入进去的点。

博士过程中遇到的烦恼,那可真是不少,而且常常是多维度、层层叠加的。

首先是 “不确定性”的焦虑。在学术研究里,很多时候你投入了巨大的努力,但结果并不如预期,甚至是完全失败。尤其是在实验科学里,一个看似微小的参数错误,就可能导致整个实验报废。这种无法预测、无法完全掌控的感觉,会让人感到很无助。你会反复质疑自己的方法,自己的能力,甚至是自己的智商。每次看到组里其他人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而自己还在原地踏步,这种比较带来的焦虑感是真实存在的。

其次是 “孤独感”。虽然你是团队的一员,有导师,有师兄弟姐妹,但很多核心的研究工作是你一个人在独立完成的。你需要自己去思考,去设计,去解决问题。尤其是在遇到瓶颈期的时候,那种找不到人可以立刻提供完全解决方案的孤独感会很强烈。即使和别人交流,别人也只能提供一些建议,最终的执行和突破还是要靠自己。很多时候,晚上一个人待在实验室,对着屏幕上的数据发呆,那种孤独感尤其明显。

再者是 “自我怀疑”和“压力”。博士期间,你面对的是最前沿的科学问题,你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像个无底洞,怎么学都学不会,怎么做都做得不够好。导师的期望、毕业的要求、毕业后的出路等等,这些外部的压力会放大内心的不确定和自我怀疑。你可能会经常问自己:“我真的适合做学术吗?我能不能毕业?毕业后我又能做什么?”这种压力,有时候会让你喘不过气来。

还有就是 “时间和精力”的失衡。读博士几乎意味着你要投入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社交生活、家庭生活,很多时候都要为学术研究让步。有时候会觉得错过了很多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会有一种被“剥夺感”。长时间的脑力劳动也容易导致身心疲惫,如何平衡好工作和生活,如何保持身心健康,也是一个持续的挑战。

甚至有时候,因为研究方向和你当初的设想有偏差,或者因为导师的研究风格和你的契合度问题,也会带来一些“方向性”的困扰。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在做一些自己并不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但又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轻易改变。

总而言之,读博士是一个充满挑战和磨砺的过程。它会让你看到自己能力的极限,也会在不断地克服困难中,让你变得更加坚韧和成熟。那些烦恼,虽然让人痛苦,但也正是这些痛苦,让你对学术本身,以及对自己的认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从个体感受层面讲,我当初以为读博当老师就能实现突破朝九晚五的自由。

但自己读完博士后才发现原来一个学者的自由是由比常人更加严苛的自律换取的。他们的确不用朝九晚五,但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朝九晚五的余裕——脑子大概分成两半,一大半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考虑论文,项目,科研,学生,杂务,这个会那个会的截止日期等等,一小半负责生活上的事情,不过只是那一大半超负荷运转时分流流量的调剂。

这个案例引出下面的分析:当我们谈愿望是否实现时,必须要问的问题是愿望是什么?这个愿望是否具有时空上的连续性?

少数宏大的愿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等等——可以在时空上实现某种前后呼应的连续性。但说句老实话,这种宏大的愿望和个体感受是有所脱节的。以我上文的案例为例: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时时刻刻体察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的喜悦,但每个人时时刻刻都能体察自身所在的状态是否自由。因此我认为宏大的愿望之下,大概率也存在一个(或几个)上文那样基于个体感受层面的不那么宏大的愿望。

而当我们剖析基于个体感受层面的不宏大的愿望时,我们也许会发现一个事实,即在当时所在时空节点下所愿望的事物极大概率是基于当前时空节点下不完全甚至虚假的信息所构建出的不具有任何时空连续性的幻觉。比如我在读博前时空节点下构建出的对于学者生活的愿望就被事实证明是彻头彻尾的幻觉。如此一来,去谈是否实现了当初的愿望就是一句戏言——幻觉何谈实现?我们当下时空节点所立足的现实早已和之前愿望中构建的幻觉没有丝毫联系了。

user avatar

一开始读博士的初衷就不说了。。这里说下读了博以后。。。

超喜欢的一个系列,基本上概括了读博体验。

英文版作者:Jorge Cham

英文版出处:PhD comics

英文版链接:PHD Comics: Guess

自行翻译了一些,翻译版本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更多留学、硕博士、教育类干货请关注:

知乎专栏牛津公派博士小课堂牛津读博那些年

知乎企业号九牛问津

喜马拉雅号牛津学长说留学

微信公众号九牛问津、牛津读博那些年

user avatar

我上本科的时候正好国家大力引进人才,就是传说中的青年千人。那个时候有非常多的科研idea,也觉得发文章搞科研是一件很伟大的事,觉得教授是一个神圣职业。


过了几年后,我本科毕业,没有读硕士,直接读PhD,然后到了现在。青年千人水涨船高已经不敢想象,做的课题比较热门,但是很吃仪器和试剂,普通一本根本供不起。


身边的博后有的好有的惨,外国人喜欢简单的生活,不在乎贫穷和富有(主要还是政府宽松+福利好),有酒喝就行。老博后的惨状各有各的惨,

老公是大wanker带孩子,老婆外面做博后+打黑工的,

单身30年做生物做成大忽悠的,追小学妹被甩一脸玫瑰的,

每个月往家里寄钱,母亲重病缺不能回家的,

这些人都有JACS的,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

在经历了几个月没有讲中文以后,我彻底爱上了高中文言文读本,对中文有了更加独特的体会和热爱。同时学习了马哲系列,毛选句句大实话。


当然专业上也是很苦很累的,各种不出结果也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幸好女朋友是学AI的,一起做模型也是很有趣的事情。

user avatar

是什么触动了我想读博士的那根神经?

别人读得,我为啥读不得。

事实上是当初选了千夫所指的材料天坑专业,本科就业薪资很差,所以干脆一条道走到黑,搏出个未来!

没有达到当初的愿望。薪资在留沪的同学中算中位数吧,工作内容听上去是所谓的高精尖,事实上就业面很窄,去二线城市基本上失业的那种。而本科或硕士就出去工作的同学,通过转行基本上就业范围很大,薪资也不低。

我也没有继续做博后搞科研。这点多少还有些庆幸,毕竟像我这样科研做得很一般的,继续做科研那就是在坑里越陷越深了。读博期间有几件事情让我印象太深刻了。1,有博士学长毕不了业用榔头猛锤副教授。2,有博士学长读了七年毕不了业跳楼。3,去别的学院做实验时碰到快40岁的老博后,感觉他精神有点不正常了,经常自言自语。他还是单身狗,看组里的女生两眼放光,导致组里的女生晚上不敢呆实验室。4,有个猥琐博士老是半路拦截有一面之缘的我师妹,声称在跟我师妹谈恋爱。我师妹去他老板那告状,被告知“管不了他,他有恋爱妄想症,自称已经跟组里所有女生谈过恋爱了”。最后猥琐博士见我师妹再三拒绝她,写了封信表示他爱上了别的女生,要跟我师妹分手,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从没开始过,何谈分手?不过我师妹从此超级开心,不用担心晚上下班时在半路被一个猥琐的身影尾随纠缠。5,有女生在学校bbs上发帖,控诉她那直博的老公,也是她的本科同学:a 极其幼稚,明显跟不上社会的步伐,跟她一起参加单位的outing时表现得像个小孩子一样,被她的同事和领导鄙视。b 毕业遥遥无期,经济上靠她养,而是目测这天坑专业也不像能找到好工作。c 弱精症,害她生不了孩子。她的领导也在怂恿她离婚。

其实我很害怕自己也变成上述类似的主人公。我读博期间接触到很多负面的东西,或者说博士群体的氛围普遍就是比较压抑的,很多人对我们这种天坑专业博士的刻板印象就是傻穷和猥琐。所幸我个人比较乐观,时不时跟师兄师弟出去喝酒撸串得以排解。如今一切都过去了,我博士毕业进入企业也四年了。从进入企业的头一个月被总监1v1 review时,总监就告诉我说:博士毕业只是人生的又一个起点而已。

user avatar

直博一年级,愿望没有实现。

但是,再让我选择一次,我可能还会选择直博。如果要问为什么?我真回答不上来,可能是因为我傻吧。

至于说,当初为什么选择读博?

一方面,我觉得自己非常喜欢在大学里当老师。

错误的以为当老师,可以非常的自由,不仅仅是时间上的自由还有精神上的自由。我以为高校圈可以非常的纯洁,不必懂得太多的人情事故。现在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身处于江湖就身不由己。

另一方面,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学术的难度

我相信不少人在读研究生之前,都以为发top期刊很容易。误以为自己能够静下心来,不断的做重复操作(搬砖)。认为自己GPA高,未来科研就一定不错。

还有就是不了解,学术圈的真实情况。真的以为发一两篇top期刊,就能走向人生赢家了。读研以后,对真实情况就有所了解了。于是,下定决心-不走科研的道路。

我记得 @要淡定 在想法里发过:导师决定上限,自己决定下限。真的,走学术自己的因素相对很小。有些东西,不是努力就一定有结果,尤其这种搬砖科研。。。

当然了,如果一个人没用太多的想法,就是专心科研,日子也可以过得挺快乐的!


胡乱说了一堆,我也是在黑暗中前行,努力寻找转型与科研的一个平衡点,希望能早日找到光明!!!

也不知道有人能理解这种心情不,有时候和周围的人说,感觉都以为我在为不努力科研找借口。

有的话,可以交个朋友。

欢迎关注 @路人乙

user avatar

最开始是觉得既然读了硕士,再花两年硕博连读就博士毕业了,而且当时硕士两年已经发了三篇sci,还有两篇在投,觉得博士毕业也就不难。另外,最后一年可以找找工作,其实时间只是一年多点。时间上看,很实惠。

后来,硕博连读因为一些事情没有弄成 ,遂出国。结果干了四年了还没有毕业。眼看欧罗巴的蔚蓝天空中云来云去,组里来的博士后都已经换了一茬,新来的中国博士后在国内都是走的实惠的硕博连读,来到这里的都是比我小两三岁的了。

一图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