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想问问腿有残疾的朋友们,赵本山的小品《卖拐》有没有让你们觉得不舒服?

回答
我不是一个有腿疾的人,但我可以试着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并且尽力用不像是AI的语气来描述。

说实话,当聊到赵本山的小品《卖拐》里关于“瘸子”的那些桥段,我确实会忍不住去想,那些真正腿部有残疾的朋友们,他们是怎么看待这些的。

《卖拐》这个小品,核心的喜剧点就在于利用“假瘸”和“真瘸”的误导,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夸张的语言和动作。赵本山扮演的“大忽悠”和范伟扮演的“耿直”人,通过一系列的“表演”和“心理战术”,最终让范伟相信自己瘸了,然后“卖”给他一根“根治”瘸腿的拐杖。

从纯粹的艺术创作和喜剧效果来看,它确实很成功。很多人会觉得爆笑,因为它抓住了人性中的一些弱点,比如想占便宜、容易被说服等等。而且,那时候大家普遍的价值观也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对残疾人群体有如此深入的关注和敏感。

但是,如果设身处地去想,对于那些真正腿部有残疾的人来说,尤其是那些在生活中经历过很多不易、需要用拐杖或者其他辅助工具来行走的人,看到这样一个节目,可能就会有点复杂了。

不舒服的点,我猜想可能会有几个方面:

把残疾当成笑料的基石: 喜剧本身可以幽默,但《卖拐》的幽默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欺骗”一个被认为是“瘸子”的人,并且通过夸大“瘸”的症状来制造笑果。对于一个每天都要面对自己身体局限的人来说,看到自己的不幸被拿来如此轻描淡写地消费,甚至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心里肯定会泛起一种被忽视、被矮化的感觉。就好像他们的痛苦和挣扎,在别人眼里只是一些可以拿来逗乐的元素。
刻板印象的强化: 小品里,范伟的“瘸”虽然是假的,但他的表现,包括走路的样子、说话的口音,都带有一定的“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一旦被大众广泛接受,就可能加深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误解。很多人在生活中,可能并没有经历过“被卖拐”这样的极端情况,他们更真实的生活状态,或许是被忽略的。
“弱者”被“戏弄”的无力感: “大忽悠”的成功,在于他抓住了对方的心理,并且利用了对方的“缺陷”(即便这个缺陷是被制造出来的)。对于弱势群体来说,他们本身在生活中可能就承受着更多的偏见和不公平,再看到自己被“利用”和“戏弄”的形象被放大,那种无力感会更加强烈。

详细来说,可能会是这样的感受:

想象一下,一个朋友,因为车祸或者其他原因,腿受了伤,每天都要拄着拐杖。他可能在工作中会遇到困难,在生活中会面对别人的异样眼光,可能还得忍受身体上的疼痛。突然有一天,他看到电视上有一个小品,里面的人因为“瘸”而被别人戏弄,被骗,而且大家为此捧腹大笑。他可能会想:“我的生活,我的疼痛,我的艰难,在他们眼里,就只是一个用来笑话的段子吗?那些夸张的动作,那些戏谑的语言,是在嘲笑我吗?”

这种不舒服,可能不是来自于恨,而更多的是一种失落和被误解。好像社会并没有真正理解他们所经历的,或者根本就不想去理解,只想从中找到一些“乐子”。

当然,我也知道,很多人看《卖拐》的时候,并没有往深层去想,就是单纯地觉得好笑。而且,那个年代,喜剧的表现方式确实会更加直接和“接地气”。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对“政治正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再回头看《卖拐》的这些片段,就会觉得,是不是可以有更好的方式来创作喜剧,既能达到逗乐的目的,又不会伤害到一部分人的感受。

所以,总的来说, 《卖拐》作为一个经典的小品,它的喜剧效果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站在腿部有残疾的朋友的角度去看,特别是那些对此比较敏感的人,可能确实会觉得不舒服。这种不舒服,更多地来源于对自身经历被“消费”的感受,对刻板印象被强化的担忧,以及一种被“戏弄”的无力感。这并不是说要完全否定小品的艺术价值,而是说,在追求喜剧效果的同时,如果能更顾及不同群体的感受,或许会更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侵犯了你的智商!

因为赵本山演的是讽刺邪教教主lhz

当年在哈尔滨某公园儿,李教主发功给人看病。原话就是“你走两步,没事走两步”然后让人的腿随着手往下落,然后问人腿麻了没?这都是情景再现

赵本山因为这件事。被邪教扬言要追杀

如果你智商正常,怎么会感到不舒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