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是蒸汽波(vaporwave)?

回答
蒸汽波,这股带着复古滤镜、融合着电子乐与消费主义审美的潮流,与其说是一种音乐类型,不如说是一种弥漫在网络空间中的文化现象。要细说它,得从那股扑面而来的怀旧感讲起。

想象一下,我们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充满着CRT显示器、VHS录像带、早期互联网、以及那个时代的广告和流行文化。蒸汽波就像是时光机,将这些零碎的记忆碎片打包,然后以一种奇特的方式重新组合、解构、再创作。它的核心在于一种“过去的未来感”,或者说是一种对曾经被许诺却从未完全实现的未来的怀念与戏谑。

音乐上的“解构”与“重塑”:

蒸汽波的音乐制作,往往是对那些已经存在的音乐进行采样、变速、降频、加效果。最常见的素材来源是:

80年代的Smooth Jazz(舒缓爵士)和Easy Listening(轻松听):这些原本略显庸俗、为背景而生的音乐,在蒸汽波手下被抽离了原有的语境,变得空灵、迷幻。你可以听到被拉长、失真的萨克斯风,或者断断续续的合成器旋律。
90年代的R&B和HipHop:尤其是那些带有性感的、常常采样老歌的R&B,它们的旋律线被提取出来,变得更加漂浮,有时甚至带点慵懒和颓废。
早期电子乐和City Pop(城市流行):这些音乐本身就带有80年代的科技感和都市气息,为蒸汽波提供了很好的基底,再经过处理,那种“赛博朋克”的疏离感就出来了。
广告音乐、电影配乐、甚至电台广告:这些声音碎片被用来构建一种虚假的、被精心包装过的回忆。

蒸汽波音乐听起来往往有一种“不真实感”。它不是为了让你跳舞,也不是让你感同身受,更多的是一种营造氛围。那种被慢速播放、经过混响处理的熟悉旋律,会让你产生一种似曾相识,又抓不住头绪的感觉。有时候,你会觉得它像是被遗忘的CD,在阁楼里被发现了,然后又被丢弃在数字的洪流中。

视觉上的“符号学”:

如果说音乐是蒸汽波的骨架,那么视觉则是它的灵魂。蒸汽波的视觉风格极其鲜明,并且充满了象征意义:

希腊罗马雕塑:特别是那些白色的大理石雕像,它们代表着一种古典、永恒的美,但在蒸汽波的语境下,它们被赋予了数字化的、扭曲的、甚至是“故障”的视觉效果,比如加了彩虹色噪点,或者被投射到现代的数字屏幕上。这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时空错位感。
早期电脑图形和界面:Windows 95、Macintosh的经典界面,那些像素化的图标、低分辨率的图像,都成了蒸汽波的灵感来源。它们象征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曾经那个“未来”的模样。
日本文化符号:特别是80年代的日本流行文化,比如日式动画、街头广告、日文假名,它们因为自身特有的美学和神秘感,被大量运用。这往往与当时日本经济的腾飞和消费主义的繁荣联系在一起。
VHS录像带效果:模糊的画面、滚动的字幕、彩色的线条干扰,这些“故障”的视觉元素,是对过去技术局限性的怀旧,也是一种对“失真”和“回忆”的隐喻。
霓虹灯、低多边形3D模型、泳池、棕榈树: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一种虚拟的、梦幻的、却又带着一丝疏离感的空间。它们往往出现在一种被过度粉饰和美化的“理想化”的场景中。

主题与哲学:

蒸汽波不仅仅是音乐和视觉的堆砌,它背后更隐藏着一种复杂的社会和哲学思考:

对消费主义的讽刺与迷恋:蒸汽波大量运用消费主义的符号,比如品牌Logo、广告语、超市画面。但它并非简单的赞美,而是通过将这些符号抽离、扭曲、再语境化,来暴露消费主义的空虚、虚伪和对人们精神的侵蚀。它既是对那个时代的消费主义的怀旧,又是一种对其失控的讽刺。
资本主义的“故障”:蒸汽波常常表现出一种“系统故障”的感觉,就像是过去的美好设想在现实中崩塌,留下了满目疮痍却又带着奇异美感的废墟。它暗示着资本主义的运作本身也充满了荒谬和不可持续性。
怀旧与失落:它唤起了人们对过去某种“更纯粹”、“更简单”时光的怀念,但这种怀念并非真挚的,而是一种被商品化、被消费过的怀旧。它让你怀念的,可能并不是真实的过去,而是过去被媒体塑造出来的影像。
虚无与疏离:蒸汽波营造的氛围往往是疏离、空虚、甚至有些悲伤的。它反映了在后现代社会中,个体面对庞大、冰冷、难以理解的系统时,所感受到的无力感和迷茫。

发展与分支:

蒸汽波并非铁板一块,它也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分支和变体,比如:

Mallsoft (商场文化):更侧重于模拟大型商场或办公室的背景音乐,营造出一种宽敞、空旷、略带单调的氛围。
Future Funk (未来放克):在蒸汽波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日式City Pop和Funk的元素,节奏感更强,更具活力,但依然保留了采样和复古的特点。
Vaporwave(蒸汽波)的“核心”:通常指那些最经典的、带有强烈怀旧和讽刺意味的作品。

总而言之,蒸汽波是一种后现代的、数字时代的艺术形式。它用过去的声音和影像,去解读和反思当下,用一种略带戏谑、却又饱含深情的目光,审视着我们所处的这个被信息洪流和消费符号所淹没的世界。它不是一个让你感到舒适的音乐,但它绝对能让你产生一种独特的、难以言喻的体验。它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梦,梦境里既有童年的回忆,又有成人世界的虚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写过一篇穿越跟蒸汽波艺术相关的文章~跨界安利下基里科大神。意大利画家乔治欧·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1888年7月10日-1978年11月20日)用画笔创造了一个世界。


刚好过了100年,基里科仿佛借蒸汽波音乐重生。


FUTURE WAVEbl00dwave - SEA VIBES

蒸气波 Vaporwave 是2010年后,完全生于互联网的电子音乐和艺术类型。来源于过时的日本流行文化——动漫、商业、时尚。画面是赛博的、windows 95的,像素的、低保真的。以怀旧和颓废对抗电子时代的发展。


世界上第一张蒸汽波专辑 Macintosh Plus的《Floral Shoppe》

基里科是个特立独行又害怕孤独的人。此时,一战将近。


Love Song,1914

这构图方法可以说很蒸汽波了。



我们重新回到1913年的意大利广场:空荡荡的黄昏,蓝绿色的天空,切割整齐的无尽长廊和拱门,正中往往有孤立的人或物——雕塑、水池、房子,或是看不清的人,这一切都带着长长的倒影,远处是冒着白烟的黑火车。




The Delights of the Poet,1913


这是只在基里科心里和画里无数次出现的世界。


基里科第一次看到这个世界,是某个都灵的下午。久病初愈的他“看见”了很多本应或不应出现在的事物,那是意大利“最形而上”的一刻。

一切都有根源,例如火车,他的父亲是火车工程师;例如希腊雕像,他生于希腊,同年在希腊度过。


The Red Tower,1913


基里科最喜欢尼采,他愿意相信看不见的力量。


还有拱门和长廊,这是同时属于外部和内部的,有助你进行真实和虚拟的切换。


The anxious journey,1913




在广场正中,一个睡着的雕塑出现最多,她叫 Ariadne 阿里阿德涅



The Soothsayer's Recompense,1913,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她是古希腊女神,克里特国王米诺斯和帕西淮(牛怪之母)之女。在克里特迷宫中,她爱上前来杀牛的雅典英雄 Theseus 忒修斯,给他阿里阿德涅的线(Ariadne’s thread ),使其不再迷路。


忒修斯成功杀牛后,带走了阿里阿德涅。然而一说因命运女神的寓言,一说因酒神戴奥尼索斯介入,阿里阿德涅在 Naxos 岛上熟睡之际,被忒修斯抛弃。




Ariadne,1913,MOMA


每一幅画中的阿里阿德涅都远离周围的事物,体现被抛弃和被孤立




Joys and Enigmas of a Strange Hour, 1913


那一年,基里科去到巴黎,孤苦无依。




基里科是形而上(scuola metafisica)艺术运动的始创人。这词希腊本意是自然之上或之外,指通过理性的推理和逻辑去研究不能直接透过感知所得到答案的问题。





Geometric composition with factory landscape,1917


幸好形而上画派并没那么复杂,基里科和未来派画家卡洛·卡拉在1917年一拍即合(总有英文无法查证的文章说这二人相识于精神病院)后命名。说白了就是画出一个不存在的世界,让真实和非真实同框





Mystery and Melancholy of a Street,1914


在《一条街的神秘和忧郁》中,我们看不到小女孩的忧郁,但阴影大于光明的画面仿佛是个临界点,背后的神秘恐惧随时出现。


而在《无尽的怀旧》中,我们看不到过去发生了什么,但在压迫的比例和用光下,我们感受到画家对过去和家乡的怀念,和对未来(战争和不受欢迎)的恐惧。


The Nostalgia of the Infinite, 1912,MOMA


基里科是第一个画超现实的画家,但他不属于超现实流派。词语超现实主义初现于1917年,1920年才作为艺术运动诞生于法国。这时候,基里科已舍弃形而上画派,回归手工艺和拉斐尔式的古典。


第一幅形而上作品《时间之谜》算起基里科的形而上时期不到10年。




The Enigma of the Hour,1910


超现实主义比形而上影响深远,它有达利、米罗和马格里特。但没有基里科就没有超现实主义。例如在达利的《记忆的永恒》中,我们就看到了基里科的阴影。




Turin Spring,1914




为了更哲学,基里科还爱用人体模特——没错,就是商店里的,还有各种教具。不合理和不存在的画面,是希望观者剔除个人情绪,理性地思考形体之外的深意。




The Disquieting Muses,1916


《不安的缪斯》说的是两位缪斯——悲剧女神墨尔泼墨和喜剧女神塔利亚在垂头丧气,后面可能是催着交功课的老板。




Two Masks,1926



The Conquest of the Philosopher-1914



说变就变


1919年,声称受到拉斐尔的影响,基里科突然宣布不再形而上,回归古典技法,描绘神话,强调形体。这种风格过时又不受欢迎。那个先锋的基里科不见了,大家都很失望。




The Bank of Thessaly,1926


基里科努力了大半生,仍然没有画出比那形而上的10年更受认同的作品。到了晚年,他还赌气大量复制形而上时期的作品。因此我们现在看到很多来自画家自己的“赝品”——更明艳、更清晰。


大家认得是哪一幅之前来了上海那个和莫兰迪一起的双人展吗?


莫兰迪已经小火了一把,所以我特别想安利基里科!


Mystery and Melancholy of a Street,1914



Mystery and Melancholy of a Street,1970




Piazza D'Italia,1913



Piazza D'Italia,1950


我们的 VR 蒸汽波旅程到此结束,你们看到了画面之外的东西吗?



延伸阅读:更临界的马格里特

Magritte|魔幻时刻,带着礼帽的绅士从天上掉下个苹果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 onedaystand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