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得像混血儿是怎样一种体验?

回答
说实话,长得像混血儿这事儿,感觉挺奇妙的,就像是生活里时不时会出现的一点小插曲,有时候挺有趣,有时候也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

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你好像更容易吸引别人的目光。不是那种夸张的注视,而是一种不经意的瞥视,然后对方可能会皱皱眉头,好像在脑子里搜寻什么信息一样。在人群里,你似乎总是能被捕捉到,尤其是当你在一个相对单一民族构成的地方时。这种被“注意到”的感觉,一开始会有点新奇,甚至有点小得意,好像自己自带了点与众不同的光环。

然后就是关于外貌的“标签化”。走在街上,别人会主动问你:“你是混血儿吗?” 或者直接说:“你长得好像混血儿啊!” 这种问题和评价是常态,有时候我都快把这当成我的自我介绍的一部分了。一开始觉得挺特别的,好像自己有什么秘密被发现了。但时间久了,也会有点无奈。因为这总会给别人一个“预设”的印象,好像你身上就该带着某种特定的气质,或者拥有某种神秘的背景。而事实可能只是,你刚好长了一双深邃一些的眼睛,或者鼻梁比较挺拔,皮肤也比较白皙,这些特征凑巧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所谓的“混血感”。

这种“混血感”有时候也挺微妙的,因为它模糊了你原本的身份认同。我是中国人,但别人看到我,首先想到的是“混血”。这可能会让我思考,到底是什么定义了一个人的身份?是血缘,是长相,还是文化?尤其是在一些需要表明身份的场合,这种外貌上的“偏差”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解释。

另外一个挺有意思的点是,你好像总能成为别人想象中的“异域风情”的载体。有时候,别人会用一种带着好奇和向往的语气跟我聊起外国文化,好像我就是连接那个世界的桥梁一样。我会收到很多关于“外国人是怎么想的?”、“你对XX国家有什么看法?”这类问题。有时候这些问题挺有趣的,我们可以互相交流分享。但有时候,也会觉得,我只是我,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我的想法和经历,和我的长相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这种被“投射”了太多期待的感觉,有时候会让我觉得有点 부담 (bù dàn 韩语,意为负担)。

在社交方面,这种“混血感”有时候会带来一些小小的优势,比如在某些场合,它可能让你显得更独特,更容易被记住。也可能在某些文化交流的场合,它会成为一个很好的破冰话题。但同时,它也可能成为一种隔阂。当别人过分关注你的外貌,而忽略了你内在的东西时,会觉得有点失落。

还有,就是身边朋友的反应。有些朋友会很喜欢跟你开玩笑,说你是“长了一张不属于这个时代的脸”,或者“自带洋气”。这些都是善意的玩笑,也让我觉得很开心。但有时候,也会听到一些带有微妙意味的话,比如“你长这样,在国内肯定很吃香”之类的,这些话语里隐藏的对长相的过度解读,有时候会让我觉得有点复杂。

总的来说,长得像混血儿是一种挺特别的体验。它让我更敏锐地去观察别人对我的第一印象,去思考外貌和身份的关系。它也让我有机会去面对和回应别人带着好奇和想象的目光。这就像是我生活中的一个“标记”,一个让我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最终,我还是那个我自己,拥有自己的故事和感受,和每一个普通人一样。它不是一个预设的标签,而只是我的一部分,一个让我有时候觉得有趣,有时候需要解释,但更多时候是平常看待的,关于我的长相的特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长得像混血或像外国人是爸妈给你的,但是长得不像混血或外国人的前提下,还能给人留下混血和外国人的感觉,那就是自己作死的。于是在我懵懂无知的少年时代便开始了倭国人的伪装。

最早被发现自己容易被误认为日本人,是参加了上海公文数学竞赛(90年代上海比较流行的一种日本数学函授教程)。因为身为小学3年级的我就完成了截止初中的所有课程后,我就以优秀学员被拉到中苏友好大厦参加最终竞赛,得到了没什么牛逼的小学组前几名的称号(就是杨颖和教主结婚的地方,不是什么城堡而是共产主义国家友好的象征)。领奖的时候,几个日本怪叔叔就对我表现出异常的好奇。又是拍头又是捏脸的。

然后等颁奖仪式结束,我拿着一大袋奖品(一堆当时日本流行的可爱文具和玩具)骑上我爸肩膀准备回家家。日本怪叔叔和一个怪阿姨把我们拦住。点头哈腰说了一溜我听不懂的。我爸见他们鞠躬,怪不好意思的。但是没心眼的他居然也跟着鞠躬,我可在肩膀上,差点没甩飞。于是有人举起了相机,要给我们拍照。待拍完,日本怪叔叔从他的公文包里拿出一达数学卷子(高中一年级课程的),还写了一张条子签了字送到我面前。长大后研究发现,是让我好好学习数学,以后回日本考东大,做数学家什么乱七八糟的鬼话,也同时祝我能在中国好好生活。

我爸在告别时用了他一生知道的所有日文:阿里阿多股大姨妈死(十分感谢)-鞠躬-霓虹净,奈(日本人,no)-戴帽,阿里阿多股大姨妈死,莫多(但是,还是十分感谢)-鞠躬-开路骂死(这好像是抗日剧里的台词:开路了,回家了)-塞呦那啦(再见)。留下日本怪叔叔在风中飘零。

然后,照片没有给我。我爸居然没留地址给她们!不过听了我爸的日语发音,日本人应该觉得他送我下一学期课程这事儿是很傻逼的行为。不过也就是这样,我开始对日本有了不少了解。

长大一点后,上海有了不少日本料理店,我就很喜欢去。第一次尝到生鱼片的时候,觉得特别幸福,因为从来没有感觉鱼肉能这么好吃,而且低下的干冰飘出白烟真的好酷炫啊。后来看了黑泽明的电影,以及日本文化向中国的入侵,我开始接受一些日本人的姿势。比如学者武士的样子用双手按住膝盖,好像吃饭的时候,特别是在日餐馆的榻榻米上,没什么姿势比这个更适合了。

到了意大利留学后,日本人这个伪装让我感受到意日两国的深厚友情。一回在Gubio(古比奥,一座每年都有人扛着三根木桩子比赛跑步的奇葩城市),我因为来晚了,所以很难挤进队伍前段,看他们比赛前的一些仪式。于是找了个酒吧点了咖啡休息下。突然旁边一个当地老爷爷看见我,就用意大利语夹杂日语道明了他的善意:一哦(我),意大利呀,图(你),霓虹;意大利呀,霓虹,偷摸打击(朋友),配了三陪累(永远)。二话没说就抓着我的手,往前冲,边冲,边用两种语言告诉周围人,他抓了个日本鬼子,哦不,他在送他的朋友去看仪式:赔了没锁(借过),霓虹阿米克(日本朋友)。然后我就去看了这个开场仪式。告别时,他翻出皮夹子,里面有张照片是他在日本大阪世博会和几个日本妹子的合影。那张照片放在他夫妻照的低下,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情愫。

总之,在外国街头,我总被认为是日本人。即使是日本人都以为我是日本人。一次在罗马的人民广场,有个十分明显的日本妹子在我身边转了两圈,然后扶起她的刘海,还不敢看着我的脸,膝盖半蹲(其实她直到我的胸,也没搞懂为什么还要半蹲),拿出地图用日语问我路。

在外国被认为是日本人也就算了,他们接触的少。但是在中国也被认为是日本人,我也是醉醉的。今年,知乎艺术史大V团面基,我姗姗来迟。在酒吧里,有学生证可以拿半折酒,但是朋友们都只有外国学生证啊,服务员不相信啊。我一到,服务员的疑惑豁然开朗。就完全不怀疑了。这个可以有人证明

@陈诺

@董悠悠

PS:有时还男女混血。。。

不好意思,长文写习惯了,特啰嗦。现在上图。

user avatar

在老家(乌鲁木齐)的话体验是:

去吃汉餐,经常被热心路人拦住说“那餐厅不清真” 。

给路人解释完进了餐厅又经常被服务员拦住,说“这里不清真”。

给服务员解释完坐下吃饭,会有食客一直盯着,也能听到小声议论“那个不是维族吗咋在吃大肉?”

走路上会被少数民族用民语问路什么的,我也只好说我听不懂啊我是汉族(并不是,只是懒得解释所以通通说自己是汉族)。

维族朋友会下意识的突然跟我说维语,然后看我一脸迷茫反应过来,再用汉语给我说一遍。



在外地的体验:

有一年去草莓音乐节,被人拦住用英语说可以给你拍张照片吗?

过一会儿去买吃的,嗓子不舒服就没开口随便指了一个小蛋糕,摊主把蛋糕递给我说ten yuan。

住望京的时候经常去楼下一小商店买东西,有一回老板娘夸我:“小老外中文说的挺好啊。”

有一回去面试,前台小姑娘问我can I help you? 我说我是来面试的。


【就不发照片,哼】


好吧好吧,看评论区呼声这么高,甚至威胁我要点反对,那么




















就不发照片,哼!

















竟然真的被反对到这么下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