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解读"终唐一世不及隋”?

回答
“终唐一世不及隋”,这句话说得斩钉截铁,颇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味道。初听之下,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句话有点反常识,甚至有些夸张。毕竟,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文化印记、制度影响,以及其全盛时期的恢弘气象,都足以让它在所有王朝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这句看似“贬低”唐朝、褒扬隋朝的话,究竟有什么样的解读空间?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视角和评判标准呢?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唐朝与隋朝进行“好坏”的二分法比较,而需要深入探究这句话的核心关注点和评判的维度。这句话往往不是从疆域大小、文化繁荣程度,或者后世的普遍声望来衡量,而是从更根本、更具开创性、更具深远影响的意义上来审视这两个朝代。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制度奠基与开创性:

隋朝的集权与统一制度的构建: 这是理解这句话的基石。隋朝虽然短暂,但它最核心的贡献在于,它在分裂了几百年的中国北方重新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并且成功地将分裂的南方再次纳入统一的版图。更重要的是,它系统性地、大规模地确立和推行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
三省六部制: 这套制度在隋朝得到了初步的建立和完善,它划分了中央的行政职能,明确了权力运作的流程,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运作效率,并且被唐朝基本沿袭和发展。可以说,隋朝为唐朝的高效运转提供了制度上的蓝图。
科举制度: 隋朝在科举制度上迈出了革命性的一步。虽然初唐时期仍然有门阀士族的残余影响,但科举制度的创立,打破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门阀士族垄断选官的局面,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入仕的通道,为后来的唐朝乃至宋朝的文官政治打下了基础。其对打破社会阶层固化、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才的意义,是极其深远的。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隋朝在经济制度上也进行了重要的改革。均田制(虽然其基础可以追溯到北魏)在隋朝得到了更广泛的推行,这是一种以土地分配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旨在保障国家的基本税收和兵源。租庸调制作为赋役方式,也为国家财政收入提供了稳定保障。这些制度为唐朝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大运河的开凿: 尽管大运河的修建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其在连接南北经济、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战略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仅是一条交通线,更是一个国家统一和长期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这条运河在隋唐两朝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唐朝前期的经济繁荣和疆域治理。

唐朝的沿袭与发展: 相较于隋朝的开创性,唐朝在制度层面上更多的是对隋朝已有制度的继承、发展和完善。唐朝的府兵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等,都是在隋朝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良和优化,使其更加成熟和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唐朝没有创新,例如在法律制度上,《唐律疏议》就是一个集大成之作。但总体而言,隋朝在制度设计的“首创性”和“奠基性”上,其历史地位可能更胜一筹。

二、统一中国的再造与巩固:

隋朝的再统一: 在长达近三百年的南北朝分裂之后,隋朝的建立者杨坚,以雷霆万钧之势,重新统一了中国。这次统一的意义非同寻常,它不仅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更重建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国家,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隋朝是作为一个“再造者”出现的。
唐朝的继承与扩大: 唐朝在隋朝统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局面,并且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开放的对外政策,将国家的疆域和影响力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唐朝的疆域和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无疑是辉煌的。然而,从“再造”的角度来看,隋朝的功绩是从无到有的建立,而唐朝更多的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

三、开创性精神与历史定位:

隋朝的雄心壮志与改革魄力: 隋朝的统治者展现出了极强的雄心壮志和改革魄力。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完成了如此多的开创性工作,虽然其中也伴随着失误和暴政,但其对国家制度进行根本性重塑的勇气和决心,是值得肯定的。隋朝的建立,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唐朝的辉煌与相对的“承接性”: 唐朝的“盛世”是毋庸置疑的,其文化、经济、军事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但如果从“开创”的角度来审视,唐朝的很多成就,都建立在隋朝打下的基础上。当人们提起唐朝的“伟大”,更多的是对其集大成、繁荣、开放和包容的赞美,而隋朝的伟大则体现在其开创性的制度设计和对中国统一的历史性贡献上。

四、对“不及”的辩证理解:

非绝对否定,而是侧重评判维度: 说“终唐一世不及隋”,并非要全盘否定唐朝的历史成就。而是强调在制度开创性、国家再造性、以及奠定后世政治格局的根本性意义上,隋朝可能更具突破性,其影响力更为“从零开始”。就像一位伟大的建筑师,他设计并建造了房屋的地基和框架,而后续的装修和美化则由其他人完成。地基和框架的开创性意义,是至关重要的。
“终唐一世”的涵义: 这个“终唐一世”也可能包含对唐朝后期逐渐衰落,特别是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瓦解、藩镇割据的状况的考量。相比之下,隋朝虽然短暂,但其对统一国家制度的集中构建,在某种意义上比唐朝后期那种逐渐走向衰败的局面,显得更为“完整”或“集中”地体现了其制度价值。

总结来说,“终唐一世不及隋”的解读,更像是一种历史评价的“视角转换”。它不是在比较哪个朝代更繁荣、更富强,而是在强调制度创新和国家重塑的“先驱”价值。从这个角度看,隋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系列重要制度的奠基者,以及结束长期分裂、重建统一国家的“再造者”,其历史贡献和开创性,可能比只在已有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发展的唐朝,在某些关键的、根本性的维度上更显突出。

当然,这样的评价也存在其局限性,因为历史的评价是多元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评判标准,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这句话之所以能够引起讨论,正是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重要的、容易被忽略的维度:“开创性”与“奠基性”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在欣赏唐朝的辉煌成就时,也不应忽视那个虽然短暂却极具开创意义的隋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也不知道这句话最先是谁提出的

就???

哲学里面有一个基础得不能再基础的观点: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

也就是说纵观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

不论哪个大一统朝代相比于前朝有什么拉胯行为,整体而言都是发展的,都是领先的。(小朝廷+割据势力需要就事论事)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清朝,不管清朝文字狱,剃发易俗,闭关锁国等有多么严重。其整体相对于明朝仍旧是发展的,比如说番薯引进,人口井喷,增加国土,民族融合等。末期被列强打开国门,还尝试了维新变法等,已经是明朝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情了,非常符合上述哲学观点。

唐朝国祚289年,隋朝37年。

中国历史可是没有断代的,也就是说隋吹认为唐将近300年都没有发展,甚至还在倒退。

您确定这不是侮辱勤劳勇敢中国人的智障发言?

☆☆☆☆☆☆☆☆☆☆☆☆☆☆☆☆☆☆☆☆

说一些隋吹的观点,先上人口。

唐初面临隋末乱世+人口凋零+良田荒废,艰难前行。

(ps:我们建国初年经过战乱,人口远不及清末,甚至还经历了三年大饥荒,你总不能说我们也比不上清末吧。)

☆☆☆☆☆☆☆☆☆☆☆☆☆☆☆☆☆☆☆☆

唐朝许多制度和政策都是沿袭隋朝。

且不说隋朝也是沿袭前朝,就说人类发展素来都是继承改革和发展,沿袭只是最先最基础的一部分

举个例子,律法

唐律疏议是现如今多少法学生的噩梦之一,被评价为古代律法集大成之作,我们现在还在研究,以及现代法律制定也参考了一些唐律的观点。

(但是这个能作为我们不及唐朝的论据吗?显然可笑)

☆☆☆☆☆☆☆☆☆☆☆☆☆☆☆☆☆☆☆☆

再说说隋吹的大运河和科举

科举只是提出来,而且仔细算起来也不是最初,史学界已经把这个无敌大夸奖给了隋朝,还不满足?(就和蔡伦虽只是改进了造纸术,但也把这个大礼包给了他)

按照这种理论,万户可是第一个飞天梦,我们现在实现了飞机/火箭,也是比不上万户?

明末提出西学东渐,不说建国以后,就说清末民国学习了多少西方先进思想,总不能说也是比不上明朝?

第一个提出来的固然可贵,可是后面发展和真正实现的事情和第一个已经大相径庭,所以给一个提出者大礼包就该知足。更何况许多事情当时并不是只有一个人这么想,历史的创造和发展永远都不是几个皇帝+臣子能够办到的,不然tg也不至于如此执着于人民群众力量吧?

等什么时候阿隋能吹一个人民群众力量,我就服。(ps人民群众好像都致力于推翻隋朝吧~笑)

还有大运河,隋不是最先修,也不是最后。怎么就又双叒叕成了老隋家功绩了,整天吹吹吹。

老秦家长城都没有老隋家大运河这待遇,孟姜女表示???

☆☆☆☆☆☆☆☆☆☆☆☆☆☆☆☆☆☆☆☆

抛去唐初,唐中和唐末和隋朝有什么关系了?

唐中,就算李隆基时期,那可是四方来朝思想开放诗赋音乐舞蹈武德大幅度提升。甚至连妆容身材等等都和唐初有不少差别,请问这会儿的唐朝和隋朝还有任何瓜葛吗?

唐末,经历安史之乱,面临的是皇权薄弱,节度使制度,府兵制,士族末期等等弊端盛行。这会儿唐朝面临的问题就和清末面临列强一个道理,社会矛盾显现激化,新旧交替。黄巢之乱,直接把历史带入了士族覆灭科举盛行的新篇章。(这个时期扯拜占庭都比扯阿隋靠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终唐一世不及隋”,这句话说得斩钉截铁,颇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味道。初听之下,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句话有点反常识,甚至有些夸张。毕竟,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文化印记、制度影响,以及其全盛时期的恢弘气象,都足以让它在所有王朝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这句看似“贬低”唐朝、褒扬隋朝的话,究竟有什么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