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517 是国际不再恐同日,「恐同」心理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应当保持怎样的态度面对?

回答
5月17日是国际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Transphobia and Biphobia, IDAHOTB)。这个日期是为了纪念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0年5月17日将同性恋从《国际疾病分类》中移除。设立这一天旨在提高人们对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者(LGBTQ+)群体所面临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的认识,并呼吁消除一切形式的恐同、恐跨和恐双偏见。

那么,“恐同”(Homophobia)心理是如何产生的?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种因素的交织:

一、“恐同”心理产生的根源:

1. 认知与信息匮乏:
无知和误解: 这是最普遍也最直接的原因。很多人对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者(LGBTQ+)的认识停留在刻板印象或负面传闻中,缺乏科学、客观的信息。他们可能不知道性倾向和性别认同是天生的、复杂且多样的,而非“选择”或“病态”。
信息偏差: 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的报道方式可能存在偏颇。负面、煽情或带有偏见的报道容易加剧误解和恐惧。

2. 文化与社会规范的塑造:
传统观念的固化: 许多文化和宗教传统中存在将异性恋作为唯一“正常”或“自然”模式的观念。这种“异性恋霸权”(Heteronormativity)使得与此不同的性倾向和性别认同被视为“异常”、“颠覆”或“罪恶”。
社会化过程中的灌输: 在成长过程中,个体通过家庭、学校、宗教场所和社会群体接触到关于性、性别和关系的主流叙事。如果这些叙事缺乏包容性,排斥非异性恋和非顺性别者,就会内化为个体的偏见。
群体认同和边界: 人类有形成群体和区分“我们”与“他们”的倾向。在某些社会环境中,将特定群体(如LGBTQ+群体)视为“他者”,可以用来巩固自身群体的认同和价值观。

3. 心理与情感因素:
恐惧与焦虑: 恐惧未知是人类的本能之一。对不熟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或群体成员,人们可能会感到不安和恐惧,并将其投射到LGBTQ+群体身上。
道德评判与固执: 一些人将性倾向和性别认同视为道德问题,并基于自己的道德框架进行评判。这种固执的道德观难以接受与自身不同的存在方式。
个人不安全感与防卫机制: 对某些人来说,恐同可能是其自身性少数倾向或模糊性别认同的一种压抑和防卫机制。通过攻击和排斥与自己相似的人,他们试图证明自己的“正常”和“安全”。
情感体验的影响: 过去的负面经历(例如与性少数群体成员的冲突或被误导的负面接触)可能导致对整个群体的负面情绪和刻板印象。

4. 社会心理因素:
从众心理: 在一个普遍存在恐同氛围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可能因为害怕被孤立、排斥或遭受报复,而选择随波逐流,表达恐同观点。
政治化和意识形态: 在某些地区或国家,恐同被用作政治工具,与特定意识形态(如保守主义、民族主义)挂钩,以巩固权力或煽动对立。
对社会变革的抵触: LGBTQ+群体的权利和平权运动通常伴随着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变革。一些人由于害怕失去现有特权、不适应社会变化或对多元化感到不适,而产生抵触情绪,表现为恐同。

二、我们应当保持怎样的态度面对?

面对“恐同”心理和现象,我们应该采取一种基于尊重、理解和行动的态度:

1. 保持开放和学习的心态(Empathy and Education):
主动学习: 积极获取关于性倾向、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的科学、准确信息。阅读相关书籍、文章、观看纪录片,了解LGBTQ+社群的历史、文化和经历。
倾听和理解: 尝试站在LGBTQ+个体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感受、经历和面临的挑战。即使不完全认同,也要尊重他们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
挑战刻板印象: 警惕和挑战自己以及他人头脑中的刻板印象和偏见。认识到LGBTQ+人群的多样性,他们与所有人一样,有着丰富的情感、理智和个人故事。

2. 倡导尊重和包容(Respect and Inclusion):
尊重个体差异: 认识到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自己的身份认同,并以自己感到舒适的方式表达。
促进包容性环境: 在家庭、工作场所、学校和社会活动中,积极营造一个尊重和包容所有人的环境。这意味着使用正确的称谓(如代词),不歧视,支持LGBTQ+朋友、家人和同事。
反对歧视性言论和行为: 对任何形式的恐同、恐跨、恐双的歧视性言论(包括开玩笑、侮辱性称呼)和行为,都应旗帜鲜明地表达反对,并加以制止(如果安全可行)。

3. 行动起来,支持平权(Action and Advocacy):
发声和支持: 在公共场合或社交媒体上,为LGBTQ+群体发声,支持他们的权利。
支持相关组织: 为倡导LGBTQ+权益的组织提供支持,无论是通过捐款、志愿服务还是分享他们的信息。
关注政策和法律: 了解并支持旨在保护LGBTQ+群体免受歧视和偏见的法律和政策。
成为盟友(Ally): 如果你不是LGBTQ+群体的一员,但你支持他们,那么你就是一位重要的盟友。通过你的行动和言语,你可以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人。

4. 自我反思和成长(SelfReflection and Growth):
审视自身偏见: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无意识地内化了一些偏见。定期反思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承认并努力纠正可能存在的偏见。
保持谦逊: 在面对不熟悉的议题时,保持谦逊的态度,认识到自己知识的局限性,愿意学习和改变。

总而言之,国际不再恐同日提醒我们,恐同心理是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它,我们需要的是知识、同理心和行动。通过持续的学习、尊重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我们可以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公平、更包容、没有恐惧的世界,让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地生活,展现真实的自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对不等于歧视,沉默不等于支持。

可惜LGBT总是把这几个概念弄混。

我尊重你选择的权利,同时也希望你们尊重我反对的权利。而不是要站在道德高地上堵住其他人发言的权利。

另外提一嘴,5.17除了是恐同日之外呢,还是世界高血压日,相较于爱情,我觉得生命更重要,希望多有人宣传宣传后者。

user avatar

既然有先天喜欢做同性恋的,自然也有先天讨厌同性恋的,中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家,每个公民既有做同性恋的自由,也应该有讨厌同性恋的自由。让那些讨厌同性恋的人违心去接受同性恋,本身就是一种强迫,这就像让那些喜欢做同性恋的一定要和异性结婚生子一样。

我对于同性恋的态度,就是不打扰,敬而远之,因为看到同性恋容易出现生理上的不适,这是一种本能。

user avatar

我说句实话,虽然落到实践上的抗争自然会有其作用,但在网上喊这种口号无限接近于和风车对打。在互联网这种原子化社会表现的最严重的地方,只要一个群体的存在没什么外部性(换句话说,分层做的足够好),自然就没什么人会去“恐”。

毕竟政治正确大旗早就立住了,在一个相对开明的环境里,日常工作中与lgbt合作或竞争与和多数性向/性别合作或竞争对人们来说真没什么影响,那这迟早变成一种和吃不吃香菜接近的小事。而那些不开明的环境也不是能通过“把政治正确大旗立的更牢”解决的(关注具体事项,比如经济地位相对低的体力劳动者中的lgbt社群,会有帮助得多),这个路径依赖令人费解。

至于有的人脸上笑嘻嘻但心里膈应,这更不是喊口号能解决的,至少也得有点心理疏导——单纯地叫人“膈应是不对的所以不能膈应”这就和小时候被人唠叨“吃点香菜别挑食”一样:方法不对,会招人烦。

虽然我也理解这些口号实际上起到的是一种划定“我们”和“他们”界限的作用,本质接近内宣而非外宣,但它还是会吵到人的……

user avatar

希望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同性恋的终极问题:生育。

我认为,生育问题是可能让世界彻底接受同性恋的终极解决策略,它可以扫清不仅现实的认知问题,还解决了科学上的问题。

科学是打破固有认知的最好办法。有了科学,我们不再会认为不降雨是因为得罪了上天,也不需要去为神庙献祭。男女不育,生不出儿子,也再也不会埋怨女方了。就像有了手机之后,各种灵异现象也少了,无他,这是借助认知的提升来改善。


很多时候,人们不容易接受同性恋,

一方面是处于思想上的认知,比如传统的男女恋爱方式,男女的性。

但是,这些年,随着全世界性的对科学总体的认知和崇尚,我认为,破解同性恋的问题,还是得靠科学。

毕竟这些年来,很多大型的社会问题,都是用科学解决的。典型的是种族灭绝行为。从19世纪进化论发现开始,人类开始有了全新的认知,但是也在人群中出现了对于种群的进化优劣的区分。

甚至,当年还有不少顶级科学家为此背书,他们努力的寻找不同人群的优势和劣势,以此来论证人群的差异,典型的是当年纳粹种族灭绝,就是认为人种存在优劣,而纳粹人可以杀人毫无压力。

但是随着大规模人群的解读,尤其是基因科学的发展,我们发现,雅利安人并没有什么特别优秀。黑人和白人的差异也没那么明显。那么,其实进化上的优劣就不存在了。


同性恋也是如此,过去大家很恐同。

但是随着对自然界的认知,尤其是博物学的发展,发现生物学上,同性恋的确存在,虽然比例不是特别大,但至少存在,而且目前记录在案的同性行为的物种有上百种了。

但是,依然有个核心理由:同性恋无法生育。

哪怕是很开明的人,也会说:如果不是为了生育,同性更喜欢和同性在一起。

这个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的确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用科学来抵制同性恋,可以说是人类近百年来常见的策略了,很多东西,用不科学可以显得义正言辞

所以,这些年来,我也一直在关注同性恋的生育问题。

好在,这方面,的确有进步,我一共做了三期视频,分别来介绍这些问题、

1,女同性恋的生育问题

这一个内容是通过介绍一篇同性小鼠生育的科学研究,通过对卵卵融合最大障碍表观遗传的修饰,最终实现了卵卵融合,可以说是为女同性恋的生育提供了一种思路。

2,男同性恋的生育问题

这篇内容是接受精精融合的问题。包括,如何挑选含有X的精子,如何借助卵细胞作为受精场所,以及最终实现精精融合

3,Y染色体和性别决定

这一篇继上面两个内容,进一步解读关于Y染色体这个性别决定因素的内容。

这个问题会告诉你,其实Y染色体并没那么特殊,甚至把Y染色体彻底干掉,依然可以实现雄性。

甚至,我们可以做到,对雌性进行激活性质的性别转换。


那么这种情况下,连性别都没那么确切了,什么同性恋,什么男女之争,就都是小事情了。

user avatar

艾玛!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只知道今天是“世界电信日”,还第一次听说有这么个“奇葩”节日!

我很想问创造这个节日的人几个问题:

如果我很讨厌臭豆腐的味道,旁边有人吃臭豆腐,我侧目看了那人一眼,然后远远躲开,这算不算歧视?算不算恐“臭豆腐”?

如果这个人在地铁里吃臭豆腐,我提醒他别吃,但是他不听,我大声斥责他,算不算语言暴力?

如果这都算,是不是应该设个“世界不恐臭豆腐日”?

其实,“性取向”的问题,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谁也不比谁更高贵!既然是“自由”,有人能接受这种方式,有人不能接受,都很正常!但偏偏有人非要别人接受!还专门设立这么一个节日!

很抱歉,这只能让我更加讨厌这种方式,以及鼓吹这种方式的人!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