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粥里面放增稠剂对人体危害大吗?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粥里放增稠剂的事儿。这问题挺实在的,尤其现在很多速食产品,包括一些即食粥,都可能用到。说实话,问这个问题,说明你挺留意的,这是好事。

首先,啥是增稠剂?

简单来说,增稠剂就是一种能让液体变浓稠的东西。它就像给粥“加把力”,让它口感更顺滑,看起来更“饱满”,不容易稀溜溜的。咱们平常吃的很多食物,从酱油、沙拉酱到冰淇淋、酸奶,甚至一些烘焙品,里面都可能加了增稠剂。

那么,粥里放增稠剂,对身体到底有没有啥影响呢?

这事儿得分情况说,不能一概而论。最关键的还是看用的是哪种增稠剂,以及放的量是多少。

常见的一些增稠剂及其“安全性”

天然淀粉类增稠剂:
玉米淀粉、土豆淀粉、木薯淀粉等: 这些都是咱们厨房里常用的,直接从植物里提取的淀粉。它们本身就是碳水化合物,是食物的一部分。适量食用,对身体没啥危害,反而能提供能量。而且它们稳定性好,很多粥品都会用。
米淀粉: 很多即食粥本身就会用米来煮,米磨成的粉自然就是米淀粉,这算是最天然的增稠方式了,几乎不存在危害。

胶类增稠剂:
黄原胶、瓜尔胶、卡拉胶、阿拉伯胶等: 这些是更常见的工业化增稠剂,很多食品加工都会用到。
黄原胶(Xanthan Gum): 这是由细菌发酵产生的一种多糖,在食品中应用非常广泛,稳定性好,用量少就能达到很好的增稠效果。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使用,通常认为是安全的。
瓜尔胶(Guar Gum): 来自瓜尔豆的种子,也是一种天然的多糖。它也有很好的增稠和稳定作用。同样,在合规范围内是安全的。
卡拉胶(Carrageenan): 来自红藻,常用于乳制品和肉制品,也可能出现在某些粥品中。关于卡拉胶的安全性,曾经有过一些争议,主要是指它在某些条件下可能会分解成小分子(降解卡拉胶),而降解卡拉胶被认为有潜在的健康风险。但食品级卡拉胶是经过严格控制的,并且通常使用未降解的卡拉胶,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多数研究认为它是安全的。不过,如果你对这类成分比较敏感,或者担心,可以留意一下。
阿拉伯胶(Gum Arabic): 来自金合欢树的树脂,也是一种天然可溶性膳食纤维。它除了增稠,还能作为稳定剂和乳化剂。安全性很高,而且有益于肠道健康。

纤维素衍生物: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等: 这些是经过化学修饰的纤维素,本身也来源于植物。它们在食品中也是合规使用的增稠剂和稳定剂。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是无害的,不过有些人可能会对过量摄入有轻微的不适感,比如胀气之类的,但这通常是大量摄入才会出现。

主要的担忧点在哪里?

虽然大多数食品级增稠剂在法规允许的剂量下都是安全的,但我们确实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1. 过量摄入的风险: 任何东西过量都不好。虽然大部分增稠剂是惰性的,不会在体内代谢产生太多有毒物质,但过量摄入某些胶类增稠剂(比如前面提到的卡拉胶,虽然食品级风险很低),可能会在消化道里产生一些影响,比如影响其他营养素的吸收,或者引起一些消化不适,比如腹胀、腹泻。
2. 不明成分的“科技与狠活”: 有些小作坊或者不正规的厂家,可能会为了降低成本或者追求特定的口感,使用不合格或者超出剂量的增稠剂。这就比较麻烦了,我们消费者很难分辨。所以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看配料表是很重要的。
3. 过敏反应: 极少数人可能对某些特定的增稠剂成分产生过敏反应,虽然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但理论上是存在的。
4. 掩盖真实品质: 有时候,增稠剂的加入是为了让“卖相”更好,比如让稀粥看起来更浓稠,或者让一些碎米、劣质米的粥口感更顺滑。如果你吃的粥,即使原料普通,口感也很细腻顺滑,那很可能就加了增稠剂。

怎么判断和应对?

看配料表: 这是最直接的方法。正规产品都会标注所使用的所有成分。如果你看到上面列出了各种“胶”或者“淀粉衍生物”,那就是增稠剂。
选择信赖的品牌: 选择那些有口碑、质量有保证的品牌,它们通常会更注重食品安全和原料选择。
自己在家做: 最保险的方法当然是自己在家煮粥。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调整粥的浓稠度,用米本身的淀粉来增稠,完全不用担心外来的增稠剂问题。想让它稠一点,多煮一会儿,让米粒充分开花溶解就行了。
适量食用: 如果你吃了含有增稠剂的即食粥,也别太焦虑。只要是合规产品,适量食用通常是没问题的。关键在于不要把这类产品当作日常主要食物,尤其是天天吃。
关注身体反应: 如果你吃了某种粥后,出现消化不良、腹胀等不适,下次可以试试换个牌子,或者换成自己煮的,看看是不是跟特定的增稠剂有关。

总结一下:

粥里放增稠剂,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是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级增稠剂,并且按照规定剂量使用,对人体是没有太大危害的。 它们本身很多都是天然来源的,或者经过安全评估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潜在的风险,尤其是对那些不明来路的产品。保持一个理性的态度很重要:

知情: 知道里面可能有什么。
选择: 尽量选择正规产品,或者自己动手。
适度: 不要过量,更不要将其作为唯一的、主要的食物来源。

毕竟,最天然、最健康的,还是我们自己用心煮出来的饭和粥。如果只是偶尔为了方便吃一碗即食粥,不用过于担心,但如果图方便经常吃,那还是多留意一下配料表,或者选择其他更健康的替代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店主“往粥锅里面撒了一些”这个动作来看,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绝对不是增稠剂。

要知道,往食品中加入增稠剂(各种胶体),想要获得良好的效果,没有点技术活是行不通的。想当初在实验室搞杂粮粥产品的研发,为了获得理想的粘稠度,我们对比了不同的增稠剂的比例和加入量,其中最害怕的不是反复的加工实验,而是添加增稠剂的过程。

往粥中加增稠剂,不是简单地撒点进去就可以的,如果简单地撒到粥里,那些增稠剂肯定都结块了,变成一团一团的,完全起不到增稠作用。

正确的方法是先将增稠剂和白砂糖等介质混匀,然后在高速搅拌状态下分数次慢慢添加到粥中,如果有必要,甚至先添加到热水中,然后再添加到粥里。只有经过以上步骤,才能使增稠剂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稀饭才会变到理想的稠度。这个步骤是非常考验耐心的,稍有不慎那些粉状增稠剂立马变成一坨一坨的了。

除了店主的添加方法,增稠剂的高昂成本也是判断该添加物不是增稠剂的另一原因。增稠剂的价格有不少知友已经提到了,一斤增稠剂大概在几十块,对于小成本的餐饮店来讲,不划算。

那么店主加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或者说,还有什么东西是能够提高粥的粘稠度、提高口感的?

很多知友都提到了,淀粉、小苏打和碱面。

往粥里加淀粉的原理是通过加热或者高温条件使淀粉充分吸水膨胀并糊化,增加粘稠度,和做菜时用淀粉进行勾芡比较相似。

加小苏打(碳酸氢钠)和碱面(碳酸钠)的原理是一样的,两者都是碱性物质,粥中加入它们目的在于提高碱性,促进谷物中的淀粉吸水溶胀,形成高度糊化的状态,从而提高粥的整体粘稠度。

至于店主加的是淀粉还是碱面,这就要靠大家敏锐的味觉了。加入淀粉的粥,味道不会有什么改变,但是加入小苏打或者碱面的粥,如果量加多了,会有令人不悦的“碱味”甚至是苦味。

现在来回答第二个问题,粥里加增稠剂或者淀粉、小苏打、碱面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加淀粉的粥,能有什么问题呢?最大的危害恐怕就是吃多了撑死。

加小苏打、碱面的粥,由于它们呈现碱性,那么对于一些不耐碱性条件的营养素如VC、VB当然是不友好的,因此营养价值可能不如不添加小苏打、碱面的粥。

加增稠剂的粥,前面已经说过了,小本生意的店面,基本不可能添加,除非是些罐头食品。不过现在八宝粥、杂粮粥之类的罐头,基本上也很少加入增稠剂了,主要靠调整粮食比例和延长煮制时间来增加粘稠度。

退一步讲,即使店家用的真的是增稠剂,大家也不必担心,因为市面上常用的增稠剂大多都是从动植物、微生物中提取出来的多糖类物质,且大部分在食品安全标准GB2760中可以“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添加”,基本上是无毒无害的。

user avatar

卡拉胶k型精胶,六万到七万一吨,I型三万到四万

黄原胶高粘三万

魔芋胶三A级别六万起,现在还是便宜的时候

刺槐豆等植物胶基本两万起到六万,看美金价格

可得然等发酵型二十万起,还是进口的,国产的还不稳定

淀粉?五千走你。

我哭着喊着砸着血本为了把粥弄稠一点让你觉得口感好然后每碗粥亏几块钱一天亏损几千块。

我可能真的是脑子里都是增稠剂浆糊。


第一次更新一下,谢赞谢关。

这两天某食品硕士不点名说高赞里对增稠剂理解错了,不是想加多少加多少的。

我来实名打脸,请自行查询2760,大部分增稠剂还真的是爱加多少加多少的,专业术语叫“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看2760,不要看完表A1就不看了哦,下面还有表A2哦。

看完表A2完了不要惆怅,还有反限定的表A3哦。

都是硕士,让我教就不对咯。

当然,粥里能不能放,放多少,其实要先看粥从属哪个食品加工类,然后看粥的生产商有没有食品生产许可或者小作坊许可,这个各地监管都理解不同,但是貌似往早餐粥里乱七八糟放东西的事不多。

为啥不多呢?

这就是我回答的目的了。

我不是来科普食品添加剂应用知识的,我的课很贵不免费。

也不是某些不知名无良小商贩莫名其妙你五块他十块集资给我来洗地的,我还没膨胀到敢写软文的水平hhhh。

我只是简单的通过市场价,告诉很少一部分喜欢以讹传讹喜欢无脑黑食品添加剂的韭菜们“醒醒吧这不划算!”而已。

至于有多少用?耸肩,我不在乎。

二更,部分逻辑党说你这不对啊,增稠剂如果加的少性价比可能更高啊!

没错,如果加的少哪怕贵一些,性价比肯定高。

可是大兄弟们,你们是不知道模仿某种粘度和稠度,达到同样的热可逆性,做到同样的抓口感,是多难啊。

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有几十种上百种胶体可以选择,每种不同的粘度和适用性都有很多型号,变量实在是太多了。

然后找到这种合适的配比,是成本极高的专业工作,有可能有厂家做出来了,可以直接销售,也就是下面评论里提到的复配食品添加剂,但是复配这行。。。。它更要利润啊,本来原料胶体就贵,再中间商来个差价,弥补回研发成本,那就贵的哭唧唧了。

所以具体划算不划算,我真不知道,我只能强调,很可能很可能很可能不划算。

毕竟我没办法给某些看食品添加剂为毒物的逻辑党们去熬粥,对吧。

所以爱咋咋地,逻辑有问题,那请您屏蔽我,我low我还是孩子我小不懂事,让我们从此人生无交集好么。

看不爽就删,咬我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