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tele-tessar与Sonnar结构有何明显的区别?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德系镜头里那两颗赫赫有名的“老家伙”——Tessar(特写)和Sonnar(蔡司变焦,虽然现在更多指固定光圈镜头)。说实话,它们俩虽然都出身名门,设计思路却有那么点不太一样,所以成像风格也各有千秋。

咱先说Tessar。这结构,你仔细扒拉扒拉,其实挺“朴素”的。它基本就是四个镜片,分成三组。你脑子里可以想象一下:前面一个胶合镜片(就是把两个不同特性的镜片粘一块儿,好处是能把色差啥的给压下去一点),中间一个单片,后面再一个胶合镜片。

Tessar的优点,那绝对是“扎实”。

锐利度很高,尤其是中心。你想啊,结构简单,光线走的路也短,畸变、色散啥的相对容易控制。所以,你用Tessar拍风景、拍建筑,尤其是在光线好的时候,那线条杠杠的,一点都不含糊。特别适合那种需要清晰细节的照片。
成像扎实,色彩还原也比较“干净”。没什么特别的花里胡哨,就是很写实的呈现。
结构简单,成本相对低。这也是为什么早年很多胶片相机,甚至是后来的很多低端数码相机,都会用Tessar结构的镜头。毕竟,能用更少的镜片做到不错的成像,性价比很高。
对光线的“控制”做得不错。不像一些复杂的结构,容易因为镜片太多而产生额外的眩光或者鬼影。

但是,Tessar的“硬伤”也挺明显的:

边角画质相对弱。你把光圈开大了,尤其是大光圈下,边缘的锐利度、清晰度就会下来。你想在 Tessar 上追求那种全画面的“均匀”锐利,那有点难。
暗角比较明显。这个问题跟边角画质弱是相辅相成的,光线在边缘会“衰减”得厉害点。
大光圈下,呼吸效应(focus breathing)可能会有点明显。就是你对焦的时候,画面会稍微放大一点点,不过这也不是所有Tessar都有的毛病。

接着,咱聊聊Sonnar。 这个结构就“风情万种”多了。Sonnar最经典的结构,你数数镜片,少说也得六七片,分组也多一些,像是有三组,但每组里面镜片数量就比较“丰富”了。它设计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把后组镜片做得很大,而且离焦平面很近。

Sonnar的“魅力”所在:

大光圈下的成像非常出色。这才是Sonnar的“看家本领”。它的大光圈镜头,比如经典的50mm f/1.5、f/1.2,在全画幅上能做到边角画质依然保持得相当不错,而且锐度也比同期的Tessar在同等大光圈下要好。
焦外成像“油润”、“奶油感”。Sonnar那迷人的焦外,尤其是一些老款的Sonnar,焦外光斑的边缘不会过于生硬,有种“化开”的感觉,被很多摄影师形容为“奶油感”或者“油润感”。这和它的镜片设计,尤其是后组镜片的曲线和镀膜都有很大关系。
成像富有“立体感”和“德味”。Sonnar的照片,尤其是在中低光比环境下,会有一种特别的“通透感”和“厚重感”,色彩过渡自然,细节丰富,好像照片里的物体本身就带着生命力。这种感觉,很多玩老镜头的人称之为“德味”。
整体画质更均衡。相比Tessar,Sonnar在大光圈下的边角表现、暗角控制都要好不少,整体画质的均匀性更高。

当然,Sonnar也有它的“代价”:

结构复杂,成本更高。更多的镜片,更精密的加工,自然价格就不便宜。
容易出现色差和紫边(尤其是在老款镜头上)。因为镜片数量多,光线走的路径也曲折,虽然通过设计和镀膜来抑制,但相比结构简单的Tessar,还是更容易显现一些。
尺寸和重量也相对大一些。毕竟镜片多,结构也更“密集”。

总结一下,它们俩的“路数”差异,就好比:

Tessar:像一个勤勤恳恳的工匠,用最少的工具,把一件东西做得尽可能标准、扎实、耐用。它在清晰度和性价比上表现出色,特别适合需要精确还原细节的场景。
Sonnar:则更像一位追求艺术表现的画家,用更复杂的技法和更多的色彩,去描绘更富有情感和层次的画面。它在大光圈成像、焦外表现上独具匠心,能赋予照片一种独特的韵味和氛围。

所以,你想要的是一副清晰锐利的素描,还是层次丰富、色彩饱满的油画?选择Tessar还是Sonnar,很大程度上就是选择这两种不同的成像风格。当然,现代的镜头设计已经把很多老结构的毛病都给克服了,但那种“灵魂”上的区别,老摄影师们至今津津乐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来班门弄斧一下.....

要说到Tele—Tessar和Sonnar结构之间的区别,就要提到它们的历史。

Sonnar大多人都很清楚吧,Bertele在triplet基础上改胶合的产物,长焦的Sonnar则是简化后组,似乎又回到了ernostar时的布置。


Tele-Tessar的历史就比较不为人所知,就按蔡司本家来说吧,鲁道夫和Wandersleb最开始提出了远摄附加镜的概念,即是在一般的标镜后加增距组延长焦距,这样便构成了Tele-Tessar的最早雏形:


主镜组是彼时蔡司最流行的tessar(当然也可以看成一个triplet,这样更好理解),后组则是一个简单的增距镜。


数年后,Wandersleb的继任者Merte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优化,将前组的Triplet简化,形成了第一支Tele—Tessar 18cm/6.3

现在Tele-Tessar算是定形了,一个汇聚的前组和一个发散的后组,典型的+ -配置。

至于为啥叫Tele-Tessar,可能是因为最开始原型的前组是Tessar,也有可能是因为180/6.3这只只有四片镜片....

Tele-Tessar随后发扬光大,相比Sonnar成本巨大的厚重前组而言,它的制造成本要经济得多。

长焦镜头如果不是非要大光圈化,那么Tele-Tessar是成本/性能之间的良好选择。

像题主提到的佳能300/2.8便是一个典型的Tele-Tessar例子:

Triplet的前组加上一个增距负组,结构肥肠单纯了。

甚至是题主所提到的蔡司250SA,我也认为是一个Tele-Tessar,只要将其前组消色差的三片简化为单一正镜,就很明显了。

Sonnar的话,镜组中部一般有一个很显眼的大负镜,看看Aposonnar 200/2就知道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德系镜头里那两颗赫赫有名的“老家伙”——Tessar(特写)和Sonnar(蔡司变焦,虽然现在更多指固定光圈镜头)。说实话,它们俩虽然都出身名门,设计思路却有那么点不太一样,所以成像风格也各有千秋。咱先说Tessar。这结构,你仔细扒拉扒拉,其实挺“朴素”的。它基本就是四个镜片,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