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秦始皇时可以"却匈奴七百余里湖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但是到了后面中原却不堪一击?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涉到很多复杂的历史因素,不能简单地用“却匈奴”和“不堪一击”来概括。秦始皇时期“却匈奴七百余里”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宣传和战略上的辉煌成就,而后期中原王朝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时屡屡受挫,原因也非常多。我们一点点来剖析。

一、 秦始皇时期“却匈奴七百余里”的真实性与局限性

首先,我们要理解秦始皇时期“却匈奴七百余里”的语境。

军事行动的胜利: 秦始皇确实派遣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根据史书记载,蒙恬成功地将匈奴驱逐到“七百余里”之外,并且收复了河套地区。这在当时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军事成就。这不仅保卫了刚刚统一的秦朝北部边境,也为后来的汉朝巩固了北方疆域奠定了基础。
战略上的防御工事: 为了进一步巩固边防,秦始皇征发大量民力,连接和修筑了战国时期各国修建的长城,形成了世界上最宏伟的防御工程之一。这条长城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阻挡匈奴大规模南下侵扰的作用。
“却”不等于“灭”: 需要注意的是,“却匈奴七百余里”更多的是一种军事上的驱逐和战略上的屏障,而不是彻底消灭了匈奴这个民族或其军事力量。匈奴依然存在,只是在秦朝强大军事压力和长城防御下,不敢轻易越过长城进行大规模劫掠。这种“不敢南下”是一种相对而言的威慑,并非绝对的消失。
成本与代价: 这样的成就并非没有代价。兴建长城、维持庞大的边境军队,耗费了秦朝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秦朝的严苛统治和沉重赋税,一定程度上也是由这些大规模工程和军事行动分摊的。

二、 为什么到了后面中原王朝“不堪一击”?

“不堪一击”这种说法其实也有些夸张,因为历史上很多中原王朝也曾有效抵抗甚至击败过北方民族。但是,为何与秦朝相比,后期一些王朝似乎显得更加被动和脆弱呢?这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

1. 王朝的兴衰周期与国力变化:
秦朝的强势起点: 秦朝是战国七雄统一后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它集结了战国时期各国的军事技术、人才和资源。而且,秦朝刚刚结束了长期的战争,其军事机器依然保持着高度的战斗力。同时,秦朝的中央集权和严酷法律,保证了征发和动员的效率。
汉朝初期的隐忍与发展: 汉朝初期,特别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鉴于秦朝因过度征发导致民怨沸腾、国家疲敝,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这意味着,他们暂时放缓了与匈奴的正面冲突,积蓄国力。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才开始了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所以,“不堪一击”并不适用于整个汉朝。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与民族融合: 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中原王朝进入了长期分裂的时期。北方出现了众多由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如前赵、后赵、前秦、北魏等)。这些政权在军事上往往具有优势,而且融合了部分汉族文化和军事技术。在这个时期,中原汉族政权(如东晋)偏安一隅,实力相对较弱,面对北方强大的军事力量,自然显得“不堪一击”。此外,汉族人口在北方经历了动荡和迁徙,国家整体的军事动员能力受到影响。
隋唐的复兴与制度优势: 隋唐盛世,其军事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唐朝在对付北方突厥、回纥等民族时,曾取得过辉煌的胜利。唐朝拥有强大的骑兵部队,并且在制度上(如府兵制、募兵制)能够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宋朝的文弱与军事体制弊端: 宋朝是很多人认为“不堪一击”的典型代表。这与宋朝特殊的建国模式和统治理念有关。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吸取了晚唐五代武将专权的教训,重文抑武。这导致了宋朝的军队战斗力相对较弱,尤其是骑兵力量不足,面对北方辽、金、元等强大的游牧民族骑兵,屡屡失利,最终导致了北宋和南宋的灭亡。宋朝的政治体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军事的投入和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兵员素质和训练水平也存在问题。
明朝的反复与后期衰败: 明朝初期,也曾有过对北方蒙古民族的辉煌反击(如“土木堡之变”前的朱棣)。但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党争激烈,军队建设也出现弊端,面对崛起的女真(后来的满洲)和农民起义,国力衰退,最终被清朝取代。

2. 北方民族的演变与崛起:
匈奴的衰落与突厥的兴起: 匈奴在汉武帝时期遭受重创后逐渐衰落,但其力量并没有完全消失。后来,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北匈奴西迁。在随后的历史时期,北方民族的力量格局也在不断变化。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轮番崛起,他们吸收了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和军事技术,并且不断发展壮大。
军事组织与作战方式的适应: 北方游牧民族以骑兵为主,作战方式灵活机动,擅长突袭和包抄。他们能够根据中原王朝的弱点调整策略。而中原王朝,虽然拥有步兵和先进的攻城器械,但在骑兵对抗和野战中,往往处于劣势,尤其是在国家动荡、兵源不足的时候。

3. 长城的防御作用并非绝对:
长城的维护与边防: 长城是一道重要的防御工事,但其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守军的素质、数量以及国家的整体兵力。当一个王朝国力强盛、边防军力雄厚时,长城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但当国家衰弱、军队懈怠,或者出现内部动乱时,长城就很容易被突破。
“攻心为上”与“以战养战”: 许多北方民族也懂得如何应对长城。他们有时会集中兵力攻打某个薄弱环节,或者通过威逼利诱,收买边关将领,从而绕过或突破长城。

4. 中原王朝的内部问题:
政治腐败与军纪废弛: 许多王朝的衰落,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的政治腐败、官员贪污、军纪废弛。这导致了军队的战斗力下降,无法有效抵御外敌。
经济危机与民生凋敝: 连年的战乱、沉重的赋税、土地兼并等问题,会严重削弱国家的经济基础和人力资源。当国家财政枯竭,无法支持庞大的军队开销时,自然会“不堪一击”。
战略失误与决策僵化: 有些时候,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可能因为战略失误、对北方民族的认识不足,或者决策僵化,而错失了最佳的防御和反击时机。

总结一下:

秦始皇时期“却匈奴七百余里”是其强大国力和军事威慑的体现,但更多的是一种战略上的主动防御和驱逐。而到了后期,中原王朝之所以在某些时期显得“不堪一击”,并非因为他们的军事技术一夜之间落后,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王朝周期性的兴衰: 汉朝的汉武帝时期和唐朝盛世是强大的,宋朝则相对孱弱。
北方民族的强大与演变: 崛起的游牧民族拥有更强的军事适应性和组织能力。
中原王朝内部的衰败: 政治腐败、经济危机、军制弊端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长城作为物理屏障的局限性: 它的作用依赖于背后国家的国力。

可以说,历史的进程是动态的,一个王朝的强盛与衰弱,是国家整体实力、军事能力、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以及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地用“却匈奴”和“不堪一击”来对比,忽略了中间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堪一击?

你是指被敌先锋部队追着屁股打,后集中主力围着小山包上,在冬将军的帮助下打了数日依旧无法击败,最后一听敌主力将临后,放任盟友败亡立马跑路?

的,匈奴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